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蜀中難

第152章蜀中難

此刻,北方戰線上,劉秀大軍也一路凱歌高唱,六月中,漢軍在來歙的率領下,一路勢如破竹,不久便殺入武都郡境內。入境后,漢軍一戰擊敗了王元,拿下了下辨道(今甘肅成縣西北)。王元、環安的大軍被漢軍擊敗之後,殘部逃入河池。隨後,大軍乘勝前進,將王元、環安圍困在河池城中。

眼看河池城就要被漢軍攻破,王元急忙命人快馬加鞭趕赴成都,向皇帝公孫述稟報這裏的戰況,公孫述聞訊,大驚失色。終於他想到了一條「妙計」,即派遣刺客混入漢軍軍營之中,誅殺了來歙。

正巧一下子就成功了!

來歙之死,讓劉秀立刻化作哀兵,所謂哀兵必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七月,將來歙的喪事辦完之後,劉秀決定再次御駕親征,前往長安坐鎮,指揮漢軍諸部圍剿公孫述。劉秀到此,無論是軍事戰略還是漢軍的士氣,都上升了一個層次。沒過多久,漢軍便攻破河池,平定了武都全郡,打開了從北路南下成都的大門。

南線上,從岑彭的天降神兵一事之後,漢軍軍威大振,士氣如虹,不久,臧宮部率五萬兵馬,大敗延岑,史書記載,漢軍此役斬對方兵馬數萬人,血流成河。不久臧宮軍進抵綿竹,公孫述的大將、從隴右隗囂處歸奔而來的王元,不得已舉城降了漢軍。劉秀在南北雙線上,都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當然,作為一個政治家,劉秀也發揮了自己擅長的政治攻勢,致書公孫述,言陳禍福,要公孫述明了時局,快快向漢軍投降,如此,不久可保九族身家性命、衣食富貴,亦可以免得蜀中大地戰火連天,百姓生靈塗炭。

公孫述見信,感嘆良久,對臣下說,無論廢興,這都是命。前番他成功刺殺了來歙,使得漢軍的這位可做上將之人夢斷黃泉,成功暫時阻止了漢軍的南下。嘗到了甜頭的公孫述,此刻便想起了故技重施。

當此正值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十月中旬,岑彭已經率軍突破到成都城外不足十里之地,然而此番進兵雖然出其不意,起到了巨大的震懾效果,但在同時,岑彭所部也面臨着巨大的軍事危險。

大軍最忌孤軍深入、貪功冒進,一旦不成功,便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如果岑彭能夠一鼓作氣拿下成都,自然皆大歡喜,然而憑藉岑彭的兵力,要攻克蜀中首府成都,無疑是痴人說夢。

與此同時,公孫述採取了堅壁清野、收縮防禦的策略,臧宮率領的漢軍主力雖然拿下了繁縣(今四川彭縣)、郫縣(今四川郫縣),雖然漢軍勇猛,並且連下諸城,但蜀中軍隊也在進行着殊死的抵抗,使得漢軍攻勢一直沒有較大的進展,因而重鎮雒城(今廣漢市雒城鎮)一直都在成家軍手中。原本定議的岑彭與臧宮會師的計劃一時之間便難以實現。

就在這時,漢軍的糧草給養,輜重等都已經接濟不上了。為了保存實力,岑彭只好率部南下,返回犍為郡的首府武陽縣,駐紮在一個名叫彭亡的小城,這裏是當時的軍事要地。然而,岑彭再次上演悲劇,他也被公孫述刺殺成功。

岑彭被殺,劉秀自然是悲憤難當,自己兩位心愛的大將被殺,他豈能忍之?然而大業未成、不敢言泣,蛇無頭不行,思前想後之下,劉秀只能遣大司馬吳漢接替岑彭擔任南路漢軍的統帥。特命武威將軍劉尚為南征軍副將,加強對吳漢所部軍紀的監督,以確保吳漢不犯大的軍事錯誤,同時也加強對吳漢的親自指導。

此消彼長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正月,吳漢率領南征大軍西進,沿着岑彭的入川之路前行,直撲犍為郡首府武陽(今四川彭山縣),不久,吳漢於魚涪津(今四川樂山一帶),擊敗蜀將魏黨、公孫永等部,兵圍武陽。

