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疑統帥諸葛亮廟

第76章 疑統帥諸葛亮廟

季漢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春。

尚書向充、步兵校尉習隆,在朝會上正式向皇帝劉禪上表,提議為已故丞相諸葛亮立廟。

表曰:「臣聞周人懷召伯之德,甘棠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鑄金以存其像。自漢興以來,小善小德而圖形立廟者多矣。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王室之不壞,實斯人是賴,而蒸嘗止於私門,廟像闕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盡順民心,則瀆而無典,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此聖懷所以惟疑也。臣愚以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陽,以時賜祭,凡其親屬、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廟。斷其私祀,以崇王禮。」

通俗意思為:我聽說周朝人思念召公的恩德,就不再去砍伐他曾經在下面休息過的甘棠樹;越王懷念范蠡的功績,鑄一尊金像作為紀念。自從漢朝興盛以來,有點小善小德的人都繪畫他們的形象或者建立祠廟進行祭祀的人已經很多了。何況諸葛亮的道德風範遠近聞名,功勛蓋世,如今漢室之所以不被損壞,就是依賴他的功勞,然而現在只有私祭,公家並沒有給他建立用於公祭的祀廟雕像,使得百姓在街巷中祭奠,少數民族在野外祭奠,但這樣不是紀念他的功德,追懷他的事迹最好的做法。如今若要完全順從民心,那麼就會流於輕率而無章法,如果將祠廟建於京師,又過於靠近宗廟,這正是聖上心裡猶豫不決的原因。依臣的愚見,最好在墓地近旁,於沔陽建立祠廟,讓諸葛亮的親屬、之前的下屬官吏、和想要祭祀的人,都到這個祠廟進行祭奠。以此了斷民間那種私祭行為,這樣便是尊崇正規的禮儀。」

念畢,上表交於皇帝劉禪,向充、習隆等百官再向皇帝行禮,請求批准。於是劉禪順應百官及民心,採納。又讓向充、習隆二人前往定軍山,負責立廟的具體事宜。向充、習隆領命謝恩。

辦完此事,劉禪嘆了口氣,道:「三十年,丞相走了三十年了,那時候吾才二十七,現在都五十七,比丞相去世時還年長三歲。這人老了,就會感到悲涼,或許過不了幾年,我就要去見丞相了。面對如今的局面吾該怎麼做呢,怎麼做才算能積點小善小德,而對得起列祖列宗。」

見皇帝唉聲嘆氣,中常侍黃皓道:「陛下,你又傷感了,保重龍體呢。」

劉禪揮了揮手,道:「汝就別說了。在吾還能攝政時,多辦一些事吧,還有哪位愛卿要上奏。」

尚書令樊建出列,道:「陛下,昨日收到蜀西地震文書。」

劉禪驚訝片刻,道:「地震?吾想起來了,前幾日睡時,感覺有人在推吾之床,沒想到發生了這種事。愛卿啊,你怎麼不昨日上報於我,這可是大事呢。」

樊建道:「陛下,昨日收到文書時已太晚,臣擔心影響陛下休息,所以改為今日。」

劉禪看著諸葛瞻,道:「諸葛愛卿,這事你也是昨日知道的對吧。」

諸葛瞻出列,道:「陛下,臣昨日已知,臣與尚書令一同商議,決定今日上朝上報。」

劉禪道:「以後這種大事,應速報,不可再拖延。」

諸葛瞻道:「遵命!」

劉禪不滿地拿到文書,看了一遍,道:「地震之地在蜀西山區,道路崎嶇,救災工作可不簡單。應該馬上派人為使,攜帶物資到災區救助百姓。諸葛愛卿,汝認為,派誰去較好?」

諸葛瞻聽后看了眼樊建,樊建道:「陛下,臣願往。」

劉禪揮了揮手,道:「樊愛卿是尚書令,尚書台國事繁多,不能沒有愛卿。」

董厥出列,道:「陛下,老臣董厥,願意為陛下分憂,前往地震災區救災。」

劉禪聽后看了眼諸葛瞻,道:「諸葛愛卿,卿以為如何?」

諸葛瞻思索片刻,道:「陛下,臣以為地震乃國家大事,必須重視,但尚書令及輔國大將軍乃國之重臣,日理國事,無法抽身。臣有兩個人選,足以擔當此任。」

劉禪驚訝,道:「愛卿快快說來。」

諸葛瞻道:「一,尚書郎黃崇。黃尚書是蜀人,定能安撫蜀人。以他為朝廷使臣身份,帶領成都物資,前往災區救災。二,將軍廖化,廖將軍之前為廣武督,陰平太守,熟悉西部地理。如今領兵在外,可命令直接赴災區救民。」

