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何進亡:魔鬼瓶子開啟

第8章:何進亡:魔鬼瓶子開啟

前面袁紹那一段話,勸說何進「將軍宜一為天下除患,名垂後世。雖周之申伯,何足道哉!」

其實袁紹也知道,現在對何進來說,繼續清除宦官已經沒有什麼必要了,於是就以名聲來打動何進,說何進只要掃除了宦官就能青史留名,可以超過周朝的申伯。

這個申伯是西周厲王至宣王時期人,周宣王之舅也。西周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申國(今河南省南陽市)開國君主。而且他還參與了兩件大事:

1,西周末年,周幽王廢申后所生之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引起了申侯(申伯之子)的不滿。申侯與繒國、西戎聯合伐周,導致西周的滅亡。

2,公元前770年,申侯立太子宜臼為周王【周平王】,遷都洛邑,再次充當了扭轉乾坤、開闢新時代的角色。

袁紹的後半段話表面上是替何進的安全著想,讓他不要輕易進皇宮,應該說這句話是對的。可是聯繫到後面何進的具體行為「進甚然之,乃稱疾不入陪喪,又不送山陵。」意思是何進聽取袁紹的建議連漢靈帝的喪事也不參加了。

敢情袁紹是勸何進不參加漢靈帝的喪事,才這樣建議,那這樣可就包藏禍心了,因為如果何進後來不死於宦官之手,等到他袁氏殺掉何進,完全可以以何進現在不參加靈帝喪禮的事情為借口。

不管怎樣,袁紹的挑撥見了效,何進此時就和袁紹制定誅滅宦官的計劃,然後何進把這個計劃告訴了皇帝的母親,他自己的妹妹何太后。

何進要殺宦官就殺,為何還要告訴他的妹妹何太后呢?

因為在他立劉辯為皇帝的時候,何太后是臨朝聽政的,也就是說,此時的何太后,是帝國名義上的第一把手,代替皇帝處理朝政,何進走程序也要走到何太后那裡。

可是何太后沒有被袁紹灌**湯,她沒有批准何進的計劃。她的腦子還算是清醒的,因為現在的十常侍在蹇碩死後,已經為她所用了,她根本沒有理由殺掉新的盟友,再退一萬步來說,何太后還要幾個服侍的人不是?!

於是在何太后的堅持下,何進也退了一步,打算只誅殺宦官中的「放縱者」。

然後到這裡,史書上出現了奇怪的記載,即「紹以為中官親近至尊,出入號令,今不悉廢,后必為患。」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此時要殺宦官的真正謀主從何進變成了袁紹,而且袁紹似乎有能力裹脅何進按他的方向前進。

這廂何進和袁紹磨拳擦掌要將宦官一網打盡,那邊宦官自然是巴結何太后的母親舞陽君和何進的弟弟何苗。

然後宦官們還抬出了一個理由:「大將軍專殺左右,擅權以弱社稷。」

這句話出來就有點嚴重了,即宦官們在何太後面前告狀,何進想殺我們,其實針對的是社稷,這裡的社稷是代名詞,是指皇帝。而這時行使皇權的就是何太后。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何進現在表面上要殺我們宦官,實際上想殺我們來削弱皇權啊!

宦官們成功地將他們和何進的矛盾轉換成何進和皇帝也就是何太后兄妹之間的矛盾了。

事實上這種事情在歷史上也早就有了,東漢一直以來都是外戚專權,不久前曾經和曹操的狀祖父曹騰勾結的梁冀就曾經殺了八歲的質帝,後來迎立桓帝,而且再退一步,前面還有個外戚王莽那是自己做了皇帝,所以再兄妹情深,到了這一步,何太后也不由得開始提防她的哥哥了。

有了太后的阻撓,於是何進誅殺宦官的謀划就一直沒有付諸於實行,於是便有了上文我們提到的一幕:

袁紹為了將局勢攪得更渾,使出了召集四方猛將,就是董卓、王匡、橋瑁和丁原來威脅董太后同意誅殺宦官。不用說,袁紹的這個計劃,再次將何進完全推向了何太后的對立面。

事情到了這一步,對於何進來說,基本上就已經失控了。

其實分析到這裡,我們可以來問一下,何進本來就手握兵權,而且開始誅殺蹇碩也沒有什麼難度,直接把蹇碩抓起來殺掉也就是了,那麼他為什麼一直沒對宦官動手,而且久而未決,直到自己被殺呢?!

難道真的是因為何太后的阻攔?!

