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行(一)第十

本行(一)第十

(一)黃震曰:"本行言立行本仁義。"戴彥升曰:"本行篇大旨在貴德賤財。"唐晏曰:"此篇義主本諸身以加乎民。"

治以道(一)德為上,行以仁義為本。故尊於位而無德者絀(二),富於財而無義者刑,賤而好德者尊,貧而有義者榮。段干木徒步(三)之士,修道行德,魏文侯過其閭而軾之(四)。夫子陳、蔡之厄(五),豆飯菜羹,不足以接餒(六),二三子(七)布弊(八)褞袍,不足以禦寒(九),倥傯(一0)屈厄,自處甚矣;然而夫子當於道(一一),二三子近於義,自布衣之士,上天子,下齊庶民,而(一二)累其身而匡上也。及閔(一三)周室之衰微,禮義之不行也,厄挫頓仆,歷說(一四)諸侯,欲匡帝王之道(一五),反天下之政,身無其立(一六),而世無其主,周流(一七)天下,無所合意,大道隱而不舒,羽翼摧而不申,自深授其化,以序終始(一八),追治去事,以正來世(一九),按紀圖錄(二0),以知性命(二一),表定六藝,以重儒術(二二),善惡不相干(二三),貴賤不相侮,強弱不相凌,賢與不肖不得相踰,科第(二四)相序,為萬(二五)而不絕,功傳而不衰,詩、書、禮、樂,為得其所(二六),乃天道之所立,大義之所行也,豈以威耶?

(一)宋翔鳳曰:"本缺二字,依治要增,又多一字。"

(二)"絀",宋翔鳳曰:"本作'黜',依治要。"

(三)戰國策齊策:"今夫士之高者,乃稱匹夫徒步,而處農畝,下則鄙野,監門閭里,士之賤也亦甚矣。"淮南子泛論篇:"蘇秦匹夫徒步之人也。"謂一匹之夫,出門無車,故稱徒步也。

(四)呂氏春秋期賢篇:"魏文侯過段干木之閭而軾之,其仆曰:'君胡為軾?'曰:'此非段干木之閭歟?段干木蓋賢者也,吾安敢不軾!且吾聞段干木未嘗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驕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義,寡人富乎財。'其仆曰:'然則君何不相之?'於是君請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則君乃致祿百萬而時往館之。於是國人皆喜,相與誦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無幾何,秦興兵欲攻魏,司馬唐諫秦君曰:'段干木賢者也,而魏禮之,天下莫不聞,無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為然,乃按兵輟不敢攻之。"

(五)呂氏春秋慎人篇:"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嘗食,藜羹不糝。宰予備(注云當作"憊")矣,孔子弦歌於室,顏回擇菜於外。子路與子貢相與而言曰:'夫子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借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嘗絕音,蓋君子之無所丑也若此乎?'顏回無以對,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嘆曰:'由與賜小人也。召,吾語之。'子路與子貢入。子貢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達於道之謂達,窮於道之謂窮。今丘也,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所也,何窮之謂?故內省而不疚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會稽,陳、蔡之阨,於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執干而舞。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

(六)唐晏曰:"按周官廩人:'則共其接盛。'註:'接讀為扱。'淮南精神訓:'聖人食足接氣。'"案:淮南精神篇高註:"接,續也。"文子守平篇作"聖人食足以充虛接氣"。接餒、接氣,當與今言維持生命義同。

(七)論語八佾:"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集解:"孔曰:'語諸弟子言何患於夫子聖德之將喪亡邪?'"論語述而"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集解:"包曰:'二三子謂諸弟子。'"論語陽貨:"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集解:"孔曰:'從行者。'"邢疏曰:"呼其弟子從行者也。"禮記檀弓上:"孔子與門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學也!我則有姊之喪故也。'二三子皆尚左。"二三子俱謂孔子諸弟子,非指二三人,用法與此正同。

(八)"弊",天一閣本、唐本作"敝"。俞樾曰:"樾謹按:弊者,之假字。廣雅:',袂也。'布,謂布袂也,古無字,或以敝為之。禮記緇衣篇:'苟有衣,必見其敝。'謂有衣必見其袂也。說本王氏念孫。此又作'弊',蓋以聲近而通用,本無定字耳。"案:俞說是,天一閣本、唐本正作"敝"。

(九)"禦寒",唐本作"避寒"。

(一0)楚辭劉向九嘆:"悲餘生之無歡兮,愁倥傯于山陸。"王逸註:"倥傯,猶困苦也。"洪興祖補曰:"倥傯,苦貢、走貢二切,困苦也。"後漢書張衡傳:"誠所謂將隆大位,必先倥傯之也。"註:"埤蒼曰:'倥傯,窮困也。'"

(一一)器案:當於道,謂任於道,即以道為己任也。國語晉語九:"襄子曰:"吾聞之:德不純,而福祿並至謂之幸。夫幸非福,非德不當雝。'"韋解:"當猶任也。雝,和也。言唯有德者,任以福祿為和樂也。"

