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工業母機

第10章:工業母機

當前曙光基地總共不到一千人,護廠隊約佔一半。有大約500名工人,其中多數都在煉鐵爐、廠房,住宅的工地上搞基建,基建工地的頭領是朱富貴的大兒子朱顏。有勞動能力的家屬都在農場。

這個基地對外的業主是朱富貴,所以成品及原料還有碼頭的倉庫這些對外有關係的都由朱富貴負責,此外,造船廠及碼頭也是他負責。朱富貴手下的人力最多,有90多人。其中造船廠30多人。

朱萬化到達第二天就按護廠隊名冊點名,以金華帶來的骨幹組建了護廠隊。朱萬文為隊長,朱順為教官,開始訓練。另外組織一個小規模的水軍,有100人,由船工頭吳方亮的兒子吳盛有作隊長,先在運輸船上練水手,目前參加護礦隊的訓練。由於建設工地需要勞動力,所以護廠隊半日訓練半日勞動。

按照朱萬化的要求,目前的訓練重點有兩個,一是訓練紀律性,做到令行禁止,二是思想教育,部隊要忠誠可靠,作戰勇敢。作為思想教育的教材,隨朱萬化到達洋尾的李四娃和娟兒的弟弟,現在已經改名為朱全柱,這兩個人給護廠隊的兵丁講了發生在石門村的故事,效果很好。

由於各種原料運輸的需要,曙光基地僅有的十幾條船,承擔著繁忙的任務,這個年代南方也不太平,武力保護運輸線就非常重要了。為此,朱萬化為水軍設計了一款便利的手銃,令鐵匠立即製作,它兩尺多長,口徑較大,短粗,它的原理就是後世俗稱的「噴子」。發射葯和十幾個鐵球彈丸包在紙筒中作為定裝子彈,以便加快填裝發射速度。缺點是射程短,以及尚未作出擊發葯或燧石打火,需要火繩點火,下雨天就用不上了。另外設計一種豬油加蠟油的燃燒彈頭(類似凝固汽油)用弓箭發射。這東西相對簡單,應急裝備水軍。對付土匪足夠了。

這個噴子也可以裝一顆大的單一彈丸,射程可以遠一點,但是它的槍管是手工打制,沒有經過機加工,一個槍管一個樣,沒有統一口徑,也不可能有配合恰當的彈丸,因此也就沒有了準頭,準星照門也沒有必要。所以就定了一種統一的散彈。

朱萬化根本就不打算使用這個時代的火銃武裝自己的軍隊,因為這些火銃都是手工把鐵料打製成板,再捲成筒狀。這種製作方法,不要說找不到兩隻同樣的槍筒,就是同一隻槍筒,上中下口徑都難說一致。圓筒是不是圓也很難說,同一支槍,這一槍和下一槍打的射程、彈著點絕對不同,何談瞄準。只能放排槍,追求個群體效應。因此,朱萬化只是應急做了一批噴子。

另外為了防箭矢,製作了大小兩種盾牌,大的給盾牌兵用,戰時形成臨時防禦陣地,小的可以綁在左手小臂上,單手使用武器的都可以用。這個盾牌家丁隊已經配備了。

由於朱順的提升,他十五歲的弟弟朱三順做了朱萬化的跟班。朱順嚴厲的教導弟弟,對大爺要絕對忠心。朱三順虎頭虎腦的,還有孩子像。

修整河道,準備安裝水車動力的工作就交給了護廠隊,朱順負責。整完河道就去上游挖引水渠,為整個基地供水,將來還要修水塔。水車交給木匠工頭趙志強帶10個人同時施工。水泥窯(轉窯)、磚瓦窯(運輸帶,減輕體力)是首批動力用戶。

