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完結

307|完結

不久聖旨明發到各地縣學,明年要開恩科加試農學的消息很快傳遍全國,桓宋學派師生的正版和盜版文章一時銷量大增。

自然也有許多自忖甲科無望,欲考農科入仕的學生到桓宋理學院投師。可惜兩位院長忙着出卷,弟子們只嫌自己讀書的工夫太少,哪有時間帶學生?理學院大門終日大開,想拜在他們門下求學的考生卻求告無門,最後輾轉相托,求到了幾位與他們倆有交情的官員頭上。

兩位考官到禮部商議考綱時,便被人攔在廊下,問他們能否多教幾個學生。

畢竟聖旨上就許他們不避師生之嫌,只管取學得最好的考生,那臨考再多收幾個學生也沒什麼忌諱吧。

雖沒忌諱,但是效率不高。

宋時右手掂著腰籃晃了晃,笑吟吟地亮出了他們小兩口兒在家做出來的考前綜合練習冊和模擬試卷。

考前輔導班只能小班授課,效率不高。何況還有許多外地考生要到年後才進京,靠聽課只怕是來不及了,倒是自己看書複習的效率更高。

不如大家都用一套教輔和練習題,內容全面,還能提前測出每個人的優劣所在,有針對性的複習。

攔住他們的諸位郎中、員外有了交代,也都安心了。

眾人湊上來拿起書卷細看,只見每冊外都包着印得艷麗喜慶、五色錯雜的封皮:《雜交水稻論文集》一卷,《實驗室規範操作合集》一卷,《壬子年農科會試模擬考題》五卷,《農科大全》數學三卷、物理兩卷、化學三卷、地理一卷、生物五卷……

書中、卷上都印着插畫,紙面精緻絕倫,細看內容更令人眼花繚亂,心蕩神馳。

他們不禁合上書冊,揉了揉眼,嘆道:「好細緻。答得出這麼多題目的學生定是有真才學的好學生,在朝中見習數月,外放后也能造福一方百姓了。」

宋時頗以為然地點頭:「這些練習冊和卷子是我師兄花了兩個多月工夫整理的,可謂面面俱到。若都能全面掌握了,別說只是依朝廷交代之法制種配藥,就是自己指點人培育稻米與各色菜蔬的良種也盡夠了。」

他們這趟到禮部,還要跟呂老師商量一下考卷怎麼評卷——

這套卷子完全按照後世學生考卷的形式排布下來的,選擇、填空、義理等小題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大題則可按著步驟評價。考官出題時就要給出標準答案,同考官對着卷子判題,也可省些事體。

呂閣老看了兩眼卷子,並不深究題目,只問他們:「這麼滿滿幾張卷子的考題卻要考到何時去?並考官出題也費力。不如不問旁的,只考耕籍之類。」

他們倆自是不能當一輩子考官的,將來換了別人主考,更出不了那麼多的題目了。

桓凌是從小考着科試長大,長大后又做了現代式考卷的,深覺這種出卷方式比他們原先只按經義答題的好,力勸道:「老師只見這題目多,卻不知這一摞卷子也只消花兩個時辰就能答完。考官辰時到場,午時印卷,一下午也盡夠考完了。」

何況這些理科題目都有套路,平日裏出慣了題的,略改幾個條件就是新題了。論出題難度,只怕比必須剜空心思從四書中截取沒考過的句子的經義小題還要簡單一些。

而且還有個更省時省事的法子,就是預先做個千題萬題的題庫,封存在禮部或大內,到考試時抓鬮抽題,湊滿這一張卷子。

當然,這樣的卷子用圈尖點豎的舊法判卷就有些不方便,可以按題打分,將卷子改成百分制,誰考得好誰考得差,哪個擅長化學哪個擅長農學,便是一目了然了。

這兩個少年人膽子真大,是要把科舉取士的規矩都改了啊。

呂閣老笑着搖頭:「你們兩人倒想得開,卻不怕有人泄題么?」

若有人背下來幾千道數理化大題,那他不會也是會了。

桓凌大方答道:「制藝考試不都是從經義上摘的題目,天下學子哪個不是在家做熟做透了才敢上京趕考的?」

若當真出個千把套題,連答案一併封存在庫中,考試當日主考現抽題目現付梓,考官們在簾內拿着答案判卷,卻不比出了題還要考官自己做出答案對比的省事得多?

