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巍巍大翌 第六十章 東洲有族名烏孫

第一卷 巍巍大翌 第六十章 東洲有族名烏孫

烏孫一族,位於大翌北境,又是地處於布迦草原的西部,那裡土地肥沃,糧草鮮美,且草原人之中尤以在西部所居的部族最為崇尚武力。

一望無垠的草原一點兒也不像講究禮法的中原大地。

在布迦草原上,父終子及、兄終弟及的不僅僅是權位,還有女人。

中原地區受千年前一統東洲的池別帝國納諸子百家之言的影響。

文化與思想激烈碰撞之下產生的不僅僅是嶄新的知識,還有更為廣闊的視野,甚至是全新的文化。

儒家思想尚仁尚禮,教人謙遜,要人孝順,注重世人的德行操守。

墨家學派宣揚兼愛與非攻,且墨家尤擅機關之術,最為權貴階層所喜。

墨家子弟遊走各諸侯國,致力於反對所有的不公平征戰。

是以在民間,諸子之中以墨門中人尤其多。

法家主張以法治國,一國之法必須凌駕於個人私情之上,一旦犯法,則必須重罰,以正國之根基。

道家則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前朝素有「天下第一公子」之稱的逍遙王便是出了名地極為崇尚道家學說之人。

而兵家則最是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的了。

兵家人相信,一場戰爭若同時得天時地利與人和,便已有七成勝算了,餘下三分便看軍隊平日里練兵及演練軍陣的成果了。

陰陽家信奉五行輪迴,主張陰陽調和。

男為陽,女為陰,天為陽,地為陰,陽為父,陰為母,並以此演算解明。

因池別人重視陰陽五行,所以池別帝國時期,諸子百家之中尤其以陰陽家最為突出。

縱橫一門相傳每一代不超過十人,每一位縱橫門人都當得縱橫家的稱呼。

天下生亂時,他們遊走各諸侯國,合縱連橫,舌燦蓮花。

相傳,天山便是縱橫一派師門所在地。

更相傳,大翌帝國的容王府世子,一身本事盡數襲自天山一脈。系統

而諸子百家之中,尤以農家最會審時度勢,是以流傳至今上千年,農家典籍片有損壞。

農家人相信地澤萬物,主張以民為本。

然而池別帝國大廈傾倒后,周朝,翌朝統治下的東洲中原子民們,仍然認為「士工商農」,以農為卑,以農為微。

周王朝末期,因著戰爭與掠奪,諸子百家的典籍多有損壞,漸漸地諸子百家的聲望每況愈下,早已不復當年「朝歌問學」時百家爭鳴的盛況。

而其中,尤以農家典籍受災最多,農家人大多是普通老百姓出身。

這些人大多數是沒有讀過多少書的,所以發生天災人禍時,自然不像世家出生的人一般更能明白保護典籍傳世的重要性。

亂世風雲之中,人命尚且如螻蟻一樣朝不保夕,更何況那些個書籍死物。

從某一方面來講,農家人有著書籍沒有教給他們,但生活已然教會了他們的豁達。

而諸子百家之中最為低調的門派當屬名家了。

名家主張思辯,追求釋理,但因周王朝中期,名家當時的領袖施華捲入了帝王家的皇儲之爭,后敗。

所以名家遭到了當時的周王朝掌權者的全力打壓,名家內部更是人心惶惶,猶如驚弓之鳥。

自此之後,頗為詭譎的名家一派一蹶不振。

除此之外,百家之中最為世人所津津樂道的還有一派名為雜學家,雜學家們主張從歷朝歷代的那些先賢先哲大儒們身上不斷學習。

而流傳至今依然傲然屹立在風鑒谷的藥學一派,可以說是百家之中歷朝歷代最為安穩的地方了。

因為只要這個世界上有人,便有生老病死,而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升斗小民,只要是****凡胎,便都離不開懸壺濟世的醫家。

