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唐室忠宦張承業

第27章 唐室忠宦張承業

晉王李存勖率大軍掩殺,好似泰山壓卵一般。同時元城令吳瓊、貴鄉令胡裝,各率一萬多百姓在山下拉着柴,弄得灰塵彌溫,擊鼓呼喊助威。賀瓌眼見不妙,倉皇而逃。梁軍士卒自相踩踏,傷亡慘重。到處都堆著梁軍丟棄的兵甲,梁軍被殺死的約有三萬之多。

晉王得勝還營,檢點軍士,也死了不少。又聽說周德威父子都已戰死,哭得十分悲痛,說:「喪失了我的良將,這是我的罪過,如今後悔莫及了。」於是把周德威的兒子幽州中軍兵馬使周光輔升任為嵐州刺史。

李嗣源和李從珂失去聯繫,李嗣源看到晉軍被挫敗,也不知道晉王去了哪裏。聽到有人說道:「晉王已經向北渡過了黃河。」於是李嗣源也踏着冰,向北渡過黃河,準備去到相州。這一天,李從珂跟着晉王奪下了土山,晚上戰鬥中也有功勞。不久,晉王進攻濮陽,一舉攻克。李嗣源聽到晉軍勝利的消息,急忙又來到濮陽進見晉王。

李存勖很不高興,說道:「你以為我死了嗎?呢過了黃河,準備去哪裏?」李嗣源嚇得不輕,急忙跪地叩頭謝罪。晉王李存勖認為李從珂戰鬥有功,賜給他一大鐘酒來給他喝。不過從此以後,李存勖對李嗣源就冷淡了許多。接着李存勖引軍北回魏州,派遣李嗣昭接替周德威,暫時代管幽州府事。

晉軍到了德勝渡,有一些敗散的士卒來到了大梁城,他們大肆宣揚:「晉軍取得大勝,不久就要攻打這裏。」不一會,晉國的散兵也有來到大梁,並詢問住處。大梁城的軍民卻誤認為晉軍已到,頓時京城大驚繼而大亂。朱友貞也嚇得不得了,趕快驅趕京城軍民登上城樓準備防禦。他自己則打算逃去洛陽,只是因為太晚才作罷。其實梁軍被擊敗的散卒,回到大梁的不到千人。這些被打傷逃散的人接着各自回到了家鄉,一個月以後才整頓成軍。

晉王這次路過魏州,得到了一個傳國寶,由僧人傳真獻上。僧人說從唐京喪亂時所得,秘藏已有四十年。於是晉臣相繼稱賀,接着上表勸進,慫恿晉王稱帝。蜀主王衍得知消息,也來湊熱鬧。他派遣使者拜見李存勖,並寫信請晉王繼唐稱尊。

晉王把蜀主的書信出示僚佐看,說道:「從前王太師也曾給先王書信,勸說唐室已經滅亡,應該自己稱帝,佔據一方。先王對我說道:從前天子巡視石門時,我派兵去誅滅了亂臣賊子。當時,我威振天下,如果那時挾持天子,佔據關中,自己起草賜封九錫和禪讓的文告,誰能禁止我?但是我家世代效忠皇帝,常為朝廷立功,我誓死不能這樣做。你以後應當全心全意恢復大唐天下,小心不要效法這些人的做法。'先王對我講的話好像還在耳邊,這種建議我聽都不敢聽。"群臣這才暫時將稱尊事擱起,一時不敢多言。

晉王回到太原,就任命巡官馮道為掌書記。中門使郭崇韜認為陪晉王吃飯的人太多,請求減少一些人數。晉王很生氣地說道:「我為保衛國家、不怕犧牲的人準備了飯菜,也不能自做主張,可以讓軍中另外選擇河北的領帥,我自己回太原去。」

於是馬上召見馮道,讓他起草告示告訴大家。馮道拿起筆遲疑徘徊,一直不寫,說道:「大王剛剛平定河南,安定了天下,郭崇韜請求的也不是什麼大的過錯,大王不聽從就算了,何必以此驚動遠近。如果讓敵國知道了,就會說大王君臣不和,這不是擴大威望的好辦法。」正好郭崇韜進來謝罪,晉王才停止讓馮道寫告示。