人非聖賢,萬一將哪個題目答錯了,或索性出了無解的題目,豈不要耽誤這一科的學子了?

當然,就是不用此法也不要緊。只要禮部每一屆考試前整理考綱,主副考官出題時壓遍該學的定理公式,再互相校改題目,確定無錯就行。

理科的卷子答案字數少,不怕簾內出題的時間長。

呂閣考叫他們勸得有些心動,與禮部的屬官議罷,又將卷子拿給另兩位閣老看,問他們意見如何。

畢竟連這農科都是新加的,考卷比別的科目略有差異,考生們也說不出話來。

張次輔摸出個老花鏡戴上,眯着眼將題目看了一遍,嘆道:「我看這卷子的形制,忽然想起太·祖曾欲行科舉取試,便有意在一卷中多出考題,以百分取士,辦個與前朝不同的科舉。可惜未及開恩科便已宮車晏駕……」

這兩個孩子都是熟習經史之人,宋時更曾進過翰林院,看過中秘書,或許就曾從中見過太·祖起居注,欲效法太·祖舊制?

呂閣老被他提醒,亦感嘆一聲:「我說他們兩人一向是謹慎徇舊的人,怎會將農科考卷改成這樣子,若是為效慕太·祖舊例,便說得通了。」

既是有舊例的,他們也好與朝臣、與聖上推薦此卷了。

不過三位閣老議事,他們兩個看親弟子遞上來的東西難免會特別順眼,若要看世人的評價還要再問問李三輔。

李閣老不只與桓宋二人沒有師生情,還是戶部尚書,也是三位閣老中最年輕、最好實學,唯一能把這套叫人眼暈的卷子解出……解出幾道題的人。

兩人轉身看去,只見他正低頭閱卷,雙眉皺得好像個近視的人沒戴眼鏡一般,看得呂張二閣老心弦微微繃緊。

呂閣老先打破了他的思路,按著卷子問道:「時春賢弟看這卷子如何?」

時春賢弟翻過捲紙,看了附錄的答案,深沉地表示:「若要以這考卷擇人,果然是要多花時間備下題目和答案。」

不光是答題難,有些以算數為根本的題目,若出題時置錯了數字,那題是根本解不出來的。

一個考官,若不是桓宋二子這樣通天下之識的全才,學問定有偏倚,一個人未必就能出好這樣一篇面面俱到的考卷。若有些才學稍遜的人做了考官,難免要從舊日自己做過的題里選題改題。那麼他家子弟,或是鄉里相熟的、做過他題目的學子,不是作弊也勝如作弊了。

萬一更有人故意出錯題,以答案為記,勾通考生作弊……

原先只想着農官官位低,升遷又不比甲乙科那麼方便,隨便出些題目考取便是,豈知這科舉取才哪兒有容易的?

