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忠義為劍

第33章 忠義為劍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漢昭烈帝劉備的確配得上英雄之稱,他已經駕崩多年,但留下的託孤大臣,仍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終不背漢。

遠遠就能望見古樸肅穆的昭烈廟,進去后劉、關、張三位塑像栩栩如生,祭祀香火四時不絕。這就是劉備的惠陵?

高建忍不住四下打量,他更知道在後世,因為諸葛亮也陪葬於此,故而又叫武侯祠。

李嚴緩步進入祠堂,點燃三支香恭敬祭拜,顯得誠心實意。

「多謝這位小將軍了。」

「謝我作甚?」高建眉頭一皺,好奇反問。

「謝你定策入營拿我之事。」李嚴突發奇言。

「這是為何?」

「費禕博學多才,足智多謀,卻臨陣少斷,可為相而不能為將。」李嚴冷笑道。「諸葛亮單用此人,絕對拿不住老夫。」

高建恍然,笑道:「那小子豈非是壞了前輩好事?」

「是壞了某家大事,但老夫卻不怪你。」

李嚴繼續道:」老夫行此下策,只是為試探諸葛亮是否真的算無遺策。」

「丞相如月之恆,光耀群星,你奈何不得他的。」高建平淡道,對於李嚴的失敗絲毫不感到驚奇。

「馬幼常臨終讓某栽培你這小子,老夫正好有一件東西給你。」

「一件東西?」高建警惕起來,莫非這老兒想把自己拉近旋渦里……?

李嚴卻不說話了,讓高建猜測到底是何物,值得如此慎重。

又等待半晌,對方才從供案后暗格里取出一柄短劍,上書「忠義」兩個漢隸古字。

「陛下有雌雄雙劍,一為仁恕,二為忠義,今日傳之與汝!勿忘匡扶大漢社稷之任!」

李嚴站在供案之前,鄭重傳下託孤大臣職責,身影倒影在牆上,宛如一為百丈巨人!

……………………………………………………………………………………………………………

高建讓羅飆帶領下屬嚴加看守,自己則和黃崇到外面樹下透氣。

「兄長,這就是先帝傳下來的佩劍?」

黃崇感到好奇,搶過『忠義』短劍,細細觀看。「吹毛斷髮,果是一件利器。但最重要的不是神兵本身,而是忠義所代表的力量。」

談及正事,黃崇早沒了平日嬉笑的模樣,雙眼光彩大盛,顯然在衡量執掌此劍的得失利弊。

劉備託孤,兩劍分賜諸葛亮與李嚴,用意是要兩人互相制衡,共輔兒子劉禪,興復漢室。只是,未料到李嚴急於掌權,輕易敗在諸葛亮手下。如今,李嚴轉贈此劍,一是向諸葛亮認輸,二是轉移矛盾,繼續東山再起的力量。

高建亦是理解其中緣由,沉聲道:「我何嘗不知其中利害,但以忠義為劍,亦是正道。既然落於我手,天予不取,反受其害。」

鏘!他拔劍斬斷一截樹枝,堅定地道:「我本農家子,起自微末,提刀從軍,生死只在旦夕間。今日得見忠義之劍,當用之砥礪身心,為國家出力。大丈夫立世,當橫戈馬上,萬里覓封侯!」

「甚好,姐夫有此壯志,小弟自當追隨左右。」黃崇撫掌道。「但諸葛丞相有鬼神莫測之機,萬不可與之為敵!」

高建點頭道:「阿弟所言不差,丞相在日,咱們萬不可有半點越矩行徑。你隨我參贊軍機,不可逞一時之能,智士做事,要放眼長遠。」

「正該如此。」黃崇道。「不過對於李嚴,姐夫也不可小覷。此人能屈能伸,卧薪嘗膽,是個可做大事人物,若來日東山再起,必然是個強勁的對手!」

……………………………………………………………………………………………………………

第二日上午,天子新聖旨到達,李嚴便被解去職務,戴上連枷,發配梓潼郡為刑徒,非遇大赦,終生不得返回成都。

高建總算鬆了口氣,但隨即就被費禕召回羽林軍大營。

進入大帳內,卻見一眾裨將已經站在兩側,他連忙習慣性的站在關興旁邊——雖然兩人職位尚有很大差距,但眾將都知高建的特殊身份,故而也無人阻止。

他進來時,費禕也只瞧了一眼,並未阻止。

費禕很快開門見山地說道:「丞相回書,李嚴之事就此了結。然則北伐大業尚未成功,吾等不可有半點懈怠。」

眾將聞言,無不摩拳擦掌,表達忠心道:「護軍,我等一直勤練兵馬,隨時準備聽后徵調,北上伐魏,中興漢室!」

「願聽護軍徵調,我等何時北上?」

按照眾人的猜想,丞相會繼續調兵到漢中,去進攻曹魏,奪取涼州、關中,一舉扭轉蜀漢不利的戰略態勢。這是諸葛亮未出茅廬時制定的三分天下大計,如今荊州已失,出蜀之路只剩下一條,縱然血戰不止,也別無他路可走。

