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修路

第331章:修路

劉瓔造出了最簡單的步槍,俗稱單打一,在此基礎上又設計了轉輪步槍。這是為加強軍力,更是為了南美的冒險遠航準備的。

劉基返回了北竿島,台員的總理衙門初具規模,開始正常運作了。

為了監視澎湖,派出偵探也派出軍艦到雲林駐軍。台員島的海上交通是便利的,但陸地交通更重要,於是派出工程隊,從淡水向南修建馬車路。

現在的台員北部已經建立了五個縣,修了縣衙門,任命了一批官員。這五個縣是:最早的淡水縣和基隆縣,後來又陸續建立了宜蘭縣、桃園縣和新竹縣。

這些縣治的名稱和大致範圍,多數是劉瓔按現代的名稱命名的,但是也要按此時情況自然形成。眼下最重要的是人口,只有大一些的村鎮,有基本的人口才能形成一個縣治。

劉誠問劉瓔,對縣治劃分可有什麼規劃?劉瓔回答說:「從我們到台員的情況看,這裡人口稀少。但是我預計,越是靠近澎湖,人口就會越多,因為從大陸上來的人都是經過澎湖這條海路過來的。這次修路也是建立縣治衙門的機會,我的意見是趁著這一次修路的時機,從北向南一路視察,該設立縣治的都任命官員,把縣衙門建立起來。官員不夠用則機構從簡,哪怕只有知縣一人也無妨。初建的縣治兩年之內不必上繳賦稅,讓他們用於縣衙的建設。二叔您看這樣可好?」

劉誠說道:「修路是工商部的事,我讓他們派次長做工程指揮,既然有建立縣治的打算,那就在從吏員部派一名官員,當他們去考察,在需要建立縣治的地方我就親自去一趟,任命官員,撥付費用錢糧,建立衙門。」

劉瓔:「好,那就辛苦二叔了。」

地方政權初建,需要不少費用,這就需要上級補貼。地方人口少,稅收就可能入不敷出。劉瓔說兩年不上繳錢糧,就是讓他們自收自支,完善縣衙門建設。

劉誠猶豫著,似乎還有話,劉瓔見狀說道:「二叔還有事嗎?都是自家人,有話但說無妨。」

按家裡的輩分劉誠是叔叔,是長輩,可是他知道在台員劉瓔是當家人,所以要緊的話他就會猶豫。

停了一會,劉誠說:「大侄子,這話我早就想說了。大明朝國號大明,可咱們不歸它管,那總要有個名號啊?正所謂:世間萬事萬物皆有名,人無名不立,事無名不成,物無名不存。咱這台員總得有個名啊?我也能猜到你的難處,就是不想背上背叛大明朝的名聲,可事實上我們是自立於海外的呀。」

這件事劉瓔不是沒有考慮,只是覺得火候不到。大明朝初建,心氣正高,容不得其他的漢人政權。

此外劉誠的話還有另一番意思,那就是劉瓔的名號,是不是要稱王。

劉瓔回答說:「我的意思是暫時就這麼糊塗著,不過二叔說的也有道理,辦事總要有個名號。我說個辦法您看是否可行:咱們這地方本來叫大圓,是為了隱蔽,我們改稱台員。但是前朝國號大元,那麼『圓』和『員』都犯忌諱,所以我們乾脆用兩個字,就叫『台員』。北邊不是有個琉球嗎?還有日本、高麗,都是兩個字。如果有人願意也可以叫台員國,對外不要稱『國』字,就兩個字『台員』。這樣一來我們行文辦事都有了名號,也免得刺激大明朝廷。二叔覺得如何?」

見劉瓔沒有提稱王的事,劉誠還不甘心,他說:「既然是王國總得有國王啊?你的稱號要不要改一改呀?」

劉瓔笑答:「執政官這名稱不好嗎?先這麼叫著吧,避免樹大招風。」

執政官這個稱呼在現代里也是有的,並且不止一個。這不是很正規的官稱,屬於法外授權,似乎不大正規,可是此時哪有合法合規的權力呀?包括朱元璋的皇帝稱號也是一樣,都是自我任命,他們自己心裡明白,所以宣稱「君權神授」,就是用神的名義把權力合法化。

