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

【萬曆十五年】在平平淡淡中被消解掉的大明帝國

用50本書構築你的商業知識圖譜,大家好,我是吳曉波,今天我們開講《萬曆十五年》。

一、大歷史觀

《萬曆十五年》另外一個很大的特點是,黃仁宇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大歷史觀」。

他寫的是中華兩三千年文明史上的一個微不足道、平平淡淡的一年——萬曆十五年,但如果你把萬曆十五年放到中國兩三千年的封建王朝文明史上來觀察、放到人類文明史上來進行觀察呢?

在這本書的第一頁,黃仁宇輕描淡寫地寫了一句話,他說:「1587年,萬曆十五年這一年,在西歐歷史上是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

他並沒有把這一年局限在東方帝國、中華帝國的發展歷史中,他把它放到了全球化的歷史上。

他看到歐洲那個時候在發生什麼,看看新的文明有沒有開始萌芽、新的制度變革有沒有發生,所以這就是黃仁宇所謂的大歷史觀——再小的一塊石頭,再小的一朵浪花,它都是一個龐大山脈中的一顆、一個海洋中的一朵。

那麼,歷史學家有沒有能力從一塊石頭看到整個山脈的全貌?有沒有可能通過一朵浪花來發現整個海洋真正的秘密?黃仁宇的大歷史觀涉及到我們對歷史的觀察。

在歐洲,曾經有人說,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看漢、唐、明、清……看到任何一個朝代,其實我們在閱讀歷史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投影到我們自身,投影到我們所處在的當代,所以歷史和當代的呼應感是一本歷史學作品真正的魅力所在。

那麼在這種呼應中,我們應該懷著怎樣的心態呢?

陳寅恪曾經講過一句話,他說:「凡著中國古代哲學史者,其對於古人之學說,應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筆。」

錢穆先生也曾經說:「我們對歷史要有溫情之敬意,同情之理解。」

他們在談到一個寫作者、一個讀者在看待歷史和歷史人物的時候,都有一個詞,叫「同情」。我們要懷著一種同理心來看歷史中所發生的種種的血腥,種種的鬥爭。

那麼黃仁宇在他的《萬曆十五年》中,就以一個1980年代的現代的中國人、一個退伍軍人、歷史學者來看待幾百年前萬曆十五年的皇帝、首相、將軍、清官、文人當年的表現。

當這種同理心,當這種理解和敬畏在文本中被呈現出來的時候,它就會像空氣一樣地影響到我們的每一個讀者,同時它會產生出很多嶄新的、超越了歷史斷面的觀點和觀察。

所以黃仁宇說:「作為一個歷史作者,不應該斤斤計較於所述人物當時的賢愚得失,而只注意他們的作為透過中國法制與社會遺留給後代的影響。」

所以大歷史觀的背後是一種對歷史的同情和當代的關懷。

二、對於中國傳統歷史治理的批判

在《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中,第三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的批判精神。

當黃仁宇在美國大學的一個小宿舍里開始寫《萬曆十五年》的時候,他是一個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軍官,這時候他已經將近60歲了,經歷了生命的跌宕和歷史學的訓練。

所以他寫作的《萬曆十五年》既是16世紀末的那個中國、那個華夏,同時也是20世紀末的那個中國、那個華夏。

他在寫明代的歷史的時候,他常常在想一個問題:幾百年前的萬曆十五年和今天正在現代化道路上跋涉前行的中國到底有怎樣的關係呢?

在書中,他把中國的傳統社會形容為「潛水艇夾肉麵包」,就是今天所謂的三明治,上面有兩塊麵包,中間有一塊肉。

他說,中國這個封建社會就好像一塊三明治,上面是一層燙乎乎的麵包,就是中國的文人集團,下面那一層是中國的像散沙一般的老百姓,中間那些肉就是儒教的倫理綱常,就是董仲舒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老幼男女」。

他說,這個三明治怎麼能夠夾成一起的呢?它靠的就是道德規範,靠中間的那層肉把兩個麵包給夾在了一起,這兩者之間其實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他說,中國的這塊潛水艇夾肉麵包以中央集權為特徵,在這樣的範式之下,技術不能展開,財政不能核實,軍備只能以效能最低的因素為標準,所以這塊夾肉麵包是一個沒有效率的麵包。

那麼他就討論一個問題:為什麼它沒有效率呢?黃仁宇提到了中國傳統歷史治理的兩個重要的缺陷。

1、以道德替代法制

他說:「中國2000多年來以道德替代法治,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

我們在他的這本書中看到他描寫了清官海瑞,這是非常典型的當年的道德楷模。

中國古代的詩人集團有一句話叫「無事袖手談性情,有難一死報君王」。我考了科舉以後,成為了這個國家的統治者之一,但是這個國家該怎麼治理,其實並沒有非常嚴格的可以遵循的法律和規範,所以「無事袖手談性情」就是,所謂的清流集團——只要我不貪污,我就算是認真地做官,但是在行政的過程中,我在當官的過程中,我對這個國家的制度、文明、文化的發展有多大的進步,這不是我關心的事情。