萬分危急之下,公孫述的女婿史興率五千兵馬來助,吳漢分兵迎敵,擊破史興,橫掃犍為全郡,殺入蜀郡境內。諸地聞聽吳漢率軍大舉入境,嚇得紛紛閉門堅守,不敢出戰。劉秀知道了這種情況,還來不及慶功,便急忙詔命吳漢直取廣都(今四川成都市東南),直搗公孫述的心臟,吳漢奉召率軍北上,一戰即克廣都。而南路的臧宮在逼降蜀將王元后,又破涪城,斬殺了公孫述的弟弟公孫恢。面對如此局面,蜀中的將帥恐懼不已,紛紛逃離,雖然公孫述下令逃將的家人也會被誅滅,但是依然無法禁止叛逃的人出現。結果公孫述南線防線全部崩潰,整個成都如同一隻待宰的羔羊,赤裸裸地呈現在數十萬漢軍的眼前。

劉秀自起兵以來,一直堅持「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道理,因此,即使漢軍已經要兵臨城下,劉秀也還是沒有命令軍隊攻城,而是再次向公孫述寫下了一封勸降信,勸公孫述認清方今之大勢,切不可因來歙、岑彭之死而狐疑不定,如果現在停止抵抗,向朝廷自首投誠、悔過自新的話,可以保證性命以及宗族安全。再戰下去,猶如委肉於虎口。這樣的機會,再也難以尋到第二個,最後,劉秀還表示,自己以皇帝的信譽保證,絕對不會食言。公孫述亦不愧為一代梟雄,頭可斷、血可流,要投降則萬萬不能。

其實,劉秀大軍的最後勝利雖然指日可待,他心中卻依然保持着上位者應該具備的冷靜,他深刻地認識到,成都、雒城池深城高,防守嚴密,吳漢、臧宮要攻下城池,非一時三刻可以成功。因此,劉秀在勸降公孫述不成之後,便給吳漢發了一封書信,警告他不可輕敵。劉秀知道,吳漢攻拔廣都后,已經生出了驕傲輕敵的心理。

果不出劉秀所料,吳漢竟然一點也未聽進劉秀之言。他心中暗想,既然漢軍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殺到成都城下,公孫述猶如冢中枯骨,還有多強的反擊能力?吳漢遂與劉尚分兵輕敵冒進,二人兵馬相距二十里。劉秀知后大驚,知道吳漢與劉尚的兵馬必然會遇上危險,果不其然,公孫述將自己拱衛成都的十多萬兵馬分為二十餘營,一面猛攻吳漢部,一面奮力阻擊劉尚,吳漢與蜀軍整整激戰了一日,終因寡不敵眾,敗回營壘,幸好劉秀及時提醒和敦促,吳漢才得以不損傷元氣。

待得吳漢回營后,心中突生一計,遂厲兵秣馬、閉營三日不出,他一面多豎旗幟,使煙火不絕,以迷惑公孫述的軍隊,另一面,則於第三日晚趁夜色偷渡過江,與劉尚部會師。吳漢與劉尚會合的第二天,蜀國大司徒謝豐不料漢軍吳漢部竟然來了個「金蟬脫殼」之計,以為吳漢軍還在原地枕戈待旦。於是,謝豐留部分人馬牽制江北,自將主力攻江南岸的漢軍,結果雙方鏖戰,從早晨一直打到太陽快要落山,吳漢軍兩部合兵,軍威大勝,斬蜀軍五千餘人。

此時此刻,劉秀的詔令也到達吳漢的手中,勸吳漢回到廣都堅守,「如此一來,公孫述必然不敢略過劉尚、兩面受敵地來攻擊你。如果他先去打劉尚,你則可從廣都馳援劉尚。廣都距離劉尚處,恰好五十里,等你趕到時,正是敵軍疲憊之時,正可以以逸待勞,一舉將其擊潰。」劉秀真箇非比尋常,吳漢在聽取劉秀的戰略計劃之後,率領軍隊與蜀軍在廣都、成都之間展開了數次大戰,吳漢軍八戰八捷,終於越過了這十數里的距離,揮軍到達成都城門之外。

與此同時,漢軍臧宮部也相繼攻佔了繁縣(今四川彭縣)等地,與吳漢會師成都。

劉秀的大哥劉伯升曾經立下「統一四海,總齊八荒」的宏圖偉願,可惜最終事與願違。劉伯升「壯志未酬身先死」,只能將一統天下的心愿交給劉秀去實現。劉秀果然不負大哥劉伯升的希望,從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月起兵開始,一直到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的十月,終於,使得漢軍大部兵臨成都,十四年的南征北戰、東征西討,劉家漢室終於又要呈現昔日的輝煌。

蜀中已經如行將就木的老人一般,公孫述十分清楚,自己奮鬥半生,打下的基業就要拱手讓與劉秀了。感嘆之餘,向延岑曰:「你說現在該怎麼辦?」意在諮詢當前還有什麼可以挽救的措施,延岑本人不愧是當世名將,對於公孫述之問,心如明鏡一般,遂慷慨地說道:「男兒當死中求生,可坐窮乎!財物易聚耳,不宜有愛。」於是,公孫述「悉散金帛,募敢死士五千餘人」,交由延岑指揮。