何進當了六年的大將軍,又撲滅過黃巾起義,而且殺蹇碩時也乾脆利落,他似乎也不像是如此猶豫的人。

惟一的理由就是,雖然他表面上還一直對宦官喊打喊殺,實際上他自己的內心裡已經不太真的想把宦官一網打盡了,前面就有明證,就是他已經從盡誅宦官轉移到只誅殺宦官中的「放縱者」了。也就是說,他對袁紹的建議其實還是保持著一絲清醒的,因為他確實沒有再繼續誅殺宦官的實際理由了,他之所以還沒有公開聲明不再繼續誅殺宦官,是因為他之前的大話都說了,一時縮不回來。

事實上另外一個人,看得也很清醒,這個人是何進的弟弟何苗。

《後漢書·何進列傳》載:

苗謂進曰:「始共從南陽來,俱以貧賤,依省內以致貴富。國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與省內和也。」

這句話說得明明白白,何苗對何進說,我們是從南陽鄉下來到洛陽,以前都是貧賤之人,是靠著宦官的幫助才得到富貴的,國家的事情,沒有那麼容易的,你應該多想想,不如和宦官言和。

應該說,何苗這句話對何進來說是絕對正確的,因為何進自己是外戚身份,外戚和宦官一樣,權力要依靠皇權而來,和宦官完全決裂,對他們沒有一點好處。而且何苗也隱隱勸誡何進要提防袁紹這一班武夫。

何進對弟弟何苗這段話是聽進去了的,史載「進意更狐疑。」就是更加猶豫不決,其實已經想與宦官言和了。

而這個時候,史書的記載也不再為袁紹包著了,直接載明:

紹懼進變計,乃脅之曰:「交構已成,形勢已露,事留變生,將軍復欲何待,而不早決之乎?」

一個「懼」字,一個「脅」字,已經可以看出來,此時的袁紹已經把何進視為掌中玩物,可以任意拿捏了,在這個時候,何進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袁紹的傀儡。

接著,袁紹又幹了一件自作主張的事情:詐稱是何進的命令,讓各州縣逮捕各宦官的家屬。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宦官們已經被逼上了絕路,他們本來打算依靠何太後來挽回局面,但是現在董太后也指望不上了,就只能展開自救了。

於是宦官們開始傳言何進要造反,而理由就是袁紹先前慫恿何進乾的挫事:沒有參加靈帝的喪禮。

然後事情就簡單了,宦官們詐傳太后旨意,宣何進進宮,然後武裝暴動的太監們把何進抓住殺掉,殺掉之前,說了一番令人深思的話:「天下憒憒,亦非獨我曹罪也。先帝嘗與太后不快,幾至成敗,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財千萬為禮,和悅上意,但欲托卿門戶耳。今乃欲滅我曹種族,不亦太甚乎?卿言省內穢濁,公卿以下忠清者為誰?」

這段話充分反映了宦官們的心聲,即:現在天下大亂,難道只是我們宦官的罪過嗎?先帝曾經和太后不和睦,是我們宦官捨棄家財相救,才讓先帝沒有怪罪太后,我們這樣做,只是想投靠你罷了。現在你要把我們全家都殺掉,也是太過分了嗎?你說我們宦官污濁,那你倒是說說,滿朝公卿,有誰是清白的?!

其實宦官們還沒好意思提,有兩次蹇碩要殺何進,還是他們救的命。

就這樣,東漢三國之際的一代權臣何進命喪宦官刀下,留下的是宮廷內一場腥風血雨,然後董卓入京,直接掀起了軍閥紛爭的局面,徹底斷送了漢家天下。

其實在這場劇變里,我是對宦官持同情態度的,雖然十常侍干過很多喪盡天良的事情,但是他們的罪惡是因為靈帝的昏庸而起的,如果何進自己有雄才大略,未必不能在宦官的幫助下成就一番大事,可是他在袁紹的鼓動下,把宦官們逼上了絕路,這才導致政局大壞,形成了不了之局。

可以說,何進之死,就是打開了盛著魔鬼的瓶塞,從此之後,再也沒有人能在漢朝天下一言九鼎,包括曹操。

對於何進這個人,寫了很多,給他一個評價吧:

他是一個幸運的人,幸運地成為大將軍,幸運地揭發了黃巾起義,但是他也是一個不幸的人,因為他遇到了一個包藏禍心的部下袁紹。他並不是一個愚蠢透頂或者猶豫不決的人,他只是敗在了比他心更黑手更狠的一代梟雄手中。但話說回來,他敗在袁紹手裡,也不算冤枉了。

如果有來世,不要太相信人了,何進。

去吧,或許對於你身後的亂世而言,離開也是不錯的選擇。

何進走了,可是袁紹的計劃並沒有完全實現,因為一個比袁紹更黑更狠的人出現了。

我們經常說一句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按說袁紹機關算盡,在他詐傳何進命令收捕各地宦官宗族,將宦官逼上絕路之後,終於直接導致何進被宦官殺死,然後何進剛死,他便和他的弟弟以為何進報仇的名義勒兵進攻皇宮。

《三國志·袁紹傳傳》載袁術放火燒「南宮嘉德殿青瑣門,欲以迫出珪等。」這裡的珪就是段珪,矯詔殺何進的十常侍的首領。

段珪等太監當然不出來,現在出來那就是個死,於是劫持著少帝劉辯及帝弟陳留王劉協逃到小平津去了。

袁術有大動作,袁紹也不是吃素的。

他斬殺了宦官讓皇帝封的司隸校尉許相,「遂勒兵捕諸閹人,無少長皆殺之。或有無須而誤死者,宦者或有行善自守而猶見及。其濫如此。死者二千餘人。」

這就是上文提到過的二袁盡誅宦官,竟然殺死了兩千多人,我想那一天的洛陽皇宮裡,用血流成河屍山血海來形容也絕不為過。

二袁率兵「急追珪等,珪等悉赴河死。」到這裡,段珪僥倖逃跑的宦官也投河自殺了,可見當時情景慘烈到何種地步。

這段記載很多人看過,《三國演義》里也基本按照史實來敘述的。

但是在這裡我想提一個問題:幾乎在所有史書的記載里,都認為袁紹、袁術率兵進攻皇宮、誅殺宦官的舉措是正義的,一是為何進報仇,二是誅殺罪惡的死太監,但這種說法真的站得住腳嗎?!

