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五章 談下去

第六百九十五章 談下去

?第六百九十五章談下去

10月12日,***剛返回延安的第二天,便致電劉伯承和***,指示說:我們阻礙和遲滯頑軍北進,是當前嚴重的戰略任務.........我太行及冀魯豫區可集中6萬以上主力,由劉鄧親自統一指揮,對付平漢路北進頑軍,務期殲滅其一部至大部。

此電發出后,***仍感到事關重大,於是於10月17日,再次致電以***為***的晉冀魯豫中央局,強調說:在你們領導下的一切力量,除以太岳全力展開同蒲路的作戰爭取應有勝利外,必須集中太行與冀魯豫全力,爭取平漢戰役勝利,即將到來的新的平漢戰役,是為着反對***主要力量的進攻,為着爭取和平局面的實現。這個戰役的勝負,關係全局極為重大。.........望利用上黨戰役的經驗,動員太行、冀魯豫兩區主力,由劉伯承、***親臨指揮,精密組織各個戰鬥。取得第二個上黨戰役的勝利。

根據***迭次電示,劉鄧集中了3個主力縱隊和3個軍各一部,共6萬人,而且動員了10萬民兵配合作戰。劉鄧決心將***軍殲滅於邯鄲以南,漳河以北的滋陽河套地區,絕不讓蔣軍佔領邯鄲,更不讓他們在華北的大地上為所欲為。

邯鄲,是平漢路上的一個重鎮。如今是晉冀魯豫解放區的首府。蔣介石要打通平漢路,分割解放區,摘取華北的這顆「桃子」,邯鄲便首當其衝,成為***軍隊的第一個進攻目標。

劉伯承採取了誘敵深人以逸待勞的戰術。他首先指揮第一縱隊和冀魯豫軍區的部隊,在民兵配合下,誘敵進入邯鄲以南的預設戰場。當***軍3個軍進入邯鄲以南的馬頭鎮、磁縣之間時,劉伯承即令埋伏在該地區的第2、第3縱隊和冀南。太行軍區部隊會同第一縱隊和冀魯豫軍及部隊將其3個軍團團圍住。

坐鎮重慶指揮的蔣介石見勢不妙,立即電令駐石家莊的第16軍和駐安陽的第32軍南北對進,增援被圍的3個軍。

為了對付蔣之援軍,劉伯承即調太行軍區部隊協同晉察冀部隊一部在高邑阻擊援軍,同時加強障河阻援陣地的防禦,並在安陽以南襲擾蔣軍,阻止敵32軍的行動。

28日,總攻開始。為儘快解決戰鬥,劉鄧又加緊爭取***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新8軍軍長高樹勛的起義。同時,還派出參謀長李達親赴新8軍,敦促起義。高樹勛和新8軍原屬西北軍,不是蔣介石的嫡系。與蔣介石集團有十分尖銳的矛盾,中共曾派出王定南等***人進入高部進行工作。由於蔣介石始終未改變歧視旁系的政策,並逼迫其開赴內戰前線,充當內戰炮灰,故高對此十分不滿,此次奉命北進前,高樹勛派王定南與中共方面取得聯繫。劉鄧遂決定動員該部舉行戰場起義。為打消高樹勛的顧慮,中共中央還電令新四軍4師師長張愛萍派人到徐州成功地接出了高樹勛的夫人及其他起義軍官的家屬。

10月30日,高樹勛率新8軍和河北民軍1萬人正式宣佈戰場起義。這對於加速整個平漢戰役的勝利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使得蔣軍軍心動搖。本來一直在頑抗的第40軍馬法五部和第30軍完全失去了固守的信心,即突圍南竄。

然而,劉伯承何以了得,馬法五之類的行動早在其預料之中,他早已佈置了晉冀魯豫軍區第1、第2縱隊等部隊組成的羅網等著馬法五等突圍之敵。

經兩天兩夜激戰,南逃的***第40、第30兩個軍2萬餘人,除少數逃脫外,全部被殲滅於臨漳。磁縣之間地區。馬法五本人也被活捉,至此邯鄲戰役結束。是戰,蔣介石又損失了3萬餘兵力和大批美式裝備。

