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瞞天過海:袁紹的一石二鳥

第6章:瞞天過海:袁紹的一石二鳥

在前文我推測過,這個餿主意不一定是出自何進之手,後來我在《後漢書·何進列傳》中找到了如下證據,事實上,這個餿到泛沫的主意,就是出自袁紹之手:

「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進然之。遂西召前將軍董卓屯關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東發其郡強弩,並召東郡太守橋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誅宦官為言。」

從這裡可以看出,召董卓進京這個主意就是袁紹出的。

這個主意之餿不可聞,上文已經提到過曹操對此是不屑一顧,說斬殺宦官的首領一個獄吏就夠了,為什麼要紛紛召外將呢。

事實上當時聰明人不只是曹操一人。

另外一個大名鼎鼎的人也指出了這個主意的混蛋,這個人是後來罵曹操罵的狗血噴頭的陳琳。

《後漢書·何進列傳》記載:「主簿陳琳入諫曰:「《易》稱『即鹿無虞『,諺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況國之大事,其可以詐立乎?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此猶鼓洪爐燎毛髮耳。夫違經合道,無人所順,而反委釋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為亂階。」進不聽。」

陳琳說的是相當難聽,說這個主意是「掩目捕雀」,這個成語今天有另外一個:「掩耳盜鈴」。而且說何進要殺宦官,根本就是火爐燒毛髮,不費吹灰之力,現在這樣做,根本就是自己拿著刀鋒,而把刀柄遞給外人,是讓別人來殺自己,這是愚蠢透頂的。

但是現在問題來了,既然這是一個很多聰明人都看出來的餿主意,但是袁紹這樣能成為關東十八路諸候聯軍盟主的人物,怎麼會想出這樣的餿主意呢?!

難道袁紹真是一個蠢到家的公子哥,就算上文說他武藝高強,是江湖大哥,也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錯了。

其實事實正好相反,歷史上的袁紹,是個聰明絕頂的人,他想出這個主意,其實根本就不是為了要殺宦官,而是,說白了,是對付何進的。

我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先來看這個主意一直被世人忽略的內容:那就是在這次徵召外廷大將入朝的計劃之中,董卓只是被召的四鎮大將之一,另外三個大將也都赫赫有名:太山王匡、東郡太守橋瑁和武猛都尉丁原。

除了董卓,另外這三個那也都是鼎鼎大名,當時的大腕。

當然,最出名的是丁原。

這個丁原據說是呂布的義父,這個史書上沒有記載,應該只是呂布最早的主公。

《英雄記》曰:原字建陽。本出自寒家,為人粗略,有武勇,善騎射。為南縣吏,受使不辭難,有警急,追寇虜,輒在其前。裁知書,少有吏用。

一句話,這位丁原也是一個武藝高強的好漢,每次追擊賊寇,那都是一馬當先衝鋒在前,但是卻是個粗人。

丁原的事情以後再說,再說另外兩個,才是我們這一段的重點。

第一個太山王匡:後來關東反董的十八路諸候之一,到反董時已經做到河內太守,而且這個人有個部將,名字在網路上那是大名鼎鼎:方悅,很多玄幻小說里的猛將。

第二個東郡太守橋瑁:後來關東反董的十八路諸候之一,關於這個橋瑁,值得注意的事情有一點:即歷史上號召諸侯共討董卓的,不是曹操,而是橋瑁。《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英雄記》說得明明白白:「東郡太守橋瑁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與州郡,陳(董)卓罪惡,雲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

問題就出在這裡,後面這王匡、橋瑁都是後來反董的十八(三)路諸候之一,而且再聯想到後來反董聯盟的盟主便是袁紹,事情就一清二楚了。

即:袁紹表面上勸何進召外臣來誅殺宦官,實際上卻是在召集自己的黨羽王匡、橋瑁、丁原等人進圍京師,在誅殺宦官的同時,奪何進之權。

我這樣說的間接證據有二。

第一,如果有人懷疑在這個時候王匡和橋瑁不是袁紹黨羽的話,我們來看橋瑁號召天下諸候起兵反董的名義是什麼?