在我看來,二袁的行為,其實比後來的董卓也好不了多少,一句話,在這次流血政變之中,他們就算不是罪惡,也絕對談不上正義。

首先,二袁的行為談不上為何進報仇,因為之前袁紹就明目張胆地威脅過何進,如果不是袁紹,何進基本不會死;第二,他誅殺的太監,可以說,大部分並不是十惡不赦的,因為從當時他們的表現來看,他們的性質已經改變了,已經投降了何太后和何進,只要何太后和何進的施政綱領不錯,太監們就不會作惡。

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二袁的行為:袁術火燒宮門;袁紹率兵血洗宦官。

火燒宮門,那宮裡面,可是有著何太后和皇帝和陳留王啊!

不管在哪朝哪代,即使是叛亂,敢火燒宮門的有幾個?!

基本上可以叛定,在此時的二袁眼裡,不僅何進是可以犧牲的棋子,就連皇帝和何太后,也不在話下,所以他們才能在何進死後提兵攻打皇宮,肆意妄為無所不作。

理解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理解後來為什麼袁術敢以率先稱帝,而袁紹不願意迎接漢獻帝了。

說句難聽的話,在N年前,他們就敢火燒皇宮,皇帝算哪棵蔥?!

但是惡人自有惡人磨。

在袁紹兄弟逼死何進、屠殺宦官,清洗了所有宦官、盡掌天下大權的時候,一個也不算意外的人出現了,將袁紹的算盤全部打亂了。

如果說何進之死是打開了盛著魔鬼的瓶塞,那麼放出了的第一個魔鬼就是袁紹,第二個可以算是袁術,但是第三個魔鬼,雖然晚出來半步,功力卻遠勝當時的二袁兄弟。

這個魔鬼的名字叫董卓。

說起來董卓的入京還要感謝袁紹,因為就是袁紹向何進建議召集四方猛將來威脅太后,上文說過,這四方猛將里除了袁紹的兩個小弟王匡和橋瑁,還有一個就是董卓。

先前我一直在想一件事,何進和袁紹是怎麼想到要召董卓入京的?

不管是何進還是袁紹,只要有一點點腦子,就不可能召董卓入京。

原因不是別的,是因為董卓姓董。

在這裡,雖然我很不願意將話題扯得太遠,卻又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人:董太后。下面上一段這個人的簡短介紹:

董太后,河間人。漢靈帝生母。靈帝即位,尊號孝仁皇后。竇太后死後,參與朝政,賣官求貨,任用外戚。靈帝駕崩后,身為太皇太后的她與何太后爭權失敗,憂病而死。

值得一提的是,董太后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特殊的皇太后,因為她的丈夫不是皇帝而是一位藩王、三等侯爵(亭侯)劉萇。這個是因為她的兒子漢靈帝不是桓帝的兒子,而是由當時的竇太后和城門校尉竇武(竇太后之父)擁立為帝的。

這個竇武也很有名,在後漢書里和何進在一個列傳裡面,曾經和當時的名士陳蕃、李膺關係密切,后被大宦官曹節矯詔誅殺。

更值得一提的是,曹操的曾祖父,即後來的大太監曹騰的爸爸,也叫曹節。

但是這兩個曹節不是同一個人。殺竇武的那個權傾朝野的大宦官曹節字漢豐,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人。而曹操的曾祖父曹節字元偉,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

雖然此曹節非彼曹節,但是我們合理地推測一下,後來曹騰在宮中能迅速成長為新一代宦官的領袖,應該與那個與他父親同名同姓的大太監曹節也不無關係。在古代官場,同姓、幾鄉都是可以拉關係的重要因素,當然,這只是我個人小小的一個推測。

回到正題,這董太后之所以要提,是因為她引發了董卓的一個重要行為: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這董太後身為靈帝的生母,還有另外一重身份:當時陳留王劉協,就是她養大的。

現在證據鏈就清晰了,漢靈帝死前,沒有指定太子,死後必然引發皇位之爭,何進當然要立他妹妹的兒子劉辯,而董太后和蹇碩,一個是劉協的監護人,一個是靈帝託孤的,自然支持劉協稱帝。

前文我們已經說了,蹇碩失敗身死,而董太后據說是憂憤而亡,三國演義中說她被何氏鴆殺賜死。

不管怎麼說,這董太后也算是死在何進和袁紹手上。

現在問題就來了,何進和袁紹逼死了董太后,他們的腦子燒壞了嗎,還敢召一個姓董的董卓進京?!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陽謀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陽謀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8章:何進亡:魔鬼瓶子開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