消息傳到重慶,***營壘引起了極大震動,其內部對於蔣內戰政策更為不滿,強烈要求蔣介石切實停戰議和,一些***頑固派則怨天尤人,既難以咽下這口氣,又無可奈何。總之是損兵折將,又做了一次「黃粱美夢」。

平漢戰役后,蔣介石沒有接受任何教訓,也不可能就此改變內戰方針。他加快了調兵速度,繼續搶佔戰略要地,並妄圖從人民手中奪回已取得的果實。

11月8日,蔣介石召集全國各戰區司令長官、副司令長官,總司令等高級將領到重慶,舉行了抗戰勝利后首次秘密軍事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蔣介石確定了「剿共第一」的指導方針,提出「六個月之內擊潰***主力,然後分區『清剿」』的軍事計劃。這個計劃規定:第一步,控制蘇北、皖北,肅清山東,打通津浦線;第二步,集結重兵於平津,『書盪「華北;第三步,打通平綏線,佔領察綏。企圖以武力解決中國戰後的主要問題。

對鐵路交通線的破襲戰,是中共抵禦蔣軍搶奪抗戰勝利果實的最有效的戰法之一。並為爭取東北和熱察創造了條件。早在1945年9月22日,***軍隊便氣勢洶洶地沿同蒲、平漢、津浦三條鐵路北進,並沿平綏鐵路東進,分別指向張家口、平津及濟南,企圖進而控制熱察和東北。為了遲滯***軍隊從陸路向東北的進攻,劉少奇為***起草致劉伯承。***。聶榮臻等的指示電,提出要盡一切力量遲滯***軍隊兩個月以上的時間,以便爭取東北和熱察的勝利。電報中說:提議採用下列戰法:由山東及新四軍主力對付沿津浦路北上之頑,以冀魯豫主力及大行之一部對付沿平漢路北上之孫連仲,以太行、太岳主力及趙爾陸部對付沿同蒲、正太路北進之胡宗南,每路主力兵團須各有三萬到五萬人,組織得力的野戰指揮機關和政治機關(最好伯承指揮同蒲路,李達指揮平漢路),配合地方武裝和民兵,用糾纏扭打的戰法,在頑軍前後左右,一直和頑軍糾纏扭打到平津,最後配合我在冀東控制的部隊,在冀東進行決戰,以保障我在東北和熱察兩省的安全。為實現上述戰法,須以我之小部隊和民兵經常襲擾頑軍主力,徹底破壞鐵路公路,大量埋設地雷炸彈,組織群眾堅壁清野,長期疲睏與消耗頑軍,而我之主力則窺視頑軍弱點,在其弱點暴露時猛力進擊,消滅其有生力量,或由我控制鐵路一段,根本阻止其北進或仍繼續與之糾纏扭打。實行上述戰法,如果日軍不配合頑軍大舉向我進攻,我不易陷入被動,而頑軍則長時期處於被動地位。我之疲勞消耗易於恢復補充,而頑軍則因後路斷絕,疲勞消耗不易取償;如頑軍被逼出而與我決戰,則對我亦有利。在這種作戰中,我之野戰軍亦可藉此組成並受到鍛煉,軍事政治訓練亦可在作戰中加強。

10月2日,粉碎山西閻錫山部進攻的上黨戰役即將結束,劉少奇同***電商晉冀魯豫根據地劉鄧主力下一步作戰方向時,進一步指出:「目前解放區的戰爭,基本上已成為交通要道戰爭,深人解放區據點已不多,頑偽敵均要打通鐵路。因此,我應將解放區兵力全部分別有計劃的向交通要道集中,進行交通破襲戰,並可因此組成我之部隊。」

中共中央的以上佈置,有效地遲滯了***軍的北進部署。11月1日,中共中央在致重慶中共代表團電報中說:「各主要鐵路均被切斷,蔣軍各部均不得進。平綏路我聶賀軍已佔領大半,包圍歸綏;同蒲南段被我陳賡切斷。」「石家莊李文軍南援處於進退維谷,一時不能去北平;津浦路南段、中段、北段均被我切斷,霍守義、陳大慶等軍均不得進,故去東北者除海運空運外別無他道。」這就為在東北的先機展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津浦鐵路是***軍向解放區大舉推進,迅速控制華北戰略要地和交通線,以便快速打開進入東北的通道並搶佔東北的必經之路。對此,蔣介石動作快於中共。在同年10月其第12軍和騎2軍從豫皖邊進抵徐州后,乘我八路軍山東軍區主力開赴東北和新四軍人魯部隊尚未到達之際,沿津浦路北上,於10月11日進佔濟南。另***軍第97軍進至臨城;第51、第59、第77軍及由偽軍郝鵬舉部改編的新編第6路,從徐州進佔韓庄至台兒庄一線。第7、第48軍由皖進佔蚌埠、滁縣。浦口,控制津浦路浦蚌段。

