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章 沒有天理(4K)

第789章 沒有天理(4K)

關注著嘉穀海洋牧場計劃的不止是業內專家、投資者,還有整條水產產業鏈上的大玩家們,無不心癢難耐。

尤其是在萊州灣海洋牧場快速啟動建設以後,業內同行不約而同的打探起了情況。

滬市江海水產市場的劉經理帶着董事長助理,混入了浩浩蕩蕩前來萊州灣考察的隊伍。

看着不少以前只聞其名的大佬出沒,助理感嘆道:「都是聞到腥的鯊魚啊。」

劉經理笑了:「沒那麼誇張,畢竟嘉穀的海洋牧場計劃才是鋪陳階段……」

「總不會是來看熱鬧的吧。」

「還是聞到腥了,就是還沒見到肉,估計不會搶的太凶。」劉經理撇撇嘴道:「再說了,人家是鯊魚,我們只是小雜魚,沒人會把我們放在眼裏的。」

助理一言難盡的看着他,這樣自貶真的好嗎?

儘管說的是大實話。

他們所在的江海水產市場,雖說是江浙滬地區數一數二的海鮮批發市場,但此趟前來不是為了搶食,而是看有沒有必要「抱大腿」。

雖然吧,傳統海鮮批發市場仍主導著國內的鮮活海鮮分銷,但隨着海產供應鏈上下游的逐漸集中化、高效化,流通鏈條的縮短化,誰都感受到了時代變革的壓力。

要知道,圍繞生鮮這個龐大的市場,激烈的競爭從菜籃子到資本市場正全維度展開。

一邊是互聯網巨頭們親自下場、跨界佈局「賣菜」之戰略,傳統農貿市場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另一邊,全國各地傳統農貿市場也開始了主動求變。

助理忍不住再問一遍道:「公司真的考慮與嘉穀全面合作?我聽說嘉穀對加入供應鏈的合作方要求很是嚴苛……」

「不是據說,是真的頗為嚴苛。」劉經理呵呵地道:「你看嘉穀參與改造的幾個大型果蔬批發市場,從市場服務體系、設施設備、智慧水平、管理制度等5類25項要求都做了詳細要求。」

「當然,有一點也得承認,改造后的農貿市場,各方面都有了大幅度提升。譬如嚴密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通過使用溯源電子秤,商品在過秤時會自動生成溯源二維碼,只需用手機掃碼支付后,就能看到從田間到市場的整體流程信息……這在以前是不敢想像的。」

「因為背靠着嘉穀的農產品供應體系?」

「對。所以,與其被變革大潮衝擊,還不如乘風破浪。」劉經理輕咳一聲,道:「當然嘍,前提是嘉穀有這個能力和價值。」

嘉穀也是因為在果蔬源頭建立了優勢,才得以在終端施加影響力。而海鮮作為生鮮行業對供應鏈要求更高的一環,嘉穀不過是新玩家,要想分得一杯羹不會容易。

他們就是作為行業終端的代表之一,前來評估嘉穀體系的海鮮版圖。

不同於專家和投資者,終端有自己的方法,通過給一些標誌性的特徵打分,就能判斷一個供應體系的大致價值——在消費市場上的表現價值。

在萊州灣溜達了一圈后,兩人回到了岸上。

董事長助理在旁邊幫劉經理一項項的比較著各特徵的表現情況,道:「嘉穀的海洋牧場基本不受地域限制,海域越大,才能實現產量最大化,基本的5分是能拿到了。」

「怎麼說?」

「首先,我們能夠了解,嘉穀能在不同海域選擇不同的技術體系構建海洋牧場,專家都說在這方面嘉穀足以引領行業標準的制定,對吧?」

「嗯。」

「還有一點,我注意到,嘉穀海洋牧場充分發揮了合作社的平台和紐帶作用,延伸了當地漁業產業鏈,越來越多的漁民體會到加入合作社的好處,譬如即使在休漁期也可以有活干有收入……很顯然,餵飽了廣大吃貨,也養活了廣大漁民,這肯定會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嘉穀整合海域的難度大大降低了。」

