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文武失和:劉虞兵臨公孫

第74章 文武失和:劉虞兵臨公孫

公元193年,也就是李傕、郭汜掌控長安的第二年,可以說是一個好人遭殃壞人猖狂的年頭。

就在華東平原的陶謙在曹操的打擊下岌岌可危的時候,東漢朝廷的北國大地也驟起烽煙。

這次出事的是劉虞,而讓劉虞出事的人,當然是北地梟雄公孫瓚。

劉虞和公孫瓚的矛盾已經由來已久,簡單地說就是公孫瓚自恃勇武不大聽從劉虞的號令,而且劉虞向來主張以仁政撫民,公孫瓚卻主張對不同意見者趕盡殺絕。

再加上上次公孫瓚阻撓劉虞派兵去迎漢獻帝,還私下裡讓袁術奪了劉虞派去的一千人馬,並讓袁術逮捕劉虞的兒子劉和,劉虞與公孫瓚的關係已經越來越緊張。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似乎劉虞和公孫瓚之爭的過錯都在公孫瓚。

其實仔細地分析當時的情況,我們會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

簡而言之,劉虞和公孫瓚之爭的根本,其實是一山不容二虎。

因為他們都是幽州的大佬。

從官位上,劉虞是朝廷的大司馬,董卓還曾經想讓他做太傅,因為使者沒有到達才不了了之,而且劉虞現在是幽州牧,加襄賁侯,是名義上幽州的老大,按說公孫瓚要受劉虞的絕對領導。

但是公孫瓚的情況有些特殊,從官位上看,公孫瓚現在是奮武將軍,封為薊侯。

我們說,在東漢三國之際,將軍號,即使是雜號將軍也是很難得到的,一般來說,只有州牧、刺史和太守這樣最高級別的地方長官才有資格加將軍號,比如孫堅當年就是當上了長沙太守才加了討虜將軍,劉表也是以荊州牧才加了鎮南將軍號,同樣,陶謙也是封了徐州牧才加了安東將軍號。

所以公孫瓚的情況有有點尷尬,他雖然不是刺史,也不是太守,卻擁有了將軍稱號,而且有了將軍稱號,就表明是中央官員,就有了和劉虞分庭抗禮的資本,如果他想名正言順地成為一方諸侯,那麼必然要在自己的將軍號上加一個刺史或者州牧的官位。

可是冀州牧是劉虞,劉虞和一般的刺史州牧又不一樣,他不僅是地方長官,還是皇室宗親,更是朝廷的大司馬,擁有三公威權。

這僅僅是比較官位,而從幽州當時的實際權力分配來看,在劉虞向袁術派數千騎兵會合劉和的時候,公孫瓚也能派出一千騎兵的情況來看,在那個時候,公孫瓚就已經在幽州擁有了和劉虞平行的勢力。

而在這之後,雖然劉虞仍居中坐鎮,但是從公孫瓚能夠組織數萬軍隊發動和袁紹的「界橋之戰」,以及先前和三十萬黃巾軍大戰的情況來看,在幽州地面上,公孫瓚已經在和劉虞的鬥法中取得了絕對優勢。

總體來說,劉虞和公孫瓚的關係像極了他們的鄰居,即原先冀州牧韓馥和袁紹的關係。

雖然袁紹當時有一個渤海太守的稱號,但是渤海瀕臨公孫度的遼東地盤,能實際掌控多少還很難說,袁紹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把韓馥的冀州給奪了。

就發生在家門口的事,我想袁紹的舉動肯定也刺激了公孫瓚進一步奪劉虞之權的想法。

就算公孫瓚還暫時沒想動手,劉虞肯定也膽戰心驚,因為他隨時可能像韓馥那樣悲涼地被公孫瓚趕走。

對公孫瓚來說,他要解決劉虞,還有一個理由,那就是劉虞的兒子劉和現在被袁紹扣押了,劉和在袁紹那裡,這在古代政治生活中是一件很不好的預兆,即「質子為盟」。

劉和被袁紹握在手心,劉虞為了救自己的兒子,就很有可能被袁紹要挾來向公孫瓚下手,雖然這事不一定發生,但是公孫瓚卻不得不防。

這些雜七雜八的事情加起來,就讓劉虞和公孫瓚之間越來越勢同水火。

如果劉虞真是一個沒有所謂的和事佬,乾脆像韓馥那樣把大權交給公孫瓚,那也還好,基本能像袁紹得冀州那樣實現和平過渡,但是劉虞又是一個很有政治抱負,也很有政治才能的人。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劉虞率先對公孫瓚下了手。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在雙方對峙時,總是實力強的一方先出手,所謂先下手為強,但是對某些有政治理想的人來說,即使處於劣勢,也會先出手,因為這樣可以在聲威上壓倒對手,從而掩飾自己的弱點,後來諸葛亮屢次北伐也是出於這種考慮。

劉虞此時也正是這樣。公孫瓚屢次和袁紹打仗,打仗就要消耗軍糧錢物,而劉虞不想讓公孫瓚老是和袁紹打仗,就嚴令公孫瓚不許主動進攻袁紹。

當然,這會被公孫瓚理解為劉虞在幫著袁紹說話,所以他當然就把劉虞的命令當成空氣。

既然命令不起作用,劉虞就使出了經濟制裁的手段,不給或者少給公孫瓚運軍糧,看你沒糧食怎麼打仗,餓不死你小樣的!