蔣介石嫡系第三方面軍湯恩伯和第3戰區顧祝同部也企圖先控制寧、滬、杭及津浦路南段,而後以徐州為前進基地,繼續擴通津浦線,以便向天津、北平及東北推進。

中共***為打破蔣介石打通津浦路計劃。於10月12日電示新四軍軍長陳毅和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指出:目前山東與華中的中心任務,除出兵東北外,就是截斷津浦路,阻止頑軍北上,并力求消滅北上頑軍一部或大部。為此必須立即組織一個強大的突擊力量,佈置於徐州以北、濟南以南之適當位置,控制鐵路一段,創造戰場,以便打擊北上頑軍。

此外,***還要求新四軍以北移山東的主力和原山東軍區的部分主力,迅速組成津浦前線野戰軍,在徐州、濟南間組織戰役,以控制津浦鐵路,阻止***軍北犯。

其間,中共中央決定: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北移山東。華中局與山東分局合併為華東局,統一領導華中、山東的全盤工作。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領導機關,新四軍軍長陳毅兼任山東軍區司令員,饒漱石任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政治委員。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北移后,華中另組華中分局,歸華東局領導;同時成立華中軍區,隸屬新四軍建制,張鼎丞任司令員,鄧子恢任政治委員,粟裕、張愛萍任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劉先勝任參謀長,下轄蘇中、淮南軍區及兩個獨立旅和8個軍分區。

11月10日,華中野戰軍組成,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治委員,劉先勝任參謀長,鍾期光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6、第7、第8、第9縱隊,共4萬餘人。

與此同時,在魯南組成津浦前線野戰軍指揮部,由陳毅和山東軍區副政治委員黎玉負責,統一指揮原山東軍區留下的部分主力和新四軍人魯部隊。以渤海軍區地方武裝控制津浦路濟南以北有利地形,積極開展破擊戰,阻止頑軍北進,山東軍區第3、第4師,警備第3旅攻殲泰安、袞州之敵;以山東軍區第8師及魯南警備第8旅攻殲鄒縣、臨城之敵,切斷鐵路;以魯南警備第9旅和魯南軍區地方武裝進逼徐州、臨城。棗莊地區,鉗制***軍北進。為了會同山東軍區部隊迎殲繼續由徐州北犯之敵,粉碎蔣軍打通津浦路企圖,還以新四軍第2師的第4、第5旅和4師第9旅,編成新四軍第2縱隊,由羅炳輝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先行人魯,與山東軍區部隊並肩作戰,遲滯***軍沿津浦路北上。

此次戰役自10月18日開始,至11月上旬,新四軍暨山東軍區部隊先後攻佔鄒縣、大漢口,在界河以伏擊手段殲滅由偽軍改編的吳化文部第1個師,控制了袞州、滕縣間一段鐵路,截斷了***軍北進的通道。10月下旬,津浦前線野戰軍主力南移韓庄、膝縣段擴展攻勢,殲日偽軍4000餘人。12月12日至15日殲滅蔣軍第19集團軍一部9000餘人。1946年1日,津浦前線野戰軍改稱山東野戰軍,在華中野戰軍一部配合下在台兒庄、棗莊、臨城線及津浦路中段向北進之***軍發起攻擊和政治爭取,使郝鵬舉部1萬餘人起義,改編為華中民主聯軍。

是役,新四軍、山東軍區部隊以傷亡6000人的代價,殲滅***軍等2.8萬餘人,控制了津浦鐵路線200餘公里。

根據***電示,周、王此後在與***商談中,以及在指導中共南方局的工作中將工作重點轉向揭露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上去,並先後邀集民主黨派領袖黃炎培、張瀾。沈鈞儒、章伯鈞、羅隆基等座談,告以***發動的內戰陰謀。

