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權力真空:王允執掌大權

第62章 權力真空:王允執掌大權

公元192年,董卓死了。

如果說在何進死的時候,東漢朝廷尚維持著形式上的統一,政令尚能下到地方的話,那麼在董卓主事的這兩年多的時間裡,東漢朝局進一步崩壞,眼看全國各地四面八方的勢力蜂起,董卓勢力所能控制的也無非就是長安及周邊的一小塊地方。

自從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以來,除了中間的王莽亂政光武中興,歷史似乎又回到了春秋戰國時候的亂世。

董卓在世的時候,雖然他被袁術孫堅一系從洛陽趕回長安,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尚能憑藉驍勇善戰的西涼軍在一定程度上暫時維持東漢朝廷的權威。

可以說,在董卓時代,各方諸侯們仍然要顧及東漢朝廷的面子,這也是董卓一紙任命便能讓劉表入主荊州,同時公孫度拿著朝廷的任命書就能在遼東橫著走的原因。

就算是關東諸侯起兵反董,打的也是「三公」旗號,而且自加朝廷官銜來證明自己的正義性,說到底,他們是反董卓而不反皇帝,這和傳說中關羽的「降漢不降曹」道理基本差不多。

其中倒是也有一些想拋開漢獻帝重起爐灶的,聲名顯赫如盟主袁紹,想搞個立劉虞的小動作還遭到了無情的慘敗。

而朝廷大佬朱俊以及地方大員陶謙,還想糾集兵馬去長安贏回漢獻帝,再造大漢河山。

可是隨著董卓一死,東漢朝廷連最後的一塊蒙羞布也被扯去,現在,尊貴無比的東漢天子就暴.露在各路軍閥強人面前,所以在後董卓時代,軍閥們的手段也越來越殘酷而不用其極,像原來袁紹可以通過禪讓方式拿下韓馥的時代已經一去而不復返了。

既然溫情的面紗已經被撕破,各路強人們的鬥爭也越發顯得圖窮匕現而你死我活。

這些,就是第二卷「中原逐鹿」開始時的大背景。

事實上,漢末大亂的這一幕本來是可以避免的,或者說,東漢朝局本來可以不用那麼快崩塌到不可收拾之地步,因為在董卓被刺死後,東漢天下一度來迎來了勝利和復興的曙光,但是這一切,又因為一個人的固執和舉措失當而化成了泡影。

我們先來看一下董卓死後所留下的權力真空由誰來填補了。

這個也很簡單,誰殺死董卓,誰自然就能攫取領導權,在刺殺董卓的過程之中,文的是王允,整個事件由他發起和策劃,他是不折不扣的幕後主使。

武的是呂布,而且呂布也是刺殺呂布的現場執行人。如果沒有呂布的「棄暗投明」,王允要殺呂布那是難上加難。

所以在董卓死後,王允和呂布這一文一武就並列站在了東漢帝國的巔峰,成了皇帝之下百官之上的大人物。

《資治通鑒》記載:以王允錄尚書事,呂布為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司,封溫侯,共秉朝政。

王允本來就是三公之一的司徒,在董卓回長安之前還是朝廷的第一執政,現在又錄尚書事,可以說全面掌控了東漢朝廷的行政權力,而呂布由於刺董大功,也從中郎將升為正式的將軍,而且「假節、儀比三司」,可以說貴重無比。

雖然表面上看現在是王允和呂布共同主持朝政,但是眾所周知,呂布是武人,頭腦是比不過老官僚王允的,而且王允的年齡都快能做呂布的爹了,就從尊老愛幼的角度,現在東漢朝廷里真正掌權的,其實只有一個人:王允。

前文講過,王允此人在年輕時候就是個刺兒頭、憤青,沒事就對當時的宦官喊打喊殺的,不僅十九歲時就敢擅殺小黃門趙津,後來黃巾起義時還和大宦官張讓過過招,平日里那是看誰都不順眼,老覺得別人都是笨蛋,直到被張讓收拾得差點小命嗚呼,搞出三公請命才從鬼門關回來,這才算老實了一點。

之後便是董卓進京,王允也知道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道理,平日里沒有少拍董卓的馬屁,這才爭取到對董卓下手的機會。

而在奉承董卓的日子裡,王允一直生活在董卓的陰影之下,原來的那個王允也一直被壓抑。

可是董卓一死,王允便覺得大敵已除,以後他再也不用藏著掖著見不得人了。

以前他覺得何進、袁隗、董卓都是笨蛋,才把東漢江山弄得一團糟,現在,終於輪到他王某人執掌朝廷大權,可以大展手腳了。

不過很不幸,看別人挑擔不覺得沉,真正當這副重擔壓到王允的肩上時,他才知道,原來老大也不是這麼容易當的。

事實上,王允剛當上老大,他就連栽了幾個根頭,最少有三個。

第一個跟頭的名字,叫蔡邕。

這位蔡邕蔡中郎的名氣之大就不用多說了,直到南宋時,大詩人陸遊還寫過一首詩: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

