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一年三熟

第162章 一年三熟

第162章一年三熟

「為何這麼少?」長生放下了文。如果是其他農作物也就罷了,但水稻這種高產農作物,絕對不會只上繳這麼少的數量。

在yù米、馬鈴薯和番薯未引進到中國之前,水稻是中國產量最高的農作物。宋朝的時候中國南方種植水稻的畝產產量是歐洲小麥畝產產量的四十五倍,也就是同樣長的時間內在同樣面積的土地上進行種植,歐洲人能收穫一斤小麥,中國人就能夠收穫四十五斤的水稻。這其中有耕種技術、自然環境和選種育種的因素在內,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水稻的高產。

主簿李和湊了上來,輕聲說道:「侯爺,據我了解,這裡每年上繳的糧食在在朱崖洲屯兵中已經是名列前茅了。」

「就這樣還是名列前茅?」長生有些不可思議的瞪了李和一眼,此時長生甚至開始懷疑,李和與這小都統是不是早有勾結。以朱崖洲特殊的氣候,即便是沒有牛耕,沒有先進的耕種方法,也不可能會有這麼底的產量。

覺長生目光銳利,李和嚇得一哆嗦,頓時不敢再言語。

李和雖然害怕,但是卻沒有心虛的表情,長生轉念一想,又一次拿起了文書記錄。

「咦……」長生突然現了一個問題,屯田兵種出來的糧食,每年只上繳一次,而且都是在九月份。這一刻,長生想到了一個非常可笑的可能xìng。

「你們屯田兵每年應該會訓練四個月吧,都是幾月訓練?」長生開口問。

「回稟侯爺,我們尋常都是在秋收后開始訓練,一般是九月底開始,到次年net耕末時結束。」小都統答道。

「那這麼說你們每年只種一季稻了?」長生接著問。

「都督說的是。」

「都是何時耕種?何時收穫?」長生又一次的問道。

小都統有些mí茫的愣了愣,他不明白長生為什麼問這種最基本的農業常識。不過小都統還是老實的回答說:「自然是net耕、夏耘、秋收、冬藏。不過因為冬日裡要訓練,所以net耕只能趕上一個末尾了。」

「果然如此!」這一刻,長生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朱崖洲水稻的產量會這麼低了。

net耕、夏耘、秋收、冬藏是古人在農業社會初期總結出來的種植經驗,後來甚至還被寫入了戰國和漢代的農書當中。而當時社會的中心是黃河流域,夏、商、西周這三個朝代活動範圍也僅限於黃河流域,而後來東周、秦、兩漢時期,黃河流域依然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域,所以「net耕、夏耘、秋收和冬藏」主要是針對黃河流域所說。照搬到南方特別是朱崖洲這種地方自然是水土不服。

另一點便是種植作物不同。在推廣冬小麥以前,黃河流域的人主要是種植粟和黍作為糧食作物,而這兩種作物符合「netg。同樣的特點應用到原產與西亞的小麥上面,雖然不能說完全不長,但產量會少的可憐。而這個耕種方式用在南方水稻種植上,等於是1ang費掉了一次播種收穫的機會,而朱崖洲這種一年三熟的地方,相當於只獲得了三分之一的產量。

「你們怎麼不進行複種?難道沒有雙季稻么?」長生開口問道,根據長生所知,如今大雍朝的雙季稻已經推廣到了dong庭湖南岸,按理說嶺南也早該有雙季稻了。

「雙季稻是有的,不過我們每年要進行四個月的訓練,所以無法種植雙季稻。」小都尉開口答道。

「哦,那百姓呢?附近的百姓都種上雙季稻了吧?」長生接著問。

「這也沒有。」小都尉搖了搖頭,接著說道:「咱們這裡地不夠féi,種雙季稻的話兩三年地就廢了,還得重新開墾新地,不如種普通水稻來的好。」

「那嶺南呢?嶺南其他幾個郡怎麼樣?他們種雙季稻么?」長生扭頭問旁邊的李和。

「回稟都督,嶺南其他幾個郡倒是有種植雙季稻的,但是也並不多。我聽說種雙季稻得靠著沼地才行,要不然的話土地用不了幾年就廢了。」李和開口答道。

長生點了點頭,心中已經大致明白了到底是怎麼回事。

種過地的人都知道,不能夠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的種植同一種農作物,否則會造成土地活xìng流失,而且容易傳染病蟲害,所以一般都會採取輪種的方式。而在古代沒有大規模工業生產化féi補充土壤的情況下,連續種植同一種農作物會讓土地很快的失去féi力。所以原始社會的人往往會採區放火燒林的方式開闢出新的土地,等種一兩年後土地失去了活力便再放火燒林開闢新地,這便是最早的刀耕火種。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很多落後的地方依然採取這種破壞xìng的耕種方法。

