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相國寺和翰林院的原型

關於相國寺和翰林院的原型

相國寺的名稱,始於唐朝,現在的相國寺是清朝重建后又修葺的。據《如夢錄》記載,相國寺這個地方原是戰國時魏公子無忌(信陵君)的故宅,宋代曾在此興建一座信陵亭,名為信陵坊。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在此興建寺院,名建國寺,后毀於戰火。唐初這裏成了歙州司馬鄭景的宅園。

唐長安元年(701年)名僧慧雲從南方來到開封,用募化來的錢買下鄭景的住宅和花園,於唐景雲二年(711年)興建寺院,並根據施工中從地下挖出的北齊建國寺舊碑,又命名為建國寺,同時將募鑄的一尊高3米的精美彌勒佛銅像安置寺中。

建國寺重建時,唐睿宗為這個寺院親筆書寫了「大相國寺」的匾額,這就是相國寺的來歷。

唐代的相國寺,雖是初創,但由於是皇帝賜名,故聲譽很高。相國寺規模很大,建築豪華,唐天寶四年(745年)由邊思順負責修建的排雲閣是相國寺里最高的建築物,閣高10米,和當時揚州有名的西靈塔同高,宏偉壯麗。唐代時的相國寺里有許多著名壁畫,其中有大畫家吳道子在寺中畫的文殊維摩像珍品、名畫家石抱玉畫的護國除實患變相、車道天王像、智儼和尚畫的三乘因果入道位次圖以及大書法家李邕和大畫家韓乾等為相國寺創作的優秀作品,此外,還有雕塑大師楊惠之的許多雕塑佳作。藝術水平很高,得到當時人們的高度評價。

唐代相國寺,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場所。日本僧人空海在中國留學時,就曾在相國寺居住過。空海在中國專門學習佛法和文字,後來他用中國漢字的草體偏旁創造出一種名叫平假名的日文字母,平假名字母至今還在日文中使用,對日本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唐代相國寺豪華、宏大的高大建築屢遭雷擊火災,其中以後大順二年(891年)排雲閣被雷擊所引起的大火,造成的損失最為慘重。後有高僧貞俊主持募化,歷經數年重新修葺。

宋代,相國寺被封為皇家寺院,寺中著名和尚也都獲得皇帝親賜封號榮譽。北宋時期,是相國寺最繁盛的一個階段。宋太祖派大將曹翰征南唐打下江州(今江西九江),從廬山東林寺運回的五百個銅羅漢放到相國寺里。宋太宗晚年對相國寺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擴建后,不僅規模擴大,而且寺容改觀。正殿高大,庭院寬敞,花木遍佈,僧房櫛比,許多著名的藝術家的佳作,也薈萃於此。當時最有名的畫家高益、燕文貴、孫夢卿、石恪、高文進、雀白、李濟元等,都在相國寺畫出了他們的優秀傑作。宋代相國寺每月有五次廟會,商人達萬餘人,此外還有雜技、戲劇、說書的、賣藝的等文藝活動,十分繁華。當時人們形容相國寺是「金碧輝映,雲霞失容」。《東京夢華錄》記載有「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之盛況。

北宋時代,相國寺不僅是全國佛教中心,而且也是國際佛教活動中心,許多國家的外交使節和僧侶都到相國寺參拜和學習佛法。宋太祖時,出家為僧的天竺(今印度)王子曼殊室利到中國后,曾在相國寺進行佛教活動,並將相國寺的盛況寫入自己的著作。宋熙寧七年(1074年),朝鮮崔思訓曾帶幾名畫家到中國,將相國寺的全部壁畫臨摹回國。宋徽宗時,曾將宋太宗寫的「大相國寺」匾額贈送朝鮮使者帶回國。可見相國寺在當時曾促進了佛教傳播,增進了中外交往等重要作用。

相國寺在金代和元代由於戰亂嚴重損毀,逐漸蕭條。到了明代。由於社會經濟發展,朱元璋又當過和尚、重視佛教,故對相國寺多次重修,所以相國寺又興旺起來。明成化十二年(1474年)曾一度將相國寺改名為崇法禪寺,明末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河水灌淹開封城,相國寺變成一片廢墟。

