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傳統媒體的路

第三章 傳統媒體的路

時間就這麼慢慢流逝,伴隨着日漸散去的夕陽,悄悄溜走,不留一絲餘地!

2000年的人大,各項基礎設施,還不完善。

老式的綠皮燈,依舊是這時的主流。

從窗戶邊,看着已經熄滅的路燈,他有些自嘲的笑了笑。

笑容里,多少有那麼一絲悵然若失和冷意。

隨即,他詫異的發現,幾個零零散散的光點,開始出現。

伴隨着光點的閃動,仔細看,就能夠看清楚,那準是這個時候,為了加緊時間學習,還在不斷熬夜的同學。

「零散的光,匯聚在一起,也能形成一個面。」他開始思索。

良久,口中爆出一個詞:「以點帶面!」

以點帶面:即,用一個單位或地方的成功經驗來帶動許多單位或成片地方的工作。

只是這個經驗,放到傳媒行業來說,就得有選擇性的變通。

要在考慮全面佈局的同時,把點和面相結合。

但這麼做很不容易,確切的講,着力點需要在上頭方面下手。

兩千年,是一個真正的歷史節點。

對互聯網來講,更是發展過程中,不可磨滅的一道坎。

後世的巨無霸公司們,可能不會記住,在這個時代叱吒風雲的巨頭們,有很多就是栽在了這裏。

他們錯估了自身的能力,小看了互聯網的創造性。

周正是一個優秀的傳媒業從業者。

這一點,不論是現在,還是在後世,應該都沒有人去反駁!

他自身優秀的經歷,紮實的基礎,還有創造性的能力,都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運氣,可以全盤概括。

只是,正是一個優秀的人,擁有了這麼珍貴的機會,心中又有抱負和夢想。

他才希望,能夠做到盡善盡美。

至少,讓重活一世的自己,不會在以後的日子裏,去後悔現在做的決定。

誠實的說,傳媒行業的發展,他雖然沒有趕上具體框架的建立,以及初代行業模式的構架。

但是,他經歷了從互聯網發展初期,網絡傳媒模式應運而生的新媒體,從剛開始的不受重視,到顯露出實力,遭受到傳統媒體的打壓的過程。

再到新媒體強勢崛起,逼迫傳統媒體不得不轉型。

以及,在後世生活的那幾年,他沒有注意到的網絡媒體亂象。

為公司的發展埋下了的畸型化種子,結出了臭果子,影響了一個行業。

心裏沉默的思索著,上一世的老路,他打死也不能再走了。

周正應該很慶幸,他學習的不是別的行業,而是傳媒。

這個行業,因其工作的特殊性,能夠接觸到各種三教九流的人群,為他的行業眼界擴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當然,也不僅僅只是如此!

包括在前世很長一段時間,他還不斷在學習新媒體應運而生的一系列技能。

他始終堅信,信息化對媒介的傳輸和作用,有舉重若輕的作用,不能輕視,必須嚴格對待。

以後。

互聯網大佬之一的雷鈞,說過這麼一句話。

【只要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

而對於2000年,互聯網帶動的傳媒業變革和發展,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風口。

必須承認,現在的傳統媒體,輝煌和榮耀還在持續著。

不像是在後世,如一個耄耋老人,在彌留之際的最後一絲迴光返照!

傳統媒體的發展,將在接下來,至少七八年的時間,繼續進步。

直到被新媒體打個措手不及,日漸萎縮才開始轉型。

80年代后,市場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80年代初期,報紙行業的發展是極其迅猛的,也是在當時,出現了第一次的辦報高潮。

同期,廣播電視業的「建台熱」,也被催生出來。

但這個時期,辦報業催生下來的產業模式,卻都是國有企業在扛着。

具體產生的特點就是:多種經營階段,集體嗆水!

一九七八年,《人民日報》牽頭,要求新聞出版單位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

所走的路子,無非就是經濟體制改革下,傳統媒體行業,也想撈錢。

這要放在以往,那根本是難以想像,也沒有可能。

在還沒有改革開放的時間段里,從國家成立時期,那些以前號稱民族企業的個人或團體,也就經歷過短暫的一段私企喘息。

再之後,國有化的浪潮,將無法記數的私有企業,轉化為國企。

也就是這個點,在傳媒行業中,國家對新聞出版行業的管理,依舊是並不涉及自主創收。

也就是說國家財政會貼補錢,幫助那些報社運營,他們壓根就不用為錢發愁。

但這樣做,對於行業的發展沒有任何好處。

就像是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大鍋飯,根本激發不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一直到八五年,報刊的自辦發行,終於被推上日程。

從邸報就開始發展的國家報業,在經歷這種特殊商業的流通模式后,終於改變為自辦發行。

這算是對報紙,這種商品的營銷渠道和營銷方式的一個巨大變革。

可以認定的是,對於新聞出版行業來說,這是媒介向產業經營化,邁入的關鍵性的一步!

