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第一執政:間諜王允出山

第32章 第一執政:間諜王允出山

既然董卓不打算在洛陽呆了,自然要把洛陽附近一切財物都帶走,那些三公九卿的富室家裡,肯定要搶一把,而且還強行遷了數百萬百姓一塊到長安。在這個過程中,燒殺搶掠,一片混亂。

這也算是董卓最大的暴.行吧。

而且這裡呂布還出場了一次,不過乾的不是啥好事,而是「發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寶。」

也就是連東漢諸皇的陵墓都扒了,來搶掠裡面的珍寶。要說這位呂布也真是膽大,由此可見,呂布個人的品德比董卓也好不到哪裡去。

要說洛陽距離長安也不算太遠,據我查的資料,洛陽到現在的西安鐵路387公里,高速公路400公里。汽車不到兩個小時,火車5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到達。

就按400公里算,又據一些查證,說馬的平均速度是30公里每小時,這樣一算,大約十幾個小時也就跑到了。

我們再打一個折,馬的速度算成20公里每小時,那麼20個小時也就到了,加上休息,快馬的話兩天肯定能到。

所以在公元190年的3月里,漢獻帝和百官的車駕也就到了長安,不過現在長安已經近兩百年沒有作為皇城,以前的皇宮早就頹敗不成樣子了,所以皇帝只好住在長安的京兆府舍,也就是地方長官的辦公地方,可謂相當辛酸。

漢獻帝到了長安,可是董卓因為要對抗袁紹的關東聯軍,暫時還在洛陽,這裡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即皇帝暫時脫離了董卓的控制,或者說,現在董卓對漢獻帝的控制力度大大削弱了。

這也才有了前面我們說到的有人慫恿身在長安的平.定黃巾第一名將皇甫嵩起兵攻擊董卓的事情,而且前文提到的那個鄭泰也捲入其中。

但是皇甫嵩不知因為什麼,竟然慫了,沒有聽從,手握三萬兵馬的皇甫嵩都不敢動,別人就更不敢動了,於是董卓得以繼續掌握朝政。

但是不管怎麼說,董卓現在人並不在長安,而長安必須要有一個人來主事,所以這裡就留下了一個權力真空,即距離皇帝最近的長安到底由誰來作主?

前方打仗,後方留給誰,這是非常嚴峻的問題,因為一旦後院起火,那就會腹背受敵,所以留守是誰那是相當重要。

我們前文說過,曹操在去攻打陶謙的時候便犯了這樣嚴重的錯誤,把後方大權交給陳宮,而陳宮勾結呂布、張邈叛亂,如果不是曹操還留下兩員猛人荀彧和程昱,曹操幾乎就從歷史上消失了。

而後來隋煬帝楊廣跑去揚州時,把重要的太原交給李淵來治理,後來我們知道,李淵也把隋給取代了。

劉邦好一些,在前方打仗的時候,把後方交給蕭何,一直沒有出亂子;

而劉備在入川的時候,把後方交給諸葛亮,也挺可靠,可惜諸葛亮走了之後把大權交給關羽,關羽倒是沒有謀.反,但是也把荊州弄丟了。

我舉了這麼多例子,是想說明,凡是能給主將留守後方的人選,一定要忠誠,要用自己信得過的人,這才放心。

第二還要老實,不要像關羽那樣衝動愛惹事,會弄得兩面作戰。

在這件事情上,董卓又給自己挖了一個坑。

我們說過,前面董卓已經難自己挖了N個坑了,這些坑的名字分別叫作伍瓊、周毖、鄭泰、黃琬等等,這些坑將董卓一路推向深淵,而最後這個大坑,最終將董卓徹底埋葬,這個坑的名字,叫王允。

這時王允被董卓視為心腹,在長安代替董卓處理一切政務,史載「時董卓未至,朝政大小皆委之王允。允外相彌縫,內謀王室,甚有大臣之度,自天子及朝中皆倚允。允屈意承卓,卓亦雅信焉。(語出《資治通鑒》)」

這位王允大人前文也提過,是取代楊彪才做上司徒的。

三公的名稱不固定,但在漢末三國之際,一般來說三公是太尉、司徒和司馬。這王允能取代楊彪擔任司徒,然後又以三公之位成為長安第一執政官,說明董卓是把王允當成了自己人,當然,這只是董卓的一廂情願而已。

所以在這裡,我們要提一句,王允給我們的印象好像是在董卓底下很委曲的沒有實權,才用美人計來謀害董卓,我們要說,這種完全是電視劇和《三國演義》給我們的錯覺,事實上,王允此人,權力那不是一般的大,是有實權的大人物。

