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五胡戰爭之南征北伐2

第190章 五胡戰爭之南征北伐2

78.6.3江南北伐

這一回說到,前赴後繼搞北伐,漢擊胡統顯東晉。

其實,都說東晉三次北伐---祖逖、桓溫、劉裕,其實遠遠不止,東晉不是在北伐、就是去北伐的路上,北方胡塵瀰漫,北伐是漢人的政治正確。這裏再說說各次北伐。所謂東晉不是在北伐,就是在去北伐的路上。除之前說過的祖逖外,還有庾亮、庾冀、褚裒、荀羨、殷浩、謝萬、桓溫、劉牢之、劉裕等,接二連三,何止十數次!之前表過了祖逖,之後桓溫、劉裕,(桓溫三次北伐、劉裕兩入中原。)都是要重點描摹的,這裏就來談談其它北伐吧。。。

蘇俊之亂平息后,溫嶠、陶侃、郗鑒成了最大的獲益者,而躲到溫嶠處的庾亮也成了最大的笑柄。(帝國最高權力遊樂場,就是王導、庾亮、陶侃、溫嶠、郗鑒幾位玩家。)但溫嶠很快死去,完成了純臣的一生,陶侃成為了唯一最大的軍事集團。終於,陶侃在完成剪除殺妻狂魔、南歸的郭默后,進入江州,兼領荊州、江州,達到了他人生的巔峰!(陶侃甚至欲舉兵廢黜王導,但因庾亮調解以及王導的親家郗鑒反對才作罷。想起來這與王敦、蘇峻也差不多。)AD332年,東晉發起三路北伐,陶侃、溫嶠、郗鑒三箭齊發,攻擊石勒。(這是名將成色最足的一次北伐。可惜都已到名將暮年,奈何?)陶侃派毌丘奧經營巴東,又派其子陶斌和南中郎將桓宣西伐樊城,派侄兒陶臻、竟陵太守李陽等共同攻下新野,收復了襄陽。襄陽為荊州北門。它起著阻止後趙沿漢水南下的作用,又是東晉經略北方的一個重要陣地。溫嶠部下趙胤、匡術仍北伐攻佔淮北的馬頭塢,也有收穫。郗鑒也在徐州打退羯族的侵擾,防禦江淮和沿海地區。這時北方慕容鮮卑已經崛起,作為石勒的死敵,慕容廆給陶侃寫信,商議聯合作戰,平定中原的計劃,這是在戰略上發展成三路北伐的開端。慕容廆的信中稱:大晉啟基,祚流萬世,烈士都奮勇報國,我受大晉累世恩情,希望陶侃集中五州的兵力,向兗州、豫州兩個方向進攻,我將指揮所部南下配合作戰。慕容廆的計劃提出的三個方向是陶侃等攻兗州、豫州,他攻幽州,這項北伐戰略是南北夾擊的部署,體現了慕容廆的謀略和忠誠。北方的形勢也是有利於晉朝,西北的張駿也準備向關中進攻,在代國是翳槐任代王,敵視羯族,若是慕容廆聯合段氏從幽州方向進攻,江南的陶侃指揮向北進攻,羯族石氏是很容易被平定。司馬衍對北伐也非常積極,在陶侃攻佔新野后,冊封陶侃為大將軍,準備響應慕容廆提出的北伐戰略。這讓羯族非常緊張,石勒在AD333年正月向晉朝中央納賂貢獻,希望緩和關係停戰。司馬衍下詔焚毀後趙貢獻的財物,詔令任命張駿為鎮西大將軍,不僅接受慕容廆南北夾攻的戰略,而且希望張駿也加入收復中原的戰役,形成西北、東北、江南三個戰略方向的進攻態勢。司馬衍的強勢北伐立場對後趙政權衝擊很大,後趙轉入戰略防禦態勢,這年七月石勒病亡,後趙政權內部矛盾加劇,可惜的是慕容廆也不幸去世。在慕容廆去世后,慕容部發生了內亂,慕容皝和兄弟爭奪權力相互攻擊,晉朝中央在AD334年派徐孟、閭丘幸前往東北,承認慕容皝是合法繼承人,冊封慕容皝為鎮軍大將軍、平州刺史、遼東公,高詡、佟壽、乙逸、石琮等忠於晉朝的將領都在慕容皝部下。在東北沒法南下配合北伐的情況下,司馬衍只能暫時停止了向北的攻勢,靜觀變化。(溫嶠、慕容廆、陶侃的相繼去世,是這次希望最大的北伐無疾而終的最主要原因。可惜人對了時間又不對了。)

