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回 公韌馬上縱論兵事

第六十一回 公韌馬上縱論兵事

這時候招募的新兵已達到了200人左右,每個人也發給了簡單的裝備,那就是一人一床被子,再就是一個小布袋,布袋裏裝着糧食,算起來每人的裝備也足有30斤重,不用說跑步了,就是拿在手裏,也是沉甸甸的。

馮國璋一聲「開拔!」書辦跑在頭裏,後頭跟着老兵和新兵,順着大道向北跑去。老兵們姿勢端正,整齊劃一,背着行囊,不慌不忙地向前跑去。新兵們就不好說了,跑了沒有2里地,就開始拉下人了。跑完了20里地,一個個新兵累得大汗淋漓,氣喘吁吁,200人的新兵,只剩下了150人。

公韌看了看三合會的人,還好,10個人竟沒有一個人拉下,全跟了上來。

然後是急行軍,老兵新兵們誰也不說話,都在鼓著勁,使勁地往前趕。到了吃飯的時候,伙頭軍埋鍋造飯,糧食呢,當然是從每個人的行囊里往外倒。吃完了飯,伙夫把鍋一起,背起鍋來就走,新兵們本來還想多休息一會兒,可是根本就沒有說話的權利,要想休息那只有被淘汰,只好又急急忙忙地向前趕去。晚上休息的時候,從隨軍的馬車上卸下來一些帳篷,全是帆布的,5個人一頂,累了一天了,那還有心思說話,支上帳篷,每個人倒下頭來呼呼大睡。

第二天天一亮,小號一響,趕緊起上帳篷,公韌一看,新兵們似乎又少了一些,那是行軍受不了的人,趁夜黑風高,撒丫子溜了。帳篷剛起完,早飯已經準備好了,老兵新兵吃完早飯,隊伍繼續出發。

剛走了一會兒,馮國璋騎馬趕過來,還帶來了一匹空馬,他翻身下馬,對公韌說:「公兵啊,會不會騎馬啊?」公韌說:「會一點兒。」馮國璋說:「那你就上馬吧?」公韌說:「不可,我是個新兵,別的新兵徒步,我為什麼要騎馬?」馮國璋說:「你先騎一會兒,我有話對你說。」公韌只得翻身上馬,馮國璋也翻身上馬。

隊伍在「刷刷刷」地向前行走,有限的幾匹馬也在「得得得」地發出清脆的響聲,兩旁的樹木在漸漸地向後移動,空曠的田野在慢慢地向外旋轉。馮國璋問公韌:「請問公兵,念過幾年書啊?」公韌說:「回馮總辦,念過幾年私塾。」馮國璋又問:「都好讀些什麼書?」公韌心裏一驚,這馮國璋問的怎麼和孫文問的差不多啊,只得說:「四書五經不願意讀,好讀小說,三國演義倒是看了幾遍,孫子兵法的書也讀過一些。」馮國璋的臉色一緩,問:「不知兩軍對陣,敵強我弱,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公韌心裏一驚,這不是馮國璋在考我嗎?是如實地說呢,還是隱瞞一下呢,略微想了一會兒,心裏想道:「怕他做什麼,他也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總辦,我就是實話實話,看他能怎麼樣?」公韌說:「孫子兵法上說,戰爭,本來是一種詭詐之術。所以,能戰而示之軟弱;要打,裝作退卻;要攻近處,裝作攻擊遠處;要想遠襲,又裝作近攻;敵人貪利,就用小利引誘;敵人混亂就要攻取;敵人力量充實,就要防備;敵人兵強卒銳,就避其鋒頭;敵人氣勢洶洶,就設法擾亂它;敵人謙卑就要使之驕橫;敵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勞;敵人內部和睦,就要離間他們。總之,要在敵人沒有防備處攻擊,在敵人料想不到的時候採取行動。

以後後人根據孫子兵法又編了敗戰計為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計。不過,這都是一些空頭理論。」