是三公。

而現在三公之中,大將軍何進已死,那最重要的便是一個人:太傅袁隗,而袁隗正是袁紹的叔父,

現在這個證據鏈已經非常清晰了。即在後來董卓入京得勢之後,橋瑁在袁紹的指使下,假借袁隗的名義號召天下諸候起兵勤王,這才最終掀起了東漢末年聲勢浩大的十三路諸候起兵。

第二,袁紹或者說袁紹集團此時是惟一有資格與何進爭權的勢力。我這樣說是緣於袁隗此時還有另外一重身份:輔政大臣。《後漢書·何進列傳》載「皇子辯乃即位,何太后臨朝,進與太傅袁隗輔政,錄尚書事。」

在古代王朝,歷來有幾種勢力互相鬥爭,時而聯合,時而相爭,形成永恆主題。

如果說蹇碩領導的「十常侍」是宦官集團陣營,而何進代表外戚集團陣營,那麼以袁隗、袁紹、袁術叔侄為首領的陣營才真正代表了士族朝臣官僚集團陣營。

本來是宦官集團獨大,所以現在袁家領導的士族文人官僚必須與外戚集團何進合作。

但是袁紹非常清楚,以他的實力,要掃除宦官,那是非常容易也是遲早的事情,但是他要對付已成氣候的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就沒有那麼容易了。而且現在何進是大將軍,又接管了蹇碩領導的西園八校尉,何進的弟弟何苗也是車騎將軍,雖然他叔父名義上也是兩大輔政大臣之一,但勢力卻比何家差遠了。

槍杆子裡面出政權。從袁紹的角度來看,洛陽的京城禁軍盡在何家兄弟之手,他要想幫助他叔父和他自己奪權,就唯有擴大兵權,而擴大兵權的唯一辦法就只有召集京師以外忠於袁氏的親信兵團了。

正由於上面的原因,袁紹才向何進上了這麼一個餿主意,也可以說是好主意。

而何進又是怎麼走進袁紹這個不僅欺騙了他,還欺騙了兩千年後的我們的這個複雜的圈套的呢?!

如果讓我替何進說句話的話,那真叫「不是我何進無能,而是袁紹太狡猾啊!」

按我的推測,何進之所以會上袁紹的當,大概有兩個原因。

第一,他一直以來的路走得太順了,所以正值春風得意的他沒把袁紹兄弟甚至另一個輔政大臣袁隗放在眼裡。他本身是何皇后的哥哥,在公元184年,也就是黃巾起義那一年,以皇親國舅的身份被封為大將軍,成為漢帝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

說起這大將軍的官位,要提到漢朝的官制。基本上在古代,都有以文制武一說,即朝廷之上最大的官是丞相,後來又稱宰相,由此也引發了皇權和相權之爭,後來丞相之位被朱元璋廢掉,便再也沒有丞相了。

以文制武在明朝非常有名,所以明末抗金名將在斬殺毛文龍時所列的十二大罪第一條便是「祖制,大將在外,必命文臣監。爾**一方,軍馬錢糧不受核,一當斬。」

可見在很多朝代,身為武官總覺得自己比文官矮一截,抬不起頭來,而且很多人批評岳飛,也就直接來一句「岳飛就是個粗人」,說岳飛是軍中升起來的官,不是科舉上來的,事實上岳飛的文采相當不錯,那首《滿江紅》在宋詞之中也算名詞了。

不過漢朝官制有些奇怪,是少數暫且說是「以武制文」的朝代。

這大將軍一職,最開始是授給韓信的,即所謂的「登壇拜將」,韓信死後即不設。武帝時,才因衛青而復置大將軍,作為將軍的最高稱謂,位在三公上。又改太尉為大司馬,並成為虛銜,作為大將軍、驃騎將軍的加號,如衛青為大司馬大將軍,霍去病為大司馬驃騎將軍。漢武帝死時,遺命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開外戚以大將軍身份干預朝政先例。

東漢時大將軍原位在三公下,到漢和帝時竇憲出任大將軍,由於權勢太大,朝廷震動,聯合奏請以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漢官儀》載:「漢興,置大將軍,位丞相上。」

