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西征(23)

第348章:西征(23)

昭武校尉王千帆率領200名豐禾倉官兵在梁鼎、火水牛、王陽、趙季四人帶領下向湋河川道急急而趕去。

走到斜插北岸的硬溝套跟前,忽見前面走來一幫人來;你看這幫人怎個裝扮:披甲戴盔,虎視眈眈;每人手中都有一把突厥彎刀。

突厥彎刀中原軍隊很少佩帶,卻是草原游牧族的必備兵器;草原游牧民族尊稱匈奴為先祖,而匈奴誕生在秦漢年間;曾經是中原王朝的勁敵。

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了華夏後為了對付不斷騷擾邊境的夷狄,動員全國民力修築了長城;還派心腹大將蒙恰和皇太子扶蘇在北地駐紮防守。

漢武帝劉徹即位后對邊患不斷的匈奴發起了懲罰性的征,衛青、霍去病甥舅倆無愧於華夏民族的精英;率鐵蹄在茫茫大漠對匈奴發起前所未有的大反擊。

但漢武帝只是趕走匈奴卻沒有消滅,他的曾孫劉病已;這個一出生就被祖爺爺關進監獄的百病纏身者卻青出於藍而勝於,即位第二年就發16萬大軍對匈奴進行決勝性的清算;將漢家疆域北擴至北冰洋,東至九州半島,南到印度支那,西到裏海的廣大疆域;面積達2560萬平方公里;是華夏歷史上最鼎盛的朝代。

劉病已就是大名鼎鼎的漢宣帝劉詢,劉詢創造了華夏有史以來最大的疆域;讓外交家常惠在西域立了一通石碑名曰「定胡碑」。

定胡碑的出現,使匈奴人折服了大漢,大漢顯現出華夏民族不可侵犯、驍勇善戰不可戰勝的威力和勢態。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是漢宣帝朝大將陳湯吟唱出的天籟之音。

匈奴消亡后出現了突厥,接著又是鮮卑、羌、契丹,這些游牧民族跟匈奴有千絲萬縷的承接關係,均稱是匈奴後裔。

匈奴的後裔發展到唐朝出了一隻勁旅——突厥,突厥人的冶鍊技術已經相當成熟;製作出來的突厥彎刀成為日後族群的殺戮利器。

梁鼎見迎面而來的士卒手拎突厥彎刀,慌對身邊的指揮使昭武校尉王千帆道:「王大將軍,前面來的隊伍是契丹韃子!」

梁鼎冷不丁的話語使王千帆驚詫不已,趙季接上樑鼎的話道:「我們奉敏姑娘,不,奉征西招討使盧成玉大元帥的命令趕來豐禾倉報訊;就是通告大將軍契丹韃子來襲朝廷糧倉的事,沒想到他們來得這麼快!」

王千帆聽完梁鼎和趙季的稟報,定了定神向前看去;果然見六七十人的隊伍揚長而來,士卒們人人雄壯,個個剽悍,手中的突厥彎刀在陽光的照射下輝放著刺眼的光。

王千帆沉吟一陣看看周圍的地形,立即命令200兵士搶佔硬溝套有利地形隱蔽起來。

札幌伊盟65人僥倖從鸚鵡洲上的小木橋過湋河后卻犯了暈,不知道趙元佐的具體方位在那裡。

札幌伊盟和手下幾個小頭目緊急商議,一個小頭目道:「于越大天王讓我們從東邊包圍宋國太子趙元佐,可能是形勢緊迫沒有太講明白具體方位;不過小人以為,宋太子會在我們西邊!」

札幌伊盟見小頭目說得是是而非,冷哼一聲道:「你這模稜兩可的話等於沒說……」

說言未了,便見瞭哨來報;說前面溝套里有人頭移動好像是宋軍。

札幌伊盟一聽,立即斷定這是宋國太子趙元佐的人馬;神情立即亢奮起來,將手中的突厥彎刀向前揮了一揮下達了進攻命令。

札幌伊盟率領的65人全是鐵林軍,鐵林軍在馬上是爺;下了馬卻只能做孫子。

但札幌伊盟想搶佔頭功,命令兵士肆無忌憚地向硬溝套衝殺過去。

王千帆見契丹韃子衝殺過來,命令兵士隱蔽在草叢樹林中用弓弩殺傷敵人。

北宋的弓弩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兵器坊的能工巧匠用多年的經驗創造出了弓弩類遠射武器的巔峰之作——三弓床弩。

三弓床弩又被稱為八牛弩,宋朝人把這種威力巨大的大型弓弩稱為床弩;一架弩炮往往聯裝兩張弓或三張弓,利用多弓的合力發射箭矢,勁力勝於以前的所有弓弩。

三弓床弩射程為1500米以上,強弩發射一發箭矢單是上弦就需要百餘人採用人力絞軸張弦;而發射就需要7人之數。

當然三弓床弩是大型弓箭,慣常用於守城;長途奔襲、短途鏖戰很少使用。

三弓床弩被世人稱為一槍三劍箭,外形像標杆槍似的;三片鐵翎就像三把劍一樣,看著也嚇人。

三床弓弩相當於後世的火炮,但火炮的最大射程可以達到500公里比三弓床弩高出一百倍;如果說三弓床弩是火炮的先祖還講得過去,因為火炮就是在三弓床弩的原理上發展起來的。