不過陶侃也適時地死去,在自己長出逆鱗之前。問題是陶侃是寒門,他的勢力他兒子很難吃下,再加上這帝國第一軍團這個過分敏感,成了一個燙手的山芋!郗鑒有自知之明,是北人,不參合。老傢伙王導以退為進,不接燙手山芋。最後這陶侃的諾大遺產,竟歸了灰溜溜回到京城的中二青年庾亮!(都督江、荊、豫、益、梁、雍六州軍事、領江、豫、荊三州刺史,駐屯武昌。皇帝晉成帝司馬衍尚年幼,這麼個局面就是各大豪門博弈出來的。自王敦后、王導裝死多年,郗鑒避嫌疑,其他人沒有這個實力。。。)但是老奸巨猾的王導,還是把庾亮吃得死死的。兩人相爭,庾亮總是處下風,第二次上台的庾亮將矛頭一再對準王導,甚至聯合郗鑒要把王導往死里整,可惜郗鑒不跟他合作。王導很快就把庾亮兼著的六州軍事中的豫州地盤,給佔了去,庾亮還沒招。

在朝爭中未勝的中二庾亮,於是大打愛國牌,重新豎起北伐的大旗。(北伐是南朝的政治正確,南朝不是在北伐,就是在北伐的路上。權臣一個套路,比如韓侂胄。)庾亮一行北伐,果然大舉令牌,晉成帝咸康五年(AD339年)三月,鎮守武昌的東晉征西將軍庾亮認為北伐的時機已經成熟,就決議收復中原失地。大封親信、斬殺陶侃兒子。派司州刺史桓宣鎮守襄陽,梁州刺史庾懌鎮守魏興,南蠻校尉兼南郡太守庾翼鎮守江陵,又任命征虜將軍毛寶為監察揚州地段長江以西諸軍事、豫州刺史,與西陽太守樊峻率領精兵萬人過江佔據邾城,作為北伐的前進基地。(今湖北黃岡北。而此前陶侃在時,堅決不過江占邾城,曾有說「我所以設險而禦寇,正以長江耳。邾城在江北,內無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晉人貪利,夷不堪命,必引寇虜,乃致禍之由,非禦寇也。且吳時此城乃三萬兵守,今縱有兵守之,亦無益於江南。若羯虜有可乘之會,此又非所資也」之語。)

果然,當時後趙皇帝、大魔獸石虎聞訊不樂、先發制人,於是,石虎就在當年(AD339年)八月,調動大軍進攻東晉,任用夔安為大都督、率領石鑒、石閔(大名鼎鼎冉閔兄)、李農、張貉、李菟五位將軍,兵眾共五萬人侵犯荊州和揚州的北部邊境,另派二萬騎兵進攻邾城,與晉軍展開決戰,結果。邾城東晉守軍不利,毛寶火速向庾亮求援,然而,庾亮卻固執地認為認為邾城堅不可摧,就沒有及時派兵支援。

