序言

序言

序言

本書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威廉·斯坦利·米利根(WilliamStanleyMilligan)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但因罹患多重人格分裂症而被判無罪的嫌疑犯。

他不是小說中虛擬的多重人格症患者,而是一個自始至終都存在廣泛爭議的真實人物。他的照片出現在報刊和雜誌的頭版和封面,他的心理測試結果更作為報紙和晚間新聞節目的頭條新聞迅速傳遍大街小巷。他亦是第一位在四名精神病醫生和一名心理學家共同見證下住院接受徹底檢查的多重人格症患者。

我在俄亥俄州阿森斯市的阿森斯心理健康中心第一次見到這位23歲的年輕患者時,他剛被法院送來不久。當他要求我記述他的故事時,我坦率地告訴他,我是否寫他的故事,將取決於他的經歷除了媒體已經報道的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值得書寫的內容。他向我保證,我是第一個得知他內心感觸的人,甚至他的律師和精神病醫生都不完全知曉;他希望讓世人了解他的精神疾病。我雖存有疑慮,但對他的情況頗感興趣。

幾天後《新聞周刊》登載了一篇題為《比利的十副面孔》的文章,進一步激發了我的好奇心。這篇文章最後一段如下:

毫無疑問,仍然有不少疑點,例如:威廉·米利根是如何掌握了湯姆(其人格之一)所運用的類似逃脫大師胡迪尼的逃脫術?他對受害者提到的「游擊隊」和「殺手」究竟是指什麼?醫生認為威廉·米利根可能還有尚未被發現的其他人格,他們的罪行也不曾被發現。

在阿森斯醫院病房單獨與比利談話時,我發現他全然不同於我第一次見到的比利。他說話吞吞吐吐,膝蓋由於緊張而不停地顫抖;記憶力很差,而且長時間地出現空白。他談到痛苦的往事時聲音禁不住發顫,但無法提供細節。鑒於多次嘗試均以失敗告終,我萌生了放棄的念頭。

但其後的一天卻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事情。

威廉·米利根的所有人格第一次完全地融合在了一起,成為一個全新的個體。此時的他不但能夠清楚地記得過去發生的事情——包括所有人格的思想、行為、關係和不幸的經歷,而且還能繪聲繪色地描述出那些可笑的冒險行為。

正如我在序言中提到的,讀者通過閱讀能夠了解我採用了何種方式將比利的過去、他的個人感受以及與他的對話一一記錄下來。事實上,本書所有內容均出自融合后的比利以及他的其他人格的表述,曾經在不同階段與他有過接觸的62位人士也為我提供了材料。書中的對話和情景得之於比利的回憶,而治療過程則直接取材於錄像帶。書中並無我自己杜撰或改編的內容。

寫作伊始,我面臨的棘手問題就是整個事件的時間順序。由於從小時候開始便經常「失落時間」,比利很少看錶或者日曆,他還為此深感難為情。我是通過賬單、收據、保險單、學校和員工的記錄,以及比利母親、妹妹、僱主、律師和內科醫生提供的材料,才最終釐清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比利寫信很少註明日期,但他的前女友保留着幾百封他在坐牢的兩年裏寫給她的信。我便是根據信封上的郵戳確定了寫信的日期。

我與比利達成了兩項基本共識:

第一,所有人物、地點和機構均使用真實名稱,但需要受到保護的人無論是否成年都將使用化名,包括其他精神病患者、參與犯罪的人以及我無法與之直接面談的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三名受害者。

第二,為避免威廉·米利根因其他人格犯下的罪行而遭到指控,我將以「戲劇化」的方式對事件加以描述。威廉·米利根被起訴的罪行,則不描述細節。

曾與比利共事、相識或成為受害者的人,都認為比利具有多重人格。他們大都記得比利說過和做過的事,而這些事實令他們相信「他不是裝出來的」。但也有個別人認為比利是個騙子,假裝精神分裂來逃避罪責。我盡量與這兩類持不同看法的人交流,觀察他們的反應並聆聽他們的理由。

與此同時,我始終保持着質疑的態度。然而,在與比利共同撰寫本書的兩年裏,他的回憶和態度又令我不得不相信,本書披露的現象的確是事實。

類似這樣的爭論一直為俄亥俄州媒體所關注。1981年1月2日《代頓日報》(DaytonDailyNews)登載的文章便是明證——距最後一次犯罪已有三年零兩個月。

說謊者,還是受害者?兩者皆有可能

威廉·米利根案曝光

喬·芬利報道

威廉·米利根令人難以捉摸。他可能是個精明的騙子,欺騙了公眾、犯下了強姦重罪卻安然無恙;但又可能確實是一位多重人格症患者,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場悲劇……

唯有時間能告訴我們米利根是世間最為悲慘可憐的受害者,還是一個將全世界玩弄於股掌的超級騙子……

披露事實真相的時刻即將來臨。

丹尼爾·凱斯

1981年1月3日,俄亥俄州阿森斯市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通宵讀完的經典懸疑小說系列(套裝共16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通宵讀完的經典懸疑小說系列(套裝共16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