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堂課 驚悚小說:營造氣氛的秘密

第16堂課 驚悚小說:營造氣氛的秘密

第16堂課驚悚小說:營造氣氛的秘密

驚悚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在驚悚小說中,可能包含着懸疑、恐怖、哥特、靈異、神秘、犯罪的一種或多種元素,它最顯著的特徵,不是依靠血腥恐怖的場面本身來吸引讀者,而是憑藉營造恐怖氛圍,用懸念、暗示來激發讀者的想像力,引導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緊張和恐懼。簡單說,就是描述的重點不是看得見的恐怖,而是感受到的恐懼。

那麼,創作驚悚小說有哪些方法技巧呢?下面我將從小說環境、氛圍營造與主題立意三個方面來具體講述。

首先,你需要給小說設置一個真實自然的現實環境。這個環境,可以是故事發生的具體空間場所,也可以是小說中人物的處境。這個環境越真實,讀者越熟悉,代入感就會越強。比如,斯蒂芬·金《閃靈》中的大酒店,《迷霧》中的大超市,《鬼店》裏漫長的公路等,都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場所,甚至是我們曾經居住過、行走過的地方,故事發生在這些環境中,讀者會不自覺地想起自己的經歷,對號入座。再比如《小丑回魂》中,七個不同個性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弱點和恐懼,比爾結巴、班恩肥胖、麥克是黑皮膚、貝弗莉受父親虐待、艾迪身體病弱。這些恐懼與焦慮,可能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熟悉的人身上,甚至是自己身上,閱讀時自然會產生共鳴。因此小說的環境貼合讀者所處的世界,是增強代入感的一個關鍵點。

其次,在確保人物與事件發生的空間環境的真實性之後,我們來談一談,創作驚悚小說最重要的部分:恐怖氛圍的營造。我覺得可以嘗試從恐怖事件的設置、人物心理的刻畫、恐怖意象的運用,三個角度來營造小說的恐怖氛圍。

第一,給不可知的、靈異的事件賦予真實性。人們對靈異事件往往持否定態度,但如果把靈異事件置於日常生活瑣事中,不僅顯得真實可信,而且能夠達到驚悚小說獨有的刺激效果。比如,斯蒂芬·金在《閃靈》中,先用大量的筆墨來鋪陳主人公傑克,處在工作壓力、婚姻危機、生存焦慮等現實問題的包圍中,暗示傑克似乎有精神分裂的傾向。之後,讓傑克處於各種離奇事件中,正當讀者會以為這些不過是男主的臆想,再讓前任看守人的鬼魂幫男主開門,這時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一切都是真的。這樣一步一步鋪設情節,讓讀者參與其中,有助於靈異事件水到渠成,顯得真實可信。

第二,深入刻畫人物恐懼心理。人物心理是人物在一定環境中,圍繞客觀事物而產生的看法、感觸、情緒、聯想等思想活動與情感體驗。細膩深刻的內心描寫,能使讀者不自覺地進入主角的內心世界,將敘事者的心理活動內化為讀者自身的內心感受,進而將恐怖體驗層層推進,加重讀者的恐懼感。具體來說,可嘗試運用內心獨白、景物襯托、留白藝術等手法。

內心獨白,是表現人物內心的重要表達手法。由於人物的心理活動屬於意識或潛意識的範疇,通常具有無邏輯性和隨意性,因此這種手法往往打破線性發展結構,不受時間、空間、邏輯、因果關係的制約,出現時空的顛倒和跳躍。比如,鈴木光司的《午夜凶鈴》,他在描寫觀看錄像帶的時候,運用括弧來表現主人公淺川的心理活動,並且使用的是更能引起讀者共鳴的第一人稱。隨着情節的推動,淺川的心理活動也在煎熬起伏。恐懼、絕望,伴隨着鈴木光司對錄像帶畫面的描述,伴隨着主人公的跌宕起伏的內心變化,還有四周若隱若現的鬼魅環節,讓讀者跟着主人公與死亡賽跑。

再說景物襯托法。一切景語皆情語,人在不同的心境下看景物,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因此,通過對景物色彩或明亮或陰暗的描寫,也能凸顯人物的性格命運與情緒情感。《閃靈》中,作者詳細地描寫了主人公一家去遠望飯店中途所見之景:深不見底的山谷、墨綠色的落基山松和雲杉、灰白的懸崖、懸崖上飛瀉而下的瀑布,內華達山脈,殘食同伴屍體的登山隊……用危險、陰森的景物,襯托小說人物不安的心理,渲染一種不祥的氣氛與後文發生的恐怖事件相呼應。

