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大荒西經

卷十六 大荒西經

大荒西經

※原文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

※譯文

在西北海以外,大荒的一個角落,有座山斷裂而合不攏,名叫不周山,有兩頭黃色的野獸守護着它。有一條水流名叫寒暑水。寒暑水的西面有座濕山,寒暑水的東面有座幕山。還有一座大禹攻打共工國時的山。

※原文

有國名曰淑士,顓頊之子。

※譯文

有個國家名叫淑士國,這裏的人是帝顓頊的子孫後代。

※原文

有神十人,名曰女媧1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註釋

1女媧:神話傳說中,女媧是一位以神女的身份做帝王的女神人,是人的臉面蛇的身子,一天內有七十次變化,她的腸子就化成這十位神人。

※譯文

有十個神人,名叫女媧腸,就是女媧的腸子變化而成神的,在稱作栗廣的原野上小道上居住。

※原文

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

※譯文

有位神人名叫石夷,從北方吹來的風稱作韋,他處在大地的西北角,掌管着太陽和月亮升起落下時間的長短。

※原文

有五采之鳥,有冠,名曰狂鳥。

※譯文

有一種長著五彩羽毛的鳥,頭上有冠,名叫狂鳥。

※原文

有大澤之長山。有白氏之國。

※譯文

有一座大澤長山。有一個白氏國。

※原文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東,有長脛之國。

※譯文

在西北海以外,赤水的東岸,有個長脛國。

※原文

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1,稷降以谷。稷之弟曰台璽,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有赤國妻氏。有雙山。

※註釋

1后稷:傳說他是周朝王室的祖先,姓姬氏,號后稷,善於種莊稼,死後被奉祀為農神。

※譯文

有個西周國,這裏的人姓姬,吃穀米。有個人正在耕田,名叫叔均。帝俊生了后稷,后稷把各種穀物的種子從天上帶到下界。后稷的弟弟叫台璽,台璽生了叔均。叔均於是代替父親和后稷播種各種穀物,開始創造耕田的方法。有個赤國妻氏。有座雙山。

※原文

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樹,名曰櫃(jǔ)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譯文

在西海以外,大荒當中,有座山叫方山,山上有棵青色大樹,名叫櫃格松,是太陽和月亮出入的地方。

※原文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天]民之國,食谷,使四鳥。

※譯文

在西北海以外,赤水的西岸,有個天民國,這裏的人吃穀米,能馴化驅使四種野獸。

※原文

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譯文

有個北狄國。黃帝的孫子叫始均,始均的後代子孫就是北狄國人。

※原文

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號曰太子長琴。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1,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榣山,始作樂風。

※註釋

1祝融:傳說是高辛氏火正,名叫吳回,號稱祝融,死後為火官之神。

※譯文

有座芒山。有座桂山。有座榣山,山上有一個人,號稱太子長琴。顓頊生了老童,老童生了祝融,祝融生了太子長琴,於是太子長琴住在榣山上,開始創作樂曲並風行世間。

※原文

有五采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

※譯文

有三種長著五彩羽毛的鳥:一種叫凰鳥,一種叫鸞鳥,一種叫鳳鳥。

※原文

有蟲狀如菟1,胸以後者裸不見,青如猨狀。

※註釋

1菟:通「兔」。

※譯文

有一種野獸的形狀與普通的兔子相似,胸脯以後全都裸露著而又看不出來,這是因為它的皮毛青得像猿猴而把裸露的部分遮住了。

※原文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日月所入。

※譯文

在大荒的當中,有座豐沮玉門山,是太陽和月亮降落的地方。

※原文

有靈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葯爰在。

※譯文

有座靈山,有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個巫師,從這座山升到天上和下到世間,各種各樣的藥物就生長在這裏。

※原文

(西有)[有西]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民]之國,沃民是處。沃之野,鳳鳥之卵是食,甘露是飲。凡其所欲其味盡存。爰有甘華、甘柤、白柳、視肉、三騅1、璇瑰2、瑤碧、白木3、琅玕4、白丹5、青丹6,多銀、鐵。鸞鳳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是處,是謂沃之野。

※註釋

1三騅:皮毛雜色的馬。2璇:美玉。瑰:似玉的美石。3白木:一種純白色的樹木。4琅玕:傳說中一種結滿珠子的樹。5白丹:一種可做白色染料的自然礦物。6青丹:一種可做青色染料的自然礦物。

