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 又

三六 又

自然派以外小說家,AnatoleFrance(1844-)最有名。少讀Renan書,深受感化,又傾心於十八世紀思想,為極端之懷疑家。對於宗教信仰,摧毀極力。不信歷史,且並不信科學。以為世無物質,止有現象,而此幻景,又實由吾人官能而生。凡有皆虛,唯「自我」真實,故其著作,與自然派異,但依主觀,寫其印象。嘲諷世情,因之亦特深刻。著書甚多,有《Bonnard之罪》(LeCrimedeSylvestreBonnard),《紅百合》(LeLysrouge),最為世所知。唯精意所在,則為Thas,《現代史》(HistoireContemporaine)及《雲母匣》(L'EtuideNacre)等短篇集。Thas者,古埃及名伎,基督教古德Paphnutius往勸之,終見溺惑,乃破法戒,自願入於地獄。France深通考古史學,描寫古事,類極精詳,如Flaubert之Salammb。《現代史》四卷,寫社會現象,譏彈教徒之營謀尤力。又有「Crainquebille」,為短篇中名作,最足見著者特色,於嘲笑中,復見悲憫。蓋France雖懷疑家,而仍亦關心世事,懷有深遠之社會主義思想也。

PierreLoti(1850-)本海軍軍官,然有天才,作小說不屬於一派,唯記述印感,聚短片成章,頗有印象主義之風。平時多遊歷異地,見諸奇詭景物,故著作亦多異域趣味,善敘蠻荒生活,及熱帶物色,《冰島之漁人》(Pêcheurd'Islande)一篇,最有名。記Bretagne漁人Yann,赴冰島捕魚溺於海,其妻在家待之不至。事迹甚簡,而文情均極優美。Loti著作,多以死與海為主材,此篇合二者而一之,足為之代表也。

PaulBourget(1852-)頗反對自然派之非道德主義,以為著作者當對社會負責任,不當執著理論,超然物外。又以為平面描寫,不足盡物情,因創心理小說。欲合藝術於道德,融理性於感情,故排科學萬能之說,復興宗教信仰,救世人於懷疑斷望之中,振作其氣,共圖生存。蓋亦唯物思想之反動,與新傳奇派正同。唯尊崇種姓,以舊典為依歸,故又謂之新古典主義。如是傾向,見於法國為最著者,殆亦時勢使然。普法戰後,愛國思想,漸益增長,於是轉入文藝,成傳統主義(Traditionalism),Bourget即宣傳此義最力之一人也。著有評論小說等甚多,《弟子》(LeDisciple)最有名。書言少年RobertGreslou篤信決定論者Sixte之說,躬自嘗試,乃使人己俱得不幸,為唯物思想之犧牲。又《宿營》(L'Etape)一卷,寫Monneron家庭悲劇。以Joseph與Jean父子,代表新舊二傾向。Jean終離物質主義,復於宗教,得安其住。所謂傳統主義之精神,於此蓋悉發其蘊,至於是非,則未能定也。

MauriceBarrès(1862-)少時師Stendhal,作小說曰「自我崇拜」(LeCultedumoi),分為三部,純屬個人主義思想。后忽轉變,九十七年作LesDéracinés,宣揚民族主義。甚為當世所好,遂被選為法蘭西學會會員。

Joris-KarlHuysmans(1818-1907)初持自然主義,轉入頹廢派,終歸密宗。十九世紀後半歐洲文藝變遷之跡,備於一身。唯所著作,則雖屢屢轉化,而現代之悲觀仍在。蓋其銳敏之感覺,對於庸愚猥瑣之人生,憎恨者深。書中主旨,即此人生之睏倦。始唯實寫其狀,后求脫離,乃轉向宗教,故以舊教信徒終也。

Huysmans最早仿Baudelaire,作散文詩集曰「香合」(Ledrageoirauxepices)。后奉Zola說,於一八七六年作小說Marthe,histoired'uneflle,實寫倡女生活,至極真率。時尚在Zola著Nana前,揭發人生昏暗,亦更強直,坐是為政府所禁。自序有雲,吾就所見所感所經歷者,書之。吾盡吾力之所能及者,書之而已。此言並非辯解,唯以表示吾治藝術之目的耳。爾後所著,多本此意。在Zola派中,猶為最烈,反對者至加以獸性自然派之名。至八十四年,作《顛到》(rebours),其傾向乃始一變。

Huysmans寫人世俗惡,非如Zola志存救濟,亦不及Maupassant能以冷靖處之,故由憎惡而入絕望。《顛到》始作,是其轉機。欲於無可奈何中,得自遣法,於是復歸Baudelaire一派。書中主人DesEseeintes公爵造「人工之樂園」,以避世擾。顛到事物,享官能神思之樂,聊保生存意識,甚足代表頹廢派心情。九十年作Là-bas,創精神之自然主義(NaturalismeSpiritualiste)。言Durtal心靈之變化,初欲於Diabolism得安住地,終不能至。乃復上行,歸於基督教。《道中》(Enroute),LaCathédrale諸書,即說此事。唯別無結構,又多涉宗教象徵,幾不復與小說相類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近代歐洲文學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近代歐洲文學史
上一章下一章

三六 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