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本江南人

壹 我本江南人

公元1877年12月3日(農曆十月二十九日),清光緒年間,時值秋冬苦寒之季,王國維就在這天辰時,出生在江南錢塘海寧鹽官鎮,他的祖上在南宋抗擊金兵時,因盡忠守節而殉國,王家受朝廷蔭封至此,儘管數百年以後,家中凋敝貧寒,過着粗茶淡飯的日子,但王國維對自己的家世,一向感到自豪,畢竟為忠烈的後裔嘛!

他初名國楨,後來改名叫國維,字靜安,「靜安」二字,很符合他的氣質,喜歡獨自安靜地鑽研學問。一個人的名字,有時是和他內在的氣質是有關聯的,代表了父母的期待……不幸的是,年僅3歲的他,就眼睜睜看着母親凌氏去世,過早體驗喪母之痛,這之後,由於疏遠了某種來自女性的柔弱關懷之情,以致一生所行,偏於剛烈憂鬱,寡少柔情歡欣。

父親乃譽公作為名門之後,還有士大夫的遺風,沾染了名士之氣,不愛功名,卻酷愛收藏古玩,據說在江蘇?陽縣衙當差時,就遍訪江浙一帶名門望族,收藏宋元明清以來的古文詩畫和金石器物,嗜好成癖,沉迷於其中,後來乾脆辭官,整日閉門,鑒賞考證那些古董寶貝兒,自娛自樂,這些都影響了王國維,使他和乃父的興趣很相近,小小年紀就有考據癖。

不過長子王國維,小時候才華不顯山露水,看上去很平庸。父親看他寫字隨隨便便,缺少英銳之氣,讀書雜而不精,就擔憂地說:「不患吾死,患吾身之後,子孫繼起不如吾……求才難,而**子弟才過其父尤難!」乃譽公自己不看重功名,名聲不出鄉里,天下沒有幾個人知道他,卻擔心兒子還不如自己,以致憂心忡忡,怎料到後來兒子名聲會遍於天下呢。

年少的王國維,常為他出身於江南感到自豪,曾作詩感嘆:

「我本江南人,能說江南美。

家家門系船,往往閣臨水。

興來即命棹,歸去輒隱幾……

何處無此境,吳會三千里。」

自古,江南是不僅風景優美,也是文化富盛的地方,上可追至春秋戰國時的吳越文化,次可追至三國東晉南朝的*名士,尤其是南宋王朝偏安於此,定都杭州,把中原的士大夫們都帶到了浙江,這裏的文化氣韻就更濃厚,**以下元明清繼承,只有發揚,而未衰敗,一直被江南人自己嘖嘖稱道。王國維的家鄉海寧在錢塘江邊,和杭州毗鄰,向來是朱門大戶聚集,人才輩出之地,也是眾所周知的徐志摩和金庸的故鄉。

王國維雖沒有和美景如畫的山水匹配的俊秀面貌,卻也能以才子之心,感受江南風景的清麗氣韻,彷彿覺得書畫里的那些美景都活過來了……「我本江南人,能說江南美」,這種江南情結,讓他經常獨自沉浸在山山水水的意境中,感慨那些美如畫的江山風景,千古常駐,這種熱愛,不輸於那些結伴遊玩的才子佳人,反而思索更深,內在更為博大深厚!

就這樣,當他站在錢塘江邊,看着天地廣闊,眼前潮來潮湧,氣象宏大,一浪接着一浪,後浪推著前浪洶湧澎湃時,心中難免感慨萬千:古今才子,就像這樣一代又一代,總有更替!到了「我」這一代,又當何去何從呢?

正當父親乃譽公擔心兒子的才能,怕他一進考場就會「棄甲曳兵」,王國維卻在他16歲時,參加海寧州縣歲考一舉得中,這次,讓他的父親刮目相看,才感到兒子的前程尚不可小量,未始不會有出息。

但是這以後,他在科場中的命運就很不順利了。當時,科舉考試的內容,還是考「時文」,也就是八股文,向來想法肆意又喜愛詳細考據的他,對於形式僵死、內容空泛的八股文不屑一作,以致,第二年再上考試時,沒有考完就散場了。當然考試結果也就不理想,而這以後,多次應父親之命,參加鄉試,也都折羽……後來的大才學家他這時竟連秀才都苦苦考不中,也可看出科舉的式微,就算沒有洋槍洋炮,封建社會內部文化也會由此衰微窒息。

為此,他的父親嘆息:「文太高,不肯入時流範圍……」看來對他的文章,知子莫若父!

那時僅18歲的王國維,不僅嗜好古籍,而且喜歡評論前人文章中的得失疑誤,和朋友在一起討論時,常常會指責一些名高不實之輩,甚至,年紀輕輕,就將矛頭對準道光年間的進士俞樾,撰文逐條批判駁斥這位大名士的見解。父親擔心他眼高手低,青年狂妄,不知謙遜,便告誡:「以後要痛戒此習!」誰知後來,王國維將「此習」發揚廣大后,反而成為一代大師!牛bb小說閱讀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百年記憶:民國才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百年記憶:民國才子
上一章下一章

壹 我本江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