一旦國家發生了災難該怎麼辦?其實我也沒有能力挺身而出,所以怎麼辦?只能「有難一死報君王」。

所以通過他對海瑞這些清官集團的描述,你可以發覺說,這個國家人人都在講道德,但是什麼是道德?道德的最根本的一個服務目標是忠於君王,是為了滿足那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結構。

所以萬曆十五年是平平淡淡的一年,沒有什麼大事可敘,說明什麼?說明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在歐洲出現了新的文明體和新大陸發現的前夜,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那個帝國,卻處在一個超穩定結構。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講,一個王朝的很多年裡面都沒有大事發生,都是平平淡淡的,看上去你很太平,但是你因為太平,所以你這個國家就缺乏了進步,缺乏了全球化競爭的一個能力,整個國民沒有一個向上進取的精神,人人都在維持那個「潛水艇夾肉麵包」的穩定,所以穩定壓倒一切,一切都在平平淡淡中被消解掉了。

2、沒有數目字管理

因為道德替代了法治,所以黃仁宇又提出了中國國家治理的第二個缺陷——這個國家是沒有數目字管理的。

四書五經考完以後就可以考秀才,可以考舉人,可以考進士……但是我們讀的只是四書五經,它裡面並不包含了很多可以量化的治理的能力,講的都是道理。

所以當我們讀著四書五經,成為一個國家的治理者和國家的精英階層以後,其實這個國家無論是救災還是征戰,都沒有數目字的管理,所以國家管理的效率非常低下,整個帝國陷入到了所謂的道德的陷阱之中。

所以黃仁宇說:「在明朝,地方官所關心的是他們的考核,而考核的主要標準是田賦能否按時如額交納,社會秩序能否清平安定。除了這兩條之外,扶持私人資本的發展,這照例不在他們的職責範疇之內,何況商業的發展。如果按照資本主義的產權法的話,就必須承認私人資產的絕對性,而這絕對性又超過了傳統的道德觀點。就這一點,即與四書所倡導的宗旨相悖。」

三、從歷史投影到當下

在黃仁宇的這本《萬曆十五年》書中,我們看到的是中國2000多年文明史上平平淡淡的一年,他所描寫的這些人物也不是中華歷史上最、最傑出的那些人物,但是在這個平淡的一年和幾個典型人物之中,我們關照到了2000多年中華文明發展的內在的秘密和它所遭受的種種的困擾,以及它需要突破的種種的局限。

我們不僅看到了歷史,同時我們投影到了現在。

這本書在1980年代引進到中國,當時中國正處在改革開放的前沿,這個國家剛剛開始打開眼睛看世界,1980年代的中國人,從中國的知識精英階層到普通的每一個工人、農民,都開始意識到這個國家需要進步。

那麼整個民族的批判性和啟蒙精神在1980年代如火如荼地開始萌芽,而在這個過程中,《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以一個出其不意的角度讓我們回歸到歷史中,看到歷史平凡一年中所發生的所有的弊端和可能性,同時投影到1980年代中國人所面臨的種種的困境和種種的思考,所以它帶有很大的關照性。

即便到了2020年的今天,我們讀這本《萬曆十五年》仍然有很大的代入感,因為它所描寫的中華文明的種種的困局,比如說道德替代法制,比如說整個國家治理缺乏數目字的管理,比如說這個國家的精英階層沒有足夠的擔當和突破自我的勇氣。

這些問題用魯迅的話來說,是所謂的「民族的劣根性」,那麼我們每個人都會問自己,這種劣根性有沒有可能在我們這一代身上被克服呢?

所以一個國民黨少校軍官在1980年代經歷了人生所有的苦難,在一個大洋彼岸的斗室中所寫下的每一個字,既是他對人生和民族的一個總結,同時也是一個中國的學者,在全球化背景下對自我、對國家和對民族的一種反思,這種反思性到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存在和學習的價值。

關於《萬曆十五年》的解讀就講到這裡了,我是吳曉波,感謝你的收聽,再見!

大家好,我是吳曉波。

從2019年的6月份開始,我開始錄製這一檔《影響商業的50本書》,同時把它做成了音頻、視頻節目,以及這一本紙質圖書——《影響商業的50本書》。

一年很快過去了,在過去一年裡,我們從書房的上千本書中選出了這50本書,它包含著經濟學、歷史學、管理學等方面的作品,既有全球化背景下,思想家們的激蕩和他們的反思,同時也有這些學者對中國問題、中國前途的種種思考。

希望我們的同學們在這50本書的解讀中,能夠構建自己一個小小的商業知識的圖譜,同時這些書也好像一個一個小小的路標,能夠幫助你尋找到你感興趣的那個知識的方向。

一年的陪伴非常地短暫,對我來講也是非常難忘的體驗,希望在未來我們仍然能夠一起讀書,一起讀好書!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影響商業的50本書文字版吳曉波的私人商業書單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影響商業的50本書文字版吳曉波的私人商業書單
上一章下一章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