與醫家一樣幾乎是從來沒有受到過打壓的,還有家,家們一生都在路上,他們遊歷各地,記錄並留下東洲四方風俗習慣給後人參詳。

然而與醫家不同,一道從不曾遭致禍患則是因為那畢竟是小道,帝國掌權者並不看重。

又或者說,帝王並不會將這等在他眼裡翻不起任何浪花來的小道看在眼裡。

而那些更多的庸庸碌碌的塵世凡人們,則大多是將一道看作是茶餘飯後的些許調笑的談資,也並不看重它,所以一派安然存留至今。

只是殊不知,年少時驕傲疏狂的修少將軍也曾滿心滿眼地致力於成為一位家。

走遍天涯海角,繪製山海圖冊,以傳享後人。

少將軍執著地認為,這個人世間留存青史的方式,不僅僅只有保家衛國,馬革裹屍一途。

千年前的朝歌城內,百家爭鳴,詩書問學更是無數學者們的狂歡,一時之間,天下讀書人紛紛以朝歌城為天下蒼生的樂土,慕名而去。

朝歌城內的帝王更是定期聚集諸子百家於「問台」之上你來我往,互相問學。

此謂,「朝歌問學」。

以後的後世史家更是將「朝歌問學」評為池別四景之首的學景。

後來天下學子蜂擁而至,帝王便下令遴選百家諸子聚集著書立傳,建小聖賢庄留存之,以惠澤後世。

而在大翌帝國執掌政權的初期,始帝為了能夠讓慕氏一族的江山千秋萬代地傳下去,便以「仁與禮」為治國平天下之要法,並廣而推行至天下。

為了完成他夢想中的霸道皇圖,這位偉大的帝王在經過了無數個日日夜夜的深思熟慮之後,果斷的選擇了以禮治天下。

為慕氏一族執掌的帝國天下拉開了帷幕。

之後,始帝更是遍訪當時的儒家學派的大儒們,並且尤其禮遇當時儒家門人眾口一致承認的儒家一派集大成者,善子,並以官位許之。

而在善子入朝後,始帝更是在朝中大力提拔和儒家學派中人,並尤其善待儒家門人,將帝王治國的態度堂而皇之地昭告天下。

儒家一門,自此復興。

然而不同於尚禮的中原人,歷朝歷代不論王朝怎樣更迭,帝王都有宮室可以居住,百姓都有房屋可以歇息,朝堂內外都有百官監察天下。

在大翌北方的草原人,他們沒有皇帝,也沒有百官,沒有言官肅清部族風氣,沒有之乎者也,更沒有華美的宮室。

草原人是自在慣了的。

他們從小練習的是騎馬和射箭。

他們長大之後一直不間斷地學習的都是生存技能,而且他們如此只是為了一個目標,活下去。

如果是一個從小就有想法,有雄心壯志的草原人,他的目標則是,強大地活下去。

但無論怎樣,草原人都堅信,中原人稀罕的那一套四書五經,並不能讓他們強大地活下去。

他們分為草原各部族,各個部族都有各自的首領,居住地也是常年更換。

他們只有主人與奴隸之分,只有弱者臣服並依附於強者的鐵的定律。

草原人信奉的,是掠奪,是征服。

布迦草原是因著頗為廣闊,且地勢較為平坦,所以在那其中分佈的部族也尤其多,又因為自西向東,布迦草原的綠洲也就越來越少。

所以自西向東一路駐紮的部族所在的位置,也象徵著他們的能力越來越弱。

草原,是一個弱肉強食,且優勝劣汰的天然戰場。

而縱觀整個布迦草原之上,土地最為肥沃,碧草連天可以供給上萬牛羊所需的地方,自然是當屬西部。

所以草原西部通常是由通過武力碾壓各部族的草原之王以及依附他的親信部族所居。

這些部族的子民養育出來的牛羊也會更為健康壯碩。

西部之後,其次便是中部了。

不管西部是由哪一個部族在什麼時期打下來的,每年由中部固定送往西部那個最大的氈房裡的牛羊都是按規矩準時到達的,從無延誤之時。

這是交好之意,更是俯首稱臣的依附之意。

草原人也是深深地知道伸手不打笑臉人這個道理的的。

更何況他們各個部族的人本就不多,而草原又實在是太大了,打了中部比不打中部能得的好處那可是多得不是一星半點。

這點帳,西部的人也是有那個能力算得明明白白的。

所以表面上,居住在中部的草原部族歷來都是與西部草原之王交好的關係。

雖然西部的強者們打從心眼裡看不上中部那一群「誰都能當他們的主子」的狗腿子模樣,嫌棄他們太過貪生怕死,枉為草原男兒。

但是這一招無異於為中部各部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保障,西部各部族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中部各部族則是在抱團休養生息,享受草原的寧靜生活。

而中部這些部族之中,尤以康剌族最為繁盛,且康剌族的族長是草原上出了名的智者,他更是少有的能通中原語言的草原人。

所以草原中部漸漸地就以康剌族為尊了。

當年柔然被滅后,草原西部各部族以烏孫、烏桓兩兄弟部族為大。

後來烏桓連年騷擾北境,終於惹得仁宗震怒,下令攻打,后烏桓戰敗,烏桓王自刎於帳內,其部下諸人則連夜逃往烏孫。

後來烏孫向大翌奉上牛羊若干,貢品若干,仁宗便以「我泱泱大國,巍巍大翌,不過逃走些敗犬,有何懼之。」一言當朝駁回了容王斬草除根的諫言。

而烏孫歷代便設有祭司一職,祭司雖然在烏孫族內的地位十分崇高,深受烏孫子民的愛戴,但卻並無任何實權,也不能娶妻生子。

烏孫祭司延續血脈的方法只有一種,那便是在每一任祭司坐化后,烏孫子民們會在阿蠻神的指引下尋求祭司的轉世之身奉其為新一任的祭司。

閱讀大翌長安關注幻+想+小\說;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翌長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翌長安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卷 巍巍大翌 第六十章 東洲有族名烏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