磚瓦窯和水泥窯,由朱富貴的哥哥朱福負責。給他40人,這些人力主要用於水泥原料的粉碎工作。

籌備水泥窯時出了問題。朱萬化設計了一個外徑一米(內徑約就剩下800毫米了,不能再小了),長三米的小轉窯,計劃用費很大力氣買來的鐵料打制外殼。一看鐵匠的製作過程,朱萬化立即叫停。這時的鐵料什麼形狀的都有,就是沒有鐵板或者鋼板。把鐵塊在鐵匠爐上打成大面積的鋼板,根本就不可能。用鑄造的方法鑄造這麼大的圓筒,暫時還有困難。轉爐不用想了,怎麼辦?上大鍋炒吧!大鍋架在火上,放入爐料人工用鐵鍬炒。這個方法不說質量,工人的勞動強度、高溫、絕對大量的粉塵,什麼人都受不了!還要想辦法。

朱萬化都想放棄了,用白灰算了。

一天後終於想到了辦法:鑄幾個最大號的鐵鍋,兩個鍋扣在一起,讓鐵匠打制牢固的、便於拆卸的卡子,兩個鍋卡成一體,放到可以搖動的架子上,用水輪機帶動,讓這個扣著的鍋轉起來,放到窯里燒。這不就是土轉爐嗎?燒好一鍋,抬下來,換上另一對扣好的大鍋接著燒。這樣工人勞動強度小,基本沒有粉塵。一天一噸的產量沒有問題,如果不夠再加幾個爐窯。這樣一來水泥窯最苦的活就是粉碎石灰石了,粉碎機還沒造出來,只能靠人工砸。

關鍵部位的水泥解決了,比如:碼頭的吃水部分的建築,水利工程,水渠,閘門等等。

首批骨瓷燒出來了,朱萬化和朱萬文一起到了瓷窯,看到這麼精美的瓷器,兄弟兩感嘆不已,它的規整度、潔白度、透明度都達到了這個時代的頂峰,連瓷器匠人都感到吃驚。特別是從景德鎮請來一個老瓷器匠人,加上選料精,瓷土也是從景德鎮運來一船,牛骨、石英石、長石、粘土都是精選的料,負責配料的是朱府的忠僕。

朱萬文手裡把玩著瓷器問:「大哥,你說過,少量上市,這個量是多少,在那裡賣,價錢怎麼定好?」

朱萬化說:「只在杭州玻璃店內附設一個櫃檯,因為這個是給達官貴人用的,先配一百套茶具,包裝要精細,每頭(一壺四碗叫五頭)平均10兩銀子,你看可以嗎?」

「這麼好的瓷器,這個定價不算高。」萬文答道。

萬化又說:「一百套賣完就停,就說缺貨。」

「我明白,哈哈!」萬文大笑。

但是生產不能停,備貨準備銷往泰西(歐洲)。

......

急需的工作有了眉目,朱萬化開始做他的光通信設備了。望遠鏡還要等一等,它需要機加工(調整焦距部分)。為了訓練通信兵的光通信技能(就像發電報、收電報一樣),先要做出光通信的燈具。

這個燈其實就是後世俗話說的「汽燈」。後世五十年代生產隊夜間開大會,或者農村的草台班子演出,在台口上掛的那個燈,就是汽燈,也叫氣死風燈,只不過那個是做成馬燈形狀懸挂使用的。這種馬燈型的也準備做,用於工廠工地的夜間照明,還可以作為商品出售。

通信用的汽燈按朱萬化設計的樣子它像一個加蓋的小鐵桶,外形有點像李玉和手裡的號誌燈,要求密封性好能承受壓力,內裝蠟油,使用時需要先加熱底部,使臘熔化產生蒸汽,燈點著之後就不必加熱了,其自身的燃燒熱量已經足夠。然後使用自身的小氣筒向油壺裡打氣,以便產生一定的壓力,使臘的蒸汽能從油壺上方側面的燈嘴處噴出,噴嘴的底座是個碗型的罩子,使燈光像手電筒一樣照向前方。這個噴嘴需要有氣門大小控制,罩子需要像手電筒那樣調整焦距。汽燈沒有燈芯,它的燈頭就是套在燈嘴上的一個石棉做的紗罩,當紗罩遇到高溫後會發出耀眼的白光,它的亮度相當於幾百瓦的燈泡。