劉經理卻嗤之以鼻:「我看不見得。嘉穀的海洋牧場對海域環境的要求是不低,這就要求政府要在沿海排污治理上做妥協。老實說,萊州灣海洋牧場項目能得到政府傾力配合,很大程度上是要在渤海樹立一個典範,但在其他海域就不一定了。所以說,地域限制這一項,嘉穀的競爭優勢是有,但絕對沒有你說的輕鬆,算3分吧。」

助理聳聳肩,輕鬆道:「那就算3分好了。不過這樣一來,在營造更安全的養殖環境上,絕對是5分了。」

如今國內消費主力越來越年輕,對海產品位、健康等追求也越來越高。一般來說,進口海鮮普遍被認為質量更高,來自更清潔的環境;國產海鮮在這一點上往往得不到太高的分數。

但嘉穀顯然不在此列。

很簡單,嘉穀海洋牧場對飼料、養殖環境等條件的要求更加苛刻,甚至於傳統養殖思路和技術根本無法實現這種精細化養殖;所謂「養殖先治海」,完全順應了可持續發展的潮流。

這一點上劉經理無法挑剔,甚至是由衷的佩服:「不說海產了,嘉穀體系的大部分生鮮產品,在這一塊上都能打5分的,誰都沒法有意見。」

「那我繼續了。產品品類上,嗯,嘉穀的海洋牧場並不是單一品種養殖,我看看,差不多能打3分吧。」

劉經理皺眉想了想,還是點頭認同了。

與很多人想的並不一樣,品種多而雜,未能形成一個類似挪威大西洋鮭這樣的絕對優勢品種,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雖然在國內民眾心中,三文魚、龍蝦、鮑魚、對蝦、海參和帝王蟹等海產品都是高檔海鮮的代名詞;但真實的情況是,這些「高檔」海鮮很多時候是相對過剩的。

數據顯示,雖然在東南一些傳統的沿海地區,人均消費量超過25公斤;但只有42%的中國人經常食用海產品,其餘的58%在人口稠密的內陸地區,海鮮消費量很低——中國海鮮消費「貧富差」很明顯。

所以說,很多海鮮品種的市場規模不是想像中那麼大的,加上養殖戶動輒一擁而上,價格是有如過山車,一天一個價。

嘉穀的海洋牧場這樣立體化、多元化養殖就挺好的,而且大多數是本土傳統高值魚,如大黃魚、小黃魚、真鯛魚等,不需要一個教育消費者的過程。當然,在內陸拓寬消費群體又是另一回事了。

不過,養殖多元化相對來說,產量可能不太穩定。好在嘉穀的海洋牧場規模足夠大,嘉穀又不是什麼消息滯后的散戶,供貨穩定應該還是有保障的,打個3分算是合適的。

助理低頭看看記錄,繼續道:「讓人工養殖出來的水產達到野生水產的品質,至少要給4分吧?」

「唔……從各方面反饋來看,這一項打5分也沒問題。但誰知道擴大養殖規模後會怎樣,我看,就打4分吧。」劉經理不想總是給高分,但事實勝於雄辯——嘉穀出產的海鮮已經成了大型連鎖餐企的偏愛。

有個說法是消費能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解決溫飽,第二個發展階段是強調物質的貴重性,第三個階段是心理上的滿足感,第四個階段強調的是精神上的富裕。

國內富起來了,仔細觀察下身邊,會發現周圍人消費觀念不在一再的追求、崇尚奢侈品,轉而注重質量、健康、舒適度,消費理念逐漸回歸內心的滿足感。

第三階段健康、舒適體驗追求理念的疊代,也悄悄的影響着海產行業的發展。中產階層的崛起以及公共健康意識的覺醒,使得人們越來越關注添加劑、轉基因、純天然等概念。

野生捕撈當然滿足不了消費的需求,但嘉穀的仿野生養殖可以。

還是那句話,不僅僅是海鮮,對於嘉穀體系的產品而言,品質甚至不再成為產品的賣點,而是成為了產品的「基礎」。

最讓人蛋疼且羨慕的是,人家通過擴大規模,一如既往的保持着仿野生的品質,但成本卻能降至一般水平。

助理無所謂的道:「還有嘉穀供應鏈的冷鏈和配送條件越來越發達,這個要不要加分?」

劉經理遲疑片刻,道:「雖然如此,但我們海產批發市場的選址本就綜合考慮了經濟、消費、基礎設施、交通物流等一些列因素,嘉穀的冷鏈物流是為了彌補我們的不足的話……算3分吧。」

