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

【美國與中國】研究了一輩子中國問題的「中國通」

用50本書構築你的商業知識圖譜,大家好,我是吳曉波。

今天我們開講《美國與中國》。

一、《美國與中國》的兩大重要結論

在《美國與中國》這本書中,費正清通過對中國地理、城市、農村和產業經濟的描述,有兩個重要的結論。

第一,中國是美國價值觀與其他價值觀衝突的戰場,因而文化上的改造是最重要的課題。

費正清來自美國,美國是工業革命以後全球產業經濟發展最快的經濟體,所以他站在一個工業文明的高度來俯瞰中國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的艱難過程。

他首先看到的並不是機器、生產線、輪船,而是價值觀。他認為美國所形成的追求民主和自由的那種價值觀,推動了美國經濟和社會文明的發展。

而這些價值觀在古老的東方和中國到底能不能夠兼容?河流與河流之間、人群與人群之間、技術與觀念之間能不能夠形成兼容,還是仍然會保持巨大的衝突?

他認為這個在1940年代仍然看不清楚,所以中國要真正地成為一個符合西方價值觀或者工業文明價值觀的國家,需要經歷一個特別漫長的道路。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這條道路將由誰來完成?這是通過暴力革命能解決的問題嗎?

費正清說:「能夠解決中國的土地和農民問題的,是受過西方知識分子教育的中國人,他們才是中國未來的領導者。」

所以他認為,中國未來的現代化道路會跟西方的現代化道路走在同一個路徑之上,而這條道路的決策者和領導者是那些受過西方知識分子教育的中國人。

這個是《美國與中國》這本書中的兩個基本性觀點。

二、東亞研究中心與《劍橋中國史》

在1946年,費正清回到了他的母校哈佛,成立了一個東亞研究中心,專門來研究中國的問題。

在整個20世紀,費正清是美國排名第一的中國通。他在哈佛大學的東亞研究中心用了25年編撰了一套非常重要的、關於中國的歷史研究的圖書,叫《劍橋中國史》。

很多同學聽到這個名字認為,《劍橋中國史》應該是英國劍橋大學編的中國史,錯。因為哈佛大學所在的那個城市叫劍橋市。所以費正清用哈佛大學所在的劍橋市的地名來做了一個書名,叫《劍橋中國史》。

這套《劍橋中國史》,從上古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為止,整個編撰時間長達25年,有10多個國家的100多個學者參與了這套書的編撰。他們有些是中國台灣和香港地區的學者,有些是歐美的學者。

比如關於宋代史部分是由日本學者牽頭來撰寫的,而關於中華民國經濟史部分是由一個叫白吉爾的法國學者來牽頭撰寫的。

作為這一套系列圖書的主編,費正清耗盡了他幾乎所有的學術資源和歲月。這套書一直到今天也被認為是學術水平最高的關於中國史研究的系列圖書。

二、他促進了基辛格秘密訪華和中美建交

除了在哈佛大學作為一個學者來進行中國和中國史研究之外,費正清也是美國最重要的一個對華政策建議者。

美國有一個政治家叫基辛格,他在自己的《論中國》這本書中曾經有一個細節描述,他說,有一次他坐了一輛火車,在車廂里遇見了費正清。

基辛格當時是美國正在冉冉升起的一顆政治新星,他輔佐的政治家叫尼克松,正在競選美國的總統。

費正清在火車上跟基辛格進行了一段非常愉快的交流。就在這次交流中,費正清向基辛格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建議,他說,如果哪一天尼克松擔任總統的話,那麼他需要乾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就是要促成美國和中國的建交。他專門從口袋裡拿了一本小冊子,一本自己剛剛完成的關於中國在世界秩序中的地位的小冊子,交給基辛格。他說:「關於中國問題,你可以來看看這本書,有時間的話我們多交流。」

在1968年11月份的時候,尼克松真的當選為了美國總統。費正清通過基辛格給尼克松總統寫了一個秘密的備忘錄,備忘錄中的第一個建議是:總統應該選擇他最適當的助手去中國,跟中國的領導人有秘密的交流和談話。

我想,費正清和基辛格在火車上的交流,以及費正清寫的秘密備忘錄,對尼克松總統產生了重大的政策上的影響。

到1971年的時候,基辛格秘密訪華,促成了中美的建交。所以基辛格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說:「中美建交的決策是尼克松總統做的,執行是我來完成的,但是這個想法的起點和啟發點,來自於老資格的中國通——費正清。」

四、費正清的一生:與中國問題糾纏不清

費正清出生在1907年,去世在1991年,活了84歲,可以說他的人生貫穿了曲折的20世紀。這20世紀對中國而言也是一個由革命到改良的100年。

在1978年中國開始搞改革開放的時候,整個西方世界並不知道中國正在發生著什麼。

在1987年的時候,費正清出版了一本關於中國的新圖書,叫《觀察中國》。他在書中說:「鄧小平近幾年推行的務實主義,不是使人聯想到毛澤東,而是使人聯想到約翰·杜威於1919年對中國進行的講學,以及當時的五四運動胡適派的改良主義觀點。」

我想,當他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他應該回想到1932年,那個年輕的費正清來到中國,在故宮邊的衚衕和費慰梅結婚的那個美妙的時刻,以及那個動蕩的中國。

所以,作為一個對中國觀察長達60年的歷史學家和美國學者,他對中國在1970年代和80年代發生的變革,會在一個更長的歷史寬度中進行評判。

費正清的一生,可以說跟中國問題一直糾纏不清。1991年的9月12號,他完成了一本新的著作,叫《中國:一個新的歷史》。他把這本書稿交給了哈佛大學出版社,就在兩天後,費正清去世了。

他在自己最後的著作中寫道:「中國可能選擇的道路,各種事件必須流經的渠道,比我們能夠輕易想象到的更窄。」

當年我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我就在猜想,為什麼費正清認為中國未來可能選擇的道路不是更寬,而是更窄?

我想,他應該是站在中國的歷史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對這個古老的國家的進步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這個見解既來自於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全球化的必經路徑,同時他也考慮到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戲劇性。所以我們在2020年的今天向各位推薦1948年的這本關於美國與中國的圖書。

費正清在當年所提出的很多問題、懸念在今天已經找到答案了,但是也有一些問題和懸念,到今天仍然在實現和探索的過程中。

關於《美國與中國》的解讀就講到這裡了。

我是吳曉波,我們下一本書再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影響商業的50本書文字版吳曉波的私人商業書單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影響商業的50本書文字版吳曉波的私人商業書單
上一章下一章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