它的製作難度體現在兩點:其一,是這個石棉紗罩。要找細心的織造女工在模具上織出來。石棉很柔軟,但是比棉花纖維硬且脆,織出直徑一寸的形如蒙古包的紗罩是能做到的,但是難度很大。實在織不出來就只好等白金了,相信去廣東的人可以搞到白金。

其二,是蠟油注入口、油氣出口(就是燈頭處),要有螺紋加工,在中國的歷史上早就有了加工螺紋的方法,但是朱萬化不知道是怎麼做的。銅匠能做成,就學一學,做不成再想辦法。

另外為了增強燈光對空氣中霧氣的穿透力,在燈頭前方加黃色玻璃(黃光穿透性好)。為了發出一亮一滅的光信號再加一個拉動繩子就能閃動的百葉窗,作為前蓋。點亮燈后,拉動繩子就可以發信號了。

朱萬化畫出圖樣,把這個燈交給工藝較好的銅匠製作。另外,使人尋找織造工織造石棉紗罩。

......

之後朱萬化去了造船廠。一個小的船塢已經開工,正建造的是江河用的方頭寬大的平底船,看樣子不到一百料(古代用『料』來度量船的載重量,大致二料等於一噸),還有兩個船塢尚未完全建好。整個場地,沒有廠房,只有一些工棚,工人在緊張的施工。朱富貴找來了船工頭吳方亮,是個近五十歲的老工人。朱萬化詢問了一些造船事務。然後指著正在破木料的工人問:「你們的木料加工都是這樣做的嗎?」

「啊……就是這樣。」吳方亮不知大爺是什麼意思,工人乾的不好?還是大爺只讀詩書不懂工商?

朱萬化只好解釋:「我的意思,這個方法太笨了。」又抬手指指江水道:「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著這樣滔滔江水的大河,就是無窮無盡的動力,不利用太可惜了。我帶來了圖樣,你把這幾種木工機床做出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木工機床的種類中,比較主要的是:鋸、車、刨、鑽、銑。當然,朱萬化的圖樣都是級原始的,但是,精密的機床是從原始機床生產出來的。有了原始機床就邁出了意義重大的第一步。

機床就是可以製造機器的機器,後世稱之為工業母機。

這些原始機床中最簡陋、最需要改進的部分就是物料的裝卡,除了人工手握,就是捆綁。一台大型水車可以帶動一組多台機床。朱萬化對著圖樣連說帶比劃,吳方亮也是似懂非懂,只是發愣。朱萬化最後只好說,我留下指導,你安排工人。立即選料製作,鐵器部分找鐵匠打制。

時間匆忙,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臨時搭了個帳篷(船廠的房屋還沒有建好),把春香接來。好在五月的天氣溫度適中,住帳篷沒有問題。朱萬化畫出草圖,寫出說明文字,再由春香工整的寫出正本文檔,作為製作機床的指導文件。

為此朱順特意派來一個班的護衛警戒,並囑咐朱三順好生照看大爺和姨娘的帳篷,不能出任何疏漏。現在朱萬化還沒有自己的警衛部隊,在基地中問題不大,船廠遠離基地,就需要警衛了。朱萬文這個隊長是個甩手掌柜的,基地的護衛隊的大小事情都由朱順這個教官做主指揮。

朱萬化又找來幾個鐵匠和製作首飾的匠人(這些人就是這個時代的工藝師了,他們能做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他們打制機床上需要的金屬部件,同時也開始製作金屬加工機床。在金屬機床中車床是比較萬能的,因此首先製造。其他如:銑床(主要製作齒輪)、刨床、磨床、立式車床等稍後都要製造。

