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如何解決原生家庭問題?

討論/如何解決原生家庭問題?

在國產影視劇中,受原生家庭迫害的角色不在少數,比如《歡樂頌》裏的樊勝美、《都挺好》裏的蘇明玉、《安家》裏的房似錦……以上提到的這三個角色,堪稱影視界「三慘」。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也遭遇了類似的原生家庭問題,他們看到劇中的樊勝美、蘇明玉和房似錦等,彷彿看到了曾經的自己或者現在的自己,特別特別能夠感同身受,特別特別能夠理解其中之苦。同時,他們也迫切地希望劇中的主角們能夠給出一個好的答案,可以幫助他們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

遺憾的是,無論是《歡樂頌》,還是《都挺好》,亦或是《安家》,都是大團圓式的happyending,看似圓滿了,卻處處透著無奈。而耐心看到結尾、滿心等待答案的觀眾,只能在失望中吐槽一下,然後繼續忍受原生家庭之苦,繼續尋找所謂的解決的辦法……

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這個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對象、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現。

而無數真實的案例早已表明,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可怕的,很多人哪怕已經結婚生子,也還是活在父母的陰影之中。這種陰影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要麼是打着「我為你好」的名義實行的道德綁架,要麼是用父母的威嚴強行將自己的意志貫徹於子女身上,要麼是將子女當做滿足自己各種需要和期待的工具……

那麼,我們究竟要怎麼做,才能真正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老實說,這是一個巨大的難題。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不像樊勝美,有一批像安迪和曲筱綃這樣熱心又不差錢的朋友;也不像蘇明玉,有顏值,有能力,有魄力,完全沒有經濟上的壓力;也不像房似錦,房子一套一套地賣出去,還和百年難遇的好男人徐文昌相愛了……而普通人,既沒有開掛的才能,也沒有足夠的運氣,只能老老實實工作、掙錢,卻仍要面對樊勝美、蘇明玉、房似錦她們那樣的原生家庭問題。可想而知,普通人該有多麼痛苦、絕望啊?

退一步說說少數人,比如娛樂圈裏的某些大明星,他們在面對原生家庭的問題時,除了忍受和決裂,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也許有人會問,難道我們真的沒有解決辦法了嗎?難道我們將一輩子都沒有辦法擺脫陰影?一輩子都不可能獲得幸福了嗎?

在這裏,我們必須意識到:任何心理層面的原生家庭的問題,都可以從認知與行為的角度切入達成改變。套用一句用爛了的很玄的話:如果你認為自己沒辦法從父母的陰影中擺脫出來的話,那你就真的沒辦法擺脫了;但只要你相信你能夠擺脫,就一定能夠擺脫。

當然,從生物學的角度和心理學(依戀理論)的角度證實,我們是不可能完全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創建新的人生經驗,和新的依戀關係來減低原生家庭的影響。雖然原生家庭塑造了我們的過去,但是卻不能束縛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以下是某位心理諮詢師的話,僅供參考:

首先,承認我們的童年發生了不幸,承認原生家庭有它自己的局限性,承認我們對原生家庭的恨、愛、憤怒、羞愧、傷痛、挫敗等情感,是降低原生家庭對我們負面影響的第一步。人不可能自欺欺人地過一輩子,正視過去,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才能幫助我們回歸現在和展望未來。

其次,學會自己撫育(mothering)自己。既然我們的原生家庭沒有能力撫育我們,我們就應該自己承擔起照顧、安撫自己的工作。用我們希望父母對我們的方式,跟自己相處。允許自己為應得卻從沒有得到過的快樂童年默哀,學會在生活的瑣事上對自己好一點,耐心一點,常常對自己說一些積極的、鼓勵的話。要知道,降低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是一個漫長並且起伏的過程,為自己的每一個小進步鼓掌,也要原諒自己偶爾的失誤。

說實話,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的影響確實是舉足輕重的。美國精神分析醫生埃里克森認為,在嬰兒時期,個體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希望的實現。而這一切,都是在嬰兒與其照看者之間形成最初親密關係的過程中獲得的。當孩子有了信任和自信的基礎,才有勇氣向外探索世界,去完成生命的成長、發展。

但是,原生家庭對個體人格的影響並不是全局性和決定性的,個體的人格特質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學校、朋友等其它因素的影響。如果用決定論的態度來看待「原生家庭」,認為所有過去不好的經歷可以決定你未來的命運,那就嚴重偏離了生命的本質。

發展心理學分析,人的心理發展首先是有生物前提的,也就是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人是先天因素和後天環境相互作用所塑造的,家庭環境也只是後天環境的一部分。而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還有個體的主觀意志,以及家外環境的影響。

心理學學者唐映紅就認為:「原生家庭對個體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兒童期和青春期。進入成年期,個體面臨着自己選擇自身成長人生歷程的情形,此後的人生軌跡和狀態就不能簡單地歸咎於父母。即每個人在成年後都有着來自原生家庭的種種烙印,但如何對待以及發展就取決於每個人自己的態度和選擇。」

因此,一味地用直線因果的分析方式,向自己的原生家庭追責、討伐,是非常不公平,也是無效的做法。原生家庭只是一個中立辭彙,並不是一個糟糕的概念。它的流行,啟蒙了很多人的獨立意識,也讓很多家庭意識到兒童時期家庭陪伴的重要性。所以,分析原因、追究責任並不是最終目的,轉化過去帶來的傷痛才是最重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這就是蕭雯的一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這就是蕭雯的一生
上一章下一章

討論/如何解決原生家庭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