所謂蝦有蝦路,蟹有蟹道,劉虞不給公孫瓚運送軍糧,公孫瓚那就自有辦法。

公孫瓚的辦法是最為人不恥的辦法,即搶掠百姓。

而且公孫瓚去搶百姓的時候,肯定還會說,這不是我想搶你們啊,是劉大人不給我軍糧,那我只好搶你們了,以此來敗壞劉虞的名聲。

不僅如此,在劉虞給烏桓、匈奴等少數民族勢力運送賞物時,公孫瓚還出兵搶奪外交(當時還是外交,當然現在是中華一家)禮車。

雖然劉虞的做法有些不妥,但是公孫瓚的反應顯然更加過激。劉虞是文官,一時也沒有什麼好辦法,竟然上表向漢獻帝告狀,把公孫瓚的種種罪行上告朝廷。

公孫瓚不甘心這樣名聲被毀,就也上表給皇帝說劉虞不給他運送軍糧。

於是兩人用連續上奏章的方式打起了筆墨官司,這種行為也很像我們今天在論壇上發帖吵架。

公平地來講,劉虞的行為雖然合理合法,但不合情。

因為現在的東漢朝廷是李傕、郭汜在掌控,漢獻帝根本就做不了任何主,就算你劉虞是皇室宗親又怎麼樣,李傕、郭汜連漢獻帝都不放在眼裡,還會買你劉虞的帳。

而且在賈詡這種老狐狸眼裡,他巴不得劉虞和公孫瓚打翻天,再讓公孫瓚和袁紹來場生死斗,最後得利的還是李郭領導的西涼兵團。

所以兩人雖然奏章滿天飛,但是朝廷根本就沒作出任何處理。

話再說回來,也不是李傕、郭汜不幫劉虞,而是他們幫也幫不上,難道他們能派兵來打公孫瓚?現在的西涼軍團能自保就不錯了,哪裡敢多惹是非!

劉虞已經先下了手,使出了文官筆墨手段,那公孫瓚自然要還手,他既然是武人,自然也有武人招數。

而公孫瓚的招數是在北京附近的薊城修建防禦工事,先造好自己的老窩,這樣就不怕劉虞來打。

既然朝廷不管,公孫瓚又做出武力解決的態勢,劉虞就想了一個辦法:鴻門宴,想兵不血刃解決公孫瓚,這也符合劉虞一貫的以仁治世的主張。

但是公孫瓚也不傻,劉虞請公孫瓚喝酒,請了很多次,公孫瓚硬是不來,當然了,公孫瓚不來的借口是生病,我們都愛用這招,連小學生逃課也是這招。

公孫瓚不上鉤,劉虞實在沒有辦法,就想出兵去打公孫瓚,他先找了一個人商量,這個人是他的親信東曹掾魏攸。

魏攸聽了劉虞的想法,卻沒有贊成,他對劉虞說,「現在天下大亂,很多人都認為大人您是救世之主,如果你想成大事,就需要很多謀臣爪牙,公孫瓚這個人能文能武,也許您以後還用得上他,現在他雖然有些小缺點,還是先忍忍吧。」

劉虞聽了魏攸的話,也就暫時放棄了武力征討公孫瓚的打算。

其實上面魏攸沒說出口的理由,是他認為劉虞根本就打不過公孫瓚,因為公孫瓚南征北戰,打過烏桓平過黃巾軍,雖然和袁紹打了幾場有輸有贏,但是絕對不是劉虞這樣的太平領導可以戰勝的。就像陶謙絕對不是曹操的對手一樣。

而且魏攸的這一段話,還隱約透露了一個信息,那就是劉虞雖然拒絕了袁紹、韓馥等人尊他為帝的建議,但內心就未必不想像兩百年前的光武帝劉秀那樣重整漢室江山,他不答應袁紹,是不想做袁紹的傀儡,但是如果他打敗也公孫瓚,先統一幽州,再打敗袁紹,就未必沒有爭天下的念頭。

不管能不能成功,至少劉虞是想過這一層的,所以他才會如此聽從魏攸的話。

劉虞消停了一陣子,但是這短暫的平靜因為魏攸的去世而被打破。

沒有了魏攸的勸解,在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冬,劉虞率所部諸屯兵十萬人進攻公孫瓚,這大概是劉虞生平的第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很不幸,也是最後一次。

有時候我在想,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劉虞終於下定決心放手一搏,率先發動對公孫瓚的進攻呢?

是他覺得自己再不出手,會越來越陷入被動,還是他覺得他曾經平定過張純、張舉的叛.亂,這公孫瓚也就是一武人,沒有什麼可怕呢?

不得而知,如果非要猜測的話,就是劉虞自己的政治才能上佳,使他錯誤地以為他的軍事才能也不錯,至少不比公孫瓚差,所以他才能發動上十萬人的隊伍去大舉進攻公孫瓚。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陽謀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陽謀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74章 文武失和:劉虞兵臨公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