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呂宋

第31章:呂宋

鄭豐海船隊途徑澎湖,然後再向南奔呂宋去了。

呂宋島在現代屬於菲律賓,是菲律賓的中心島嶼,但是此時還沒有菲律賓這個國家。不但沒有叫做菲律賓的國家,這一片地區也沒有叫做其他什麼名字的國家!簡單說,這個地界現在沒有國家,只有各個島嶼。眾多的島嶼里可能有一兩個稱王的,是很小的島嶼王國,也都不成氣候。

其實古代里南洋地區都是這樣的,並沒有現代里大家都知道的那幾個國家,比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等。甚至南亞的印度也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很多個小王國。實際上這些現代里出現的國家都是西方殖民的結果,在殖民者到來之前這裡就是很多的島嶼,島嶼上有部落,偶爾也能有小王國,都是很小的,很分散。

「菲律賓」這個名字是西洋的,是西班牙人給起的名字,現在西方人還沒來,當然就沒這個名字啦。此時中國人叫它呂宋。

從澎湖向南直到呂宋島有一連串的島嶼作為地理標識,鄭豐海船隊就是沿著這一條航線航行。

如果要去爪哇島的話就要選擇另一條航線:沿著大陸和中南半島南下。可是這后一條航線要想去呂宋的話那就要在南洋轉一圈,轉到爪哇島再轉回來,那可就不划算了,多走了五六倍的路程。

總之海上也是有航路的,都是靠陸地、島嶼等明顯地標,並不是隨便走。

從澎湖到呂宋的距離只有400多公里,在浩瀚的大洋上這距離就很近了,是大陸到南洋諸島中最近的。因而很早華人就開闢了到呂宋的商路,呂宋島上華人也非常多,他們控制著那裡的經濟命脈。

我們上面說華人控制著經濟可沒說政治和文化,因為華人不是那裡的統治者,是客居的外來人,只有統治者才能控制政治和文化。

文化似乎複雜一些,有華人存在肯定就有文化影響,華人有經濟實力,那麼文化影響就很大。但是影響再大也不能成為主流,不能成為標準,因而就不能居於文化的主導地位。

比如說現代的南洋地區諸國,除了新加坡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以華人文化為主導,儘管華人的人數很多,經濟實力最強,文化影響力也不小,可終究不能居於統治地位。

劉瓔作為現代人也不是什麼都懂,南洋諸國的歷史他只知道大概的皮毛,真實情況如何他就搞不清楚了。為了了解實際的情況他特意向廖凱詢問,他說:「請問老大,呂宋國有國王嗎?有王宮嗎?王宮漂亮嗎?」

劉瓔的意思是想驗證一下,呂宋島上有沒有國王?他實在搞不清現在呂宋島的狀況,甚至有沒有國家都不好說。

廖凱被問得發愣,他說:「你問這個幹嘛?」

他實在不明白這個小孩為什麼問這樣的問題?這是小孩子應該操心的嗎?

劉瓔:「我想看看呀!我還沒見過宮殿呀,那一定是很好看很好玩。」

劉瓔這麼說是需要讓廖凱感覺他不過是小孩子的好奇心。唉!一個成年人,總要裝嫩,用小孩子的口氣說話,這也讓劉瓔很累。

廖凱教訓的說道:「咱們又不是到呂宋去玩?咱們有正事,你他媽別貪玩!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都是大元朝的天下,那會有國王啊?我聽說有酋長,可我也沒見過。」

酋長就是部落首領,也可以理解為大家族的族長。

廖凱的回答達到了劉瓔提問的目的,驗證了他的模糊知識:呂宋島上現在不存在國家的形態。

如果說原住民還處於原始狀態而不需要國家的話,那麼人數不少的華人帶來的文明已經足夠先進了,他們為何不建立一個朝廷呢?只要有一個有野心的華人就可以建立王朝,執掌統治的權利。

這是怎麼回事?

記得高曉松說過這個話題,他說的就是馬尼拉,馬尼拉是呂宋島上的中心城市。他說這個地方有很多華人,有幾十萬。可是馬尼拉是無政府狀態,沒有朝廷和官府。他說後來來了百十個西班牙人,有幾十個兵。初次到來的西班牙人人數很少。西班牙人一看這地方沒人管,於是就建立了總督府,請西班牙國王任命了一個總督,然後就發告示收稅。

是啊,政權的首要功能就是收稅呀,沒錢怎麼治理國家?

當地華人看到收稅的告示后是什麼反應呢?他們奔走相告,好像什麼喜事似的:這地界可算是有官府了!商人們一個個的都趕緊跑過去交稅,也就是承認了總督的權威。

這情景奇怪不奇怪?誰也說不清道理,可這是歷史的真實。

古代呂宋華人們的思維現代人是很難理解的,他們為什麼會這樣?