戰爭持續到九月,石閔(冉閔)在沔南打敗晉兵,殺死將軍蔡懷(武悼天王果然勇猛)。夔安、李農攻陷沔南,朱保在白石打敗晉兵,殺死鄭豹等五位將軍。張貉攻下邾城,邾城戰死者有六千多人,邾城淪陷敵手。毛寶、樊峻被迫率殘兵拚死突圍出逃,戰至江邊,渡江時溺水而死。夔安進拒胡亭,進攻江夏,東晉義陽將軍黃沖、義陽太守鄭進投降。在石城,夔安遇到了東晉竟陵太守李陽的頑強抵抗,李陽擊敗後趙軍隊,陣斬五千多敵人。後趙這才撤退,轉略漢東,將七千多民戶遷到幽州和冀州。(喪師辱國!)此時,庾亮還在上疏爭權,把自己的弟弟們弄上位。幸好王導及時死了,兩邊才消停。後來聽說邾城淪陷,這才作罷,並給晉成帝上表謝罪,自行乞求貶職。可能因為沒有了對手,王導死沒多久,庾亮也死了。

庾亮死後,其弟庾冀繼承了他的遺產,也繼承了他的遺志,搞北伐替庾亮遮羞。庾翼很有才能,治理地方非常得力。庾翼也以北伐為己任,聯絡當時仍臣服於東晉的燕王慕容皝,涼州張駿,準備大舉北伐。建元元年七月,後趙汝南太守戴開率領數千人投降。東晉朝廷下詔經略中原,庾翼準備率領部下全部人馬北伐。但後來梁州刺史桓宣在丹水失利,桓宣被貶職,慚憤而死。這時晉康帝又死去,新帝即位,北伐的行動被迫停止。庾翼仍在積極貯備糧草,製造兵器,準備北伐。但未等到時機,AD345年庾翼就去世了。庾氏家族所策劃的北伐行動就此結束了。(庾氏也退出歷史舞台。而桓氏則剛剛登上歷史舞台。這桓宣是銍縣桓氏,與桓溫的龍亢桓氏,同屬譙國桓氏的分支。自王氏、庾氏漸漸退出舞台中央,陳郡謝氏、譙國桓氏漸漸填補上了他們留下的空白。這桓宣也挺能折騰的,參與祖逖北伐,參與平息蘇峻之亂,參與平息郭默之亂,參與庾氏北伐,最終兵敗憂憤而死,也算是一生在北伐的路上了。而桓溫他們家,據說是高平陵大事件中桓范的後代,而高平陵大事件與高貴鄉公大事件是司馬家洗不去的原罪。到了桓溫父親桓彝這一代,已經與琅琊王氏的王導、謝安的伯父謝鯤並為士林風尚了。桓彝死於蘇峻之亂之中,然後桓溫開始崛起。)

桓溫和庾翼是好友,兩人相約寧濟海內。(又是一對聞雞起舞、不甘寂寞的基友!庾氏五兄弟,庾翼可能是最稍俱才幹的了!)庾翼非常看重桓溫,曾經向晉成帝司馬衍推薦桓溫,認為桓溫有雄才大略,希望皇帝予以重視。庾翼在準備北伐的時候,曾派桓溫為前鋒小督,率軍入臨淮。後來庾翼死後。由於桓溫的出色,很多人都認為應該由他統率庾翼的部眾,鎮守荊楚。(庾翼試圖傳子,時代掌控荊州兵團。顯然這個不符合皇室利益,也不符合朝堂大員的利益,當時看來,用桓溫也是不得已之事。)AD345年東晉永和元年,朝廷下令以徐州刺史桓溫為安西將軍、持節、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軍事、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但當桓溫崛起后,大家才發現,桓溫已經成長為不可抗拒的龐然大物了,當真無論誰坐上這個位置,都不讓人省心吶。(所謂「荊揚之爭」貫穿整個南朝時期。即使賢如陶侃,也不免有「潛有窺窬之志」。)此時的皇帝是晉康帝司馬岳,就是大名鼎鼎褚蒜子的老公。(二十歲出頭當太后,三度臨朝,扶立六位皇帝,稱制約四十年。)司馬岳也是個短命的,死後幼子晉穆帝上位,太后攝政,詔皇叔司馬昱輔政。(代表着宗室與豪門的爭權。)

