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2 朕心無反覆!

0022 朕心無反覆!

「德遠的顧慮,朕心裏早有計較,便給你一一說來……」

「錢糧物資之事,朕已經交給張伯英去辦……」

見張浚皺了皺眉,趙桓知道他在擔心什麼。

「德遠不必擔憂,朕知道如今城中的百姓手裏無錢,不會再去搜刮他們。此番籌銀,我讓伯英打着議和款的名號,去向那些王公大臣們要銀子……」

「既便那些人不怕朕這個官家,金人想必他們還是怕的…」

趙桓自嘲的笑笑。

張浚也點點頭。

堂堂大宋官家,為了向大臣們要錢,居然還要借用金人的旗號,這便是皇權衰弱的悲哀。

「是以銀錢之事,朕倒不是太擔心,我相信伯英能辦好……」

「援軍之事,朕是這樣考慮的……」

「九月的時候,康王已去相州經營抗金大元帥府。有宗澤宗老經略的輔佐,想必已具規模……」

「金軍圍城已久,康王手中有兵有將,為何不主動來救?」

張浚忽然打斷了趙桓的話,稍皺眉頭問道。

這句話一出口,趙桓便與張浚對視了一眼,幾乎同時意識到了某個問題。

「朕以為,康王還是投鼠忌器吧…」

「金軍將汴京城圍得如鐵桶般,隔絕內外消息。康王不知城內確切情形,為了顧及上皇與朕的安危,不敢輕舉妄動,也屬正常……」

張浚又點了點頭。

這種時候,也只有將事情朝好的方面想。

可是他們心裏都清楚,那種擔憂並不是杞人憂天。在外手握重兵,康王難保不會另生異心,故意按兵不動,坐觀局勢的變化,以從中取得最大利益。

「大名府總管趙野、韓世忠,也是一股可以用得上的力量……」

「還有南面的光州、壽州……」

「問題是,就算他們肯聽官家的旨意,帶兵勤王,可怎麼才能與他們取得聯繫?如今的汴京城,便是插翅也難以飛出人去……」

張浚再次提出疑問。

「這確實是個問題。」趙桓眉頭微皺,如何與外圍勤王之師取得聯繫,一直讓他頗為頭疼。

「此事暫時也無萬全之策,只能與金軍交手后,見機行事……」

「再說說士氣問題,此次讓伯英籌款三百萬兩,朕準備拿出一半,做為犒軍之用。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另外,朕決定親自上城牆,以身守城,與兵士們共進退。若是這樣還守不住,朕也無顏再面對汴京百姓,便以朕躬死社稷……」

「是以德遠不必顧慮朕抗戰的決心……」

說到這裏,趙桓站起身,臉上顯出決然之色,倉啷一聲拔出身邊的九龍寶劍,用力向下一揮,將面前的案桌斬下半隻角。

「若朕心再有反覆,便如同此案!」

張浚萬萬沒想到,趙桓會用如此舉動來表示抗戰決心,這根本不是那個猶柔寡斷的官家之風格。

可是瞧趙桓決然的樣子,又根本不似作偽。

饒是張浚性子平淡,胸中的熱血也被點燃,頓時起身,伏在地上行過大禮,「官家果是決意抗戰,臣願以死效之!」

「德遠請起……」

趙桓將張浚扶起,二人依舊坐下。

「至於主持大局之人,朕心中早有人選,那便是德遠你……」

「官家,非是臣不願效力,只是……」

張浚聞言,再次吃了一驚。

他不過是個從五品的太常少卿,一向人微言輕,在朝中根本沒有話語權。

是以空有一身的報負,在李綱李相公離朝之後,根本不受人賞識。反而因為主張抗金,處處受到當權的投降派打壓。

沒想到今日官家已然決定抗金,還要將這面大旗交給自己。

不是張浚不願意接這件差使,只要是與抗金相關,他都不會推辭。

可是以自己的資歷聲望,就算是有官家撐腰,也絕難服眾。抗金是何等兇險之事,如果行事處處受人掣肘,根本沒有成功的可能。

趙桓知道張浚在顧慮什麼,淡淡一笑道,「德遠不必過慮…」

「朕今日便任你為東京四面行營使,專司汴京城防務,不受樞密院節制,直接對朕負責……」

宋代的官制很複雜,一個官員往往有頭銜、品級及任職。比如李綱,靖康元年初時,頭銜是太子少師,任職是尚書右丞(副宰相),品級是從二品。

除此之外,宋朝與其他朝代官員最大的區別,是具體辦事的人除了任職外,一般還有個臨時委派的差使。還比如李綱,他除了以上的頭銜、品級、任職外,在主持抗金大局時,欽宗又給他個臨時的職務,京城四壁防禦使,這便是具體辦事的差使。

為什麼宋代要弄這麼些複雜的花樣?說到底,還是權力鬥爭。

官員的頭銜品級任職,自有成制,一般由吏部草擬,宰執議定,而後報官家審定,用璽下發。通常中書門下任命的官員,官家都不會駁回。這樣一來,官家往往就不能掌控最重要的人事任免權,導致被架空。

是以宋朝歷代官家,為了將人事權奪回來,便想出了這麼個法子。他們如果要想用什麼人,而又擔心宰執那裏通不過,就臨時派個差使,多以簽書某某事、權某某事相稱。

後來朝廷有一些特殊事務要處理,又不便設置常設機構的,也照此辦理,由官家直接簡任臨時職務,待事務處理完畢,便將機構撤銷,臨時職務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這些職務都不佔朝廷常規編製,這樣處理,官家就能繞過宰執,將人事權控在手裏。

到了北宋後期,反倒形成一種慣例,有正式職務的本官只享受待遇,不管具體事情;反而是領臨時差使的官員,處理具體事務。

這種複雜的官制,從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平衡了官家文臣之間的統權和治權,和諧了宋代的政治生態;但從另一方面看,這種權、責、事不相統屬的制度,也造成了官僚隊伍的雍腫龐大,機構之間推諉扯皮,人員辦事效率低下等突出問題。

宋代官制究竟究竟合不合理,趙桓也沒有深入研究過,不過這種複雜的制度,倒是給了他可乘之機。

要是按步就班,趙桓想要用的人,在短時間內根本提拔不上來,因為在宰執那裏不可能會通過。

好在官家有這種臨時差遣的特權,才讓他能繞過白時中李邦彥那些人,將自己要用的人放到合適的位置上。

張俊的東京轉運使,今日封張浚的東京四面行營使,就屬於這種臨時性的差使。

張浚瞬間便明白了趙桓的用意,他不也是矯情之人,又一直對朝廷的投降政策耿耿於懷,此時有了實現自己報負的機會,也就不做推辭,「臣願領此職!」

見張浚應承下來,趙桓心中也是一陣欣喜,他知道張浚這種人,只要是答應的事,必然會全力而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宋正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宋正道
上一章下一章

0022 朕心無反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