站在古代看是有其道理的。

首先,他們認為中國的皇帝就是天下之主,外族人的小國王都是藩屬國,都是臣服於皇帝的。這是標準的儒家思想。

其次他們沒有國土的概念,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說呂宋島也是中國皇帝的土地。不但呂宋,全世界都是「王土」。

這就是沒有華人企圖在呂宋稱王的原因。在他們看來,除了皇帝冊封之外,自己稱王那就是造反了!是逆臣賊子!吃穿不愁,小日子過得挺美的,誰願意冒險當反賊呢?

在福建稱王稱帝是造反,在呂宋稱王同樣是造反!這觀念現代人看著很荒謬,可當時的人們就是這樣的認知。

為什麼西班牙人來個總督他們就能順從呢?

因為他們認為西班牙人是皇帝的藩屬,派來個總督很正常。

比如英國使臣來見大清皇帝,在中國人的眼裡那是英國國王來表示臣服,大英帝國就是大清國的藩屬之國。

當然也不能排除華人們的懦弱成分。西班牙人有軍隊啊,儘管人數不多那也是軍隊,有刀有槍,於是他們就服從統治了。

也有說當時有出頭反抗的華人,但人心不齊,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了。

總之西班牙人佔領菲律賓是非常順利的,可以說是和平佔領。

在這裡我們做個假設:如果有個有野心的華人在呂宋自稱為王,出告示徵稅,這會有什麼結果呢?

這些商人很可能就會反抗。因為按上面說的思維方式,他們會認為這個自封為王的人就是反賊!他們起來反抗則是維護皇帝,是大義凜然的!

你覺得荒唐嗎?咱們就說個真實的例子,從中可以看出古代人的思維方式。

都知道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吧?他幹什麼去了?任務是什麼?其實很簡單,就是找一個人,這個人是建文帝朱允炆。

眾所周知,朱棣奪了侄子朱允炆的天下做了皇帝,可是失敗的朱允炆卻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傳說朱允炆跑到海外去了,這就成了朱棣的心病。

按現代人的思維,跑到海外就算了吧,可是做皇帝的不這麼想。他寧可耗費巨資,打造一個史無前例的大艦隊也要把他找到!

這可是破天荒的事,歷代皇帝都是閉關鎖國,關門稱王,絕對沒有海洋思想。可是明朝就出了一個龐大的遠洋艦隊,是中國歷史上的獨一份,真正的空前絕後啊。

試想皇帝的這種心理能容許華人在呂宋稱帝嗎?如果有哪個人敢,說不定朝廷就會派來大軍征繳。這可能性真是不能排除的,因為皇帝感覺他那把龍椅受到了威脅,怕自己的帝位不穩。

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大航海時代還沒有到來,西方的殖民者當然也還沒來,呂宋還是原始的無政府狀態。按歷史記載,要到50年以後,呂宋島上才出現第一個統治者,是鄭和代表明朝皇帝委任的呂宋總督,是原籍福建的華人。

「總督」這個官銜是管轄多個行省的長官,比如「湖廣總督」就管轄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區。

鄭和任命了呂宋總督就意味著呂宋也是大明的國土。

嚴格地說,在現代的菲律賓國土範圍里還是有一兩個小國王的,他們在呂宋西南方向的蘇祿群島。那裡的島嶼都不大,但是物產比較豐富,特別是有金礦,因而比較富足。這是那裡比較早地產生國王的原因。

說到物產就與商貿有直接的關係了,鄭豐海的大船隊來呂宋經商就是賣出大陸上的特產,買回呂宋特產,通過買賣交易來賺錢。

他們賣出的貨物有:瓷器、絲綢、布匹、鐵器、常用工具、農具等,甚至有大件的傢具。

為什麼有傢具呢?大路上能工巧匠製作的傢具精美耐用,雖然烏木紫檀等名貴木料出產與南洋,但是木器製成品卻返銷於海外。

買入的大宗商品有:香料、木料、耐保存的水果,還有糧食和黃金。

南洋出產香料木料等好理解,可糧食和黃金這兩項需要有所解釋。

這裡的華人都是遇到了天災人禍,在大路上生活不下去了才跑到海外討生活。古代的中國是農耕經濟為主,出海華人中的絕大部分都是農民,農耕就是他們的謀生手段,也是立業之本。

呂宋是熱帶氣候,常年高溫、多雨、空氣潮濕,特別適於植物生長,當然也就利於農業。因而南洋的華人大多從事農耕,他們建立的大小農莊很多。這裡的農作物大多可以一年出產三季,主糧作物稻米產量極大,價格當然就便宜,與大陸相比低了一倍還要多。

如果再晚一些年,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原產於美洲的玉米也較早在南洋出現。由於氣候適宜,玉米的產量也很大。並且玉米可以種植於坡地,讓山地也得以充分利用。這是后話,現在這裡還沒有玉米。

中國大陸上自然災害多,加上不斷的有戰亂,眼下就是戰爭不斷的亂世,農業產量下降,糧食短缺,糧價越來越高。所以從南洋買進糧食是很好的生意,利潤可以翻倍。

呂宋這條商路利潤豐厚,也就刺激了商隊的活力。

未完待續。

——第31章完——

本作者的《明末強國夢》已完本,歡迎查找閱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生於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再生於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31章:呂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