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多情》後記:寫在邊緣

《劍多情》後記:寫在邊緣

近來多讀諸子百家、佛道基督等諸家經典,每掩卷沉思之間,輒有所悟,化及創作,使我不禁想到:為什麼現在諸家求新求變之間,卻總是得之甚少。求新求變的基礎,其實還不是古人所走的路子?那麼我們為什麼不退一步,先將這一切放下,另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子呢?然後再在此基礎上,吸納古人好的,可以應用到自己創作中的東西。這兩者雖然都是有人有已,其實大不一樣,在古人的道路上,許多東西難以拋棄成為包袱,不經意間寫出的其實還是古意;在自己的道路上,不經意間往往流露的卻是自己的見解和領悟。出發點不一樣,品味便截然不同。

比如鳳歌的《崑崙》,有自己的思想,卻多模仿了金庸的情節與語言,所謂暇不掩瑜其實根本不正確。往往一個小小的缺點會把別人所有的功勞否定得一文不值。只有那些真正已達宗師級的人物,他們的缺差卻成了他們可愛的表現,任何錯的也都不再是錯。這是一種人性的光輝。

《劍多情》的創作經歷了三個階段:構思成文寫第一部分時年少輕狂,對任何東西都有一種叛逆的心理和一種莫大的勇氣。寫第二部分時卻漸漸變得有些畏縮,經歷了從高中到大學、從少年到法定成人這樣一個時段,在曾經的徘徊與迷惘之間,從高三的極度緊張到大學的突然鬆弛,整個人的心態及感悟多有變化,思想更趨成熟。而這其中停了約一年,中間還寫了其他的一些東西,譬如《出雲間》,再回過頭來面對《劍多情》時卻有一種不敢下筆的尷尬。再也不是昔日衣食無憂像個還沒長大的孩子,突然之間光陰荏苒也許馬上就要參加工作,終於面對生活的艱辛以及考慮得太多太多。從江南水鄉的柔媚第一次來到風霜蒼古的北國,心中有着太多的不能適應和不知所措。滄州號稱「武術之鄉」和「雜技之鄉」,我們學校旁邊就有一所「林沖武校」,有時遠遠望見心中卻有一絲莫名的抵觸。

關於《劍多情》百般思慮之後我終於決定還是堅持原稿。小時候看到許多寫到兄妹相戀也只是當作一種情節: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一波三折最後也終於沒有觸及;古龍先生在《名劍風liu》中描寫的殺人庄**也只是作為醜惡的一面;而梁羽生先生的《還劍奇情錄》無奈之下最後也只有以一死一悲的結局來收拾這個殘局吧……可是為什麼兄妹便不可以成婚?

中國人的思想腐朽得太厲害而倫理綱常就是他們永遠的維護;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中國人冷眼相對,鄙視無地,譬如匈奴規定的父死兒子繼娶父親妻子被人視為大逆不道,然而一切的倫理綱常都在天道面前變得不堪一擊。匈奴人丁稀薄環境艱苦不如此不足以維持生存,而大漢時期當漢家人一面鄙視匈奴毫無倫理道德的同時卻不得不把宮女王嬙冒充公主求全嫁給匈奴呼韓邪單於,並在其死後,王嬙乞歸時,命其順匈奴風俗下嫁給呼韓邪之子復株累若鞮單於。漢家的人倫親手被他們卑躬屈膝的擊破,並洋洋自得自栩功臣藉以流芳千古,這是不是一個絕妙的諷刺?

翻開中國的婚姻法,明文規定近親及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不得結婚。知道了他們的理由我不由得啞然失笑,所謂的近親結婚對孩子不好基於為後代着想。中國人早已人滿為患並且尚在不住增加,只怕兩情相悅不生孩子若兄妹相愛只怕也是絕不被允許必遭萬民唾棄吧!中國人總在自栩寬恕,卻絕不會寬恕他們眼中的大逆不道!致使有情反成痛苦,只怕天涯海角相隔也遠不及這一人倫的屏障遙遠吧!不可逾越!

有些東西必將會一一被人類拋棄,而有一些東西卻早已深入人心成為道德總在人們不經意間規定着人類的一切。

《劍多情》第三階段我已無怨無悔,在寫這一篇後記的同時我釋然而笑,不管它將遭到怎樣的責備和鞭坼,我還是決定用心將它寫出……06年3月15日看武俠百期盛大號,很理解很喜歡這樣一句話:當拋棄了規矩,到底誰是誰非?

2006年3月15日夜

於河北。滄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青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青史
上一章下一章

《劍多情》後記:寫在邊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