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火炮工藝的改進

第294章 火炮工藝的改進

崇禎十三年十一月。

楊樂派遣大華艦隊佔領了海南島,隨後不斷的往海南運送災民,他讓災民們在海南島上墾荒種地。

為了避免和當地居民發生衝突,楊樂分給他們牲畜。

有的每戶配送一頭耕牛,有的是一隻羊,也有的是一頭豬。

楊樂通過恩惠,海南島上的居民對新的主人感激涕零,有了收成,自然願意交出來給大華帝國。

至此,大華帝國已經有了四塊領土,呂宋島、台灣島、澎湖列島、海南島。

……

崇禎十三臘月。

楊樂來到台灣的火炮軍工廠,此次來到,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巡察火炮的鑄造成果。

在今年初,呂宋島上己經建立了一個火炮製造廠,去年年底,情報部己經從京師竊來若干圖紙,並從天津諸地花重金雇來一批火炮工匠。

大明火器製造興盛,京師,天津一帶密布各樣火器作坊,工匠數萬人。

不過與軍隊一樣,這些工匠苦不堪言,管理上也有極大的漏洞,相關圖紙的竊取與工匠籠絡,根本不是難事。

連同原來的上百門紅夷六磅、八磅、十磅炮,幾個月前鑄成的六十門超大級別的十二磅紅夷火炮,楊樂現在共有一百六十門紅夷大炮。

不過這遠遠不夠,楊樂知道清國己經開始大規模自鑄紅夷大炮的能力,對火炮生產也非常重視,松山之戰後,他們紅夷大炮數目超過一百門,入關后更是超過兩百門。

清國通過投靠過去的漢人工匠,懂得了使用失蠟法鑄造火炮,並對火炮不同位置進行退火處理,所鑄火炮性能已超過此時的西洋火炮。

能預知很多歷史,其實對楊樂也來說也是一件痛苦的事,因為所有的壓力只能自己一個人默默忍受。

不能告訴任何人。

不過穿越者也有優勢,便是多了好幾百年的見識。你清國有鑄造火炮的失蠟法,我有鑄造火炮的鐵模法,決對領先當代的世界潮流。

不錯,楊樂所想到的便是清朝時候龔振麟發明的鐵模鑄炮法,工藝簡單,降低成本,還不受氣候限制。

如果用熟鐵打造代替生鐵鑄造,還可解決蜂窩澀體的問題。

這當然是非常優良的技術,要知道在歐洲,火炮鑄造從十六世紀一直到鴉片戰爭前,都是採用泥范整體模鑄法,或是失蠟法。

只有在鴉片戰爭后,才採用更先進的車床切削鑄造法。

現在沒有車床,楊樂退而求其次,採用了鐵模鑄炮法。

而且,泥模法與失蠟法,鑄炮時間都很長,長達一個月到三個月。

失蠟法雖不受季節限制,但每門炮所需時間也要兩、三個月。

而且成功率都不怎麼高,每鑄十門炮,合格率只有二、三成。

鐵模鑄炮法合格率可高達五成,鑄造一門炮,需要時間還不到一個月,不僅效率高,而且四季都可以進行。

年初火炮廠建立后,由軍工科孫元化親任管事,研究千里鏡的孫雲球也掛了個職,專門為火炮定做瞄準器。

火炮廠建立后,軍工科從各廠精挑細選了近百個工匠進入廠內任事。

在楊樂進入火炮廠時,一個個大火爐熱氣逼人,鐵漿飛漲,所有的工匠都在忙忙碌碌著。

火炮廠的總工匠師傅是個五十餘歲的老者,正是明末非常有名的畢懋康。

他撰寫了《軍器圖說》,書中羅列出各種火器、毒弩,圖文並舉,敘說軍器之製造,使用與威力。

他在書中曾云:「夷虜所最畏於明國者,火器也」。

畢懋康在紅夷炮的鑄造上有極深的造詣,情報部將他挖來,也是費了好大一番心力。

在楊樂看到他時,他正戴著眼鏡,聚精會神審視著一門完工的紅夷三磅炮,神情很專註。

每次楊樂看到畢懋康帶的眼鏡,總有一種怪怪的感覺,只有一個鏡片,兩邊用精緻的銅料裝飾,並用細繩綁在耳朵上,看起來跟獨眼海盜差不多。

其實眼鏡在明末已經不是什麼稀罕物了,不過明人不稱眼鏡,稱其為叆叇。

很多人配副眼鏡,多為表示吉祥或者身份高貴,並不是為了改善視力之用。

不過畢懋康的確是老花眼,有了孫雲球送他的這副單眼眼鏡,看東西就方便多了。

畢懋康聚精會神,楊樂等人進來都沒有發現,孫元化提醒他后,他忙將眼鏡扶到一邊,急步過來迎接。

看他恭敬地叩頭,楊樂扶起他:「畢師傅,在火炮廠還順心吧?」

畢懋康連聲道:「順心,順心,這大華帝國,真是世外桃源。」

待遇好,地位高,還可隨心所欲花費大量原料研究,楊樂又經常召見賜宴,對畢懋康來說,大華帝國就是他最理想的桃源之地。

其實畢懋康真的很喜歡這裡,也很喜歡鑽研這些火器。

他趕緊將這幾個月的成果做了匯總:「數月前,依陛下之言,研習鐵模法鑄炮,己有所心得,近日已經完成紅夷大炮十門,正要炮兵檢驗。」