雖然只是私下裏的估算,他也不好意思太不公平。

助理道:「那就是18分了?」

「唔……」劉經理看着下面一排還沒計算的項目,有些牙疼了。

事實上,等兩人算到最後,助理髮出了驚呼聲:「我們是不是將標準放得太寬了?」

劉經理亦是沉着臉道:「73分,的確像是個放寬標準的分數。但你我都知道,其實評估標準是偏嚴苛了。」

一共20個大項,每項以5分最高,最終評估的結果是某個供應體系有多大的幾率「征服」市場。

按照以往的評估模式,通常50分以上的標準,沒有大的問題,就相當契合消費市場了。至於70分以上的標準,已經是很難得的高分了,這意味着很有可能在市場上所向披靡。

他們也是算了又算,才確定嘉穀的海鮮生產供應體系達到了73分的標準。

「這樣看,國內海水養殖未來幾年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啊!」助理呲的吸了一口氣。

劉經理也不知是佩服還是惱怒:「是啊,嘉穀的海洋牧場,怕是正引領着第五次漁業浪潮!」

要知道,伴隨着共和國年輕的腳步,國內海鮮養殖產業從零開始,歷經了4次標誌性的養殖浪潮,成為了世界第一的漁業大國,實現了「養殖高於捕撈」、「海水超過淡水」的兩大歷史性產業突破。

從海洋藻類養殖開啟的第一次浪潮,到海洋蝦類養殖浪潮、海洋貝類養殖浪潮、海洋魚類養殖浪潮,對優化13億人口的食品結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與此同時,養殖規模盲目擴大、養殖過程濫用抗生素等藥物、養殖廢水隨意排放……都是前四次海水養殖浪潮中不能逃避的壓力。

隨着嘉穀「哐」的一腳踹開了海洋牧場的大門,正如助理所說,國內海水養殖的環境與格局正快速發生著變化。

不得不說,很多時候,終端總比生產端更能提前感受到市場格局的變化趨勢。

劉經理再次將評估項從頭到尾看了一遍,露出一副無奈的表情:「好傢夥,從產業鏈前端的育苗、飼料和設備等環節,到中端的養殖環節,包括末端的銷售物流環節的現有格局秩序,都將面臨嘉穀的挑戰。」

助理深表贊同,帶着些勸說的味道提醒:「抓緊時間找嘉穀談一談吧。」

還掙扎個屁啊,國內消費者對海產品為代表的中高端動物蛋白市場需求長期向好的態勢不會發生改變,嘉穀只會越來越強大。

雖然眼下的生鮮電商跳得很高,但傳統農貿市場依然穩居生鮮市場C位,從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看,能完全顛覆傳統農貿市場地位的,不會是電商。

沒有在行業內深耕的基礎,沒有獨具特色的商業模式和穩定的供應鏈,跳得再高也只是一時喧囂。

但嘉穀就不是這個路數了。

它倒不至於顛覆傳統農貿市場,但如果要「顛覆」某一個農貿市場,妥妥的沒難度。

很簡單,當消費者對嘉穀系產品的消費習慣養成且日益剛性,如果你無法從價值鏈頂端獲得產品,你基本可以宣告倒閉了。

以前不上心,是因為人家還沒主打海鮮產品;現在狼來了,還沒有這個意識的主,死不足惜。

想像一下,如果嘉穀的海洋牧場計劃完成,每年出產的優質海產是多大的規模?

劉經理呲著牙道:「嘉穀這是第幾次改變一個行業的格局了?與它同處一個時代,真不知是我們的幸運,還是不幸。」

都說人家是干一行愛一行,嘉穀卻是干一行「幹掉」一行。

從「伺候」一塊地到「伺候」一片海,人家兩手都玩的溜,可不僅僅是靠有錢就能做到的。研發,創新,投資未來,才是人家真正的競爭力。

不過,理解歸理解,還是很想噴一句:特丫的還有沒有天理了!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超級農業強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超級農業強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789章 沒有天理(4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