延岑吸取與漢軍交戰以來的經驗教訓,特別是吳漢入川以來的戰術思想,也借用了他的「金蟬脫殼」之計,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一面在正面大張旗幟、鳴鼓挑戰,暗地裏則派出一支「奇兵」繞到吳漢軍的背後,發起了突然襲擊,吳漢軍大敗,吳漢本人也墜馬落水,幸得拽住馬尾才從水中脫險。其實,吳漢軍本來不至於會如此狼狽,要論罪責,則主要是因為吳漢輕敵,竟然沒有派出大量游哨在成都周邊監視敵軍的動向;同時由於兵力所限,既沒有將成都完全包圍,也沒有分兵保護主力的后側以及兩翼,遂使得延岑大軍有機可乘。

此戰漢軍失利,損失頗大,加上糧草難以為繼,吳漢心中便萌生了退意。如若漢軍東撤,自然是蜀中公孫述最希望看到的結局。如此這般,岑彭入川以來,千辛萬苦、捨生忘死才取得的優勢便會化為無形。漢軍要是想重新集結力量進軍蜀中,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準備時間,劉秀一統天下的夢想又會變得遙不可及。

可嘆天要亡蜀,為之奈何?

一顆螺絲釘改變一場戰爭的傳奇就在此刻的漢軍中上演。這顆微不足道的「螺絲釘」就是蜀郡太守張堪。

恰逢劉秀派遣張堪押運糧草和七千匹戰馬輸送至前線,同時張堪「說述必敗,不宜退師之策,當今天下一統已然成了定局,將軍切不可以因噎廢食,誤了大好時機,此次不滅公孫述,蜀中勢力定然會死灰復燃,他日再圖四海混一,勞民傷財不說,更是勝負難料。」吳漢聞言,深感羞愧,遂決意與公孫述大軍周旋到底,不徹底平定蜀中,誓不罷休。

吳漢雖然得到了戰略補充,但卻和往日不一樣,冒險進軍了。這一次,他是真正地汲取了連續敗仗的教訓。

不日,吳漢正在苦思破敵良策,突然,《孫子兵法》上的一席話映入了他的眼帘:「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吳漢當即大喜,決定「陰」公孫述一把,令弱兵前往挑戰,而將精騎隱於后。公孫述出兵,自然輕易得勝,細看之下,公孫述發現,漢軍此役竟然全部是老弱殘兵,他不疑有它,認為吳漢已經無兵可派遣,便認為破敵之時已到,遂令延岑領一軍攻打臧宮,自己則親率數萬大軍出戰吳漢,延岑與臧宮交戰,三戰三勝。

與此同時,公孫述這邊與吳漢大戰,「自旦及日中,軍士不得食,並疲」。吳漢等的就是這個時候,他終於可以派出自己的「後手」,剎那之間,只見高午、唐邯率數萬精銳迅速殺出,衝擊敵陣,蜀軍見突然一支精兵殺來,頓時亂了手腳。哪知吳漢殺手之下,還有殺手,他早就領略了公孫述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作為,深惡痛絕之餘,也信手拈來學了幾招。

那就是派遣勇士於百萬大軍中取上將首級。這個勇士就是高午,趁雙方相戰正酣之時,高午沖入敵陣,直刺公孫述,正中其前胸,公孫述受傷墜馬,手下看見,不顧一切地阻止漢軍的繼續攻殺,將公孫述救回城中。

自此,公孫述一蹶不振,將成都兵馬悉數交予延岑,要他相機行事,當夜,公孫述死於成都皇宮。蜀帝身亡,延岑知道蜀中軍隊再也無力回天了。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十一月十八日清晨,延岑帶着殘部在成都城頭樹起白幡,大開城門向漢軍投降。吳漢入城之後,依然沒有放過延岑,在成都城內大舉屠城,剎那間成都城內血流成河、屍堆如山,興亡不論,最苦的永遠還是天下的平民百姓。

歷時十二年之久的西帝公孫述,終落得了一個身死國滅的下場。無論如何,四分五裂、戰火連年的古老中國,在劉秀率領眾豪傑,十四年的不懈努力下,終於再次歸於一統,這是劉秀最值得肯定的地方,他也因此成了全中國真正的主宰,開始了延綿二百多年的東漢皇朝的統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代王朝更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歷代王朝更迭
上一章下一章

第152章蜀中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