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殘忍好殺:曹操發小背叛

第25章 殘忍好殺:曹操發小背叛

其實最近我一直在想,為什麼眾人傾心拜服的曹操為什麼沒能打贏赤壁之戰和漢中之戰統一天下呢?

袁紹為什麼贏得了黃河以北的統治權還是輸給了曹操?

而袁紹和曹操又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關於袁紹和曹操的功過是非,已經很多人都寫過,但是據我現在的觀察是:其實曹操和袁紹非常相像,兩個人都是非常狡猾也是非常殘忍的人,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在群雄爭霸的漢末建立自己的功業,也正因為同樣的原因,他們最終不能一統天下。

或許袁紹和曹操自己不這麼認為,他們和董卓一樣迷信暴.力,認為自己只要足夠強大,就能夠為所欲為,但是歷史證明,他們都錯了。

我說這一段閑話,是因為這涉及到張超、陳宮和張邈等人為什麼要背叛曹操。

我們前文說過,張邈、張超兄弟,其實在早年就和袁紹、曹操、臧洪這些人有來往,尤其是張邈、袁紹、曹操三個人,是非常好的朋友。

在起兵反董這件問題上,他們也高度達成了一致,而且張邈和曹操的個人感情還非常牢靠。

因為在諸侯會盟的時候,只有曹操獨自率軍和董卓的大將徐榮作戰,而這一戰,諸侯之中只有一個人派兵幫助曹操,這個人就是張邈,史載「汴水之戰,邈遣衛茲將兵隨太祖。」

而且諸侯會盟的過程中,袁紹被擁戴為盟主,雖然還有韓馥在背後掣肘不得施展,但袁紹還是表現出了驕傲的神色,這個時候有一個人站出來指責袁紹,讓他收斂點,而這個人,又是張邈。

從這兩件事情來看,張邈是個非常講義氣,而且對朋友很推心置腹的人,因為在曹操有困難的時候,別人不伸手,他伸了手,在袁紹有錯誤的時候,別人不敢指出來,他指出來了,他不僅是義友,還是「諍友」,可以說是相當難得。

但是張邈的好心並沒有得到好報,因為袁紹感覺張邈是在挑戰自己作為盟主的權威,竟然暗中指使一個人去殺了對他直言進諫的張邈,這個人正是曹操。

三個發小,其中一個指使另外一個去殺第三個,而且還是因為第三個人出於好心去勸第一個,這種事情在我看來,可以說是世間最悲涼的事情了,而這一切,都只源於袁紹的殘忍。

其實袁紹的殘忍在他和袁術將兩千多名宦官屠殺殆盡的時候就顯現出來了。

這樣殘忍的人如果真能統一天下,我只能說,即使統一了,他的江山也長久不了,秦始皇又怎麼樣呢?第一帝國又存在了多長時間?!

還好曹操沒有聽從,而且他還責備了袁紹一通,說張邈是我們的親友兄弟,不管是對是錯都要寬容。現在天下沒有平定,我們拿自己人動手算什麼呢?

我上面說過,曹操其實和袁紹在殘忍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而為什麼曹操能取得比袁紹更大的功績呢?

我認為是曹操的殘忍和袁紹的殘忍還有區別。

袁紹的殘忍在於,即使是很親近的人,他也下得了手,比如他和袁術就骨肉相殘,和李世民、李建成自相殘殺,沒有本質區別;像張邈這樣的老朋友他也下得了手,而且我再補充一句,他在冀州起兵反董的時候,在洛陽城裡還有他的叔父袁隗一家老小。

換了一般人,叔父一家都捏在董卓手心裡,真要起兵反董恐怕要思量思量,可是袁紹似乎沒有太多考慮,當然,他一起兵,當朝太傅袁隗一家老小,便被董卓斬殺殆盡全部做了無頭之鬼。

這些事件,屢屢證明,袁紹是個一旦翻臉就六親不認的魔鬼。

而曹操還稍微好一些,他殺的人也不少,但是總體來看,都是他的敵人,或者是和他不對付的人,而他自己的親友,他還是很保護的,比如他對陶謙就下得了屠刀,但是對張邈還是很講義氣。

在這個時候,張邈在得知曹操沒有聽從袁紹的指使來殺他的時候,對曹操非常感激。

而且曹操也對張邈非常信任,在去進攻陶謙的時候,還對家人交代:「如果我回不來了,你們就去投靠張邈吧。」可見曹操和張邈那真是生死之交的好兄弟。

後來曹操攻打陶謙沒死回來了,見到張邈,還相對垂淚,感慨又能活著相見。能讓兩個男人相對而泣,感情之深自不必言。

但是後來張邈還是和陳宮都背叛了曹操,這到底又是什麼原因,居然讓同生死共患難的兄弟都背叛,以刀兵相向呢?