清朝初年,在相國寺舊址廢墟上重建寺院。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命用銀一萬兩,對相國寺進行大規模重修,歷經兩年零七個月,才完成了浩大修建工程,從此相國寺又興旺起來。清時的相國寺,僅常住和尚就有300多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再次決民開封城內水深丈余,寺中建築又遭到嚴重損毀。

新中國成立后,相國寺經過多次修葺,面貌煥然一新。今日寺內古建築群由南向北,沿一條中軸線整齊排列,主體建築正門、二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和藏經樓共五重建築。中軸線兩側,是對稱式的兩列閣樓式建築,東側是東廂房(即東閣,或稱觀音閣),西側是西廂房(即西閣,或稱地藏閣)。整個建築保持着清代風格。建築群,古色古香,金碧輝煌。正門是座具有民族特色的牌樓式建築,山門上橫書「相國寺」三字,大門兩旁有一對石獅,古雅大方。二殿內設有相國寺歷史展覽。大雄寶殿是座重檐復字,頂為黃綠琉璃瓦大建築,大殿周圍及月台邊沿設有漢白玉雕獅石欄桿,殿南石階上雕盤龍,階下南邊有小花園,園中有太湖石噴水池,風景優雅。在東西廂房中設有展覽室、閱覽室、遊藝室、外賓接待室及展銷部等。

翰林即文翰之林,意猶文苑。翰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文學家揚雄的《長楊賦》。而以其名官,則始於唐代。

唐代翰林院

翰林院是中國唐代開始設立的各種藝能之士供職的機構。初唐玄宗選擅長文詞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詔制,后逐漸演變為草擬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任職者稱為待詔。起草詔制本是中書舍人的專職,但唐玄宗感到中書舍人草擬詔制的制度難以保守機密和應付急需,乃一度挑選擅長文學的親信官員充翰林院待詔,以備起草急詔(兼撰擬詩文)。開元二十六年(738),又另建翰林學士院,專供草擬詔制者居住,供職者稱翰林學士(簡稱學士),本身無秩品。初置時並無員額,後來依照中書舍人之例,置學士六人,擇其中資歷深者一人為承旨。安史之亂以後,軍事頻繁,翰林學士地位愈來愈重要,不但在草擬詔制方面分割了中書舍人之權,也在參謀密計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權。唐憲宗以後,翰林學士承旨往往晉陞為宰相。學士院設置之後,與中書舍人院有了明確分工。學士所起草的是任免將相大臣、宣佈大赦、號令征伐等有關軍國大事的詔制,稱為內製;中書舍人所起草的則是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稱為外製。學士院有兩名由宦官充任的學士院使(或稱翰林院使),在皇帝與翰林學士間起傳達聯繫的作用,在政治上有很大影響。後晉天福五年(940)曾宣佈廢除翰林學士,將草擬詔制之權歸還中書舍人,但不久又恢復。

宋沿唐制設學士院,也稱翰林學士院,有時亦稱翰林院。翰林學士實際上充當皇帝顧問,很多宰相都從翰林學士中選拔。北宋前期的翰林學士,亦無秩品。元豐改制后,翰林學士承旨和翰林學士成為正式官員,正三品,並且不任其他官職,專司草擬內製之職,例帶知制誥銜。由於唐代學士院自翰林院分出,故宋代有時亦稱學士院為翰林院。宋代另有專掌藝學供奉之事的翰林院,但與學士院的翰林院無關。

西夏國曾設有翰林學士院,官員有學士等;遼朝南面官中有翰林院,掌漢文文書及刑獄諸事,長官為翰林學士及翰林學士承旨等;金天德三年(1151),置翰林學士院,設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等,掌草詔等事;元朝設翰林兼國史院及蒙古翰林院,官員與金代同,分掌制誥文字、纂修國史及譯寫文字。

明代是翰林院長足發展的黃金時期。將前代之翰林學士院正式定名為翰林院,而與雜流諸如方術伎藝等供奉之事脫離干係。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考議制度,詳正文書,備皇帝顧問,主官為翰林學士,下有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修撰、編修、檢討等官,另有作為翰林官預備資格的庶吉士。明代將翰林院定為五品衙門,翰林官品秩甚低,卻被視為清貴之選。翰林若得入直文淵閣參與機密,則更是貴極人臣。明孔貞運《明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節寰袁公(袁可立)墓誌銘》:「賜進士、通議大夫、協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纂修先朝實錄記注起居管理六曹章奏、較內書文華殿展書誥勅撰文、前右春坊右諭德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經筵講官、通家鄉眷生王鐸頓首拜書丹」。