※譯文

有西王母山、壑山、海山。有個沃民國,沃民便居住在這裏。生活在沃野的人,吃的是鳳鳥產的蛋,喝的是天降的甘露。凡是他們心裏想要的美味,都能在鳳鳥蛋和甘露中嘗到。這裏還有甘華樹、甘柤樹、白柳樹,視肉怪獸、三騅馬、璇玉瑰石、瑤玉碧玉、白木樹、琅玕樹、白丹、青丹,多出產銀、鐵。鸞鳥自由自在地歌唱,鳳鳥自由自在地舞蹈,還有各種野獸,群居相處,所以稱沃野。

※原文

有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曰大

※譯文

有三隻青色大鳥,紅紅的腦袋,黑黑的眼睛,一隻叫作大

※原文

有軒轅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軒轅之台。

※譯文

有座軒轅台,射箭的人都不敢向西射,因為敬畏軒轅台上黃帝的威靈。

※原文

大荒之中,有龍山,日月所入。有三澤水,名曰三淖(nào),昆吾之所食1也。

※註釋

1食:食邑,即古時作為專門供應某人或某部分人生活物資的一塊地方。

※譯文

大荒當中,有座龍山,是太陽和月亮降落的地方。有三池子匯聚成的大水池,名叫三淖,是昆吾族人取得食物的地方。

※原文

有人衣青,以袂1蔽面,名曰女丑之屍。

※註釋

1袂(mèi):衣服的袖子。

※譯文

有個人穿着青色衣服,用袖子遮住臉面,名叫女丑屍。

※原文

有女子之國。

※譯文

有個女子國。

※原文

有桃山。有

※譯文

有座桃山。有座

※原文

有丈夫之國。

※譯文

有個丈夫國。

※原文

有弇(yǎn)州之山,五采之鳥仰天1,名曰鳴鳥。爰有百樂歌儛之風。

※註釋

1仰天:張口噓天。

※譯文

有座弇州山,山上有一種長著五彩羽毛的鳥正仰頭向天而噓,名叫鳴鳥。因而這裏有各種各樣樂曲歌舞的風氣。

※原文

有軒轅之國,江山之南棲為吉,不壽者乃八百歲。

※譯文

有個軒轅國,這裏的人把居住在江河山嶺的南邊當作吉利,他們當中就是壽命不長的人也活到了八百歲。

※原文

西海陼1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弇(yān)茲。

※註釋

1陼(zhǔ):同「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譯文

在西海的島嶼上,有一個神,長著人的面孔、鳥的身子,耳朵上掛着兩條青色蛇,腳底下踩踏着兩條紅色蛇,名叫弇茲。

※原文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有神,人面無臂,兩足反屬1於頭上,名曰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2及黎3,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註釋

1屬:接連。2重:神話傳說中掌管天上事物的官員南正。3黎:神話傳說中管理地下人類的官員火正。

※譯文

大荒當中,有座日月山,是天的樞紐。這座山的主峰叫吳姖天門山,是太陽和月亮降落的地方。有一個神,長得像人但沒有臂膀,兩隻腳反轉着連在頭上,名叫噓。帝顓頊生了老童,老童生了重和黎,帝顓頊命令重託著天用力向上舉,又命令黎撐着地使勁朝下按。於是黎來到地下並生了噎,他就處在大地的最西端,主管着太陽、月亮和星辰運行的先後次序。

※原文

有人反臂,名曰天虞。

※譯文

有個人反長著臂膀,名叫天虞。

※原文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譯文

有個女子正在替月亮洗澡。帝俊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個月亮,這才開始給月亮洗澡。

※原文

有玄丹之山。有五色之鳥,人面有發。爰有青

※譯文

有座玄丹山。在玄丹山上有一種長著五彩羽毛的鳥,一副人的面孔而且有頭髮。這裏還有青

※原文

有池,名孟翼之攻顓頊之池。

※譯文

有個水池,名叫孟翼攻顓頊池。

※原文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鉅,日月所入者。

※譯文

大荒當中,有座鏖鏊鉅山,是太陽和月亮降落的地方。

※原文

有獸,左右有首,名曰屏蓬。

※譯文

有一種野獸,左邊和右邊各長著一個頭,名叫屏蓬。

※原文

有巫山者。有壑山者。有金門之山,有人名曰黃姖之屍。有比翼之鳥。有白鳥,青翼、黃尾、玄喙。有赤犬,名曰天犬,其所下者有兵。

※譯文

有座叫作巫山的山。有座叫作壑山的山。有座金門山,山上有個人名叫黃姖屍。有比翼鳥。有一種白顏色的鳥,長著青色的翅膀,黃色的尾巴,黑色的嘴殼。還有一種紅顏色的狗,名叫天狗,它所降臨的地方就會發生戰爭。

※原文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1,處之。其下有弱水2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註釋