王允不僅現在是大人物,在董卓死後還成為第一執政官,左右東漢的朝局,如果說董卓激起了關東軍聯盟最終造成軍閥割據,在這個過程中曹操得以壯大,但是董卓在的時候,朝廷上下秩序畢竟還都存在,天子的權威仍然在董卓的支撐下有相對的號召力,那麼王允死後,才最終導致朝廷落入李傕和郭汜之手,最終成就了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可以說,董卓如果說是顛.覆東漢朝廷首惡的話,那麼我認為王允就是次惡,因為他殺死了董卓,不但沒有挽救朝局,反而將朝局推向更壞的境地。

作為何進、董卓之後,第三個執掌東漢朝廷的大人物,那麼我們必然要多一些筆墨,對於王允這個人,我只能說一句,性格決定命運。

在東漢末年的亂世,能成為朝廷的第一執政官,王允早年也極不平凡。

《後漢書·王允列傳》記載:王允,字子師,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世仕州郡為冠蓋。

由上面這短短的記述可見,王允的出身挺不錯,祖上好幾代都在當地為官,而且官位不低。

出身是世家子弟,而王允本人也很聰慧,讀書進步很快,基本上可以稱為神童。

對於王神童,有一個人的評價,讓他知名度倍增,這個人的名字叫郭泰,字林宗,他給王允的評價那是相當高,史載:「同郡郭林宗嘗見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遂與定交。」

這個郭泰不僅誇王允讀書進步之快可達一日千里,還認為他將來能擔任宰相尚書這樣的高官,這個預言,我只能說,太把王允當回事了。

一般人說說也就算了,但是這個郭泰不是一般人,而是和給曹操下評語的那個許邵同級別的名人。這個人的名聲之高,和李膺同時被太學生們推為領袖,簡單地做個比喻,他是陳獨秀那樣的大人物,而且在郭泰死後,有一個人給他撰寫了碑文,這個人的名字叫蔡邕,蔡文姬之父。

有了郭泰這樣大人物的鑒定,王允自然是志得意滿,但是我們不得不說,有時候太誇小孩子也不是好事。

因為太多的讚揚,讓王允自我感覺過於良好,這讓他的一生充滿了崎嶇,而且最後沒得善終,不知道郭泰如果後來知道王允的一生,還會不會在王允少年時那樣猛誇。

出生在紅旗下,又是神童,王允少年時自然是血氣方剛。

於是,王允在十九歲的時候就干下了一件事,大事。

當時王允在郡中擔任小官,大概也就是主簿文書之類,而當時有一個叫趙津的宦官在縣裡為非作歹,稱為一害。

我們說,夜路走多了,總會遇到鬼,所以無論何時,還是要低調一些的好,比如蹇碩的叔叔就死在曹操這樣的「小輩」手裡,而這個趙津,遇到了自我感覺良好的愣頭青王允,自然撈不著好,被王允抓住一刀殺死為民除害。

王允殺得很痛快,可是卻也惹出了大麻煩。

因為趙津的身份太特殊,他能稱霸一方是有後台的,而後台很硬,硬到頂了,是皇帝。

於是事情一直被捅到漢桓帝那裡。桓帝聽說自己的人居然在地方上被殺了,這還得了,於是查來查去把王允的上司、太守劉瓆給處死了事。

這裡有一個現象非常值得注意,那就是,明明趙津的人是王允殺的,為什麼最後被處死的人是太守劉瓆而不是他王允呢?

難道只因為王允官小桓帝看不上?!

這不可能,即使是負領導責任,太守劉瓆也不至於被處死,而且正常情況的話,也要劉瓆和王允一同被處死。

而最後王允能免於一死的最主要原因,我認為是王允在朝中有人。

要知道,他的老鄉郭泰那可是太學生的領袖,桃李滿天下,有這樣的人說情,雖然買不通皇帝,但是能買通辦案的官員。

而且還有一點,王允殺的人身份是宦官,而宦官正是清流大臣們極端痛恨卻不敢下手的對向,現在一個愣頭青王允出來殺了一個宦官,正好殺殺宦官的氣焰,對於王允這樣的血勇之人,當朝的名流大臣肯定會設法保全,於是王允最終免掉了一死。

王允不死,就只好讓沒有背景的太守劉瓆去死,我得說,這樣的安排對太守劉瓆非常不公平,但是世道就是這樣,沒辦法。

太守劉瓆因王允而死,王允自然也不能沒有表示,他披麻帶孝把劉瓆的棺材回到平原,為劉瓆行兒子之禮,守喪三年才回家。

第一次出山就惹出天大禍事,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王允這個人的性格註定就是個能惹事的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陽謀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陽謀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32章 第一執政:間諜王允出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