永和三年(AD347年),安西將軍桓溫消滅了長期割據川蜀的成漢政權,因此項功勛,桓溫的威望和勢力強盛到新高度,但也令朝廷忌憚他。簡文帝司馬昱(當時是會稽王)因為殷浩有極高的名聲,朝野推崇,視殷浩為心腹之臣,以抗衡桓溫,於是殷浩與桓溫彼此猜疑,相互不和。

永和五年(AD349年),後趙皇帝大魔獸石虎死,後趙隨即就因諸子奪位而大亂,東晉朝廷決定乘後趙大亂而收復中原和關中地區,統一全國。太后褚蒜子之父褚裒為了搶佔荊州軍團上風,先發制人,以征討大都督職率軍北伐後趙。不久便因失利退回,慚恨病死。(褚裒率領三萬軍隊,直接開赴彭城,北方投降歸附的士人百姓日以千計。魯郡的五百多家百姓相聚起兵,歸附東晉,他們向褚裒求援,褚裒派部將王龕、李邁率領精銳軍隊三千人去迎接他們。後趙南討大都督李農率領二萬騎兵和王龕等在代陂交戰,王龕等大敗,都被後趙俘獲。倉促出兵、動機不純,焉的不敗!史書記「時石季龍新死,其國大亂,遺戶二十萬口渡河,將歸順,乞師救援。會裒已旋,威勢不接,莫能自拔,皆為慕容皝及苻健之眾所掠,死亡咸盡。裒以遠圖不就,憂慨發病。及至京口,聞哭聲甚眾,裒問:「何哭之多?」左右曰:「代陂之役也。」裒益慚恨。」褚裒十分推崇殷浩,可惜也是個沒用的。)褚裒羞愧難當羞死了。接任的是年輕的荀羨,這位潁川荀氏子孫算是祖先最後的榮光。不過也是個不中用的。

永和六年(AD350年),殷浩被任命為中軍將軍、假節、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諸軍事,準備北伐。另一方面,桓溫也上表北伐,不理。桓溫知道朝廷是想用殷浩抗衡自己,十分忿恨,但同時桓溫也知殷浩這個人,幹啥啥不行,也不在乎。后桓溫因屢次請求北伐不果,於是在永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日(AD352年1月13日)上表后自行率領約五萬兵眾東下武昌,形同逼宮。此舉令朝廷十分恐懼,殷浩打算辭去以避桓溫,但被王彪之勸阻。皇帝司馬昱(小皇帝死後,皇叔親自上陣與桓溫博弈)親自寫信給桓溫,極力勸阻,終使桓溫率軍還鎮,返回荊州。後來,朝廷又拜桓溫為太尉,被桓溫拒絕。(北伐還真是個好東西,雙方開始搶奪北伐神主牌。其實這小兩位從小青梅竹馬,都是豪門二代、大院弟子嘛。桓溫告訴許多人,說小時候曾與殷浩一起玩騎竹馬的遊戲,我丟棄的竹馬,殷浩卻拾起來騎,如此看來他本該不如我。又一次桓溫特地問殷浩「卿何如我?」殷浩應聲「我寧作我!」這是輸人不輸陣!)

此時,謝家也佔據了朝堂重位,比如謝尚就是豫州刺史,謝尚是謝鯤的兒子,謝安的從兄。但是謝家最出名的謝安,卻學做殷浩,隱居十年,不肯出山。(當初殷浩隱居荒山不肯出山。庾冀、謝尚、王濛、王坦之等百計舉薦,執意不出山,裝的一手好逼,直到皇帝再三詔延才勉強出山。同樣謝安看到其兄弟謝尚、謝奕、謝萬等均佔據朝堂要位,自己於是隱居東山,雖有王濛等舉薦不肯出山,後來看到謝氏在朝堂上失勢了,自己才出仕,此即為「東山再起」!其實殷浩北伐,旁人並不看好,後世著名的王羲之就認為必敗,寫了著名的《遺殷浩書》勸阻。)此時,殷浩北伐,謝尚是他最得力的助手。作為前線官長,謝尚給殷浩找來了北方外援,一個叫張遇,是原後趙將領,石虎死後,後趙分崩離析,就投南了;一個叫姚襄,也是後趙下面的,現在地盤被前燕的慕容氏佔了,西邊的前秦符氏是仇人。(之前說過,符氏、姚氏,氐族、羌族,世代為仇!姚襄就是後來後秦開國皇帝姚萇的長兄啊!)殷浩還挺高興,北伐正需要對北邊知根知底的人呀,這正是天助我也!沒想到這是兩個煞星啊!