11月11日、15日,國共兩黨代表又先後進行了會商。該兩次商談重點是談東北問題。也正是在雙方會談之際,***「外交接收」在東北受挫后,決心實行「武力接收」,東北內戰因此突起。會談中,***代表堅持蔣軍進入東北強行接收。中共則希望東北能經過和平協商,成為民主實驗區。然而。兩黨觀點相差甚遠,在東北問題上也如同其他重大問題一樣,雙方根本談不到一塊兒。在會談中,***代表提出請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調解雙方衝突。但是中共早就對赫爾利失望了,認為「此人太不公平」。而赫爾利本人也喪失了美國政府對他的信任,就在11月底,他最終被白宮炒了「魷魚」。

11月25日,周恩來乘飛機返回延安,向中共中央彙報工作。隨着談判大師周恩來的返回八雙十協定》簽字后的又一輪談判遂告結束。

一個多月的談判之所以未能取得任何進展,從表象上看,似乎是由於雙方都企圖為爭得戰場上的優勢創造條件,但究其本質,***方面拒絕無條件停戰才是根本原因。因為爭論的一切問題,都是由***軍隊進攻華北解放區而引起的。正是由於***方面企圖壟斷受降權而執意進兵,才最終導致了這一階段談判的失敗。誠如中共中央當時在給周恩來的一份電報中所揭露的:「淚前的談判,彼方全為緩兵之計,並無誠意解決問題,彼方一切佈置均為消滅我黨。」既然***方面缺乏誠意,談判的雙方最終不歡而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有一點必須明確。雖說這一階段的談判失敗了,而且內戰的危機也隨之變得更為嚴重,但周恩來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卻是冷靜而客觀的,其反內戰求和平的信念依然是堅定的。返回延安后,他在為供中央領導人傳閱而撰寫《關於國共談判》的書面報告中說,自***離渝后,***由和偏戰,談判陷入僵持階段,但中間也有起伏。從總體上看,蔣介石是搖擺不定的,現在要他放棄***思想和滅_企圖而自動地做到國共親密合作,這是不可能的;但目前他要下討伐決心,寧進行長期內戰而不惜,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和平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蔣雖動搖,也不能完全背道而馳。因此,「邊打邊談會成為相當時間的國共關係的特點。」國共兩黨一時偏和,一時偏戰,在和中醞釀着戰,在戰中又醞釀着和,鬥爭將是嚴重的複雜的。為此,我們應本着反內戰、爭民主、求和平的基本方針,實行政治進攻、軍事自衛的原則,確定雙十會談紀要我方提案為基本價錢,來進行「邊談邊打」的談判。「和平方針是矛,堅強抵抗是盾。戰而遇到抵抗,使其知難而退」,「爭取和平階段的到來」。實踐證明,周恩來的估計及其所提出的談判方針是完全正確的。

「抗戰勝利的果實應該屬於誰?這是很明白的。比如一顆桃樹,樹上結了桃子,這桃子就是勝利果實。桃子該由誰摘?這要問桃子是誰栽的,誰挑水澆的。」

這段話,是***在***投降后第四天的延安幹部會議上講的。他的這段話,形象地揭示了抗戰勝利初期內戰發生的基本原因。

此時的中國國內,從太行山上的激戰,到平漢路上的交火,還有綏遠、察哈爾地區國共兩黨間的爭戰,乃至整個華中、華北的搏鬥,其緣蓋出自此。

如此這般,在《雙十協定》簽字后不到3個月的時間裏,內戰事實上已在不斷進行,內戰的事實已經客觀存在。不過,所不同的是,此時的內戰尚未成為全國性的,還是限制在一定範圍的,是緊緊圍繞和談而展開的。國共兩黨都沒有停止和談。蔣介石認為他並沒有放棄政治解決的打算;***也講,要繼續在談判桌上與***作鬥爭,迫使蔣介石最終停止戰爭。總之,說到底,這期間的一切「戰」,都是為了「談」,為談判增加籌碼。

