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武二十五年

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武二十五年

,三國之謀伐

章武二十三年三月,荀攸在陪同劉備南巡的過程當中病逝,享年六十六歲。

劉備懷着悲慟的心情,將荀攸遺體送回洛陽,安葬於公卿陵園。

陳暮還在守孝期間,也因特殊情況而來洛陽參加葬禮。

是夜。

洛陽公卿陵園外的行宮當中,劉備、關羽、張飛、陳暮、沮授、荀彧六人喝得酩酊大醉,睡在了這裏。

邙山設立的帝王陵園和公卿陵園都非常大,每個佔地都有數十平方公里。

各個區域與各個區域之間都有不同的劃分,劉備為自己的臣子選擇的墓葬區域,都是陵園中風水最好,地勢也是最好的地方。

而在兩處陵園的山腳下,還修建了行宮,為的是方便舉行葬禮、停靈、發喪、守夜等作用。

能葬在這裏的都是大漢正二品以上的三公九卿、內閣成員、上將級別、諸侯以及皇室成員,有資格為其發喪的都是皇帝、公卿以及公卿的家屬。

因此修建的行宮也頗為壯大,每次公卿病逝,除了數千儀仗隊和隨行發喪人員以外,還有大量葬禮參加人員,為其提供發喪和居住作用。

所以現在漢朝的公卿和皇室成員死後,除了公卿的家屬以外,想公卿的朋友、對其感情比較深的人,往往都會居住在這裏幾日守靈。

荀攸也是跟隨劉備集團資歷比較老的成員了,雖然正式加入的時間是在討董之後,但在那之前,他們就已經多次合作,荀攸還擔任過劉備的下屬的縣令,也曾謀划對付丘力居。

雖然荀攸後來因為叔父荀和的原因而在袁紹那待過一段時間,但從那時候起,雙方就已經建立起了不錯的感情,一直到後來正式加入,也是迅速成為核心團隊成員。

如今又一位最早班底離世,帶給劉備的是無盡的哀傷和悲痛。

午夜過後,行宮的天子居所內,許褚如鐵塔一般守護在寢宮門口,劉備迷迷糊糊間,從睡夢中醒來,不自覺喊了一句:「良弼,良弼。」

許褚走過來,輕聲說道:「陛下。」

劉備茫然睜開眼,兩眼有淚花,意識漸漸回到身體當中,才想起來典韋已經去世六年了,便擦了擦眼角的淚水,苦笑道:「仲康,剛才倒是夢見良弼和子義他們了。」

「陛下請節哀。」

許褚瓮聲瓮氣道:「臣去給陛下端一碗水。」

「嗯。」

劉備點點頭,從床上爬起來,披了件外套緩緩走出宮門。

許褚端了一碗清水走來。

劉備接過一口飲干,才感覺到口中的苦澀消退了一些,遠遠地忽然注意到遠處月光下,那小山坡上的涼亭里,似有一個背影矗立。

公卿陵園的行宮雖是建在山腳,但也是建在山腳的坡上,從這裏離遠處洛陽地平線約有二三十丈高的距離。

所以站在行宮外便能俯瞰洛陽城。

那人影就背對着宮殿,負手而立,似乎站在宮外的涼亭中看着遠處城池。

「是四弟嗎?」

劉備看不清楚人影模樣,但輪廓卻有些熟悉,便問許褚。

許褚答道:「是丞相,他說睡不着。」

「嗯。」

劉備把碗遞迴給許褚,緊了緊身上的披風,便向著涼亭走去。

洛陽的三月正是春季,許是到了寒食節,夜半時分下起了小雨,春風微寒,吹動着陳暮身上的長袍飄飄。

他今年已經56歲了,面目雖然不算蒼老,看着像40歲上下,但兩鬢斑白,頭髮也漸灰,目光深邃而又悠長地俯瞰著山下的洛陽城市。

此時的洛陽,正燈火通明,全城的街道燈光照耀,宛如一座沒有夜晚的城市。

電氣時代到來了。

電力的製造很簡單,初中物理知識而已,任何一個品學兼優的高中生回到古代,只要有一定資源和不錯的動手能力,利用理論知識不難製造出電力。

難的是儲存。

儲存方式青州泰山學宮的物理學院和化學院共同研究了二十多年,最終才成功製造出了蓄電池。

從章武十二年,洛陽城內的第一次電燈展示之後,到如今又是十一年過去。

大漢電網成功在洛水建造第一個水電發電站,十年下來,洛陽城內大大小小的電線桿不計其數,夜晚時,將整個城市都變得了一片白晝。

這不是玄幻,是現實。

因為後世歷史上法拉第於西曆公元1831年發現電磁感應,並且成功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發電機后。47年後,1878年法國就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水電站——沿革水電站。