馮國璋來了興趣:「噢,那麼你說說,什麼是比較實際的。」

公韌不慌不忙地說:「兩軍對陣,敵強我弱,種種戰法,層出不窮,最實際的,就是只要能撤退,就趕緊撤退,以免被敵人消滅,然後再尋找戰機。」

馮國璋再追問:「如果撤退,那又如何破敵?」

公韌說:「運動戰、伏擊戰,或以奇兵勝之。」

馮國璋再問:「你所說的奇兵指的是什麼?」

公韌又答:「奇兵多了,火攻、水淹、**戰、疑兵、放毒、牛馬沖敵、化裝襲擊皆為奇兵。」

馮國璋點了點頭說:「好啊,說得好!」又問:「我請教一下,你說說,朝鮮戰爭,中國的陸軍到底敗在哪裏?」

公韌早已從各種報紙中了解了朝鮮戰爭的內幕,再根據自己的軍事理論,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請教實在是不敢當!中日之戰,實際了反映了落後的中國軍隊與現代化的日本軍隊的軍事差異。

首先從軍備上來說,光緒18年(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10年擴軍計劃,到了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包括6個野戰師和1個近衛師。日本還出動樂善堂、玄洋社等間諜組織和人員潛入中國,加緊對中國各方面的情報搜集和滲透。而這時的中國軍隊雖說人是不少,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80餘萬人,但編製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又全都是冷兵器時代的作戰方法。打仗從來不是指望人多,就是兵法上說的,將不在勇而在謀,兵不在多而在精。

光緒20年(1894年)7月下旬,中日兩軍在朝鮮境內開戰。清軍在豐島海面被日軍偷襲之後,很快也被在陸上的成歡驛的日軍偷襲,由於朝鮮政府已被日本控制,葉志超、聶士成等部駐牙山的清軍被迫繞道漢城,北撤到朝鮮北部重鎮、平安道首府——平壤。毅軍以分統馬玉昆率五營一隊(約2100人),與淮軍盛字軍以及奉天的奉字練軍、盛字練軍一起,構成了四大軍29營,於8月先期入朝,在平壤與從牙山退回的葉志超、聶士成部匯合,朝廷命葉志超為駐平壤各軍總統。

平壤之戰發生於9月7日—9月15日,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共35營,17000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16000多人,雙方兵力旗鼓相當。平壤城的地勢也非常險要,易守難攻。而且清軍還得到朝鮮人民的支持。當時雖然朝鮮政府被強行拉到日本陣營,但朝鮮的平安道觀察使閔炳奭積極協助清軍作戰,甚至連日本推上台的傀儡大院君李昰應都暗中給清軍傳遞情報。

9月7日,日軍分四路圍攻平壤,兵力分散,由於李鴻章『先定守局,再圖進取』的作戰方針以及清將葉志超的膽小昏聵,左寶貴等人攻打日軍的行動不斷遭到葉志超的阻撓,日軍遂於9月14日順利完成了對平壤的包圍。9月15日,戰鬥在3個戰場同時展開:其一為大同江南岸戰場。晨3時,日軍第九混成旅團在大島義昌少將的指揮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其二為玄武門外戰場。其三為城西南戰場。清軍分兵抗拒,重創日軍第9旅團。日軍中、右兩隊司令官武田秀山中佐和西島助義中佐拚命督戰,攻陷了左右兩翼的堡壘,但隨即遭到清軍的步炮協同夾擊,再遭重創。這一仗,日軍遭受了重大傷亡,將校以下死者約140名,傷者約290名。中隊長級大尉軍官被擊斃4名,少尉軍官被擊斃2名。第9混成旅團長大島義昌少將、第21聯隊長西島助義中佐、炮兵第5聯隊第3大隊長永田龜少佐均被擊傷。

玄武門為日軍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優勢兵力,由立見尚文少將的第10旅團(又稱朔寧支隊)和佐藤正大佐的第18聯隊(又稱元山支隊)擔任主攻。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玄武門指揮,激戰中,左寶貴中炮犧牲,其部下3位營官也先後陣亡,午後2時玄武門遂被日軍攻陷。日軍向城內推進,遭到清軍的奮力抵抗,只得退守玄武門。

在城西南戰場,野津道貫親率日本第5師團本隊,於晨7時從平壤西南用炮火掩護步兵衝鋒,清軍馬隊進行反擊。至中午,野津道貫見難以得手,下令暫停攻擊,退回駐地。此時,軍總統(總指揮)葉志超貪生怕死,在戰局膠着的情況下,竟於午後4時樹白旗停止抵抗,並下令全軍撤退。日本便在清兵的退路上設下埋伏。當天雨夜,撤退的清軍中伏,陣腳大亂,死亡近2000人,被俘500餘人。平壤之戰以清軍大敗告終。以後6天中,清軍狂奔500里,一路逃至鴨綠江邊,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一路高歌猛進,佔領朝鮮全境。