留白手法則可以充分調動讀者的想像力。在呈現某種恐怖事物或情境時不做具體的描繪,而是將這種恐怖存在的本身省略,讓讀者依靠想像力自己填補出來,這樣既可以弱化血腥恐怖所帶來的心理衝擊,又能以虛代實,營造氛圍、製造懸念,為讀者提供解讀的自由和完成拼圖的快感。例如電影《英雄煉獄》裏,鏡頭定格下的女人居左,右邊空曠,沒有血色,但無聲的畫面卻是女人已經死了;《殺人回憶》在宋康昊難以名狀的眼神中結束,但隱含的卻是兇手仍然逍遙法外;《七武士》裏,武士和村民駐守在村前山道口,武士首領擔心山賊的火槍,於是,有村民自告奮勇去搶,被久藏制止。第二天清晨久藏回來只說「殺了兩個」,但暗含的卻是久藏奪槍的戲,不費一人,不交一刀,這就是留白的真諦。

第三,運用具有恐怖寓意的形象,增強恐怖效果。好的驚悚小說,雖說不重視恐怖場面的描寫,但適當使用一些具有恐怖寓意的形象,可以在營造恐怖氛圍中錦上添花。比如,斯蒂芬·金在創作中,一方面善於運用墳場、貓、烏鴉、十字架等傳統哥德式的標識,像《閃靈》和《寵物墳場》中的印第安人墳場,《魔女嘉莉》中母親的懺悔室,《頭號書迷》與《閃靈》中皆出現的長斧,《屍骨袋》中的鬼屋,《迷霧》中未知的怪物等等。這些都成為斯蒂芬·金營造小說環境與表現人物心理很好的道具。另一方面也加入了當代文學形變異化的意象、科幻的時空概念、靈異的力量等非理性元素,來為小說表現現代人精神和身份焦慮服務。像《蘭戈利爾人》的時間穿越和裂縫主題,《亞特蘭蒂斯之心》中泰德身份的神秘性、凱麗和柯菲的特異功能、老轎車克里斯汀的異化等,都為現代人身份的異化和不確定性危機的傳達提供了介質。同樣的例子,還有《午夜凶鈴》中的錄像帶、電視機、擁有超能力的貞子,都是作者傳達自己對現代社會人本身的思考與人類命運的擔憂的載體。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恐怖形象的運用,不宜過多過密,描寫也需詳略得當,主次分明,把重點放在人物處於這一情境中的反應。

最後,雖然是寫恐怖與恐懼,但最終的落腳點其實是它的對立面——光明與希望。恐懼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感之一,所有文化的源頭都能找到它的影子,無論是以黑暗著稱的格林兄弟,還是以溫馨著稱的漢斯·安徒生,故事裏都少不了巫婆、巨人、魔鬼這些負面形象。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這些陰暗的東西作為映襯,正面的意義就無法凸顯。但丁在《神曲》裏,對地獄的描繪有多可怕,迷失之人對天堂的嚮往就有多熱烈。也就是說,驚悚小說中所描述的令人恐懼的「毀滅」「死亡」「黑暗」都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反襯作者對人性中善良、悔恨的寄望與救贖,對現代人生存焦慮與精神困境的哀傷,對愛與希望的嚮往。比如斯蒂芬·金一方面,將作品的主人公大多設定為不起眼的平凡人,多是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出身,他們內心深處對現實的恐懼根源,不是靈異的事件、恐怖的幽靈,而是對生活保障的擔憂、對心愛的人的牽掛、對得不到別人認可的苦悶、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對未來的困惑等等,這些同樣適用於現代社會的每個人。但另一方面,他筆下的人物又能戰勝自我,戰勝那些欺辱、控制或毀滅他們的邪惡力量。正如他曾經說過的:「即使是在玩世不恭、絕望和殘酷的世界裏,我們依然都有可能找到愛,發現自身的潛能。」因此,在寫作時,我們要注意,寫恐懼、寫毀滅,不是為了恐怖而恐怖,而是為了反襯它的對立面希望與光明,這樣小說的主題就會大大地升華了。

這節課我們從小說環境、氛圍營造與主題立意三個大的方面講述了一些創作驚悚小說的方法。其中,也談到了一些營造恐怖氛圍具體的文學手法,像內心獨白、景物襯托、留白手法等等,其實遠遠不止這些,大家要在具體的創作中選擇恰當的方法。這些是技巧層面的經驗,最重要的還是在於耐心和堅持,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掘故事,這也是我寫作十八年來的切身感受。

本節課的腦洞題:

想像你的主人公,現在走進了一家廢棄多年的醫院,試着用心理描寫和環境描寫營造一段恐怖氛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故事寫作:小說寫作實用指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故事寫作:小說寫作實用指南
上一章下一章

第16堂課 驚悚小說:營造氣氛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