幸好聖上先點了這兩個才學既深,又有見識的考官,還未考試便將這問題呈到了他們面前。

禮部又為此商議良久,終於定下章程進呈天子:新科就用百分取士。不過不用小題,直接從分析義理的題目開始,最後還要加一道的擬農官身份,述自己為政方略的策論。

新泰帝旋作批複,認可了這套實際上是數理化生四科綜合的新考卷。

天子命人取來了一套新出的模擬卷,對着答案看了一回。答案一步步寫得極盡詳細,甚至還在某些字下點了黑點,標以「得分點」三字。

就連他……他的皇兒皇孫等將來要親閱這農科考卷時,也可一眼看出對錯,不怕考官誤落佳卷了。

新泰帝滿意地將卷子撂下,吩咐內侍:「將這卷子去上書房,讓葉學士給皇子、皇孫們做一做,叫他們知道稼穡之艱。」

還在上書房讀書的皇子宗親們年幼,沒機會見識耕織,看看這真正寫到耕種細節的答案也能明白些道理。

上書房的學生一夜之間多了幾門功課,又是聖上欽命送來的,不敢不學好,於是回家熬夜翻書,邊學邊罵這場還未問世的考試的出題人。

而站在考試鏈頂端的宋時和桓凌才不怕這點非議。

他們接了聖旨,知道新題型的方向後便重印了練習冊和模擬試卷,之後一整個冬天都坐在烤得熱乎乎的火炕上參詳題目,力求考出最優秀的學生。

三月初十,會試判卷結束,考官們終於功成還家,而貢院又再度迎來了農科考試。

農科與制科錯開,正好還能給今科不幸落第的舉子們多一條晉身之道。

宋時與桓凌兩個退休人員被特批為主副考官,繼承了剛放出一批考官的貢院,閉關簾內,出了一套厚厚的、全是大題的考卷,併當場做出了答案,分發諸位簾內官。

同考官是從翰林院與戶部抽調來的,懂桓宋理學的大家,監場官等外簾官則仍是用了會試考官,在場中來回巡視。

這一場只考了三月初十一天,考生們在場上考試,同考官們也為了試試自己的學業水平而做上了相同的試卷。

題目雖多,但能深研道理、熟習算式的話,倒不是很難,兩個時辰內便足以做完。

辰時發下試卷,到黃昏便收卷,不予繼燭。第一批考卷遞上來后,同考官們便拿着兩位主考給的答案與考生答卷一一對應,輕鬆給出了分數。

不用考慮字跡如何,大部分題目完全不須考慮頂格、避諱,不必為一句妙語、幾處峻麗排比而在圈點間猶豫,更不必絞盡腦汁擬出不同的評價詞……除了最後一題還須憑他們的眼光定奪分數,前面的幾乎都只對着答案一步步給分,判得不知多麼輕鬆。

尤其是曾當過會試同考官的翰林們,對着這麼好判的卷子簡直要熱淚盈眶。

終於不用撐著困眼熬夜判卷,擔心自己頭腦昏眩,誤黜佳卷了;也不用在考官搜落卷時提心弔膽,怕從自己房中尋出合考官大人心意的文章,落個判卷不利之名了。

這卷子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多少人來查也查不出兩樣的判斷來嘛!

眾考官判得輕鬆愉快,對着特供簾內官的宴席也越發有胃口。唯一可惜的就是這卷子忒少,判得忒快,才判了一天就全數校完答案,而輕易舉地排出名次。

兩位主考進宮送大榜時,天子也特地要了答案,親自校對了幾題。

自然是不會出錯。

不過他這個天子親自判斷考卷優劣的感覺甚是不錯。

以往御前閱卷往往只看卷面字跡、考生相貌,文章好壞卻是只能憑着朝中大臣裁奪。如今這卷子對錯盡在眼中,高下只憑分數,再無錯失人才之虞,也不會有人因親戚黨朋之誼取人了。

可惜經義題不能這麼判。

新泰帝既滿意又有些遺憾,命三閣老安排張掛皇榜,新農官到部院見習等事宜。吩咐罷此事,見桓凌跟宋時還在,便含笑問道:「這回農試辦得甚是圓滿,你二人勤勉稱職,深慰朕心。」

兩人連忙拜謝,天子笑道:「還不曾賞你們,何必急着謝?若有什麼想要的只管說出,你二人不只是為國選材,實則是為國栽培出這些人才,值得厚賞。」

不要什麼了。

他們出門的衣食住行有官府全包,家裏人過得都好,子弟學生也能憑自己努力掙來前程,還有什麼可要的?