至於失敗的原因,我總結為4條:一是政府的腐敗無能,沒有訓練好好的軍官,好的士兵,組織好適應於現代化戰爭的戰爭機器;二是北洋水軍軍備力量有限,好多槍炮都是假的打不出來炮彈子彈,彈藥又稀缺,陸軍的問題也是不少,大炮缺少牽引的馬匹,缺少炮油,缺少炮彈;三是洋務運動受到頑固派的層層阻攔,好的改革處處受到干擾;四是日本明治維新使日本國力大增,特別是戰爭機器,比中國的好使多了,已逐漸靠近了西洋諸國。好的軍事機器不是一方面的事,它得和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工業、科技結合起來。」

馮國璋聽了連連點頭說:「說的很好,說的很好。我能不能再請教一下,中國軍隊如何才能戰勝強大的外國軍隊,這裏頭有沒有捷徑可走啊!」

公韌笑了,說:「這也是我來參加小站練兵的真正原因,我想,袁大人一定有治軍的好辦法。」

馮國璋也笑了,說:「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馮國璋又從公文包里拿出了一份所寫的文件,遞給公韌說:「這是光緒20年,我參加甲午戰爭和光緒21年,考察日本軍事,寫得幾本兵書,請公兵兄弟指教指教?」

公韌大吃一驚,想不到新軍中還有這般人物,竟然也能寫出兵書,趕緊作了一揖說:「我只是一個士兵,哪裏敢說得上指教,承蒙馮總辦厚愛,能讓我欣賞一下大作,已是天大的榮光了。」話雖這樣說,還是趕緊接過了兵書,瀏覽了一遍,覺得這兵書里,也是玄機陣陣,殺聲震天,含諸代兵家,集各種軍事理論渾然一體,趕緊又還給馮國璋說:「佩服!佩服!此本兵書,實乃是國中瑰寶。」

馮國璋緊盯着公韌的眼睛說:「實不相瞞,我見着公兵兄弟,相見恨晚,恍惚就如同胞兄弟一般,如若不嫌,我願和公兵兄弟結拜為生死弟兄。」

公韌聽此心中更是大驚:「你馮國璋是何等人物啊,是袁世凱的左膀右臂,被世人稱為龍、虎、狗的北洋三傑之一。如果和你結拜為兄弟,以後和你廝殺起來,如何能撕開臉面。可是如果不和你結拜為兄弟,又怕引起你的懷疑。」只得說:「小弟我何德何能,哪能高攀和馮大人稱兄道弟呢,以後我就是你的兵,以後你只管喊一聲,刀山我也敢上,火海我也敢闖。」

馮國璋大喜說:「結拜的事就這樣定了,一到宿營地,咱倆就結拜為異性兄弟。只是我還有一事相求?」

公韌也有點兒恭維地說:「你都是我的大哥了,還有什麼求不求的事,你只要招呼一聲,就是讓我死,兄弟我也萬死不辭啊!」

馮國璋笑了一笑說:「說到哪裏去了,是這麼回事,有一些練兵操典,進攻防禦一類的教程,需要修改一下,可是最近我又比較忙,實在是抽不出空來,煩請公兵弟為我的參謀,就把這些教程修改一下,不如公兵弟意下如何?」

公韌聽了又是一驚,「此又給自己出了一道難題,如果修改好了,那不是為自己豎立了一個更強大的敵人嗎!如果修改不好,自己這個參謀恐怕也當不長了。更可怕的是,出頭露面多了,和袁世凱碰面的機會就多,如若一旦和袁世凱碰上面,那可如何是好?」所以公韌趕緊說:「萬萬使不得,萬萬使不得,我只是個大頭兵,兵還當不好呢!練兵操典、進攻防禦教程,那是全軍之要領,軍官行動之精髓,我哪敢擔當如此重任呢?」

馮國璋臉一板說:「就這麼定了,你是行也要干,不行也要干,這是命令。」

(至於公韌在軍營中又要鬧出什麼故事,且聽下回分解。感謝各位朋友的大力支持,請收藏,請評論,請投花,請投凸票,請動一下金手指,點一下頂或者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清王朝的覆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清王朝的覆滅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十一回 公韌馬上縱論兵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