此後,也就不到幾年時間,越來越多的報紙對自辦發行的積極嘗試,推動着國內新聞行業,向國際化的路程,不斷進發!

一直到90年代初,國內法律政策上,對於新聞辦報的開放性,力度是空前巨大。

當然開放力度的空間巨大,由此,也產生了一定時期的「歷史頹廢期」。

在這個時期,報業發展的思想,有些偏左,行為,太過激進。

直到,國內新聞出版署頒佈了《報紙管理暫行規定》,以法人資格辦報的規則,才被正式,以文件的形式,確定下來。

這也宣告著以往的那些辦報產業,作為新聞發展「副業」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同一時間段,傳統報業的多種經營,從起步進入到發展時期,從京都到地方,開始以點帶面,迅猛的擴張。

以報業為中心的經濟實體,也成為這個時期的典型。

總的來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行業報刊的多種經營活動背後,其實就是國內報業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下,進行的多元化經營模式嘗試。

對此隱性政策,有人曾戲稱為:「早春激情」下的「集體試水」。

只不過,結果確實讓人惋惜。

資本經濟的現實,給了很多創業者一個大嘴巴子!

很顯然,哪怕投入極高的熱情,幹勁十足,也掩飾不了收效甚微,沒有多大經濟價值的行業現實。

在這一時期,多少立下宏圖大志,希望在社會改革過程中,大撈一筆的商人們,其實都沒有取得預期的經濟回報。

在那個年代「試水」的,很多也都被埋在了「浪花」里。

揚帆起航的,有是有,但只能被後世,當作典型例子來提起,不具有一定的行業普遍性。

只是,不經歷風雨,哪來見彩虹?

值得歷史紀念的傳媒行業發展中,有一件里程碑式意義的事。

那就是在90年代以來,國有化的傳統媒體,已經意識到了自身問題,開始積極進行行業資源整合和集團化的經營探索。

集團化,是這個時間點的熱詞。

只是,這一次的探索,會在後世的各大傳媒巨頭公司里,被當成最重要的行業轉折。

多少新聞傳媒人,會把集團化的經營模式,奉為圭臬!

1999年1月,國內第一家報業集團,廣省日報報業集團正式掛牌成立。

再往後,南方日報集團緊跟其後,各個報業集團猶如雨後春筍,迅速的在華夏這片大地,建立起自己的大本營。

值得承認,集團化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試水」,它為後世的報業發展,還有轉型,提供了一次重要的契機,或者可以說是發展機遇。

讓它們不至於,在互聯網發展中的新媒體衝擊下,不堪一擊的拜倒下去,連回首來一榔頭的機會都沒有。

終於。

國內傳媒業的好日子,來了!

2000之前幾年間,它們已經開始通過自身重組和外部擴張等多種方式,開始整合內部資源。

在經過前期的失利后,它們已經積累下了足夠的行業經驗,更摸清了市場發展的基本規律,和這一時間段,人民大眾比較喜聞樂見的文化。

有了面向市場,實行統一的市場化管理運行機制,他們開始不斷在經營模式上進行探索。

漸漸的,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短短几年的功夫,它們居然辦出了屬於自己特色性質的報紙,就算是在國際上,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這也使得,它們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並且得到國家和行業的承認和支持。

……

半夜。

對着天邊皎潔的明月,周正拿着隨便抄起的洗臉盆,把他剛寫下的好幾張草紙,緩緩的放進去。

牆角一側,上面一處破檐上,放着一小盒「龍游牌」火柴。

在這個已經擁有打火機的年代,對於窮的褲兜里扣不出幾個錢的學生而言,「洋火」還是主流!

有些生疏的拿着火柴,把紅色的火柴頭,輕輕的對準引燃板。

噗,一絲火苗出現,映照出他年輕的那張臉。

「叮!」

一聲輕微的響動下,火柴應聲,落入臉盆,紙張很快就被引燃,冒出熊熊火焰!

本是學校發的,質量不太好,燃燒起來的味道很難聞,味沖!

這個年代,阿姨查寢的嚴厲程度,是因學校而異的。

不然宿舍幾個也不敢逃出去上網,夜不歸宿。

只是在這個時間段燒紙,怎麼說也算是有些風險。

可就算是再有風險,東西也得燒啊!

哪怕有那麼一絲機率被發現異常,對他來講,也是滅頂之災!

火焰燃燒盡頭,望着月光下被燃盡的紙灰,周正嘴角掛着笑,他已經想明白,接下來該幹什麼了。

反正,不管怎麼說,他必須把腦子裏的知識,在最快的時間段里變現。

這樣才能搭上媒介集團化的高速列車,去衝擊很快就要轉變的報紙、廣播、電視業。

而他現在所處的大學時期,值得對他所處的行業,有所搞頭的事。

雖然不多,但總的來說,也有那麼一兩件!

如此,也就足夠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千禧時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重生千禧時代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 傳統媒體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