(一二)"而",唐晏曰:"此字有誤。"器案:疑當作"以"。

(一三)"閔",天一閣本作"憫",俗別字。

(一四)器案:文選劉孝標辯命論:'歷說而不入。"歷說謂周流遊說。呂氏春秋遇合篇:"孔子周流海內,再干世主,如齊至衛,所見八十餘君。"漢書楊雄傳:"或七十說而不遇。"註:"應劭曰:'孔丘也。'"

(一五)論語憲問篇集解引馬融曰:"匡,正也。"文子精誠篇:"聖人不降席而匡天下。"淮南繆稱篇:"舜不降席而天下治。"則匡有治義。

(一六)"立",子匯本、唐本作"位"。宋翔鳳曰:"按'立'與'位'通。"文廷式曰:"'立',古'位'字。"

(一七)論衡儒增篇:"書說:孔子不能容於世,周流遊說七十餘國,未嘗得安。"楚辭離騷:"周流乎天余乃下。"又云:"路修遠以周流。"俱謂"周遍流行"(文選上林賦注語)也。

(一八)"序"原作"厚",今據孫詒讓說校改。孫詒讓曰:"案:此言孔子作春秋也。'厚'當為'序',漢隸'序'厚'二字形近,(漢荊州刺史度尚碑"厚"作"",三公山碑"厚"作"",並與"序"相似。)故傳寫多互訛。毛詩序:'厚人倫。'釋文云:'厚本作序。'亦其證也。序終始,謂序次十二公之事也。"

(一九)唐晏曰:"此修春秋也。"

(二0)後漢書方術謝夷吾傳:"推考星度,綜校圖錄。"圖錄謂讖緯,然則讖緯之道,漢初人即謂其托始於孔子也。

(二一)唐晏曰:"此贊易也。"

(二二)宋翔鳳曰:"本缺(重儒術)三字,依別本補。"唐晏曰:"此總言詩、書、禮、樂。"

(二三)"干",兩京本誤"於"。

(二四)漢書元紀:"永光元年二月,詔丞相、御史,舉質樸、敦厚、遜讓、有行者,光祿歲以此科第郎、從官。"師古曰:"始令丞相、御史舉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見在郎及從官,而見在郎以從官,又令光祿每歲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賢否也。"則科第謂依科考校,第其高下,使之相序,如甲科、乙科是也。

(二五)唐晏曰:"所闕不止三字。"

(二六)論語子罕:"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集解:"鄭曰:'反魯,哀公十一年冬,是時,道衰樂廢,孔子來還乃正之,故雅、頌各得其所。'"

夫人之好(一)色,非脂粉所能飾;大怒之威,非氣力所能行也。聖人乘天威(二),合天氣(三),承天功(四),象天容(五),而不與為功,豈不難哉(六)?夫酒池可以運(七)舟,糟丘可以遠望(八),豈貧於財哉?統四海之權(九),主九州之眾,豈弱於武力哉(一0)?然功不能自存,而(一一)威不能自守,非(一二)貧弱也(一三),乃道德不存乎身,仁義不加於(一四)下也。

(一)"好",唐晏曰:"上聲。"

(二)尚書泰誓上:"肅將天威。"孔氏傳:"敬行天罰。"

(三)淮南子泰族篇:"聖人懷天氣,抱天心。"

(四)尚書舜典:"亮天功。"荀子天論:"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功。"("功"字原缺,據楊倞注引或曰及王念孫說訂補。)(五)齊書張融傳海賦:"照天容於渚,鏡海色於魦潯。"案白虎通聖人篇:"聖人者何?聖者,通也,道也,聲也。道無所不通,明無所不照,聞聲知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凶。"義與此相會。

(六)唐晏曰:"文選注引作'聖人承天威,承天功,與之爭功,豈不難哉'?"

(七)"運",宋翔鳳曰:"本作'泛',依治要改。"

(八)"遠望",宋翔鳳曰:"本作'望遠',依治要改。"案:太平御覽七六八引屍子:"六馬登糟丘,方舟泛酒池。"韓詩外傳四:"桀為酒池,可以運舟,糟丘可以望十里。"新序節士:"桀為酒池,足以運舟,糟丘足以望七里。"淮南子本經篇:"紂為肉圃酒池。"高誘註:"紂積肉以為園圃,積酒以為淵池。今河內朝歌,紂所都也,城西有糟丘、酒池處是也。"

(九)明誡篇云:"操四海之綱。"與此義同。

(一0)宋翔鳳曰:"本無'武'字,依治要增。"

(一一)宋翔鳳曰:"'而'字依治要增。"

(一二)"非",宋翔鳳曰:"本下有'為'字,依治要刪。"

(一三)宋翔鳳曰:"本無'也'字,依治要增。"

(一四)"於",唐本作"乎"。宋翔鳳曰:"本下有'天'字,依治要刪。"

故察於利(一)而惛(二)於道者,眾之所謀也;果於力而寡於義者,兵之所圖也(三)。君子篤於義(四)而薄於利,敏於行(五)而慎於言(六),所廣(七)功德也。故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八)(一)"利",宋翔鳳曰:"本作'財',依治要。"

