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奉天承運

第201章 奉天承運

應天城內。

朱元璋正端坐在奉天殿裏,享受着初為帝王的滋潤感覺。

這個位置自己到四十歲才坐上,雖然戎馬一生,但何其壯懷激烈,內心始終不能平靜安然。

一腔熱血終於鑄就了大明的江山社稷,身為開國的皇帝,難道不應該感到驕傲和自豪嗎?

可是朱元璋並沒有沾沾自喜,他要的不是表面上的皇帝寶座,而是一個強大富足的大明,可以威震八荒,德澤四海的強大帝國。

但是,大明剛剛建國,舉國上下民不聊生、百廢待興,老百姓還生活在艱難困苦之中,離真正想要的幸福安定生活,相距甚遠。

朱元璋一度陷入了迷茫和焦慮之中……

不過,幸好他有天底下最有能力的三位大臣,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徐達為武丞之首,沒有他的南征北戰,當然無法實現大明的建國大業,畢竟江山是武將們真刀真槍打下來的!

朱元璋獨自在奉天殿批閱了一些奏章,心情不由又焦慮起來。

建國初期,國家大事實在太多啊,全國上下每日都會發來成堆的奏摺,不是災荒,就是瘟疫,還有大量無家可歸的流民在挑起事端……

徐達還在全國到處清剿反叛的敵對勢力,儘管元朝已經徹底退到了漠北,但北方的局勢依然不可輕視。

大明的安全問題當然不用再憂慮,因為朱元璋有徐達,天下盡在他的掌控之中。

守江山不比打江山,現在用的不是刀槍和軍隊,而是能治理國家的能臣,是能夠讓國家迅速變得富足強大的行業精英!

朱元璋起身,在殿內踱著方步……

馬上就想到了劉伯溫和李善長,現在該是二人大顯身手的時候了。

想想自己剛剛登基的時候,這奉天殿裏群星閃耀,眾星拱月,好不欣喜熱鬧!

接受了百官的拜賀,立馬氏為皇后,世子朱標為太子,李善長和徐達為左右丞相,各文武大臣也都加官進爵。

只要對帝國建立功勛卓著者,不管死活,全部封王!

京師應天城裏新增了幾千貴族,共同來為朱家的大明江山效力,這是何等令人鼓舞和振奮的事情啊~

激動和興奮一直伴隨着他,這是朱元璋內心深處的感受,雖然他很好地偽裝了起來,從來都是一副憂國憂民的表情。

「老劉,小李,朕現在缺錢缺糧,二位可要全力以赴啊!」

劉伯溫的擔子自然不輕,要說大部分武將現在可以忙裏偷閒了,像他這樣的文臣正是馬不停蹄,要為大明再次出征的時候了。

其實從建國伊始,劉伯溫就已經為新政權的建立,而殫精竭慮、廢寢忘食地工作了。

關於國家名稱和國號,也是他深思熟慮后的產物。

中國遠古時代,就有祭祀「大明」的典禮,祭祀的對象就是太陽、月亮。

明是火,象徵光明,而朱元璋的姓「朱」,也是赤的意思,「朱明」恰好把皇帝的姓和國號連在了一起,渾然一體。

「對待百姓要寬仁,對待吏治要嚴厲!」

這是劉伯溫向朱元璋提出的第一條治國理政的綱領,對皇帝建立大明國體和政體,意義重大。

不過朱元璋只給了他「御史中丞」的官職,負責監察百官,卻不能直接對群臣發號施令,那是宰相李善長的職責。

劉伯溫並不在意自己是個多大的官,能不能管事,該不該管人,只要皇帝需要我做什麼,自己從不考慮職權範圍的問題。

朱元璋離不開他,二人的「私交」是最為密切的,這是兩個人之間一直存在的某種親密關係,似乎和君臣及職位毫無關係。

這種特殊而緊密的聯繫,早已不是什麼秘密,大明上上下下的官員,全都心知肚明。

劉伯溫即使沒有任何官職,他對皇帝和整個大明王朝的作用,將是無可替代的。

關於治國理政的方略,皇帝急着要錢要糧,但劉伯溫的眼睛依然盯着軍隊,他知道國家機器剛剛建立,還很虛弱,而軍隊卻是前所未有的強大。

一支近百萬的軍隊通過革命戰爭的洗禮,已經變成了一股最為強大的力量,他們的力量可以毀滅一個王朝,同樣可以建立一個更加富有活力的新國家。

緊緊依靠軍隊的力量,一方面繼續保家衛國,另一方面就要積極建設家園,他們的身份已經變成了「半軍半民」,而不是純粹的將士。

「利用軍隊戍邊的時機,大力開墾荒地,發展生產,與當地百姓一起勞動!」

劉伯溫向朱元璋交了第一份答卷,這就是解決錢糧的途徑啊!

「開荒種地,減輕賦稅,自力更生,重建家園。」

由此及彼,劉伯溫繼續強化和明晰了治國方針,可以用這十六個字來概括。

朱元璋非常高興,老劉就是不簡單,不但知道我要什麼,而且每次都能告訴我,如何去做。

為了順利推進軍隊改革的步伐,劉伯溫具體提出建立「衛所制」的偉大構想。

「衛」,即軍事據點,每一衛5600人,長官稱為指揮使,管轄五千千戶所,每個千戶所有1120人。

千戶所下面又轄十個百戶所,一所為112人,百戶所下設兩個總旗,下面再設五個小旗,最小單位有十人。

有戰事時,兵部便命令各地的衛所把手中的5600人交出來,然後皇帝再指派一人,擔任這支軍隊的司令,由他領兵出征。

衛所的指揮使,平時雖然負責統領這些人,安排他們訓練和務農,但一旦發生戰爭,皇帝則擁有了最高調配權。

這是劉伯溫發明的高明之策,很好地加強了皇帝的中央集權,深得朱元璋的讚賞。

事實也證明了,通過衛所制,各地的駐軍大力發展了生產力,每年收穫的糧食,不僅滿足了自身所需,還大力支援了全國其他地區。

衛所制形成了「將不知兵,兵不識將,一切向皇帝看齊」的良好局面,朱元璋能不偷着笑嗎?

李善長坐在他的宰相辦公事裏,同樣感到滋潤無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明功
上一章下一章

第201章 奉天承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