而當初馬鈞通過陳暮的幫助發現電磁感應,是在西曆公元186年,那時電力就已經通過電磁感應製造了出來。

只是受到儲存困擾,一直無法實現技術突破而已。

所以在20多年後,成功研究出蓄電池,解決了儲存問題之後,相應的水電站也蘊育而生,到7年前洛水水電站施工結束,從發現電力到製造水電站,過程是30年。

靠着陳暮已經擁有的知識,僅僅把這個過程加快了17年的時間。可見科學的發展也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漫長的時間積累。

這也讓陳暮頗為感慨,以前他覺得擁有自己的知識之後,大漢的科技一定會發展得很快。

但真到了一個一窮二白的世界之後才明白,一個農業文明想迅速進步成工業文明,如果沒有前人積累和幫助,想在短時間內完成科技的彎道超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忙活了快四十年,也僅僅只是把大漢提升到了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初級階段,要想真正整個大漢完成飛速提升,至少還得五十年,甚至上百年。

可到了那個時候,也許他的屍體都已經變成一堆白骨了吧。

「四弟。」

正在陳暮看着山下的滿城燈火感慨之際,身後忽然傳來了一個醇厚的聲音。

不用回頭,他就知道是自己的老大哥劉備。

「大哥。」

陳暮扭過頭,輕聲道:「還沒睡?」

劉備走在他身邊,跟他一樣負手而立,俯瞰著下方的洛陽城,搖搖頭道:「剛才夢到良弼和子義了。」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

陳暮說道:「死亡不可避免,但至少在活着的時候,做有意義的事情,讓後世銘記,那便是死而無憾了。至少良弼和子義,都做到了這一點。」

「公達也是。」

劉備回過頭看了眼行宮,那裏大堂里還擺放着荀攸的棺材,明日才會下葬。

陳暮笑道:「大哥看看,這洛陽如何?」

劉備答道:「從未有過的景象。」

「單憑這一點,大哥的功績就已經前無古人了。」

「這都是四弟的功勞。」

「若無大哥,又如何有我施展拳腳之處?」

「哈哈哈。」

劉備被他逗樂了,指着他道:「你呀,總是變着法讓我開心。」

陳暮搖搖頭道:「自從這些年良弼子義元皓他們離世之後,大哥也會覺得心中憂慮吧。」

劉備坦然道:「是啊,我也懼怕死亡。」

「誰都懼怕死亡。」

陳暮說道:「但大哥也不要忘記,最初的時候,我們的願望就是匡扶漢室,如今漢室江山已定,甚至比之從前還要強大,那就又有什麼遺憾的呢?萬事萬物,逃不過一個順其自然與不忘初心即可。」

相比於到老懼怕死亡的劉備,陳暮其實看得很開。一是他活過一世,二是他即便是穿越之後,這一世的人生依舊很精彩。沒有什麼讓他感覺後悔的,自然也就沒什麼遺憾。

「順其自然,不忘初心?」

劉備沉吟片刻,目光深邃地看向北方,輕聲道:「四弟,這一次,你一定要記得跟我回一趟涿郡呀。」

陳暮認真道:「放心,大哥,守孝之後,我們就一同回桃園看看。」

人都喜歡回到自己最初最在意的地方。

劉備心心念念了桃園很多年了,但這些年下來多有事情耽擱,要麼是陳暮出去調研,要麼是關羽張飛領兵出征,總歸是沒機會去看一看。

這次劉備出巡,除了巡視天下,去看看這些年大漢各地的發展以外,還有另外一個小原因,那就是回一趟桃園。

那裏或許並不是什麼特別的地方,只是一處栽滿了桃樹的普通莊園而已。

但那是劉備最美好的回憶。

他的青春。

他的人生起點。

也是他與三個兄弟最快樂的時光。

「陛下。」

正在此時,身後響起了腳步聲。

劉備和陳暮回過頭,看到沮授和荀彧站在那裏。

兩個人都沒有睡,不知道是睡不着,還是像劉備一樣睡著了又醒來。

「坐下看看吧。」

劉備招呼他們一起坐下。

夜已經深了。

春風輕輕吹拂著山崗,碧草隨風搖擺。

四個都已經年過半百的糟老頭子,坐在涼亭里,吹着風,看着山下的城市。

這是一個由他們締造的世界。

不管未來它會變成什麼樣,但至少現在,大漢正是如日中天,蒸蒸日上!