朱崖洲的土地每年只種一季稻,從收割到來年耕種之間的幾個月里,稻田裡會長出雜草,同時土地的féi力也會慢慢的恢復,在net耕之時用犁將這些雜草刨到土裡,雜草就會慢慢爛掉,成為féi料,為新的水稻提供養料。

剛剛李和也提到,嶺南人種植雙季稻都是在沼澤邊。沼澤地中富含有機物,是天然的féi料,所以在沼澤附近連續種稻,對土地féi力的流失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長生接著問道:「嶺南種兩季雙季稻需要多長時間?」

「雙季稻的話便是net種夏收,秋種冬收。就算是湊不足一年的時間,也就差個月余。」李和馬上答道。

聽了李和的回答,長生腦中又騰起了一個疑問。

後世海南島以及廣東地區可是能夠種植三季稻的,可聽李和的意思,嶺南地區種雙季稻便需要十一個月的時間,照這麼算的話根本就種不出三季稻。

「現在還沒有三季稻,看來是經過一千多年的選種和培養后,三季稻才出現的。這麼算即便是朱崖洲也不可能做到一年三熟了。可若是連朱崖洲都做不到一年三熟,嶺南其他的地方就更無法做到了。如今嶺南比中原優越的地方就是氣候,可北方的農業生產技術已經基本成熟,灌溉體系也要完善的多,嶺南只是一年兩熟的話,就算是有耕牛,在產糧上比起中原來是毫無優勢的,更何況嶺南開採出來的耕地要少,耕牛也少。這跟後世的實際情況不符啊!一定有我沒有想到的。」長生緊鎖眉頭,開始思考起來。

朱崖洲人口少底子薄,而且作為一個海島與外界的聯繫也不多。想要迅的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展農業,利用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將朱崖洲打造成一個高產的農業基地。但耕種技術的差異和生產工具的落後卻無法讓朱崖洲與中原拉開太大的差距。

「三季稻這種高產稻種在二十世紀才出現在嶺南,現在肯定還沒有培養出來,不過倒是可以試一試輪種,在雙季稻後接種其他作物,來實現一年三熟,而且輪種作物還得熟的快……」長生腦中閃出了一個個農作物,可又都被否定掉。

「我能夠想起的農作物中,熟得快的糧食作物全都是源自美洲,現在這裡根本就沒有。不行,算起來的話時間還是不夠。雙季稻倒是能熟,可輪種后的作物未必會熟,頂多能夠做到兩年五熟而已。從硬體上不行,看起來得想別的辦法了,得從技術上下手,嘗試著找突破點了。」

長生知道,坐在這裡干想是不可能找到突破點的,還是要去實地的看一下才行。想到這,長生站起身來,大跨步的向外走去。

……

「侯爺,這裡就是存放種子的地方。」小都統指了指前面的一座糧倉,接著說道:「這裡十二個時辰都會有人把守,侯爺要不要進去看看?」

長生點了點頭,那小都統立刻招呼人將糧倉打開。

糧倉內非常整潔乾燥,也沒有異味,可見平日里對糧倉保養的很不錯。長生走上前去,抓起了一把糧食,放在鼻間聞了聞。

「侯爺,這些都是去年存下來的種子,今年的新糧還沒下來,種子也自然沒存。」小都統解釋道。

「恩,很不錯……」長生彷彿突然想到了些什麼,話音突然止住,隨後馬上轉口問道:「平日里這些種子都放在這裡么?」

「回稟侯爺,種子都放在此處。」小都統有些莫名長生問什麼會多此一問。

「那什麼時候種下去?」長生接著問。

「自然是netbsp;「有辦法了!原來這麼簡單!」長生突然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長生在屯田兵營內轉了整整好幾圈,但卻一直沒有現育苗盤。後來長生一問才知道,這個時代水稻的育苗都是在普通的開放式土地中進行的,等到長出了秧苗以後再進行填補xìng質的移秧。

這種育苗方式自然比不上使用育苗盤來得好。種子芽主要是消耗的自身能量,對土壤和水的消耗並不是很大,育苗盤完全可以提供種子芽成為秧苗所需要的養料,而且育苗盤體積小,方便管理,還可以隨時移動,能夠最大限度的吸收陽光,促進秧苗的生長,同時用育苗盤育秧還可以防止病蟲害的傳播。

更重要的是育苗盤育秧不會佔用土地,用育苗盤育苗的同時,土地中的農作物還會照常生長,等到農作物成熟收穫了以後直接將育苗盤中已經長成的秧苗移植到土壤中,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這中間產生的時間差,配合著適當的輪種,足以讓朱崖洲做到一年三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拔山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拔山河
上一章下一章

第162章 一年三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