煞星一張遇。張遇原是後趙石虎手下的將領,後趙滅亡后,他做了割據一方的軍閥,也想找東晉做靠山。哪知道投降后頂頭上司東晉的豫州刺史謝尚看不起這種不讀書的赳赳武夫。張遇一氣之下,「跳槽」到了西面的前秦。對這種反覆無常的人小,殷浩決定先拿他開刀,開始北伐。AD349年,謝尚、姚襄任前鋒直奔許昌殺去,殷浩率軍向壽春進發,作為中軍指揮。當天,他威風凜凜,舉起旗幟宣佈出發,突然馬受驚,他身子一歪摔到了地上。全將士大驚失色,兆頭不好啊。他灰頭土臉地爬起來,騎上馬繼續前進。

前秦得知張遇被攻,迅速派出兩萬人營救。雙方在穎水上的誡橋(今河南許昌市東南)大戰,東晉軍與北方高手交流的機會太少了,謝尚只是清談高手的文人,與天天在實戰中跌打滾爬的胡人剛交手,就崩了,被斬殺一萬五千人,前鋒部隊幾乎全軍覆沒。謝尚和姚襄帶着少數隨從倉促逃回曆陽(今安徽和縣),才喘了一口氣。殷浩跟着逃回來,與謝尚、姚襄灑淚而別,說:豫州的事都託付給你了。隨後自己回建康請罪,由於皇太后諸蒜子是他的外甥女,朝廷網開一面,他沒有受到實質性的處罰。第一次北伐就這樣失敗了。

煞星二姚襄。經張遇一戰,姚襄對殷浩、謝尚等人的水平,也大致看出來了。姚襄可比張遇段位高多了,他是北國羌人集團首領姚弋仲的長子,羌人集團與符氏氐人集團一樣,就是給後趙扛活,後趙因為冉閔的緣故亂七八糟倒台後,姚家的心思也活泛了。可惜入關與氐人符氏集團爭奪關西失利,才逗留山東,姚弋仲死後姚襄繼承了首領位置。這種梟雄,能看上殷浩、謝尚兩個活寶么?

第二年AD350年,殷浩決定再次出征北伐。目標是先進攻洛陽,再攻長安。在中間一年多的時間裏,他也做了充足的準備。一是繼續屯田,二是搞策反。上次他對前秦這個援軍恨得要死,他派人和前秦的大司馬雷弱兒、左僕射梁安取得聯繫,雙方暗中達成協議:兩人叛變首領苻健,殷浩攻取長安后,兩人做關中最高領導人。

殷浩確定有了內應,再次派姚襄北進。以為萬無一失,哪知道這兩招統統是敗招。雷弱兒、梁安騙了他,他們請殷浩出兵接應,實際是引誘東晉軍北上。而姚襄胸懷大志,跳槽到東晉只是過渡。當他看到東晉軍隊的羸弱后,對這個新東家已沒有了信心,決定自立門戶。殷浩派姚襄做前鋒,進攻洛陽。姚襄兵剛出發不久,殷浩就接到姚襄傳來消息,他的部隊遇到敵人,已經潰散,希望大軍北上接應。

殷浩命令軍隊全速前進,到了山桑(安徽亳州市蒙城縣北)附近時,突然伏兵四起。殷浩軍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哪裏冒出來的。慌不擇路,暈頭轉向,大敗而歸,東晉軍被斬殺一萬多人。原來是姚襄騙他北上,成功偷襲。接着派兵挺進到壽春。殷浩回過神來,命令部隊反擊,但他實在不是將才,器械軍糧全部被姚襄搶走,士卒死傷、叛變者不計其數。第二次北伐就這樣失敗了。