***由重慶返回延安后。中國***的總談判代表周恩來仍留在重慶主持和談。

周恩來和陪同***回延安后又返回重慶的王若飛此時的任務是繼續同***代表談判,解決《雙十協定》沒有解決的問題。

10月20日,在重慶的第二輪商談正式開始,地點是宋美齡在市區的住宅之一的中四路德安里103號。參加會談的代表,中共方面是周恩來、王若飛;***方面只剩下了張群。王世傑、邵力子3人。張治中沒有參加,去處理9月份***的「伊寧事件」了。

《雙十協定》的第二條規定:「關於政治民主化道路問題:一致認為應迅速結束訓政,實施憲政,並應先採取必要步驟,由國民政府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邀集各黨派代表及社會賢達協商國是,討論和平建國方案及召開國民大會各項問題。現雙方正與各方洽商政治協商會議名額、組織及其職權等項問題,雙方同意一俟洽商完畢,政治協商會議即應迅速召開。」因此,有關政治協商會議的問題,基本原則已經確定,出席政協會議的名額也已達成協議,暫定37人。現需要進一步商談的,主要是名額的分配、組織及職權等問題。經協商,大部分問題均達成了協議。雙方一致同意,政協代表的名額為36人,由四方面組成。其中:***方面9人,***方面9人;民盟9人;無黨派社會賢達9人。

然而,到了政協開幕前夕,蔣介石卻又出爾反爾,在代表名額問題上掀起一場不小的風波。

原來,到了政協開幕前夕,蔣介石忽然想到了一個問題,民盟與中共的關係特別好,在政協會議上可能完全倒向中共一邊。此外,無黨派的社會賢達,蔣介石雖然可以拉過去一些代表,但不可能完全控制。這樣一來,中共不可能被孤立,***倒有被孤立起來的可能。

於是,蔣介石及其謀士們決定在民盟的代表名額上打主意。

民盟,即中國民主同盟,其前身為統一建國同志會。1941年3月由反抗***壓迫,謀求共同生存的各中間黨派在統一建國同志會的基礎上秘密成立,當時定名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參加該同盟的主要有三黨三派,即青年黨、國社黨、第三黨和救國會、職教派、鄉建派。

然而,由於三黨三派並非以黨派名義集體加入民主政團同盟,其領袖和成員都是以個人名義自願履行人盟手續才成為盟員的,因此,原來的各黨各派仍是獨立的,同盟的決議和行動在法律上和實際上對各黨派並無約束力。另外,民主政團同盟成立時,推選黃炎培、張君勵、梁漱演、章伯鈞、左舜生為同盟常委,黃炎培為常委主任,左舜生為秘書長,章伯鈞為組織部長,羅隆基為宣傳部長。民盟一開始就是一個代表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的愛國的民主黨派。儘管民盟中不少領導成員主張走中間道路,發展資本主義,與中共政見有分歧,但民盟堅持抗日,要求民主,反對******,則與中共完全一致。因此,民盟與中共建立起了較好的關係。

蔣介石憂慮的正是這一情況。因此,要想方設法分裂民盟,要在民盟的政協代表名額上做文章。

1945年12月的一天,張群、吳鐵城邀請民盟部分常委開了一次座談會。會上,被***唆使的青年黨領袖左舜生狂妄地提出要佔政協代表5席,使座談會不歡而散。

蔣介石下決心要把青年黨作為獨立的單位拉進政協,並佔據5席。中共起初支持民盟,反對蔣介石承認青年黨以獨立的單位參加政協。後來經徵得中共中央同意,周恩來取靈活政策,提出民盟繼續保持9個名額,青年黨可另成單位,保有5個名額。代表總人數則由36人增加到38人。以上問題解決了。這場風波的發生和解決說明了***用心險惡,而中共則顧全大局。從表面上看,似乎***為青年黨爭得了5個席位,但是他們企圖分化中共與民盟關係、最終達到孤立中共的詭計卻被擊破了。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這一風波是後來才發生的。

在10月20日的會談中,有關政協的問題比較順利。21日,雙方繼續商談。除繼續討論政協問題外,雙方還談到了軍隊停止前進、恢復交通,召開國民大會以及承認解放區等問題。對於這些棘手的問題,雙方代表你講你的,我講我的。結果一天下來,什麼問題也未解決。談判可能再度陷於僵局。