這時候的梁、晉在德勝兩城間,連年鏖兵。德勝正當河北要衝,晉王命李存審夾河築城,分作南北二郭,也稱夾寨。梁將賀瓌率軍來攻打德勝城,四面八方一起推進,用竹片作索將十餘艘戰船連在一起,蒙上牛皮,並像城牆一樣做了一些短牆和支架等。橫擺在黃河上,以斷絕晉軍的援兵,使他們不能渡河。

晉王親自率兵前往援救,在黃河北岸擺開了陣勢,但不能前進。他派出善於游泳的馬破龍進入南城,去見守將氏延賞。氏延賞對他說弓箭石頭都快用完了,用不了多久就會被攻克。晉王在軍營門口堆了不少金錢絲帛,招募能夠擊破戰船的人。

晉王隨身護衛將領李建及說道:「賀瓌率領他的全部軍隊來,希望在此一舉。如果我軍不過黃河,正好讓他們得志。今天的事情,我請求和他們決一死戰。」於是他選拔敢死效節親兵三百人,穿上鎧甲,拿上刀斧,領着勇士們乘船出發。

快接近戰船的時候,像雨一樣密集的簡向他們身來,李建及讓拿刀斧的人衝上戰船,砍斷竹索,又用木裝上柴草,澆上油點燃,從上游順水放下,隨後又用大的戰船載滿士卒,一邊擊鼓,一邊大聲呼叫;向梁軍發起進攻。梁軍戰船的竹笮被割斷,都隨流漂了下去。士卒被燒死淹死的將近一半,晉軍趁機渡過了黃河。賀突圍逃跑,晉軍在後面追趕,一直追到濮州才返回去。

賀瓌退扎在行台村,不久又率兵來爭。大小百餘戰,終不能克夾寨。梁河中節度使冀王朱友謙率兵襲擊,並奪取了同州,趕走了忠武節度使程全暉。程全暉逃到了大梁。朱友謙任命他的兒子朱令德為忠武留後,並上表皇帝請求賜發符節和斧鉞。

梁主朱友貞十分生氣,沒有答應。後來他又害怕朱友謙心懷不滿,任命朱友謙兼任忠武節度使。梁主的命令下達時,朱友謙已向晉王請求到符節和斧鉞,歸降晉王。晉王直接發出親筆手令,任命朱令德為忠武節度使。

梁主朱友貞得知朱友謙投降了晉王,勃然大怒,於是又起用劉鄩為招討使,令他進攻河中。劉鄩與朱友謙是姻親,便先寫信給朱友謙,告訴他禍福。朱友謙不答,向晉王告急,晉王遣李存審去救援。劉鄩沒有等到回信,這才進逼同州。

那時李存審也已馳率軍趕到,兩下交戰,劉鄩敗走。梁副使尹皓、段凝等人,秘密上表給梁主朱友貞,污衊劉鄩徇親誤國,沿途逗留緩進,才有此敗。朱友貞暗中下令西都留守張宗弼,將劉鄩毒死。不久后,賀瓌也病死。

梁將之中智謀首推劉鄩,勇猛則數賀瓌。他們相繼斃命,諸軍為之奪氣。晉軍連得勝仗,聲威更加大振。於是一班攀龍附鳳的臣僚,又向晉王勸進,陸續呈入,無非是說天命攸歸,人心屬望,應該瞬天順應人,早日正大位等話。各鎮節度使,各獻貨幣數十萬,充作即位的經費,還有吳王楊溥,也寫信勸進。於是本來無心稱帝的李存勖,也不能抱定宗旨,居然雄心勃勃,想做皇帝了。

張承業聽說之後,大為不然。張承業自受李克用活命之恩后,竭誠侍奉晉王父子。後來李存勖每次出征,軍府政事都委託給張承業處置。張承業積穀、聚錢、養馬、招兵,收流民、勸農桑,張承業把李存勖的搞得紅紅火火,為李存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資和軍隊。