殷浩大敗,對立面桓溫笑不動,順手接過北伐的旗幟。桓溫上奏朝廷,把殷浩說得一無是處。朝廷理虧,沒有辦法,只好把殷浩廢為平民,流放到東陽郡信安縣(今浙江衢州市內)。殷浩沒有說過半句怨言,神情坦然,似乎一切聽天由命,依舊談道詠詩,家裏的人都覺得他一切正常。但是其實他非常痛苦,他經常用手在空中寫字,引得很多人觀看。寫得多了,別人發現原來寫的是「咄咄怪事」四個大字。這就是成語「咄咄怪事」的來歷。(殷浩雖然是以站在奸雄桓溫對立面的姿態出現在歷史中,但是其人甚不堪,尚不及中二的庾亮哥。據說庾亮有一匹劉備遺種的「的盧」馬,殷浩勸其趕緊賣掉以免妨主,庾亮說,有賣必有買,豈不是妨害別人?後來等桓溫權位穩固后,桓溫為表示對青梅竹馬的寬宏大量,寫了封信給謫貶中的殷浩以示和解之意,殷浩接信居然激動萬分、涕淚交流,寫了封效忠的回信,恭恭敬敬地放入信套中,等一會兒怕出錯了,又把信拿出來看,就這樣取了放、放了取,到最後寄出時居然沒有把信放進去!桓溫收到空信套,自然名正言順與之絕交,古人以無字回信表示自我清高、鄙視對方,也是常事,這可坑苦了我們的愛當官的殷浩,有苦說不出,結果憂懼而死。)

朝廷還是不想讓桓溫北伐收攏兵權。此時,北方局勢變化,後趙覆滅,西面前秦崛起,東面則是前燕的天下。AD355年,年輕的荀羨搞過一次搞笑的北伐,給慕容家送戰功,他很快死了。昇平三年(AD359年),西中郎將、豫州刺史、假節、監司豫冀並四州諸軍事、領淮南太守謝萬與北中郎將郗曇兵分兩路,北伐前燕。他命征虜將軍劉建修治馬頭城池,自己率軍入渦潁,打算支援洛陽。這時,郗曇因病退回彭城。謝萬卻以為郗曇是因前燕兵強而退,於是倉促退兵。士卒自行潰敗,豫州治下許昌、潁川、譙郡、沛郡等郡縣盡皆陷落。謝萬單騎狼狽逃還,被廢為庶人。(謝萬北征時,猶自吟詩嘯傲,不知安撫將士,自衿而看不起別人。當時賦閑的兄長謝安憂心不已,不僅親自前來慰勉謝萬部將,還對謝萬道:「你身為元帥,應該常宴請諸將,以取悅軍心。」謝萬便召集諸將,但卻無話可說,只是用如意指著諸將道:「諸君都是勁卒。」當時將帥都以「兵卒」字樣為忌諱,謝萬卻稱諸將為卒,惹得諸將憤恨不已。謝萬壽春兵敗后,部將欲趁機殺掉他,但因看在謝安的面子上才沒有實行。謝萬卻是個不中用的,偏偏謝安對這個弟弟特別上心。謝萬的老丈人是王述王藍田,名臣王坦之之父,就是世說吃雞蛋醜態百出那個,但人家現在都作大官了也作丈人了,謝萬也不顧忌,一次對丈人說「人家都說你痴傻,確實是有點啊。」王述儀容不變「我年輕時痴傻,後來大器晚成了,而你呢?」意思是我是以前傻現在好了、你是到現在也沒好啊。。。王胡之是王導從侄,時人評價說「王胡之在謝安之下,卻在謝萬之上。」所謂「攀安提萬」也。說明謝安比謝萬高多了。王導另一個從侄大名鼎鼎的王羲之也有類似提法,說如果一個人與謝氏昆仲孰高孰低,「謝安肯定相讓與你,謝萬肯定與你比個裂目相爭!」也是謝萬遠不如謝安的意思。還有一次謝氏昆仲路過王恬府邸,這王恬也是個妙人兒,是王導次子,才能容貌都是好的,棋藝據說冠絕一時。但王導偏偏看不上他,說「你的才能與你的皮囊不匹配啊」,缺乏父愛所以養成了個傲嬌的性子。謝萬就要去攀關係,謝安說人家看不上你的,謝萬不信自己去,結果王恬當着他的面洗頭,然後批發散坐,絲毫沒有把謝萬放眼裏。謝萬回去覺得委屈抱着謝安哭,謝安還得安慰他「那小子見誰都這樣。。。」比如王胡之是王恬堂兄,一次觸忤了他,王恬就不理王胡之了,王胡之跑上前賠罪,把臂而談,結果王恬嘟起小嘴道「把你的手手拿開。。。冷得像鬼手一樣!還來碰人家!」種種妙事。。。表示《世說》還真是個寶庫哩!)

