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朝中紛爭

第24章 朝中紛爭

這人也是漢軍將領,中護軍向寵,荊州襄陽人,文書出身,精通算術和兵法謀略,時下在楊儀麾下協助督辦糧草。

「某乃馬幼常故友向寵!」

高建還刀入鞘,面沉如水,道:「足下要我如何做?」

馬謖對自己有贈書(將苑)之恩,有提拔託付後事之義,救他別無旁貸。

高建清楚,縱然功勛系統在身,早晚會出人頭地,但安遠軍都督的職位則給他提供了英雄用武之地。

大丈夫處事,滴水之恩就當湧泉相報,更不能忘恩負義。

向寵道:「將你柳城之戰的軍功算在馬謖身上,作書替馬幼常求情,讓他功過相抵。當然,不會讓你白幫忙,今後你就是馬家、向家的恩人。有我叔父向郎的舉薦,憑你的才能,來日重新建功不在話下。」

一封草擬好的替馬謖請罪書信攤開,等他署名。

高建看罷,應承道:「沒問題,我同意。馬將軍現在情況如何?」

向寵道:「馬幼常回到成都就直赴廷尉詔獄,自陳街亭戰敗罪責,聲稱願以命相抵。還提出要盡斬蜀地本土派作戰不力人員……他最後舉薦你,說北伐不可無蜀中將才,蜀中將才無有過高建者。」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馬謖這種用自己的命來做局,生前身後名全不顧,誓要血洗蜀中本土派,矛頭直指背後的譙周。

譙周者,字允南,巴西人,通六經,曉天文,乃是蜀地儒宗。

此人早年效力與劉璋,先帝劉備圍成都時,造謠說『若要吃飽飯,須待新主現」,動搖了成都軍心,迫使其主投降。

今趟丞相北伐前,又力阻道:「周夜觀天象,北方旺氣正盛,星曜倍明,未可圖也。」

諸葛亮礙於譙周在蜀中影響,並未處罰其人,只道『天道變易無常,豈可拘執不變』,遂興兵北伐,不以為意。

正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馬謖負傷而歸,命不久矣,對譙周這個投降派看的最清楚,因此上書罵道:「譙周腐儒,妄議北伐大事!先帝創業危艱,豈有偏安之大漢!謖雖不才,請誅國賊!」

成都朝堂上的變化,向寵一一道來,告知緣由。

「我這就上書請願。」高建斷然道,「讓丞相寬恕馬謖。」

向寵鄭重的拱了拱手才離去。

…………………………………………………………………………………………………………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高建雖在漢朝,也有了後世大文豪韓愈的感悟。他突然被貶官解職,發往成都羽林軍中當馬倌。

不由想起了那日與丞相諸葛亮的會面。

「你要推功救馬謖!」諸葛亮淡淡道:「然而功是功,過是過。馬謖戰敗喪師,又棄軍潛逃,若不嚴明軍法,何以服眾?」

高建看著那柄下壓的羽毛扇,不由大為惱火,昂首頂撞道:「豈不聞勝敗乃兵家常事,馬將軍一時之敗,罪不至死。我,我以為丞相是明白事理的人,不想也如此不通人情。」

諸葛亮又道:「那你以為吾是何等人?」

高建道:「我嘗聽人說,先帝如日之升,丞相如月之恆,有普照四海之德。如今天下未定,妄殺智謀之士,殊為可惜。」

諸葛亮不問所動,照舊冷冷道:「昔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廢軍法,何以討賊?故而馬謖當斬。」

這時候,在說什麼都沒用了。大漢治國法度嚴明,功亦不能抵過,丞相主意既定,高建只能黯然離去。

諸葛亮獨坐中軍帳,一字一字的看著蔣琬飛鴿傳書寄來的馬謖絕筆信。

「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為父。某之死罪,實已難逃;高建乃可用之才,願丞相拔其為將。內除國賊,外破曹魏,早日北伐,克成興漢大業,某雖死亦無恨於九泉!」

馬謖已病歿獄中!

「幼長……!」

諸葛亮手中羽毛扇落地而不覺,和馬謖幾十年交情,真的是情同父子。那年他初出茅廬,為先帝劉備效力,馬謖便說服兄長,舉家來投。

在新野彈丸之地,兩個人整日商議用兵之法,相見恨晚。從那之後,便同心協力,為大漢復興效力。

從荊州開始,漢室中興大業步步擴大,據荊州,入蜀中,三分天下有其一,誰能料到,尚未還於舊都(長安),馬謖竟然就這麼走了。

不只是身死的凄慘,還有背上趙括第二,言過其實的千古罵名。

「縱然才華蓋世,智謀通天,一著不慎就是滿盤皆輸,最後只能抱憾終身。」

諸葛亮心中生出陣陣傷感,卻又無法對人講,只能儘快做出決斷,撫平朝堂上的紛亂。

「費文偉何在?」

在賬外候命的費禕一個激靈,立刻上前拜見。

「文偉,你在柳城見過高建,他是如何用兵的,可有什麼特別之處?」

「高子尚用兵,勇而有謀。在柳城時,用城池做誘餌,內設伏兵,然後親自提刀上陣,大破氏羌,奪得千餘匹戰馬,功勞不小。」

除此之外,費禕又講了高建部堅守漢軍左寨的表現,緊守,反擊,突陣,都頗有功勞,就連前日的殲滅鮮卑狼兵之戰,關鍵時刻攔截張郃,同樣是居功至偉。此次北伐,漢軍大勝而魏軍大敗,雖有街亭南山之失,但總體上還是獲益不小。