周恩來、王若飛立即將情況電告延安。10月22日,中共中央和***就回電了。***指示說:在談判中,必須首先解決偽軍、重劃受降區和承認解放區三大問題。否則,其他問題的解決均談不到。如商談軍隊縮編,必須先談***軍如何縮編,至少也應是兩黨軍隊同時縮編。

這個電報表明,延安方面對談判一開始就是表裏如一,是有基本的原則的,「要價」並不高,但是不能再「殺價」了。但是對於中共中央提出的三大問題都是蔣介石難以接受的,或表面上接受,實際上是絕對不肯兌現的。蔣介石關心的問題,說穿了就是兩條,一是所謂恢復交通;二是縮編中共領導的軍隊。第一條的實現,有利於蔣軍運兵和搶佔戰略要地,分割解放區;第二條的實現有利於使中共不戰而被削弱,乃至消滅。由此可見,國共兩黨各有各的考慮。雙方談到一起去的可能性有,但不大。

而此時延安的態度強硬,是有原因的。由於全國形勢正在惡化,《雙十協定》雖已簽訂,但蔣介石並無履行協定的誠意,而是倚仗武力玩弄邊談邊打,談歸談,打歸打,這樣一套把戲。因此,中共方面除了堅決自衛,打退蔣軍的進攻之外,還必須在談判桌上予以揭露和鬥爭,不能讓蔣介石欺騙全國人民和國際輿論,為此,***決定對蔣談判如軍事鬥爭一樣一定要強硬,不能過分謙讓。

中共頭號談判大師周恩來和極具有雄辯才幹的王若飛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原則,巧妙地同***代表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10月22日、23日、26日,國共雙方代表又進行了三次商談,會談內容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還是關於停止軍事進攻,運兵和恢復交通。

周恩來指出,雙方軍隊應立即停止進攻,各就原地不動,然後再談其他軍事問題的解決。王若飛則激烈地批評***和美國人的所作所為。他指出,我方最不滿意者為:(一)美軍不斷在沿海登陸,美國幫助蔣介石運部隊,開人解放區的兵力已達70餘萬;(二)利用敵偽軍隊作前鋒進佔城鎮和交通線,以便中央軍之前進。

***方面的代表仍然堅持蔣介石的那套歪理,說什麼只要中***隊全部撤離交通線,恢復交通,讓政府運兵,不予襲擊衝突就會停止。這實際上的意思就是,只要中共讓蔣軍將自己置於死地后,蔣軍才會停止進攻。對此,周恩來和王若飛立『即予以駁斥:現在***軍前進的地區,均屬我解放區和收復區,所經過的交通線,亦都在我軍控制之下。因此,今之衝突純系中央軍進攻我軍而引起。要我方停止自衛,撤出華北地區的交通線,將這些地區的重要城市和交通線讓給你們,使你們代替日寇控制我方地盤,然後再與我方談判,這絕對辦不到。

蔣介石並沒有罷休。在26日的商談中,張群等人重彈起要求中***隊退出交通線的老調,並說什麼,交通必須恢復,這是蔣介石和陳誠的要求。至於鐵路以外,中共現已佔領的區域,可暫維持現狀。

中共方面深知,蔣介石的「暫維持現狀」是假,而急於打通交通線才是真的。周恩來堅持不讓步,他提出:「***軍隊今日在中國境內,尚得保持武器,受命維護交通,而中***隊倒要退出交通線,按諸情理,寧可謂乎?」王若飛也提出:「在現在的情況下,解放區問題未得解決,受降區沒有重劃以前,在我們看來,中央軍之進軍,即為進攻,而我方之破壞交通,以阻止中央軍之進兵,乃為當然之事。故此問題很簡單,交通應恢復,但必須於和平狀態之下,始能恢復。若中央必欲武裝佔領交通線,而將我方驅出於交通線之外,那便是戰爭。」