劉禪道:「這個提議甚好,那就這麼辦吧。」於是劉禪採納了諸葛瞻的提議。

話說為何廖化此時在外而不在成都。

廖化將軍雖不滿姜維,不願與之一同北伐,但廖化更不看好諸葛瞻,恰逢好友宗預此時因病不能上朝,廖化不想單獨受人指使,便請求到地方為督,劉禪沒有為難,給予批准。此時廖化的位置,可能在江由、可能在建威、也可能在陰平橋頭,總之在前線。而令他去蜀西山區救災,比從成都集結軍隊再去更為便捷。

於是今日季漢朝會,同時辦理了為諸葛亮立廟和救援蜀西地震災區的政務。

曹魏,隴西狄道城,征西將軍府。

鄧忠從遠處走到軍府大堂,站在鄧艾身前,道:「父親,軍司來了。」

鄧艾疑惑道:「軍司,什麼軍司?」

鄧忠道:「父親難道忘了,司馬公派來的,大將軍府主簿改任征西將軍司馬的師纂將軍。」

鄧艾這才反應過來,道:「師纂,動作好快,走,去府外迎接!」他道后便與鄧忠一起走出將軍府。

不久,師纂來了,下馬見鄧艾父子站在門口,道:「鄧將軍,師纂奉朝廷之命,前來隴西鄧將軍麾下,出任征西將軍司馬一職。」

鄧艾笑道:「朝廷又為老夫添了一員虎將啊,一路辛苦了,師將軍裡面請。」

鄧忠道:「師司馬請!」於是師纂進入將軍府大門。

師纂走到正堂,見到了今日同在這裡的隴西太守牽弘、前任司馬段灼、殄虜護軍爰邵、部將樊震等人。眾人行禮問候師纂,師纂示意不必多禮。

師纂站於堂中,對眾人道:「諸位將軍,我奉朝廷之命,出任征西將軍司馬,也奉大都督軍令,協助隴西軍備戰,隨時準備進攻沓中,消滅蜀將姜維。」

牽弘看了眼旁邊之人,又對師纂道:「師主簿,不對,師司馬,大都督一定要求我隴西軍今年出兵進攻姜維?」

師纂道:「是的,具體出兵時間,靜等朝廷下詔。」

段灼道:「大都督對於滅蜀將姜維,討伐蜀國,是志在必得啊。」

師纂道:「大都督乃當世英雄,而滅敵將破敵國,便是英雄之舉。」

爰邵道:「可姜維自視文武全才,多年侵擾我國邊界。蜀國更保有山川之險,固守重要城關,真能一舉而破國嗎?」

師纂道:「有何不可,大都督為滅蜀籌劃六年,如今我國軍力強大,糧草充足,君臣同心,士氣正旺,無論天時地利人和皆向我魏國,便能一舉滅敵。」

樊震道:「所以大都督派師將軍前來監軍,鼓舞我軍,增大聲勢。」

師纂道:「在下是奉朝廷之命,大都督之令而來,願與諸位將軍同心協力,對付敵將,只要我軍遵守大都督之作戰軍令,早晚必除姜維,必滅蜀國。」

鄧艾道:「好啊,師司馬英才出眾,定能鼓舞我隴西將士,增強必勝信心。」

之後鄧艾又奉命招攬羌胡兵,隴西地區大小胡部為求自保,紛紛願意加入,河西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也派部將率軍參加鄧艾隴西軍,鄧艾前後得到羌胡兵總計超過五千人。

鄧艾本部三萬餘人,再加招攬的羌胡兵,隴西軍人馬超過三萬六千人。加之諸葛緒的祁山軍三萬餘人,兩路針對姜維的軍隊接近七萬人。

一個月後,季漢漢中,沔陽定軍山下。

今日這裡來了許多人,有朝廷派來的官員如向充、習隆,有常駐漢中的高級將領如傅僉、蔣斌、王含、柳隱等,及漢中上千將士。

眾人彙集於此,只因這裡是諸葛亮墓。

大約三十年前,季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率領約十萬漢軍揮師北伐,軍至渭水,遭遇魏將司馬懿。司馬懿率領魏軍以防守態勢,阻遏諸葛亮進攻。諸葛亮於是紮營五丈原,與司馬懿進行持久戰。漢軍與魏軍相峙百多日後,諸葛亮積勞成疾,於八月病逝於五丈原。

