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番外—後續1

第234章 番外—後續1

吳王得了元氏王朝覆滅的消息,可謂是多年夙願,一朝得嘗,吳王心情暢快,自然忍不住邀請身邊的謀主痛飲三大杯。

「不愧是本王的阿弟,這等勇武,天下何人能敵?」

最終是應州府,是他吳王推翻了元氏王朝,為天下建立不世之功,以後青史留名,必有他吳王一席之地。

李文之卻沒有吳王如此高興,他勸諫道:「吳王殿下,現在還不是志得意滿的時候,當務之急,是重立新朝,佔據中原正統,以圖後續。」

應州府是佔據了大半山河,可是這裏面仍舊危機重重。

元氏王朝的順帝還未被誅,趙均將軍已經派了鄧贇往西北追去,可是只有將這股元氏王朝的殘餘勢力誅滅,才算是真正平了北方之亂。

西南邊陲被仙緣世家佔據,巫山軍兩度圍剿,無功而返,南征勢在必行。

北方韓氏王朝剛剛歸順,原本與韓太后劉丞相的婚盟,也因為韓悅長公主與趙均大將軍的曖昧關係,暫時擱淺。

韓氏王朝本就初初歸順,有所動搖也是正常。

還有,巫山軍……

誰也不知道當初與仙緣世家交手時,巫山軍為何會被絆住,以致無力回援應州府,差點釀造大患。

而且,巫山軍內部隱秘重重,當初巫山軍能花費幾十年之功,往元氏王朝內部埋伏負岳世家,那麼,草創的應州府政權中,又有幾人與巫山軍曖昧不清。

這方方面面,還不到吳王鬆口氣的時候。

「哈哈,我還以為李先生最在乎的是,新朝初立后,大封攻城,李先生能得何等勛爵之位呢。」

李文之被吳王笑的尷尬,哪裏是不在乎,只是知道這種事,事緩則圓。

他們追隨吳王,捨生忘死奮鬥了十餘年,等的不就是今朝,莫要一時失足,悔恨終身。

該端住的時候,李文之還是很能沉的住氣的。

「一切端看吳王殿下心意,若有垂問,下臣不敢多言。」

這等封侯拜相之事,還是要吳王心甘,否則哪怕如願得了高爵,不過是為以後落下話柄。

其實吳王的心思,李文之還是有幾分洞悉的。

應州府麾下,早不是清遠軍初立之時單純,隨着應州府得勢,派系別生。

單論最早跟隨吳王的三位兄弟,都各成一派。

這裏面自然以趙均大將軍最是得勢,他身邊聚攏著最早的徐州府張將軍遺部、還有九橫山等一路降臣,在武將之中的影響力,遠遠大於吳王。

可是在與吳王關係方面,卻從不逾越。

這方面,季和、許諸兩位將軍,就表現得有些差強人意了。

尤其是許諸將軍功高,乃是清遠軍中,除了趙均將軍,戰功最高的武將,有時難免得意忘形,否則也不會逼的吳王造出公道杯了。

除了武將派系,文臣出身更是雜亂,人心本就是偏的,何況聰明人總是喜歡自作聰明,今朝是朋友,明日便是政敵。

身份高低、君王看重,哪個不想要,哪個不爭取,也只有李文之坐穩了吳王身邊第一謀臣的身份。

還有支持應州府的勢力,早來的四季館、因巫山軍而投的白鹿庄,還有新倒戈的月輪,都是麻煩。

一句內憂外患,算是道盡了現在應州府的實情。

這一切的矛盾,都會因為吳王大封功臣而被點燃。

端看吳王是否能做到大部分人心中滿意,安撫各方情緒了。

吳王見李文之是真心推拒,不敢多言半句,也不做為難,畢竟,他提起此事的目的,也不是讓李文之參謀意見。

「當初在崑山縣,本王曾有際遇,得單於台。現元氏王朝單於台已毀,韓氏王朝的單於台可還尚存,本王不安心。」

韓氏王朝獲得的單於台的時機,甚至早於趙子璋,一個元氏王朝單於台,葬送了曾經不可一世的巫山軍,吳王又如何能養虎為患。

可是現在的問題時,應州府能得天下,多賴韓氏王朝幾十年如一日,在北方抵擋元氏王朝大軍主力,若是吳王剛上位,就急於排除異己,這位置還不知道能坐穩幾日。

可是,韓氏王朝的單於台,是必須要毀的。

可問題是,韓氏王朝怎可能坐以待斃,那麼,吳王又能給出什麼樣的交換條件,讓韓氏王朝心甘情願交出這燙手的山芋。

或者說,吳王有什麼隱秘的手段,能在韓氏王朝的重重保護下,毀了單於台。

若是被元氏王朝圍攻的韓氏王朝,吳王還能得些便宜,現在元氏王朝這個共同的敵人,仰望的高山,已經被推翻,莫要自身還未立穩,就主動造出新的敵人。

「當清遠軍佔據天下,應州府得位正統,本王領悟的單於台勾連二十八雲台,李先生的雲台自然也在其中,可是,這二十八座雲台,唯獨沒有我阿弟的。」

李文之大驚神色,這怎麼可能,哪怕趙均大將軍功高震主,也是人臣,為何會不作雲台,護佑我主。

吳王這話,是直指趙均大將軍,有不臣之心嗎?

李文之苦笑一聲,從袖中取出一張信箋。

「也許,雲台的變故,與韓氏王朝有關。

韓氏王朝的確早有不臣之心,可惜群龍無首,我原以為只要握緊了韓悅長公主,他們也掀不起什麼大浪。沒想到這位剛剛歸國的韓悅長公主真是巾幗不讓鬚眉,居然主動請封王位,願為新朝守衛西北邊陲。」

王位,為誰請封王位,韓氏王朝還有誰有資格得到王位?

莫非是……

吳王接過信箋,快速瀏覽,「呵,真是可笑,女子怎能為王?」

還真是巾幗書院的好學子,旁的不知有沒有學會,這心高氣傲的本事,倒是學了個十成十。

她這是料准了清遠軍會誅殺順帝,而元氏王朝殘餘勢力會遠走西北,重建汗國。

新朝想要穩定,就不得不對西北重兵鎮守,可是新朝四處皆是隱患,如何能放任清遠軍遠走。

韓氏王朝是料定了吳王無法處置韓氏王朝,想要藉著天下人還記得韓氏王朝的功勞時,急流勇退。

用單於台換取韓氏王朝文武根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奇幻大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奇幻大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234章 番外—後續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