眾人都認為,李存勖能成大事業,得力於張承業的功勞和忠心。太原是王族和權貴的聚集地,他們常從自己的私利出發,向張承業提出許多請託要求給予滿足。面對這無邊的欲壑,張承業冒着得罪他們的風險,一律拒絕。不但如此,他對其中敢於踐踏法紀者,必嚴懲不貸,毫無迴旋餘地。在張承業無私無情的治理下,權貴們害怕而懂得了規矩,太原的風氣漸漸變得清平起來。

劉、曹兩位太夫人,也非常重視張承業。有時張承業違背了李存勖的意思,兩位太夫人必定痛責李存勖,令他向張承業謝罪。李存勖曾加授張承業為左衛上將軍,兼燕國公。張承業固辭不受,只稱唐官。李存勖也很感激他、倚重他、尊敬他,呼他為「七哥」。常到他的府第去看望他,並向他的母親跪拜請安。大臣提議給張承業加官號,開封地,他一概謝絕。張承業不忘唐朝,一直以監軍名號自稱「敕使」。

李存勖回來看望母親的時候,由於賞賜伶人需要錢,但張承業一心為公,給的錢很少。李存勖在錢庫中設酒宴招待張承業,席間讓兒子為張承業起舞助興。舞罷,張承業拿出自己的寶帶、馬和錢給了李存勖的兒子。李存勖不高興,他指著堆積的錢說道:「和哥沒有錢花,七哥就給他這一堆。寶馬並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

張承業道歉的說道:「郎君為我歌舞,承業已經拿出俸祿還報。而這些卻是大王國庫之物,是要支援三軍作戰用的,不敢用公物當禮物隨便送人。」李存勖拉下臉來,趁著酒勁兒拿話責怪張承業。張承業說道:「臣本來就是一個唐帝派來的使者而已,從不為子孫謀財。省錢都是為了大王的基業,大王如果要自己賞賜別人,對老夫也沒什麼。不過財盡兵散的時候,就一事無成了。」

李存勖大怒,對侍從說道:「給我去取寶劍來!」張承業拉住李存勖的衣角,流淚說道:「老奴受先王託孤之命,發誓為本朝效力誅殺梁賊,如果今天因為替大王節省國庫財物而死,那我也無愧於先王了,請你殺我吧!」

朱梁的降將閻寶解開張承業的手,讓他退下。張承業罵道:「你當初和逆賊朱溫同流合污,過來后也不盡心效忠我王,現在竟敢阿諛奉承獻媚我王!」說完,揮拳打了過去。

兩位太夫人聽說李存勖酒後行為不當,急忙派人來召他去。李存勖平時非常孝敬母親,聽說太夫人要他去,知道自己錯了,趕緊給張承業磕頭,說道歉:「我今天貪杯多喝了些酒,冒犯了七哥。母親一定會責怪我的,請七哥痛飲兩杯酒,替我求情分點過失吧。」李存勖連飲四杯,然後勸張承業也喝,張承業沒喝。李存勖回宮后,太夫人派人轉告張承業,說道:「小兒冒犯張公,我已責打他了,你可以回去了。」第二天,太夫人又領着李存勖去他的府上安慰他。

當然張承業並不總是這樣和李存勖頂牛,有時他也很講策略。李存勖的手下管書記盧質比較明事理,但常常嗜酒。酒後發酒瘋,大喊李存勖的兄弟們都是豬狗之類,李存勖很是惱火。張承業怕盧質吃虧,便找了個機會對李存勖說道:「盧質總是無理取鬧,臣請大王殺了他。省得他再讓大家難堪,你看可以嗎?」

李存勖沒想到這是張承業之計,趕忙說道:「我現在正招賢納士,開創霸業,七哥怎能如此說?」張承業見李存勖上鈎,便正色道:「大王既然這樣說,那得天下就沒什麼問題了。」從此後,盧質雖然有時放肆一些,李存勖總是能容得下他,一直沒有借故加害。