四月初,劉備再次啟程南下,陳暮也回青州繼續守孝。

荀攸的死對於國家來說是一個損失,但沒有人能永遠活着,人不能只停留在回憶里,什麼事情都得向前看。

所以在為荀攸發喪,並且安排了所有後事之後,劉備也繼續他巡視整個大漢的路程。

而作為內閣次相,荀攸死後亦是入了桃園殿,謚號「敬侯」。

開國功臣們已經走了差不多三分之一,但大漢的腳步不能停下,還是得繼續宛如車輪一般滾滾向前。

章武二十三年五月,劉備第一站是到了南都襄陽。

之所以走了一個月,是因為他沿途視察了不少地方,比如平頂山的煤礦廠,河南的不少鋼鐵廠,了解了一些如今大漢的鋼鐵產量等情況。

到了襄陽之後,他又視察了荊州的水運情況,目前京杭大運河西通川蜀,南通廣州,除了關中和川蜀不能直通以外,作為整個南方航運的交通樞紐,此時的漢口地區,也就是後世的武漢,亦是得到了迅速發展。

因為從川蜀出來的船隻可不會去襄陽,他們要麼南下去廣州,要麼東去揚州,只有北上去的時候才會途徑襄陽。所以漢口就成為了三方的交匯處,地理位置反而比襄陽更加重要。

因此在察覺到這一點后,劉備與跟隨的幾個朝中大臣商議,認為此地更適合荊州的發展,於是便決定把荊州的治所轉移至漢口,帶動漢口的發展。

這個決定無疑是個風向標,這意味着將來不久之後,襄陽就會失去它的南都地位,轉而被漢口取代。

雖然襄陽本地人可能不太願意,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一個地域的發展需要有它的區位優勢,後世甘肅某個村莊,更廣州一個叫深圳的漁村比起來,沒有任何可比性。

大家都是村子,深圳只需要30年就能成為一個現代化大都市,而甘肅的村莊也許300年都發展不起來。

這就是區位優勢帶來的變化。

把荊州治所移至漢口的事情倒是迅速定下,漢朝移動治所非常頻繁,並不是個什麼大新聞。

但嗅覺靈敏的荊州各大世家,也都已經開始紛紛往漢口遷徙,搶先佔領地盤。

隨着工業時代的發展,農村的田土越來越不重要,世家豪強們對田地的熱忱亦是漸漸消散,轉而代之的,則是工廠以及商品經濟。

嚴格來說,漢朝的世家豪強也都可以算是商人,之前是糧商。他們往往擁有大量的田地和佃戶,收到的糧食基本都會賣出去,比如徐州糜家,冀州甄家都是如此。

然而新興產業替代了傳統的農業商貿,農產品越來越不值錢,家族要想發展和延續,就必須轉型。

其中有大量落伍者,最後從原來的世家豪強,轉變成了落魄貴族,除了祖上曾經闊過的名頭以外,跟現在依靠工廠和商貿起家的新興貴族完全沒得比。

有些像是英國工業革命以後,那些抱着爵位頭銜和一座打理修繕要花費巨額資金城堡的老舊貴族一樣,他們除了貴族身份,在新時代到來之後,基本就是坐吃山空,而無半點前途。

現在也是如此。

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當除了城市土地以外,農村田地不再成為財富的時候,地主和莊園主,就成為了首當其衝的受害者。

劉備在荊州待了差不多三個月的時間,他是一個做事實的君主,所以並不是走馬觀花一樣都一個地方就四處看看風景就離開,而是會解決當地的事情,考慮當地的發展。

在以前是陳暮乾的活,但與陳暮待久了之後,一些基本的治國理念和思想也得到了提升,再加上身邊有一堆謀士幫助和策劃,再怎麼樣也不會差到哪裏去。

包括把荊州治所移至漢口,叮囑荊州官員要保證發展,興建碼頭和倉庫,還有大量勞工問題,所有碼頭的搬運工,在船舶公司雇傭的時候,都必須給足加錢,嚴令禁止拖欠工資或者不給工錢的行為。

而且劉備還是明確了責任劃分和制度,一旦發現有壓迫勞工的行為,不止涉事公司會面臨清算。就連相關的官員都逃不了干係,可以說非常看重底層工人的生存狀況。

這些事情倒不是他自己領悟,而是陳暮經常對他灌輸的結果。因此劉備也對壓迫和剝削者非常厭惡,洛陽城修建的路燈,就是為他們而準備。

到了八月份,劉備解決了不少問題,視察了很多地方,才離開荊州,乘船去了一趟川蜀,看看四川的發展情況。

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各地的問題非常多,也遇到過不少棘手的情況。

所以光一趟南巡,就花了兩年的時間。

一直到章武二十五年,劉備才從交趾回來,前往關中視察,這是一件令他本人都沒有想到的事情。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之謀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三國之謀伐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武二十五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