兩人灑脫地拒絕了更多的官爵恩蔭。

他們只想早點啟程,將剩下的礦產、能源圖畫好,早些回來享受真正的退休生活。

三月下旬,兩個人又踏上了遠行的路。不過這回有許多弟子要留在部院見習,所以新隊伍單薄了許多,僅有兩個年輕弟子、一個工部派來的司機相隨,順來時的路東至渤海,乘海船重下江南。

不過這回他們有了能爬坡、抗泥濘的全地型豪華拖拉機,行李放車頂、弟子身旁坐,趕路的速度順順噹噹上了20邁,又有朝廷驛站不停送油,剩下這趟行程就比前頭輕快了許多。

這一去又是數年。

江南的金、錫、汞、鋁到關外的銅、鐵、鉛、鉬……隨着這些地圖一同收集來的,更有一卷卷拍攝著各地城池、道路、河流湖泊與其中生長的動植物的照片。

除了怕過於詳細的道路、城池、河道地圖可能涉及軍事問題而不曾曝光,其餘拍攝景緻和風俗的照片都轉繪成石板或木板畫,刊登在了各地報刊上。

於是傳說中藏在毒瘴中的百越、處處有蠱毒的苗疆、胡兒雜居的天山、叛亂頻生的大漠……俱在圖畫上掀開了神秘面紗,露出秀美壯麗的、與中原相異卻又有相似之處的風情。在許多人想像中詭秘陰狠的巫蠱、兇悍不可敵的蠻族,也在報紙圖文中展現出了其樸實而又溫情脈脈的一面。

都是一般的人,誰也沒生三頭六臂,沒身纏毒蛇。一樣要衣食住行,一樣懂孝順父母、親愛子女,甚至一樣耕田種菜、畜養牲口、針黹女紅……

原來這些蠻荒之地、化外之民也沒什麼可怕的。還有許多地方風景極好,土地肥沃,值得去遊玩一番,甚至買地置田,當作別業經營。

那些僅看了報刊翻印圖的人都把持不住,拿到照片的新泰帝更是愛不釋手。

這是他的天下,他的子民,原來他的江山竟是如此壯闊鮮妍,不只是各地奏報中簡單的幾句話。可恨他這些年越來越懶怠動彈,如今在宮中走走都覺得費力,不能出去親眼看看這片錦繡江山了。

不過好在他的心愿還可託付兒孫。

新泰帝召來太子,將照片給他看,強打精神教導他:「你將來要多設衛所,將朝廷大軍派駐往那些蠻荒之地。多設流官衙門,設農官教當地蠻夷以稼穡農桑之事,授千斤良種;設教官教以經義理學,使其歸服王化,科舉晉身……」

到那時……

縱有哪處蠻酋生出反心,良種都在朝廷手中握著,一年一授,他們的部民是肯聽朝廷的話過豐足日子,還是願餓著肚子跟他們造反?

「朕總算為皇兒留下個清平盛世,還有這一對賢臣。我兒聰慧仁德,將來定能繼朕德業,再開疆土,延續盛世。只可惜桓宋二卿有古賢士之風,只因自己身為太子妃兄長,便不肯在朝任高官……」

太子勸道:「正因父皇治下朝廷清正,百姓安居樂業,他們才敢放下朝廷大事,在外觀天下事,悟聖賢道。將來二位舅兄能以義理傳世,身入文廟,於國朝和他們自家豈不都是佳話?」

皇兒豁達通透,見事明白,不愧是他的兒子。

新泰帝於是微微一笑,撫着他的肩道:「他二人不在朝里,難立事功,但賢人當有優待。他人都是男子,將來也沒個親兒熱女,不如早定下來陪祀太廟,亦是你與他們君臣相得一場。」

「是,這是父皇恩遇賢士,兒臣這便命人擬旨。」太子含笑應下,叫人記入起居注,擬旨示下。

雖然父皇的意思是讓他攏絡賢臣,可是桓宋二子都是父皇慣用的賢臣,百年後陪祀父皇正應當。

而他以後……還會有大舅子教出來的賢臣輔佐的。

=================

接了聖旨,又得到一樣封建王朝至高待遇的宋時也被「陪祀」二字觸動,考慮起了身後事:他看過一部清宮劇,裏面的張廷玉一輩子心心念念的就是個配享太廟,他年輕輕地就得了聖旨保證,這輩子應當沒什麼缺憾了吧?