正是這首詩的最後一句讓蔡邕更為世人所熟知,再加上蔡邕是東漢才女蔡文姬之父,那就更有傳奇色彩。

但是蔡邕和很多文人一樣,卻因為捲入自己並不熟悉的政治而慘淡收場。

而對蔡邕來說,他在晚年便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和董卓走得太近,或者直接說,他成了董卓的御用文人。

如前文所述,蔡邕作為當時文壇領袖,是不想與董卓這樣的粗俗武人同流合污的,直到董卓說出「我能族人」這樣的恐嚇之詞,才讓蔡邕不得已去做董卓封的官。

而董卓不知哪根筋搭錯了,對蔡邕又格外重用,達到了「三日之間,周曆三台」這樣的地步,可以說,蔡邕陞官的速度可比坐火箭。

不僅如此,《後漢書?蔡邕列傳》還記載: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每集宴,輒令邕鼓琴贊事,邕亦每存匡益。

在百官宴會上董卓讓蔡邕又是彈琴,又是賦詩,可以說出盡了風頭。

既然領導如此重用,那中國古代向來講究「士為知己者死」,於是蔡邕也就真把自己當成了董卓的人,在詩里多次對董卓進行勸諫,當然,董卓要麼就是聽不懂,要麼就是不願聽,仍然我行我素,但他不聽歸不聽,卻仍然非常喜歡蔡邕。

在這種情況下,蔡邕再一次想到辭官歸隱,但是在辭官之前,他找了一個人來商量,這個人是他的堂弟蔡谷。

蔡邕對蔡谷說,「董卓這個人性格剛硬而喜歡亂來,估計早晚會出事,我想跑去山東,如果路太遠了,那我們先跑出長安,怎麼樣?」

蔡谷想了想,表示反對,理由是:「哥哥您名聲太大了,樣子也太帥,每次出行都招來滿大街的粉絲,想要逃跑隱居,不是也太難了嗎?」

於是蔡邕也就作罷。

從蔡邕和蔡谷的對話之中,我們可以看出兩點:

第1,蔡邕的性格偏於柔弱,遇到大事不大果斷,所以董卓一威脅他就來當官了,而想要離開還要找人商量。

第2,他堂弟蔡谷的理由是扯淡,因為再是名人,逃到山疙瘩里也不一定有粉絲來追,那時狗仔隊又不多,那王允、盧植也是大名士,他們怎麼就能跑路呢?!

所以蔡谷反對的理由也無非是現在董卓如此重用蔡邕,他作為蔡邕的弟弟也能撈些好處,而蔡邕之所以聽從他弟弟的話,未必就真捨得下榮華富貴。

在陸遊的詩里,所描述的故事其實是後人借了蔡邕的名頭所編的一出叫《趙貞女》的戲。

據了解,《趙貞女》的情節大致是這樣的:蔡邕應舉,中了狀元。之後,他拋棄雙親和妻子,入贅相府。蔡邕的妻子趙貞女在家獨撐門戶,贍養公、婆,行孝道。公、婆死後,趙貞女剪髮買葬,然後身背琵琶,上京尋夫。但蔡邕不肯相認,而且放馬把他的妻子踹死。最後天神震怒,雷打蔡邕。整個故事以悲劇收場。

雖然這個故事裡對蔡邕的描寫基本等於科幻,但是也能從這個故事中看出蔡邕的內心還是有些捨不得富貴的。

但是公正地說,這無損於蔡邕的形像,因為沒有人天生就想貧賤,生活有質量一些有品位一些總是好的。

再說,蔡邕成為董卓的寵臣,也是想多勸勸董卓讓他不要做那麼多壞事的。

在我看來,董卓沒有將壞事做絕,很大程度上就是有蔡邕在身邊。

比如董卓要殺盧植時,蔡邕挺身相勸,這才使公孫瓚和劉備的師父免於一死;

在董卓的部下想給董卓加尊號「尚父」時,也是蔡邕勸服董卓放棄此舉;

比如有一次地震了,董卓問蔡邕是什麼原因,蔡邕就說是因為董卓太過放肆才導致的,因為在春天祭祀時,董卓乘坐了皇帝才能坐的龍車。於是董卓就換乘皂蓋車。

這些事情有大有小,總之一句話,都是引領著董卓朝良臣忠臣的道路上走。

如此說來,像王允、鄭泰、黃琬這一幫人能先後執掌大權,未必就沒有蔡邕在前後幫忙說好話的原因。

所以在我看來,蔡邕前前後後的所作所為,基本上沒有什麼是值得大加指責的。

當然,王允並不這麼以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陽謀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陽謀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62章 權力真空:王允執掌大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