清因明制,設翰林院。置掌院學士兩人,滿、漢各一人,從二品。清掌院學士無文學撰述之責,是侍讀學士以下諸官的名義長官,與唐宋之翰林學士有所不同。但仕為翰林官者不僅升遷較他官為易,而且南書房行走及上書房行走例由翰林官為之,因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多蒙優待厚遇。

翰林,即文翰之林,意猶文苑。翰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文學家揚雄的《長楊賦》。而以其名官,則始於唐代。武德時,高祖設立由各種藝能之士供職的翰林院,除文學之士外,醫卜、方伎、書畫、甚至僧道等皆可入選,以待詔於院,史稱「翰林初置,雜流並處」。玄宗時,遴選擅長文詞之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詔制,翰林院因此逐漸演變為草擬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任職者稱翰林待詔。此前,起草詔制本是丞相府屬官「中書舍人」之專職,而玄宗以其草詔難以保密且難應急需,從而挑選擅長文學之親信官員充待詔,以備草擬急詔,兼有撰寫詩文、以頌太平之責。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另建翰林學士院,將文學之士從雜流中分出,供職者稱翰林學士,簡稱學士,本身無品秩,以原品入值。從此,「職清地禁,雜流不入」。著名詩人李白、白居易,皆曾供職於翰林學士院。翰林學士初置時,並無員額,后依中書舍人之例,置學士六人。憲宗時,擇其中資深者一人為承旨,以統領諸學士。「安史之亂」后,戰事頻繁,翰林學士地位愈發重要,不但在草詔方面分割中書舍人之權,且在得參謀議論方面分割宰相之權。憲宗以後,翰林學士承旨往往晉陞為宰相。隨着時光推移,翰林學士與中書舍人分工日趨明確。學士負責起草任免將相大臣、宣佈大赦、號令征伐等有關軍國大事的詔制,稱內製;而中書舍人負責起草一般臣僚的任免及例行文告,稱外製。二者並稱兩制,而內製重於外製。宋沿唐制設學士院,也稱翰林學士院。翰林學士充皇帝顧問,宰相多從翰林學士中遴選。北宋前期,翰林學士亦無品秩。元豐改制后,翰林學士承旨和翰林學士成為正式官職,正三品,不任他職,專司內製,例加知制誥銜。此外,宋因唐制,另設專掌方術伎藝供奉之事的翰林院。此做法也影響到其他少數民族政權。西夏國曾設有翰林學士院,官員有學士等;遼朝南面官中有翰林院,掌漢文文書及刑獄諸事,長官為翰林學士及翰林學士承旨等;金朝置翰林學士院,設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等,掌草詔等事;元朝設翰林兼國史院及蒙古翰林院,官員與金代同,分掌制誥文字、纂修國史及譯寫文字。翰林院

明代是翰林院長足發展的黃金時期。將前代之翰林學士院正式定名為翰林院,而與雜流諸如方術伎藝等供奉之事脫離干係。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考議制度,詳正文書,備皇帝顧問,主官為翰林學士,下有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修撰、編修、檢討等官,另有作為翰林官預備資格的庶吉士。明代將翰林院定為五品衙門,翰林官品秩甚低,卻被視為清貴之選。翰林若得入直文淵閣參與機密,則更是貴極人臣。

清因明制,設翰林院。置掌院學士兩人,滿、漢各一人,從二品,是侍讀學士以下諸官之長,其他翰林官設置多因命制。而自康熙時起,掌院學士歷由殿閣大學士兼領,地位更加突出。按清制,翰林官不僅升遷較他官為易,而且南書房行走及上書房行走例由翰林官為之,因而與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有較多接近機會,多蒙優待厚遇。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均由翰林官主持,形成座師制度,文脈與人脈相互交織,使翰林影響延伸至各個領域。翰林在知識界享有崇高聲望,對社會的方方面面發揮着巨大的影響力。翰林院制度不始於清代而以清代為最完備,資料最為豐富,機構最為龐大,品秩最為突兀,規模最為壯觀,是集歷代大成的產物。

以上都是相關文摘摘錄的,筆者整理過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九鬼御龍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九鬼御龍
上一章下一章

關於相國寺和翰林院的原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