按照諸葛亮生前要求:『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於是漢軍撤退後,諸葛亮被安葬於定軍山。

諸葛亮為何選擇安葬地為定軍山而不是成都或別地,因為定軍山在漢中,屬於前線,他這麼做便是為了激勵將士,繼續北伐,不要忘記中興國家的重任。

又因諸葛亮的要求,安葬時,冢墓僅夠放下棺材,棺中就穿他平時穿的那件衣服,也不用陪葬什麼物品,一切從簡。

不過,朝廷擔心將來可能面臨的盜墓行為,所以諸葛亮的遺體並非葬於此處。皇帝另選壯士將諸葛亮安葬於隱蔽之地,據說皇帝後來還將這幾個壯士全部殺掉,以免消息泄露,後來便再沒人知道諸葛亮遺體安葬的準確位置。所以定軍山下的這個諸葛亮墓,其實是一個衣冠墓。

話又說回來,此時眾人站於諸葛亮墓的墓碑前,進行祭拜。

完畢,眾人站成一圈,開始商議具體修建祠廟的事宜。

傅僉道:「向尚書,快給諸位說說如何修建祠廟吧,我等與百姓等待這一天快三十年了。」

向充道:「好。」向充在案几上鋪開一張圖,上面展示諸葛亮廟的修建設計。向充指著圖紙道:「諸位請看,祠廟以墓為中心,修成一座八卦圖樣的廟宇,之前墓上種植二株桂樹,即護墓雙桂,這意為丞相輔佐兩朝皇帝。如今以雙桂為中心,四周植上五十四株柏樹,意為丞相陽壽五十四歲。然後以八卦圖樣來修建各大小殿堂、東西廂房、其他小亭、護欄、景觀等。」

蔣斌道:「那首先從哪部分開始修?」

習隆道:「先從大殿,大殿修好再修小殿,然後陸續修建其他房室、景觀。我預計至今年秋,大殿建成之際,這裡便可迎來祭祀丞相的百姓,從而約束私祭的行為。」

王含道:「那什麼時候種植五十四株柏樹?」

向充道:「清明之際,在下與諸位一同種植。」

柳隱道:「好,諸位將軍一同努力,早日將祠廟建好,最好在中元節那日,諸位一同於大殿祭祀丞相。」

傅僉道:「這個提議好,那速速開工吧。」

於是向充、習隆帶領漢中將士,正式開修諸葛亮廟。

曹魏方面,鍾會離開京師洛陽,前往長安建立鎮西將軍府。隨他一同前去的還有養子鍾邕、長史杜預、主簿鄧殷、參軍羊琇、功曹向雄等隨從。

鍾會等人剛走,曹魏衛尉辛毗之女、太常羊耽之妻、才女辛憲英把侄子秘書監羊祜叫來,問道:「侄兒,我聽說鍾士季離開洛陽,向西而去,這是為何?」

羊祜道:「叔母,鍾將軍奉命滅蜀,所以去長安整軍。」

辛憲英道:「鍾士季雖有謀略,但處事恣意放肆,這不是長久為人下屬的態度,我怕他會有異志。」

因為鍾會長期受司馬昭寵信而好忌妒賢能,羊祜因此很害怕鍾會。見叔母這麼一說,羊祜感到震驚,趕緊勸道:「伐蜀是國家大事,鍾將軍是朝廷任命的伐蜀元帥,這些都是已經商定之事,叔母不必多說了。」

見他緊張,辛憲英讓其坐下,叫人看茶,緩了一陣后,道:「叔母不是嫉妒他,更不是擔心他完不成大事,只是我太了解他這個人了,跟著司馬公多年後,雖說立功不少,但野心是逐年增大,所以這次才會主動請纓,出征長安。我現在老了,早已看淡生死,只是我擔心將來鍾會作亂,而使大禍牽涉家族。」