這大將軍的官位還在三公之上,可見何進此時的權勢是如何如日中天了。

而且何進不僅摧毀了黃巾起義在洛陽的陰謀,還迫使黃巾起義提前爆發,為朝廷的鎮壓提供良機,另外,在靈帝死後,在立儲的鬥爭中又完敗蹇碩擁立的劉協,成功將少帝劉辯扶上帝位。可以說朝野內外,已經再沒有人是他的對手了。即使是在對宦官的鬥爭中,他也已經完全佔據主動,可謂手握生殺予奪的大權。

不僅如此,他的弟弟何苗也是車騎將軍,手握兵馬大權,更讓他沒有顧慮。

人在得意時是非常容易頭腦發熱的,所以我認為何進的失敗原因是因成功而導致的驕傲。

何進上當的第二個原因,我認為是他沒有將敵人與朋友分清楚,這才是他迅速失敗,身死人手的根本原因。

何進一直視宦官為自己的頭號大敵。

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宦官的確是。

在靈帝統治時期,雖然何進貴為大將軍,但是靈帝時設立的「西園八校尉」,首領卻是大宦官,十常侍之一的蹇碩,所以有的說法是西園八校尉的設立,就是為了分何進的兵權。

《後漢書·何進列傳》記載「帝以蹇碩壯健而有武略,特親任之,以為元帥,督司隸校尉以下,雖大將軍亦領屬焉。」

到這裡,可以明白地看出,靈帝對蹇碩是何等信任,不僅讓他當西元八校尉的元帥,可以指揮司隸校尉以下所有兵馬,就連大將軍也要聽從蹇碩的調遣。

而這時的大將軍是誰呢?就是何進。

讓三公之上的大將軍聽一個大太監的調遣,何進不可能高興,而且涉及到兵權的問題,何進不可能卧塌之側還容他人酣睡,正因為如此,何進一直視蹇碩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拔之而後快。

何進想除蹇碩,蹇碩自然也不是吃素的,有皇帝撐腰,他便在靈帝耳邊出了個主意:即讓靈帝派遣何進率軍出京討伐叛亂的邊章、韓遂。

這個主意很簡單,是想把何進排擠出洛陽的政治中心,然後再想辦法把他除掉。這裡面提到的邊章、韓遂大家也都不陌生,是西涼軍閥,和另一位英雄馬超有很大聯繫,以後再說。

宦官的可怕就在於距離皇帝太近,什麼餿主意皇帝愛聽,所以靈帝一接到蹇碩的建議就同意了,「賜(何進)兵車百乘,虎賁斧鉞。」讓他去討伐邊章、韓遂。

但是何進也不是白痴,他耍了個花招,「乃上遣袁紹東擊徐、兗二州兵,須紹還,即戎事,以稽行期。」大意就是派遣袁紹去攻擊徐、兗二州兵,要等袁紹回來,才能準備征伐,用這樣的借口來拖延時間。

後來這件事當然也就不了了之。但是這一段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那就是何進對袁紹的高度信任,連推託聖旨都把袁紹推出去當擋箭牌,可見何進與袁紹已經好到就差只穿一條褲子了。

事實上靈帝也不是傻瓜,對於久握權柄的何進,靈帝也是有所忌諱的,而且在立皇太子的事情上,靈帝與何進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後漢書·何進列傳》記載「初,何皇後生皇子辯,王貴人生皇子協。群臣請立太子,帝以辯輕佻無威儀,不可為人主,然皇後有寵,且進又居重權,故久不決。」

這句話有點聳人聽聞。即靈帝認為劉辯輕佻沒有威信,不能當皇帝,但苦於皇后的面子,而且劉辯的舅舅何進權利太重,竟然不敢立他喜歡的皇子劉協,所以立太子這件事也遲遲決定不了。

從這段記載來看,何進真的是有點權高震主了。聯繫靈帝與何進的矛盾,在上面提到的靈帝在設立西園八校尉時讓何進受蹇碩節制就情有可原了。

而靈帝在死之前,一個舉措將何進與蹇碩的矛盾推到了頂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陽謀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陽謀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6章:瞞天過海:袁紹的一石二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