張承業不僅對別人嚴格執法,對家人更是嚴格要求。他有個侄子殺死了販牛人,被他立刻處死。李存勖派人前去解救,但已經來不及了。後來,李存勖任命張承業的侄子張瓘為麟州刺史。張承業對張瓘說道:「你本是一個普通百姓,曾與劉開道一同做賊。你一貫不守法度,現在若還不改悔,不知哪天你就會被殺死。」從此,張瓘不管到何處為官,都不敢貪暴。

張承業從太原趕到魏州,勸晉王說道:「大王世世代代效忠唐室,解救了唐室不少患難,所以老奴三十多年來為大王收集財賦,招兵買馬,誓死消滅叛逆之人,恢復唐室的宗廟社稷。現在黃河以北剛剛安定下來,朱賊依然存在。大王就急急忙忙登帝位,和你當初奮力作戰的意思大不一樣,這樣天下的人心怎麼能不離散呢?大王何不先滅掉朱氏,報了各位先王的深仇,然後尋到唐王室的後人擁立為帝。向南奪取吳國,向西奪取蜀國,橫掃天下,合為一家。到那時候,即使高祖、太宗起死回生,又有誰敢位於你的上面?謙讓的時間越長,所得到的就越牢固。老奴沒有別的想法,只是因為接受了先王的大恩,願為大王創建萬年大業的基礎。"

晉王聽了以後說道:「這並不是我的願望,這是眾位大臣的意見,我也無可奈何。"張承業知道阻止不了,痛哭着說道:「諸侯們浴血奮戰,本來是為了恢復唐室大業,現在大王自己取得帝位,欺騙了老奴!"馬上把自己的封地交還給晉王。後來張承業得了病,沒能再起來。

不久后,張承業鬱鬱而終,年七十七歲。曹太夫人聞知,立即趕到他的家中致哀,並身穿孝服、行子侄之禮。後來李存勖稱帝,追贈張承業為左武衛上將軍,賜謚貞憲。

李存勖聽說張承業得病,一時也不願稱帝。正在此時,成德發生軍變。成德節度使趙王王鎔,自從與晉連和之後,得了一強援,因此沒有了外患。他不免居安忘危起來,於是大治府第,廣選婦女,溺於享樂,驕於富貴。同時他又好左道,煉製丹藥,妄想長生不死,常與道士王若訥一起出遊,每次出遊都長達月余。他出遊之時把政務交給宦官處理,而且每次出遊西山王母祠,都極度奢華。其部將李弘規、李藹憑權用事,重用親舊,樹立黨羽,分居要職,這些王鎔都沒有加以控制。

王鎔從西山回府途中,宿於鶻營庄,準備回府。宦官石希蒙卻阻止他,王鎔大將李宏規勸諫他說道:「如今晉王李存勖,不懼戰場上的刀槍箭雨,親自領兵作戰。而大王您卻竭盡全國之力來遊獵,大王出遊長達一個多月,留下一座空城。如果出現閃失,有人閉門不納。大王您去往哪裏呢?」

王鎔聽后也覺得恐懼,於是準備回城。但是石希蒙卻仗着王鎔對他的寵信,對王鎔說道:「李弘規總是在大王面前作威作福,他對大王懷有異心,大王不可不防。」堅持勸阻王鎔回府,王鎔聽信了他的讒言,又決定不回府了。李弘規大怒,率領部將蘇漢衡以及士卒帶刀來到王鎔帳前,說道:「軍士們都已經很疲憊,希望能跟隨大王一同回府。」李弘規接着又進言道:「迷惑大王的是石希蒙,請大王斬了他,以謝軍士。」王鎔不同意。李弘規卻命甲士直接殺了石希蒙,將他的人頭扔到王鎔面前。王鎔極為恐懼,只得同意馬上歸府。

王鎔回到鎮州的趙王宮之後,迅速派其長子王昭祚和養子王德明,率兵包圍了李弘規和行軍司馬李藹的府第。隨後下令誅殺他們全家,被滅族的達幾十家。接着又殺了蘇漢衡,收押李弘規等人的手下偏將,打算追究他們的罪狀。李弘規的手下親軍士卒心中懼怕不已,惶惶不可終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木匠王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木匠王爺
上一章下一章

第27章 唐室忠宦張承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