羊祜聽后感到為難,不知如何回復。

見況,辛憲英接著道:「你是真不明白還是假不明白,你不看看你的堂弟,我的兒子羊稚舒(羊琇)被鍾士季任命為鎮西將軍參軍,隨他一同去了長安。我勸了他多次都不能改變,你是否有辦法阻止。」

羊祜思索片刻,道:「之前稚舒向司馬公請辭,司馬公不同意,所以這事也無法改變了。」見叔母難受,羊祜接著道:「但叔母請放心,堂弟今日只是隨鍾將軍去長安建立鎮西將軍府。等洛陽誓師大會開始時,他還會回來。」

辛憲英眼前一亮,道:「那太好了,那何時舉行誓師大會?」

羊祜道:「預計朝廷在夏季下詔伐蜀,誓師大會在秋季舉行。」

辛憲英道:「好,那等他回來,我再提醒他。」

除了辛憲英,曹魏司徒王朗之孫女、司馬昭妻子王元姬在這一時期,對鍾會也頗有看法,於是入夜,司馬昭回家后,對其道:「今日鍾士季離開洛陽,前去長安了。」

司馬昭道:「是的,他去長安籌建鎮西將軍府。」見王元姬表情奇怪,司馬昭接著道:「妻子生於書香門第,以識人獨到著稱,難道是對鍾士季此次或有看法。」

王元姬道:「這些年,你對鍾士季的寵超過眾人,使他在官場得意。而他擔任司隸校尉以來,見利忘義,喜愛挑起事端,使得很多人害怕他。我擔心這樣下去,將來或造成禍亂,怕難以委以重任。」

司馬昭笑了笑,道:「夫人所言極是,這話很多人皆對我說過。但你要知道,只有鍾會支持伐蜀,而只有伐蜀才能使我獲得更高的聲望與地位。所以說,鍾會支持我,我必支持鍾會。至於將來禍亂?他今日的一切都是我給的,我能給予,便能收回。所以夫人不必過多憂慮。」

王元姬點了點頭,道:「以廷尉衛瓘為鎮西將軍軍司,監督鍾會,以主簿師篡為征西將軍軍司,監督鄧艾。安排這二位監軍,使伐蜀二士不敢造次生亂。」

司馬昭笑道:「這些皆小伎倆而已,對付鍾會、鄧艾二士,我還留有後手,你放心好了。」

見司馬昭已做好防備,王元姬便不再多說。

之後,鍾會到達長安,正式接替司馬望都督關中諸軍事,並隨其考察關中軍。

此時二人站在點將台,看著校場上訓練中的關中軍。

或許長安和鍾家有緣,鍾會的父親鍾繇曾經以侍中領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的身份,坐鎮長安。所以此時鐘會的腳下,便是六十多年前父親站立過的台階。

當鍾繇離開長安回到洛陽后,即位列開國三公。那鍾會呢?他想過這問題,為了達成更高的目標,他一直在鞭策自己。他要去完成這個時代交於他的重任。

看著台下,鍾會對司馬望道:「數萬關中軍,乃國之精銳,必成伐蜀主力。另外還有數萬人正在洛陽集結,很快便會誓師出發,前來與關中將士匯合,然後揮師南下,正式伐蜀。」

司馬望道:「聽說大都督這次傾盡國力,又有鍾將軍親自挂帥,必然一戰克敵,大功告成。」

鍾會樂道:「那是必然的,為了伐蜀,國家準備了六年,六年的等待,只為攻下漢中,直達成都。」

司馬望道:「鍾將軍,我明日就啟程返回洛陽,朝廷下詔拜我為衛將軍,領中領軍。」

鍾會道:「那我恭喜司馬將軍升職了,中領軍可是天子近臣,以後朝廷禁軍皆歸你掌管。」

司馬望揮了揮手,笑道:「過獎了,老夫已年近六旬,只是回去養老。」說到這裡,二人皆樂了。

於是鍾會接管關中諸軍,並在長安建立鎮西將軍府,加緊各項備戰工作。

季漢方面,向充、習隆來到漢中,主持修建諸葛亮廟。曹魏方面,司馬昭派師纂監軍鄧艾,鍾會則來到長安,準備各項伐蜀工作。那麼之後又將發生哪些事,請看下一章:伐蜀戰拉開帷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存亡之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存亡之秋
上一章下一章

第76章 疑統帥諸葛亮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