周恩來又補充說:「恢復交通之目的在避兔內戰,而避免內戰之惟一途徑即是停止進兵。」

在這種情況下,***代表只得表示,同意停止進佔,但不同意停止進兵。他們還要求周、王提出恢復交通,避免衝突問題提出書面提案。

周恩來答應,此事須待請示延安后再作答覆。

商談中遇到的第二個問題是關於重劃受降區問題。

***投降后,蔣介石即下令將全國劃分為14個受降區,卻一個不給已有超過百萬兵力的中共抗日武裝,太不公平,中國***當然不會答應。所以中共中央一直強烈要求重新劃分受降區。只有公正、公平地重劃受降區域,才能消除內戰。***在重慶談判期間,也多次提出過這一要求,但蔣介石方面就是不答應。《雙十協定》第12條對這一問題寫得也很含糊。協定記載:關於受降問題,中共方面提出:重劃受降地區,參加受降工作;政府方面表示,在已接受中央命令之後,自可考慮。

這樣的措詞,實際上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也根本不給中共以參加受降工作的權利。於是,在《雙十協定》之後的商談中,周恩來、王若飛不能不再次提出要求。而***對此除再度拒絕外,根本不願再談。其結果是關於中共參加受降問題的商談沒有絲毫進展。

第三個問題是承認解放區。該問題難度較前更大,解決的希望更加渺茫。

還在***等赴重慶會談期間,是否承認解放區或解放區地方政府問題,就是國共雙方爭執的焦點之一。最後討論情況寫進了《雙十協定》,但問題並未解決。《雙十協定》第10條寫道:「關於解放區地方政府問題,中共方面提出,政府應承認解放區各級民選政府的合法地位;政府方面表示:解放區名詞在***無條件投降以後,應成為過去,全國政令必須統一。」

接下去,就是一大段記述,敘述了中共方面就此問題的方案和蔣方的答覆。中共先後提出了四種解決方案,但***方面答覆僅一句話:這些方案有礙於中央政令的統一,故不能同意。

談來談去,雙方惟一達成的協議之點,是同意繼續商談下去。

在10月22日的商談中,中共曾多次強烈地要求***政府承認解放區的民主政權。王若飛說:關於解放區問題,我主張現在解放區的村、鄉、縣行政區,各級政府機構人員皆由民選產生,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承認加委。各邊區政府(包括冀、熱、察、魯四省)維持現狀,俟憲政實施后,再行依法改選。

與以前的方案相比,中共又作了很大的讓步,暫時放棄了對承認邊區和省一級政府的要求,提出先解決縣以下民選政府的加委。對於此點,原重慶最高級別談判中***方面曾表示可以考慮的,但是,這次商談時,連這一點也收回了允諾,並拒絕了中共的方案,由此堵死了就解放區問題進行繼續商談的大門,這是蔣介石的一個陰謀。對此,周恩來和王若飛費盡口舌,據理力爭,但***方面則死不鬆口。後來,周恩來在延安對這次談判作了回顧,他指出:「***同志回來后,我與若飛同志還同***談了一個來月。我們用各種方法想使他們承認,但他們還是不承認,中心就是他們不願中國人民得到一個民主的根據地。中國這樣大的國家,革命不可能是平衡前進,中國的革命就是這樣的走出來,起起伏伏,一個陣地一個陣地發展。所以對中國人民來說,根據地什麼都重要。武裝固然重要,但武裝畢竟是保持根據地的工具,武裝脫離了根據地就無法生存。」蔣看清了這點,他也特別懂得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因此,他無論如何不承認。「

關於解放區問題,實際上成為了國共談判中一個最為要害的問題。這不僅是導致兩次重慶談判流產的主要問題,也是導致國共兩黨最終破裂的基本因素。

為了打開商談的僵局,10月26日,中共代表草擬了一個書面提案。這個提案指出:(一)為堅決避免內戰,迅速恢復交通起見,應停止進兵。進攻、進佔;停止利用敵偽;在八條鐵路線(平綏、同蒲、正太、平漢北段、渤海東段、津浦、膠濟、北寧線段)上雙方均不駐兵;政府方面如需向平津、青島運兵,須經過相商。

(二)軍事小組只能在上述問題之原則決定后,方能擬具辦法,否則無權解決此事。

(三)如萬一問題不能商得協議,中共方面不反對先開政治協商會議,但開會時,必須先行解決避免內戰、恢復交通問題。

之後,周恩來、王若飛將上述書面提案報告了延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抗戰之血色戰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抗戰之血色戰旗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百九十五章 談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