可以看到,廠內工匠,現在都使用鐵模法鑄炮,近百工匠忙忙碌碌,分工幾道,有調製漿液的,有澆鑄金屬熔液的,還有負責龐大的起吊裝置,各有工序。

這鐵模鑄炮法工序約有六道,鑄炮時先將鐵模的每瓣內側刷上兩層漿液,第一層漿液使用細稻殼灰和細沙泥製成的,第二層漿液使用上等極細窯煤調水製成的。

然後兩瓣相合,鐵箍箍緊、烘熱,節節相續,最後澆鑄金屬熔液。待澆足熔液,冷卻成型后,按模瓣次序剝去鐵模,如剝掉筍殼一樣,逐漸露出炮身,再剔除炮心內的泥胚胎,鐵炮便成,比泥范法與失蠟法快了很多。

其實楊樂只在後世看過鐵模鑄炮法相關史料,有著若干記憶,若真要實現,還是要靠孫元化等人摸索著完成。

對這些科學工匠而言,技術上他們其實沒有問題,所欠缺的,只是需要楊樂給他們捅破那層窗戶紙而已。

經過幾個月的摸索,這鐵模鑄炮法,便在大明成功實現。

提起這鐵模法,畢懋康讚不絕口:「其法至簡,一工收數百工之利,一炮省數十倍之資。大銃旋鑄旋出,不延時日,且銃口自然光滑,無瑕無疵,真乃利法也。」

畢懋康曾是萬曆二十六年進士。以中書舍人授御史,言內閣不當而革職。

後來,就被楊樂聘請來了大華帝國。

此時滿口的之乎者也,不要說,他戴上眼鏡后,配上他那修長乾瘦的身子骨,真有點招搖撞騙的算命先生的模樣。

像他這種鑄炮器匠來說,幾十年見過的火炮無數,從佛狼機火炮到紅夷大炮,經手不知多少。

一門炮的成功,向來都需幾個月,哪有眼下這麼快捷的?

而且使用鐵模鑄炮法,膛內自然光滑,解決了炮膛蜂窩的難題,那可是火炮炸膛與裝填緩慢的重要原因。

因為是楊樂提出來了這個方法,許多問題都迎刃而解,工匠們對楊樂佩服得更是五體投地。

孫元化帶楊樂等人在廠內來回巡視,一邊吩咐工匠們給楊樂介紹。

巡視了一圈,此時,楊樂關心的是另一個問題,他問道:「孫大人,工匠老師傅們教習新手鑄造的事情進行的如何了?」

孫元化說道:「回陛下,很多匠工們原本就有底子,學的也用心,估算兩年之內,這近二百名新匠工,便可獨自鑄炮。

按照楊樂的意思,是那些讓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們教習新選入廠內的近二百工匠學習如何鑄炮,為將來的大規模生產打下基礎。

當時孫元化很猶豫,畢竟鑄炮的技藝,是每一個老工匠吃飯傳家的本事,哪能隨便傳人的道理?

對於古代很多工匠而言,自家的技藝,向來密不示人,只傳長子,甚至傳媳不傳女。

便是招些學徒,也要考查再考察,跟隨在師父身邊幾年,甚至十幾年後,才會透露一些重要的地方,決不可能全盤交出去。

有句話叫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父。都擔心這個問題,所以,藏著掖著。

有些時候,師父突然得了急病,根本來不及把訣竅傳授給徒弟,所以,很多絕技就是這樣失傳了。

不過隨後楊樂提出了「專利」這個名詞,活獲得了某一項專利,如果拿出來,其他工匠每打制一門火銃,都要向專利人交納一定的利錢,等於那些人都是他們的學徒。

這種專利費,積少成多,利及子孫,帶來的好處高達幾十年。

技藝範圍擴展的越廣,造的火銃火炮越多,專利人得到的銀子就越多。

因此,老工匠們也不再藏私,拿出各種看家本領,來申請專利。

其實對那些老工匠師傅,以楊樂的威望和手段,完全可以強迫他們主動交出技術,不過楊樂認為不妥當。

那樣會讓老師傅們記恨。

只要給各人帶來了好處,才可以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一個是強迫,一個是主動,這生產力天差地別。

所以火炮廠這近百個工匠都成為孫元化的學徒,包含宋應星在內。

雖然他對佛郎機火炮的鑄造也頗為精通,貪多嚼不爛,暫時孫元化只教他們紅夷炮的鑄造技術。

說起佛郎機火炮,與紅夷炮各有千秋,不過紅夷炮佔了射程的優勢,未來楊樂的主要對手還是清國,紅夷大炮無疑是最犀利的火器。

外來,火器是趨勢,火器會徹底取代冷兵器。

楊樂希望未來能有上千門紅夷大炮,一下子炸死數萬多騎兵。

那場面,想想就恐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昌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昌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294章 火炮工藝的改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