史書上載明了一個原因,就是在董卓失敗后,呂布曾經投奔過袁紹,後來和袁紹部下不合,又從袁紹處逃離,和袁紹結了仇。

而袁紹在逃亡的路上曾經到過張邈的地盤,和張邈言談甚歡,甚至「把手共誓」。

我在想張邈為什麼和呂布交好呢?因為呂布的名聲並不太好。

但是如果聯想到十三路諸侯都沒有殺死董卓,而後來董卓卻被呂布殺死,那麼像張邈、陳宮這些豪傑欣賞呂布就可以解釋了。

而且呂布畢竟勇猛過人,於張邈而言,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他的行為也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

但是張邈的行為引起了袁紹的痛恨,史載「紹聞之,大恨。」由此也可見袁紹的心胸並不寬廣。

在諸侯會盟解散之後,大小諸侯們各自結盟、兼并。

比較顯眼的是袁術、孫堅和公孫瓚相互結盟;而袁紹、曹操和劉表因為利益也結成了同盟陣營。

現在張邈因為呂布得罪了袁紹,他就很怕有一天曹操真的會頂不住袁紹的壓力來攻打自己,於是天長日久,他和曹操的關係也就越來越差。

而第2個原因,我認為是曹操和張邈、張超以及陳宮的性格原因。

前文說過,張超和臧洪為友,而臧洪少年時就聞名太學,是學問挺淵博的士人,其友如此,想必張超也不差。

而張邈敢以正義責備袁紹,可見也是很有原則的士人。

至於在這個事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的陳宮,後來也是呂布帳下主要謀士的陳宮,就更不得了。

《三國志·呂布傳》裴松之注《典略》:陳宮字公台,東郡人也。剛直壯烈,少與海內知名之士皆相連接。

可見陳宮也是很講原則性,道德修養很高的人。

而曹操對這一批人,其實表面上很欣賞,其實骨子裡並沒有多少好感。

我們前文就說過,曹操骨子裡其實是江湖大哥,他看的書也大多是兵法謀略,對士人風雅的那一套並不很感冒。

他後來殺孔融、殺楊修,對兒子曹植不大喜歡,就可以略見一斑。

如果只是不喜歡也還罷了,更重要的是,曹操早在殺孔融之前,就殺了一個鼎鼎大名的當時的名士:九江太守邊讓。

曹操殺邊讓的故事,熟悉曹操的人都知道這個典故,因為這也是曹操一生之中的一大污點,讓士人倍加指責的地方。

那麼這個邊讓又是什麼來頭,到底有多有名呢?!

我們前文提到過兩個名士:蔡邕和何顒。

簡單點說,這個邊讓和蔡大名士都有得一比,也算是骨灰級的知名人士。史載「議郎蔡邕深敬之,以為讓宜處高任。」能讓蔡邕這樣文壇盟主都大加讚揚,邊讓的厲害自不必言。

而且大將軍何進都聽說過邊讓的才名,史載「大將軍何進聞讓才名,欲辟命之,恐不至,詭以軍事徵召,既到,署令史,進以禮見之。讓善占射,能辭對,時賓客滿堂,莫不羨其風。府掾孔融、王朗並修刺候焉。」

不僅何進推崇,就連孔融和王朗也與之交遊,邊讓的才名可見一斑。

可是這樣的名動天才的才子,卻被曹操殺了。

不過邊讓也不必感覺屈辱,因為死在曹操手裡的才子,他是不是第一個不知道,但肯定不是最後一個。

《後漢書》記載:「初平中,王室大亂,讓去官還家。恃才氣,不屈曹操,多輕侮之言。建安中,其鄉人有構讓於操,操告郡就殺之。文多遺失。」

至於曹操為什麼要殺邊讓,我認為和曹操後來殺孔融和楊修一樣,似乎也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大概就是對不上脾氣,而他又老說曹操壞話,說什麼曹操是宦官太監之後,小人得志之類的就把曹操惹毛了。

上文說過,袁紹和曹操的殘忍好殺,其實都給他們的事業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傷害和挫折。

就曹操而言,他在殺了邊讓之後,再加上他在攻打徐州時又大肆屠城,這給他的名聲造成了巨大的折損。

而且上文說過,張邈、陳宮、張超、臧洪都以天下名士自居,曹操擅殺邊讓,就已經把陳宮、張超和張邈這一批老兄弟都得罪了,讓這一批士人不再視曹操為救世主,認為再跟著曹操混下去也沒有前途,早晚躲不了那一刀,所以背叛曹操也就非常理所當然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陽謀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陽謀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25章 殘忍好殺:曹操發小背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