劉誠的勸進也有他自己的問題,他也想有個名分嘛,比如封爵什麼的。

……

平原上修路是容易的,特別是現在的道路要求不高,牛車馬車能通過就行,也沒有徵用土地的問題,絕大部分都是無主地,當然現在的無主地就歸官府了。所以一般的道路就是加高一尺,遇到小溪修個涵洞,最大的工程就是橋樑和碼頭,還有沿途樹立線桿,架設通信纜。

工程隊的人不少,施工現場拉開的距離有四五里。最前面的是勘測人員,他們是確定道路走向的。拿著各種測量工具,丈量里程,埋設地標里程碑。

「丈量」這個辭彙形象地說明了古代的測量方法,那麼古人是如何丈量的呢?「丈」是用木料或竹子製作的工具,形狀像個大號的圓規。它的兩條腿岔開,正好是一丈,測量的人手拿頂端木柄,讓這個大圓規一步一步向前邁,方便又快捷。走一步就是一丈。這就是「丈量」一詞的來源。

在已經畫好的線路上就是施工的隊伍。首先要清除雜草樹木,亞熱帶氣候地區的雜草長的比人都高,清理起來也挺麻煩的。

古代沒有工程機械,就靠人力,工具就是鍬鎬土籃石頭夯,對簡易的土石方工程也足夠了。

路邊要樹立石碑,標明地名和里程,還要樹立電線杆,架設通信纜,每隔十里,要建設一個道路管理站,要有人駐守,維護道路。以後還要設置郵號的驛站。

工程隊施工的隊伍有三四百人,絕大部分是沿途就近招收的苦力壯丁,工程隊本身的工匠和護衛不多,總數不過一百多人。

這麼多人要用自帶的帳篷紮營,在營地里有管理工程的官員。

這裡有兩個總理衙門來的官員,他們各負其責,互不干擾。負責工程的是工商部派來的一個次長,名叫甘和。還有一個是戶財部派來的次長錢維揚,他的使命是沿途考察人口經濟,說台員人口稀少,但還是有一些村鎮的。此時主要還是以人口作為劃分縣治範圍的依據。每當設立新的縣治,吏員部都要委派官員,劉誠也會親自前來考察,現場任命地方官。

「次長」就是部長的副職。按古代的習慣,多數官職是沒有副職的。比如朝廷里有皇帝沒有副皇帝,縣衙門裡面有知縣沒有副知縣,有錢糧師爺沒有副師爺。個別業務繁雜的才會設置副職,比如台員的各部部長,業務繁忙的就設一個副職,叫次長。

派一個次長來工地,足以顯示出對道路工程的重視。

。。。。。。

到年底了,進入12月,快過年了,因為老太爺住在北竿島,劉瓔等人要準備回家過年。但是台員已經形成局面,偌大的一攤子事業也不能沒人管,所以劉瓔合計著把劉詮留下,其他人都回北竿島過年。

劉瓔想,劉誠擔著總理的職責最繁忙,因此有意借過年的時機讓他休息幾天,也好與妻兒團員。劉詮管著軍隊,當然是最重要的崗位,同時劉詮的妻兒都在台員,因此留下他大家都方便。為此劉瓔想找劉詮商議,可巧,一個多月前派去澎湖刺探情報的探子回來了,劉詮帶著情報來見劉瓔。

劉詮敘說了澎湖的情況。據探報,澎湖並沒有大的變化,依舊沒有更多的關注台員。澎湖和台員之間的人員往來依然稀少,僅僅有少量的漁船來往。總之,情況依舊。

聽到這個情況劉瓔鬆了一口氣,他擔心的事情還沒有發生,這應該歸結於古代消息閉塞,人們保守,反應遲鈍。

劉瓔問:「台西情況如何?我們的駐軍到了嗎?」

劉詮回答說:「赤龍號送過去二營的一個中隊,有一百多人,他們已經修建了營房,設立了崗哨。台西是個大集市,人口有三百多戶,已經上報到總理衙門,準備建立縣治。」

台西是台員的一個港口,正對著澎湖,在那裡設防就是要防著官府向台員擴張。在現代里,台西屬於雲林縣。

劉瓔說道:「快過年了,我的意思讓二叔回北竿島與家人團聚,讓他散散心,這一陣子他太忙了。所以台西的事情年後再辦吧。我和二叔回北竿島過年,台員這邊就煩勞三叔您了。」

「都是一家人,不用客氣,也沒什麼煩勞的。」

——end——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生於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再生於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331章:修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