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

情理

情理

管先生叫我替《實報》寫點文章,我覺得不能不答應,實在卻很為難。這寫些什麼好呢?

老實說,我覺得無話可說。這裏有三種因由。一,有話未必可說。二,說了未必有效。三,何況未必有話。

這第三點最重要,因為這與前二者不同,是關於我自己的。我想對於自己的言與行我們應當同樣地負責任,假如明白這個道理而自己不能實行時便不該隨便說,從前有人住在華貴的溫泉旅館而嚷着叫大眾衝上前去革命,為世人所嗤笑,至於自己尚未知道清楚而亂說,實在也是一樣地不應當。

現在社會上忽然有讀經的空氣繼續金剛時輪法會而湧起,這現象的好壞我暫且不談,只說讀九經或十三經,我的贊成的成分倒也可以有百分之十,因為現在至少有一經應該讀,這裏邊至少也有一節應該熟讀。這就是《論語》的《為政》第二中的一節: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一節話為政者固然應該熟讀,我們教書捏筆桿的也非熟讀不可,否則不免誤人子弟。我在小時候念過一點經史,後來又看過一點子集,深感到這種重知的態度是中國最好的思想,也與蘇格拉底可以相比,是科學精神的源泉。

我覺得中國有頂好的事情,便是講情理,其極壞的地方便是不講情理。隨處皆是物理人情,只要人去細心考察,能知者即可漸進為賢人,不知者終為愚人,惡人。《禮記》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管子》雲,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都是千古不變的名言,因為合情理。現在會考的規則,功課一二門不及格可補考二次,如仍不及格則以前考過及格的功課亦一律無效。這叫做不合理。全省一二門不及格學生限期到省會考,不考慮道路的遠近,經濟能力的及不及。這叫做不近人情。教育方面尚如此,其他可知。

這所說的似乎專批評別人,其實重要的還是藉此自己反省,我們現在雖不做官,說話也要謹慎,先要認清楚自己究竟知道與否,切不可那樣不講情理地亂說。說到這裏,對於自己的知識還沒有十分確信,所以仍不能寫出切實有主張的文章來,上邊這些空話已經有幾百字,聊以塞責,就此住筆了。(廿四年五月)

附記

管翼賢先生來訪,命為《實報》寫「星期偶感」,在星期日報上發表,由五人輪流執筆,至十一月計得六篇,便集錄於此。

十一月廿六日記。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咪咕公版·苦竹雜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咪咕公版·苦竹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