站在下面的高建也在心裡想:「六齣祁山,必會遭遇魏軍精銳,論統兵大將,除了張郃,還有司馬懿,其人威脅更大。若要成大功,必須在司馬懿總督雍涼二州前,出奇制勝。只是,蜀漢國力弱小,諸葛亮定然不會過度耗費民力,難道會派兵回來輪戰?」

於是,抬起頭觀察費禕的神色,果然諸葛亮還有安排。

確定眾將請戰之心后,費禕笑道:「好叫你們知道,丞相以派遣八千人回成都替換,半月後,咱們就出發,六千羽林軍去漢中,屯兵待機!」

……………………………………………………………………………………………………………

建興六年,六月二十八日。

此時正值夏季,天氣炎熱,但川蜀地區多雨,故而漢軍行進速度並不快。

綿竹,是比較特殊的一座城池,西北多山,東南則是平原,乃是漢軍中轉軍資的重要關隘。這裡盛產美酒,文風也頗有幾分。

漢武帝時期的五經博士任安,品性高遠,名聞全國,后棄官歸鄉,傳授弟子,發揚了蜀中文化。這份遺澤延續到漢末,著名學者秦宓,便是任安一脈傳下來的學子。

秦宓,字子敕,長於經學,能言善辯,早年出仕於劉璋,后歸屬劉備,受命出使東吳,頗有功績,官至大司農,於建興四年病逝。

眼下,秦宓的兒子秦增身為縣令,負責接待事宜。高建、關興跟在費禕身後,安頓大軍,稍作休息。

「你要去查看地形風俗?」費禕奇怪。

高建道:「是的。為將者,需識天文地理。天象變幻莫測,非等閑可知。然則地利之別,不可不察。綿竹山川平原交錯,乃是用兵者需要重視的絕佳場所。,」

其他人不知道的是,三十年後,此地是諸葛亮後人諸葛瞻父子戰死之地,蜀漢軍心於此崩塌,天子劉禪投降魏將鄧艾。

所以,綿竹形勝,不可不察也。

費禕聽罷,也來了興趣,道:「既如此,大夥就一塊去,讓軍中將校也長長見識。」

高建又道:「嘗聞『有德者必有言,有仁者必有勇』,秦縣令家學淵源,必知縣中忠義之士。城池之固,首在於人,勞煩引薦。」

益州本地民風本就暗弱,軍中精銳向來依靠外來的關中流民和巴山等地偏遠山民,蜀漢亦不例外。曆數蜀地歷代戰事勝負,從嬴駟滅巴、蜀二國,到劉秀滅公孫述,再到最近的劉備滅劉璋,建立蜀漢。這些全都是外來軍隊打敗蜀地本土人馬的例子,故而高建想到了先觀察民風。

費禕、秦增、關興等人並不知道,倘若天命不變,蜀漢只剩下幾十年氣數,但都為大漢中興獻出了性命!置身於歷史洪流中,站在漢人的角度,捨生忘死的北伐將士,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場註定艱難的北伐之戰,這些北伐的漢軍將士,又有多少人能安然返鄉呢?

…………………………………………………………………………………………………………

秦增引薦的全身文雅之士,到介紹地形時候,卻帶著眾人來到了一處石碑前。

高建抬眼望去,只見上刻:《答張溫碑》。

張溫道:「天有頭乎?」秦宓答:「有頭。」張溫道:「頭在何方?」秦宓答:「在西方。《詩》云:『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也。」

張溫又問:「天有耳乎?」秦宓答曰:「天處高而聽卑。《詩》云:『鶴鳴九皋,聲聞於天。』無耳何能聽?」

張溫又問:「天有足乎?」秦宓曰:「有足。《詩》云:『天步艱難。』無足何能步?」

張溫又問:「天有姓乎?」秦宓曰:「豈得無姓!」

張溫問道:「何姓?」秦宓答曰:「姓劉。」

張溫曰:「何以知之?」秦宓曰:「天子姓劉,以故知之。

這一段碑文講的是蜀漢別駕秦宓與東吳使臣輔義中郎將張溫的爭辯對答,當時是秦宓獲勝,有力維護了大漢正統。

後來,諸葛亮因為這一功勞,提拔秦宓為左中郎將、長水校尉!

斯人已逝,秦家竟然立碑為記,由綿竹文士四時祭拜,這就有些過了。尤其是,當下三國爭鋒,勝負未分就偃武修文,確實有些不妥,這是厭戰的徵兆。

高建看過碑文,便立時明白諸葛亮堅持用兵的苦心。

「北伐已刻不容緩!」

費禕稱讚道:「此碑,把大司農(秦宓)的功績描述的活靈活現,大挫東吳銳氣,當浮一大白!」

高建也拱手言道:「大漢乃正統人心所向,東吳宵小輩遁逃,某亦是大開眼界。」

秦增撫著長須,得意笑道:「家父學究天人,辯論之才不過牛刀小試,不值一提。中興大漢,還要靠丞相主持大局,諸公都是大將之才,北伐必能立下不世奇功!」

眾人開懷大笑,閱盡綿竹景色而歸。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建武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三國建武
上一章下一章

第33章 忠義為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