這是朝廷最後一次阻擋桓溫崛起的努力,可惜也失敗了,從此桓溫大權獨攬、不可複製了。不過,看到謝氏子弟均不中用的樣子,謝安再也按捺不住了,他,要東山再起了!桓溫也將迎來真正的對手了!(自來王謝並稱,但是王家經過了王衍、王敦、王導三個系列的前赴後繼,才站穩了朝堂。而謝家,不少人名氣雖大,但實力卻只有謝安一人而已,謝安在死前歸權於皇帝,幾乎以一己之力終結了東晉權臣共治的局面!而王家自從王導之後,雖然不乏大量王家子弟佔據高位,但想要再次把持朝政、一言九鼎已是不可能。我們仍能看到大量王某之這樣的人名比如王羲之,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是一家,甚至未必是一支的,比如王坦之與王羲之,一個是太原王氏一個是琅琊王氏。這種命名方式,只是代錶王家都信仰天師道、五斗米道之類罷了。現在的文青圈、尤其是女文青,對六朝江南抱有一種幻想,魏晉風度「荒誕而美好」,所謂「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是也,而很多人卻喜歡批判之,我這裏是不屑於那班階級衛士從階級鬥爭角度的所謂真相揭露,只是,如果對那段歷史深入下去就會發現,很多看似荒誕的表象下,其實都有其內在邏輯。比如王羲之東床坦腹,真的是放浪不羈么?這是不給伯父王導面子啊,因為王導有陷害他爹王曠的嫌疑啊。再回到王羲之一家與王坦之一家的恩怨,王坦之是王述的兒子,而王述王藍田年輕時是個傻子,吃雞蛋的醜態天下皆知,其女婿謝萬尚對其不敬,但王導不移不棄地提攜他這個並非琅琊王家的人,後來王述不遺餘力地打壓王羲之,終於令其掛冠而去!王羲之在父母墳前發誓與朝廷決裂,顯然他認為這是政治打擊。而王羲之對王述也是嬉笑怒罵地反擊,背後嘲笑王述「吃個雞蛋如此妄悖,即令他爹德才兼備的大名士王承如此行為,也就一絲提不起來了,何況他這個東西!」後來各方面趕不上王述了,又對兒子說「我各方面都不比王述差,之所以名聲官位不如他,是因為你們趕不上他的好兒子王坦之啊!」臨川宛陵,也算一對相愛相殺的cp了。)

小杜詩有「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若論文化史地位,王宛陵王述,是赤了腳也趕不上王臨川王羲之了。王羲之是中華書聖,他的「蘭亭」譜,無價之寶。王羲之的典故多不勝數,他是學自衛夫人,衛夫人是衛瓘的侄女,卻是鍾繇的弟子。鍾大將軍鍾會是鍾繇的兒子,卻被衛瓘所消滅,可見文人相輕是歷史的主旋律,「臨川宛陵」之類的事,也就不足為奇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人間百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人間百戰
上一章下一章

第190章 五胡戰爭之南征北伐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