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溪色,皆悉佛性

山川溪色,皆悉佛性

山川溪色,皆悉佛性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唐)

現代社會,金錢成為判斷一切好壞的標準,甚至是藝術品也未能倖免。比如,甲畫家的畫一千塊一平方尺,乙畫家的畫三千塊一平方尺,那麼乙畫家的作品肯定更好。梵高的畫現在每幅都是價值連城,而他生前竟是未能賣出一幅畫,貧困潦倒終生。

我們時刻被廣告中的美妙幻象刺激著:美酒、鑽石、汽車、別墅,所有的東西,好像都離得我們那麼近,唾手可得。我們總是無法免於自己的傲慢、貪婪、期待與恐懼。我們被慾望牽着鼻子,在慾望的泥潭裏艱難跋涉;在遠離精神自由的地方徘徊,在為各種煩惱困擾的紅塵之境中徘徊,艱難地尋找真正的心的平安與充實之境。

難道真的沒有解脫之法了?

佛陀給我們指引了一種積極、自在、簡樸、自適的安心方式,它引導眾生脫離滾滾紅塵的煎熬,達到一種內心的祥和。

佛說,山川溪色,皆悉佛性,要認識自己須先忘記自己,不能讓自己停留在狹隘的自我束縛中,要讓自己處於空虛的狀態,忘記名利,拋棄慾念,從而在大自然中得到證悟。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兒、月亮、桂花,大自然中的一切存在,都與人的心靈相通。悄然而落的桂花、悠然唱歌的山鳥,都與人一樣,是自然界的主人,在同一片佛光的照耀之下,多麼親切啊!當拋卻世俗之念,澄心靜氣,開始用純凈的眼光看望萬物時,將會有一束本性之光穿透層層的污垢。

禪宗相信大自然的靈性能夠清洗塵世的污塵。所以,禪宗公案中有這樣的問答出現:「如何是和尚家風?」「滿目青山起白雲。」「如何是靈泉境?」「枯椿花爛漫。」「如何是清靜法身?」「紅日照青山。」山河大地、草木瓦石,皆有佛性。「所以一切色是佛色,一切聲是佛聲。舉著一理,一切理皆然。見一事,見一切事,見一心,見一切心,見一道,見一切道;一切處無不是道;見一塵,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然。見一滴水,即見十方世界一切性水。」

禪並不外在於眾生,而就在眾生的「自然」之中。借用李澤厚先生的話,禪宗喜歡大自然,喜歡與大自然打交道,追求的是淡遠的心境,是對整個世界與自己合為一體的感受。學佛道就是認識自己。當你面對自然,從自然本身來品悟、咀嚼人生時,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得到心靈的平和。

據說孫傳芳部下的一位將軍立意放下兵刀,欲拜一老和尚為師,於是便拿着一掃把,跟在老和尚身後掃地,老和尚心如明鏡,向他吟了一首偈:「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人人都把心地掃,人間無處不凈地。」

我們真實的本性好似裹了層層泥土的夜明珠,大自然則是清洗之泉。然後,於物我兩忘,萬念俱寂之間,如靜如練的心境,如閑雲野鶴般的自適一點一滴地從心底慢慢滲出。經過無數次的滌盪,終於泥土洗掉了,夜明珠發出耀眼的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清心禪:心是蓮花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清心禪:心是蓮花開
上一章下一章

山川溪色,皆悉佛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