朱萬化設計的這些原始機床,絕大部分部件都是採用粗笨的木料,只是在導軌、旋轉軸部分採用鑄鐵或鑄銅的鑲嵌零部件。因此體型巨大,非常粗笨。作為機床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刀具用鋼,還要等自己的高爐建成后冶鍊,效果質量肯定達不到後世的標準,能達到湊合著使用的程度,朱萬化還是有信心的。

製作過程中,朱萬化感到計量的重要,於是直接引用後世的公制單位:長度單位:米,重量單位公斤、噸。一個原因是朱萬化用習慣了。另一個原因比較利於保密,外人聽不懂自然就保密了。後世全世界都用這個公制單位自是有其道理的。並且準備製作標準米原件。和標準公斤原件。量具先採用比較簡陋的內卡鉗、外卡鉗。

時間進入五月,首先製作出來的是汽燈。那個織娘真不簡單,竟然以每天一支的速度生產了一批。朱萬化毫不猶豫的給了她技師待遇,月薪十兩。獎勵在建的住房一套。

那個銅匠也不簡單,竟然手工做出旋轉調整的螺紋部分。原來,他手裡有類似後世板牙的工具,說是祖傳的,絕不外傳。這個「祖傳」二字使我們很多好的技術,古人的智慧失傳了。看來專利法是個好東西。

他只有板牙沒有絲錐,萬化想可能是不好配合,古代不可能有螺紋標準,自然沒有互換性了,何談配合。因此,只有外螺紋,那個內螺紋竟然壁上鑽孔鑲嵌四個小釘。妙啊!只是這個製造成本高了點。

有了燈,通信兵就可以訓練收發信號了,於是首批選了十個十多歲的小兵開始訓練。編碼就採用後世的國家標準電報編碼,密碼採用移位換演算法。

望遠鏡也做出來了,在這個時代,這個東西已經有了,叫千里鏡,都是西洋貨,偶爾流傳到中國,所以試用產品時製作的匠人也驚訝不已。這一批望遠是鏡給遠距離通信用的,因此都是帶支架的大傢伙,20倍手拿就不穩定了,目標晃動的厲害,必須放在支架上。

定向反光鏡,就是後世常見的大鍋,鍋面上鑲嵌的是六角形的鏡片,汽燈用支架架在大鍋的焦點上,另外這個焦點上還有一個凸透鏡,利用它和大鍋中心的小孔也可以看到對方的燈光,他的用途是:瞄準對方(實際這也是望遠鏡的一種鏡片組合,但是由於大鍋上的反光鏡片是平面組裝的,所以它看到的景物失真)。大鍋的拋物線面是按事先做好樣板製作的。為了試驗通信的性能,做了直徑一米,和0.5米的兩種各一對。

在曙光基地與船廠間試驗效果良好。甚至不用大鍋,直接用汽燈也沒問題(白天還是需要大鍋的)。於是,首先在船廠基地間建立了光通信。遺憾的是六月間南方將進入梅雨季節,到時候光通信就用不上了。為了與金華通信,在基地旁的一個小山上建了一個木塔,當然避雷針是少不了的。金華那邊九龍山通信中轉站應該已經建好了。

......

忙碌中來到了崇禎元年的六月,朱萬化在曙光本部和曙光船廠間來回奔波。首先傳來好消息的是廣東的貿易。朱三順帶來了金華朱府的送信人,說老爺請大爺回去,商議對佛郎機人的生意。

朱萬化準備第二天,就是六月十日回金華。並且帶上四套通信設備,汽燈、定向反光鏡、望遠鏡,當然還要帶上幾十套包裝好的瓷器。並約定了金華、曙光基地兩地每天的通信時間。第二天,朱萬化攜春香,帶上通信設備、兩個通信兵和護衛還有跟班小廝朱三順,乘船回到金華。

---第10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強國夢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明末強國夢
上一章下一章

第10章:工業母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