仔細數來,做大臣最大的成功,除了這個大已經得到的配享太廟,也就是封侯拜相,封妻蔭子。

封侯,他已經封了。

拜相,他自稱一聲白衣卿相肯定沒人反對——就是自稱才子詞人,估計也沒人敢當面說什麼。

封妻,雖說他家這位不能叫「妻」,身上的爵位更不是他掙來的,但他們桓凌畢竟是個侯爺,四捨五入也算他封了。

蔭子,他雖沒兒子,但侄子侄女也承恩蔭進了國子監讀書。

可以了,完美無缺,可以安心養老寫回憶錄了。

宋時自覺人生圓滿,捧著一杯才燜的茉莉香片緩緩走出廊外,迎著初冬暖陽在院裏緩緩散步,提前享受起了閑適的晚年生活。

明年給這院子裏添幾架瓜茄豆角,養一條小狗,廊下懸兩架八哥。早上他們倆去花市提籠遛鳥,回來摘些自己種的蔬菜下飯,吃了飯再到琉璃廠淘淘假玉,向晚時一起牽着狗遛彎兒,回到家就爬上熱乎乎的火炕……

閑來無事整理整理材料寫論文,再捎兩筆回憶錄,至於工作什麼的,不需要,不在他的養老規劃當中。

他繞着內院指點江山,肩頭忽地一重,隨即泛上暖意,卻是一重薄棉披風罩到了他身上。一雙長臂繞過他的頸子,手指勾著披風領口的細絛,在他頦下打了個活結。

打完了結,那雙手還不離開,反而在他臉上貼了貼。溫熱的肌膚擦過他微涼的臉,熨帖的感覺讓他忍不住低下頭,好從那手上汲取更多熱量。

於是那溫暖就在他臉上停住,更從背後鋪展開,將他整個人裹了起來。宋時方在院裏轉了一會兒,正覺出幾分寒氣,身後的暖意來得實在合宜又熨帖,不由自主地便縮進了那個懷抱里。

桓凌將下巴搭在他肩上,指尖不知什麼時候攀到他手上,點了點已經變溫的杯沿:「京里天寒,哪能穿這點兒衣裳就跑到院子裏亂逛。水都涼了,人可不凍透了?」

不冷,水雖然涼,人心是熱的。

他雙手抓着桓凌的手按在自己心口,讓他感覺自己正被未來鼓動的、不斷跳躍的心:「師兄,我覺得咱們可以開始寫《穿越平行宇宙實例研究》了。」

嗯,是該寫了。

早些寫好發過去,他們也許能等到那個世界懂得更多的學者們發現宇宙的本真呢。就算那邊的人不信他們時官兒會穿越,這也是給時官兒自己一個交待。

他孤零零的從那樣先進的一個世界來到數百年前的大鄭,雖然在這邊有父母兄弟,更有他這個相伴一生的愛侶,可心總落了一半兒在那邊世界,總要惦記着那邊的東西。

他在這邊不敢暴露身份,說給那邊的人知道后,心裏定會敞亮些。

桓凌甚至比他的穿越者師弟更盼著早些完成此舉。他心口也熱了起來,將另一隻手也抬起來按在宋時手背上,將師弟壓向懷裏,重重點頭:「咱們從前準備下的東西已不少了,略作整理就是文章。你還要把它們抄錄到晉江網上,我替不得你這段抄寫,前面的就叫我多寫一些。」

好。

那就在還沒開闢小菜地、養起八哥和獵狗的時候,多花一點時間坐在火炕上寫稿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穿到古代當名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穿到古代當名士
上一章下一章

307|完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