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

破冰

破冰近10年來,在相關課程的課堂里(對象基本上是30歲以上的包括公務員和企業管理者各類的管理者),面對我「你想要權力嗎?」的提問,幾乎沒有什麼人回答:「要!」特別是公務員們的眼睛都會避開我對他們的直視。接下來,我會拋出第二個問題:「你想要財富嗎?」約一半的人會放鬆地喊:「要!」面對我的第三個問題:「你想要健康嗎?」幾乎所有的人都大聲地喊出:「要!」大有「若為健康故,權力和財富兩者皆可拋」的氣勢。

那麼,健康是什麼呢?

WHO(世界衛生組織)1946年對健康的概念是「健康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都處於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儘管這個定義因為是一個很大程度上無法實現的、理想化的目標而受到批評,但它是最早得到官方認可的定義之一。有些人生物學的機能可能是正常的,沒有明顯的病理學特徵,但他們可能感覺精力不濟、幹勁不足、沒有通體舒服的健康感。2016年的一個流行詞「空心病」,說的就是在大學生群體里普遍存在的「沒有病理學癥狀」的「不健康」狀態。

後來的觀點認為,不應該把健康視為一個終點,健康應該是一種從事日常生活和獲得高質量生活的資源,健康是到達目的的一種手段。1984年WHO的定義就體現了這樣的觀點:健康,一方面是一個人或一個群體能夠滿足需要和實現抱負,另一方面是可以改變或應對環境,因此,應該把健康視為一種日常生活的資源而不是生活的目的。健康是一種積極的概念,強調健康是社會和個人資源,也可將其看作是體力的表現。如此的話,健康就不只是一個個體的概念,也不只是與醫學相關的沒有生理或心理疾病。健康意味着有助於實現非常實用的目標的一種資源,形成這種資源的力量最終會對個人或組織完成任務的能力和實現目標的抱負產生影響。1997年,WHO在《雅加達宣言》中,把健康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繫在一起,並強調政府、立法機關、私營企業和其他利益相關者需要在保護和提高健康水平的戰略上加大投資。

在1984年的WHO的定義中,體現出周圍環境可以影響人的健康,反過來,人的健康也是可以影響環境的。為此,我們可以「控制」或者「促進」健康。健康促進指的是,使人們能夠控制健康的決定因素並由此增進健康的過程。

圖1主要健康決定因素(Dahlgren&Whitehead,2007)

2016年12月30日,中國衛生計生委、中宣部、中央綜治辦、民政部等22個部門共同印發《關於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的講話要求,落實「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重要文件,是我國首個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宏觀指導性意見。該《意見》明確了專業社會工作參與心理健康服務的路徑和方法,強調了專業社會工作在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完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對於加強心理健康領域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推動心理健康領域社會工作實務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意見》指出:「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將加強心理健康服務、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作為健康中國建設重要內容,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作為政府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意見》要求:「全面開展心理健康促進與教育;積極推動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服務;重視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援助工作。」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國家的發展,本質上是人的發展。人的發展,離不開心理的健康發展,只有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充分利用心理學研究成果,預測、引導和改善個體、群體、社會的情感和行為,才能提高國民心理素質,促進國民心理健康,提升國家凝聚力。

WHO1998年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還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健康包括七個方面的指標:智力正常、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且心境良好、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人際關係正常、主動適應並改造環境、人格健全和統一和心理發展符合年齡特徵。除了「智力正常」之外,其他的六個指標均屬於「心理或精神」方面的內容。

那麼,到底怎樣才能算是心理健康呢?常用的馬斯諾對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

(1)有足夠的自我安全感;

(2)了解自己,正確地評價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實際,不脫離周圍的現實環境;

(4)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諧,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5)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6)能適度發泄和控制情緒;

(7)在符合集體要求的前提下有限發揮個性;

(8)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恰當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在課堂里,我會讓學員們每人大聲朗讀一條,並對此進行個人目前狀態的自我評分,最低為1分,最高為10分。總體結果是,公務員的班級分數高於企業管理者,班級平均年齡低的分數低於年齡高的。

整個課程中,在培訓師的引導下,大家全然投入,有分享、反思、音樂、朗讀……課後的反饋是:「這樣的東西太解渴了!」「老師,您是學什麼專業的?」「接下來,我該怎麼做?」我是企業管理學教授,從未有過正規的心理學學習經歷,只是在研究管理者的職業能力中,感悟到了「心理資本」的重要性。在中國的當下,除了心理學專業,即使是其他社會科學的博士,也基本是個心理學盲。正是來自於自身的學習、課堂里的體會與感悟,促使我在自己已開發開出的幾個相關課程的基礎上,動筆開始寫作本書。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情商與生產率:給管理者的心理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情商與生產率:給管理者的心理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