三弓床弩的瞄準和發射必須有專人負責,需要強壯的大力士用巨型斧頭砸下作為發射弓箭的機關來完成床弩的發射;這類士兵被稱為床子弩手。

三床弓弩弩臂上有七條矢道,居中的矢道放長槍似的巨箭,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瞅准敵軍時一下子發射出去。

三弓床弩還可以發射攻城專用的箭,箭支如果是標槍的話;射程之內發射可以直接釘入城牆裡面,成排成行的箭牢牢的釘在城牆上;攻城士兵可以藉此攀緣而上攻佔城頭。

公元1004年的遼宋澶淵之戰,宋軍在城樓上安設了多台床弩;應對遼軍攻城的時候巨大的床弩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

宋朝的床弩手一箭矢正好射中遼軍主帥蕭撻凜,承天皇太后蕭卓得知後放聲大哭;因為蕭撻凜是她此次征宋的王牌,蕭撻凜被宋軍的床子弩射死;遼軍已經完敗了一半。

明察秋毫的蕭太后見大勢已去,只好跟宋國訂立了《澶淵之盟》;從此宋遼邊境和平了一百多年。

王千帆的部隊沒有帶上床子弩,但200多名將士手中拎的全是北宋時期的殺敵利器——連擊弩。

連擊弩是諸葛弩的改進,機關扣動一次可以射出十支弩箭;殺傷力巨大。

連擊弩由弓、弩臂、弩機三個部分構成:弓橫裝於弩臂前端,弩機安裝於弩臂後部。

弩臂用以承弓、撐弦,並供使用者托持;弩機用以扣弦、發射。

使用時將弦張開以弩機扣住,把箭置於弩臂上的矢道內瞄準目標;爾後扳動弩機,弓弦回彈,箭即射出。

弩箭有方頭的(方鏃箭)、角錐頭的、梯形的等,有的帶倒鉤。

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戰國時期的弩機已經可以和近代的來複槍相媲美,組見華夏軍事文明的超前和輝煌。

戰國時期楚國的琴氏「橫弓著臂,施機設樞」發明了弩(春秋時期,地處南方的楚國在擴展疆土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與當時的少數民族部落發生衝突;從中受到啟發,學到弩的製造方法也是自然的)。

弩發明后不斷得到改進,主要體現在弓力的不斷加強和弩機的改進上。

據記載,當時有一張弩重量為369kg,最大射程可達800米;完全可以跟後世的自動步槍媲美。

弩中最重要的青銅組件出現於戰國,盛行於秦漢;是古代遠射兵器中最早的青銅機械裝置。

包括外框部分的」郭」,鉤住和放開弓弦的「牙」,作為扳機的」懸刀」及瞄準的「望山」。

用這種弩射出的箭更準確更具穿透力。

戰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更大的弩,《墨子·備高臨》中的「連弩之車」,所用之箭長1.9m,尾部有繩,在射出之後可以卷回再用。

當時,弩具有很強的殺傷力與威懾力,所以為兵家所倚重。

公元前260年發生的秦趙長平之戰中,秦軍的強弓硬弩發揮了巨大作用,最終將趙國主將趙括射成「刺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

唐朝時,由於領土的擴展;唐軍以輕型步兵和騎兵為主講求機動性,弓弩作為主要射遠兵器裝備了唐朝大部分軍隊。

《太白陰經》所載,唐代軍隊一軍人數為12500人,裝備弓12500張(附弦37500條,箭3750000支),弩2500張(附弦7500條,箭250000支),裝備比率各佔100%和20%。

弓在唐時不是管制兵器,而弩絕對禁止民間持有,以防止農民起義軍用其對抗朝廷。

宋朝是弩的主要使用朝代,宋軍兵器以弓弩為主,弓弩兵在宋軍中佔六成以上,由於弓弩是主要兵器,所以宋朝時衡量一個人的武藝,都是以臂力作為第一標準的,即看能挽開多少斗的弓。

宋軍的弩種類很多,突出的有兩種,一為床子弩,二為神臂弓。

梁鼎他們手中的連擊弩是在三國諸葛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更具有實戰性;而王千帆兵士多用弓,弓弩結合一起的殺傷力;頓時讓硬溝套溝口擺滿遼軍的屍體。

札幌伊盟見宋軍弩箭齊發難能抵擋,丟下十幾具遼兵屍體;倉皇而逃。

札幌伊盟率領兵士逃回蘆葦盪,只有在蘆葦叢的掩護下韃子兵才能保住性命。。

札幌伊盟的65人剩下40多個,狼狽不堪地通過鸚鵡洲上小木橋退回到湋河南岸;和蕭撻勇率領的遼兵相遇。

蕭撻勇見札幌伊盟的人帶上挂彩的不少,問明情況以為趙元佐就在硬溝套;便就吹響了牛角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章獻明肅皇太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章獻明肅皇太后
上一章下一章

第348章:西征(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