費禕隨後轉移話題,嚴肅道:「漢軍雖勝,但未能開疆拓土。還請早日撤回漢中,出陳倉,再攻隴右,進而奪取涼州,窺視關中,才能早日中興漢室!」

諸葛亮的確已經為下一次北伐做準備了。只要能穩定朝堂,待東吳在合肥方向牽制了魏軍主力,就可以重新出兵。

據兄長諸葛瑾數日前來信,東吳大都督陸遜已經調兵遣將,準備伐魏,雙方一旦交兵,至少是十萬人級別的大戰。

「文偉。」

在全面了解高建的狀況后,諸葛亮道:「如你所說,確是個可造之才。只不過,玉不琢不成器,他上書要赦免馬謖,牽扯到朝堂紛爭,為禍不小。」

因為高建連場大戰以來,表現堪稱驍勇,非常對費禕的脾氣,所以心裡已把高建當成自己在軍中的後援,於是連連替他求情。

諸葛亮道:「姜伯約用兵如劍,鋒銳犀利,卻持重不夠。高子尚上陣似刀,厚重無匹,但缺少管教。他兩個都有將器之材,經過磨練后,當可為國之棟樑。吾手書一封,交與向朗,讓他替我把高建教導一番。」

費禕笑道:「丞相英明,就希望那小子能早日領悟您的苦心。」

……………………………………………………………………………………………………………

祁山道之戰後第三日,姜維接應魏延的兵馬前來匯合。至此,漢軍開始全部撤回漢中。

從這天起,所有軍情陸續匯聚到中軍,據高建所知,趙雲、鄧芝也是無功而返。

漢軍六萬大軍北伐,損兵一萬三千,得到三郡數萬丁口,總體上說還是得大於失。

不過馬謖在街亭關,南山一敗,八千人馬幾乎全軍覆滅,引發了朝堂爭端。

李嚴聯合譙周,共同施壓,東州派和蜀中本土派官員齊齊發聲,要求嚴懲馬謖,暫止北伐。

一時間群情激奮,丞相府主事蔣琬舉止失措,難以應對。

譙周更是大唱反調,道:「某夜觀乾象,見群星聚於關中;其中有一顆大星,光如皓月,乃帝王之象,主魏國氣數大興,丞相執意北伐,有違天意。」

直到馬謖在成都病死音訊傳來,諸葛亮於是痛下決心,處死馬謖以正軍法,同時派費禕為使者、關興領兵兩千護送,返回成都,處理朝堂糾紛。

「安國,我且問你。

高建懶洋洋的在馬背上,憤憤不平的問道:「這譙周又是什麼鳥人,竟然妄解天意,反對丞相?」

提到譙周,關興愕然半晌,才訥訥道:「譙周是蜀中第一大儒,學究天人,先帝在時,亦對他頗為敬重。其人提倡儉樸治國,保境安民,不興兵戈。」

高建繼續問:「你為何也推崇他?」

關興面露掙扎之色,喃喃道:「譙先生乃是當世大賢,雖政見與丞相不同,但為人正直,不可不敬。」

「哦,文偉先生怎麼看?莫不是也認為譙周是大賢?」

高建面露不屑,對於譙周這種投降派,自然瞧不上眼。

大奸似忠,大偽似真,外似樸野,中藏巧詐,說的就是這種妄稱天命的書生。在這種人眼裡,敵國強大,就該早早投降。

而季漢,恰巧,扮演的是螳臂當車的抵抗者形象。

「你見到他,就知道譙周為何能讓世人相信了。」

費禕嘆息一聲,說出句似反對又非反對的話。

大軍拔營之日,天氣放晴,高建交出兵權,收拾好個人物品,跟著關興撤離。

「祁山!」

六齣祁山伐中原,秋風寥落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是漢軍第一次北伐征戰結束的地方,也是後續五次北伐開始的代表。

歷史上,諸葛亮的北伐徒勞無功,漢朝火德就此熄滅,只剩下千載空嘆,供後人憑弔。

高建驀然回頭,看著漸行漸遠的祁山,眼神中滿是不屈的鬥志。

「不就是回成都喂馬嗎,齊天大聖孫悟空還當過弼馬溫呢!」

諸葛亮目送高建、關興、費禕離去,既為馬謖痛惜,又為得到一個新的人才欣慰,他彷彿看見,大漢的火德重燃,赤旗插遍中原,萬里山河一片紅!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建武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三國建武
上一章下一章

第24章 朝中紛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