(二)"惛",宋翔鳳曰:"本作'昏',依治要。"唐本無"而"字。

(三)唐晏曰:"按以上一節,即孔子告冉有、季路'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之說也。"宋翔鳳曰:"'也'下本有'故',依治要刪。"

(四)案:文選江文通雜體詩注引作"君子篤義於惠"。

(五)"行",宋翔鳳曰:"本作'事',依治要改。"

(六)論語學而:"敏於事而慎於言。"集解:"孔曰:'敏,疾也。'"邢疏:"敏,疾也,言當敏疾於所學,事業則有成功。說命曰'敬遜務時,敏厥修乃來'是也。學有所得,又當慎言說之。"

(七)宋翔鳳曰:"'廣'字依治要增。"

(八)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集解:"鄭曰:'富貴而不以義者,於我如浮雲,非己之有。'"

夫懷璧玉,要環佩,服名寶,藏珍怪,玉斗酌酒,金罍(一)刻鏤,所以誇小人之目者也(二);高台百仞,金城文畫(三),所以疲百姓之力(四)者也。故聖人卑宮室而高道德,惡衣(五)服而勤仁義(六),不損其行,以好(七)其容,不虧其德,以飾其身,國不興不事(八)之功,家不藏不用(九)之器,所以稀力役(一0)而省貢獻也。璧玉珠璣(一一),不御(一二)於上,則翫好(一三)之物棄於下;琱琢刻畫之類(一四),不納於君,則淫伎曲巧(一五)絕於下(一六)。夫釋農桑之事,入山海,採珠璣(一七),捕豹翠(一八),消(一九)力,散佈泉(二0),以極耳目之好,快淫侈之心(二一),豈不謬哉(二二)?

(一)詩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正義:"罍,盧回反,酒樽也。韓詩云:'天子以玉飾,諸侯大夫皆以黃金飾,士以梓。'"

(二)宋翔鳳曰:"此三十字,本作'夫身帶璧玉,膺瑰佩,服府藏珍酌含銀刻鏤,可以誇小人,非所以厚於己而濟於事也',今依治要改。意林引此云:'玉斗酌酒,金碗刻鏤,所以誇小人,非厚己也。'"

(三)宋翔鳳曰:"本作'金簾雕飾',依治要改,無缺字。"器案:文選班孟堅西都賦:"建金城之萬雉。"六臣註:"向曰:'言立此城基固如金。'"又左太沖蜀都賦:"金城石郭,兼市中區。"劉淵林註:"金、石,言堅也。"又案:文選嘯賦注及七啟注引俱作"高台百仞,文軒雕",李善曰:"文,畫飾也。軒,殿檻也。"所引較治要義勝,疑治要有誤。

(四)宋翔鳳曰:"本下有'非所以(原挩"以"字,則為六字矣,今補)扶弱存亡'七字,依治要刪。"

(五)宋翔鳳曰:"本缺'惡衣'二字,依治要補。"

(六)宋翔鳳曰:"'勤'本作'謹',依治要改。"今案:論語泰伯:"子曰:'禹,吾無閑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儘力於溝洫。禹,吾無間然矣!'"邢疏曰:"惡衣服,言禹降損其常服。卑宮室,言禹卑下所居之宮室。"

(七)"好",宋翔鳳曰:"本作'增',依治要改。"

(八)"不",宋翔鳳曰:"本作'無',依治要改。"

(九)"不",宋翔鳳曰:"本作'無',依治要改。"

(一0)孟子盡心下:"有力役之徵。"趙岐註:"征,賦也。力役,民負荷冢養之役也。"

(一一)楚辭東方朔七諫:"貫魚眼與珠璣。"王逸註:"圜澤為珠,廉隅為璣。"補曰:"璣字音機,珠不圓也。"

(一二)禮記王制:"千里之內以為御。"正義:"御是進御所須。"

(一三)周禮天官大府:"凡式貢之餘財,以共玩好之用。"疏云:"以供玩好器物之用。"翫、玩古通。

(一四)宋翔鳳曰:"此六字本作'雕刻綪畫'四字,依治要改增。"案:唐本作"雕刻繪畫"。

(一五)淮南子原道:"所謂人者,偶智故,曲巧偽作,所以俯仰於世人,而與俗交者也。"

(一六)"下",宋翔鳳曰:"本作'民',依治要。"

(一七)宋翔鳳曰:"本有'求瑤琨,探沙谷'六字,依治要刪。"

(一八)宋翔鳳曰:"本作'捕翡翠,玳瑁,搏犀象',今依治要改刪。"

(一九)"",唐本作"觔",字同。

(二0)周禮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入出。"鄭註:"布,泉也。布讀為宣佈之布。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取名於水泉,其流行無不遍。"漢書食貨志下:"故貨……流於泉,佈於布。"註:"如淳曰:'流行如泉也。'又曰:'佈於民間。'"

(二一)宋翔鳳曰:"本作'以快淫邪之心',今依治要。"

(二二)唐晏曰:"陳義極高,遣詞極雅,賈長沙乏其深純,董江都遜其麗則。"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陸賈新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陸賈新語
上一章下一章

本行(一)第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