1白:指尾巴上點綴著白色斑點。2弱水:相傳這種水輕得不能漂浮起鴻雁的羽毛。

※譯文

在西海的南面,流沙的邊沿,赤水的後面,黑水的前面,屹立着一座大山,就是昆崙山。有一個神—長著人的面孔、老虎的身子,尾巴有花紋,而上面儘是白色斑點,它住在這座昆崙山上。昆崙山下有條弱水會聚的深淵環繞着它,深淵的外邊有座炎火山,東西一投進去,就會燃燒起來。有人頭上戴着玉制首飾,滿口老虎的牙齒,有一條豹子似的尾巴,在洞穴中居住,名叫西王母。這座山擁有世上的各種東西。

※原文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陽之山,日月所入。

※譯文

大荒當中,有座常陽山,是太陽和月亮降落的地方。

※原文

有寒荒之國。有二人女祭、女薎。

※譯文

有個寒荒國。這裏有兩個人分別叫女祭、女薎。

※原文

有壽麻之國。南嶽娶州山女,名曰女虔。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壽麻,壽麻正立無景,疾呼無響。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譯文

有個國家叫壽麻國。南嶽娶了州山的女兒為妻,她的名字叫女虔。女虔生了季格,季格生了壽麻,壽麻端端正正站在太陽下不見任何影子,高聲疾呼而四面八方沒有一點兒迴響。這裏異常炎熱,人們不可以前往。

※原文

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屍。故成湯1伐夏桀2於章山,克之,斬耕厥前。耕既立,無首,

※註釋

1成湯:即商湯王,商朝的開國國王。2夏桀:即夏桀王,夏朝的最後一位國王。

※譯文

有個人沒了腦袋,手拿一把戈和一面盾牌站着,名叫夏耕屍。從前成湯在章山討伐夏桀,打敗了夏桀,斬殺夏耕屍於他的面前。夏耕屍站立起來后,發覺沒了腦袋,為逃避他的罪過,於是竄到巫山去了。

※原文

有人名曰吳回,奇1左,是無右臂。

※註釋

1奇:單數。這裏指與成對事物相對而言的單個事物。

※譯文

有個人名叫吳回,只剩下左臂膀,而沒了右臂膀。

※原文

有蓋山之國。有樹,赤皮支1干,青葉,名曰朱木。

※註釋

1支:通「枝」。

※譯文

有個蓋山國。這裏有一種樹木,樹皮樹枝樹榦都是紅色的,葉子是青色的,名叫朱木。

※原文

有一臂民。

※譯文

有隻長一個臂膀的人。

※原文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顓頊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謂大荒之野。

※譯文

大荒當中,有一座山,名叫大荒山,是太陽和月亮降落的地方。這裏有一種人,頭的正面、左側和右側各長著一張面孔,是顓頊的子孫後代,三張面孔一隻胳膊,這種三張面孔的人永遠不死。這裏就是所謂的大荒野。

※原文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后開1。開上三嬪2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開焉得始歌《九招》。

※註釋

1夏后開:即夏后啟。因為漢朝人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就改「啟」為「開」。2嬪:通「賓」。這裏作為動詞,意思是做客。

※譯文

在西南海以外,赤水的南岸,流沙的西面,有個人耳朵上掛着兩條青色蛇,駕着兩條龍,名叫夏后啟。夏后啟曾三次到天帝那裏做客,得到天帝的樂曲《九辯》和《九歌》而下到人間。這裏就是所謂的天穆野,高達一千六百丈,夏后啟在此開始演奏《九招》樂曲。

※原文

有(互)[氐]人之國。炎帝1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氐]人,是能上下於天。

※註釋

1炎帝:即傳說中的上古帝王神農氏。因為以火德為王,所以號稱炎帝;又因創造農具教人們種莊稼,所以叫作神農氏。

※譯文

有個氐人國。炎帝的孫子名叫靈恝,靈恝生了氐人,這裏的人能騰雲駕霧,上下於天。

※原文

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風道1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

※註釋

1道:從,由。

※譯文

有一種魚的身子半邊乾枯,名叫魚婦,是帝顓頊死了又立即蘇醒而變化的。風從北方吹來,天於是湧出大水如泉,蛇於是變化成為魚,這便是所謂的魚婦。而死去的顓頊就是趁蛇魚變化未定之機托體魚軀並重新復甦的。

※原文

有青鳥,身黃,赤足,六首,名曰

※譯文

有一種青鳥,身子是黃色的,爪子是紅色的,長有六個頭,名叫鳥。

※原文

有大巫山。有金之山。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偏句、常羊之山。

※譯文

有座大巫山。有座金山。在西南方,大荒的一個角落,有偏句山、常羊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山海經(國學大書院)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山海經(國學大書院)
上一章下一章

卷十六 大荒西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