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八十三章:水

第一卷 第八十三章:水

魏連殳

《孤獨者》主人公,魏連殳是一個「學新學,走異路」的知識分子。雖然黑暗的時代使他的生存空間變得十分逼窄,雖然他對生活有著清醒而深刻的體認,然而他還在積極地探尋人生的意義,為了自己和朋友還要頑強地「活下去」,對房東的孩子也還發自內心地喜歡,只要看到他們,陽光便會照進他的心靈和他的生話,就會驅除瀰漫在身邊的濃重的「冷氣」。他雖然高傲,但與環境也會暫時地妥協,祖母去世他同意宗族的安排,他「像一匹受傷的狼」似的慟哭,既是自身苦痛的外化,當然也包含了對祖母至孝的傾訴。他反抗封建禮教卻保留了其中基本的道德內含。他雖悲觀失望,卻還心存希望地苦苦「尋路」。

然而,黑暗的現實徹底粉碎了他的夢想。因為極端的「異路感」,例如清高狷介,藐視世俗,愛發議論,多管閑事等等,終於為社會所不容,在流言蜚語中,校長把他解聘了,飯碗砸了。接著,小說的情節變得十分殘酷,這樣一個清高而傲慢的人,為了活命不得不開始還吞吞吐吐最後簡直就是乞求地到處找工作,堅硬的社會殘忍地一步一步地剝奪了他所有的希望,一步一步地把他推向了絕境。而他寄以希望的孩子們又根本不值得信賴,勢力地離他而去。朋友們也己消亡。魏連殳的生存之路沒了。他成了一個絕望的孤獨者。

子君

《傷逝》主人公,子君是一個接受了「五四」時期個性解放思想的新女性。她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反對封建勢力對她戀愛、婚姻的干涉、束縛。因而,莊嚴地對涓生宣稱:「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並不惜和封建舊家庭鬧翻,毫不理會「老東西」、「小東西」和路人的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坦然如入無人之境」,和涓生自由戀愛並建立起小家庭。可當她得到涓生的愛情之後,就以為找到了幸福,達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於是,不再讀書,不再思想,甚至連過去戀愛時「偶有議論的衝突和意思的誤會」也沒有了,而安於小家庭主婦的角色,樂於做飯做菜餵雞喂狗,把小家庭生活作為其人生的全部意義,甚至為油雞而和房東太太明爭暗鬥;性格也變得怯弱,昔日的勇敢無畏更是蕩然無存,從而,變得平庸起來了——這使涓生不滿、憤怒,進而絕望於愛情。迫於生計,她宰吃了所飼養的油雞,放掉了所餵養的狗;之後,又為失去油雞和狗而凄苦無聊頹唐。她雖接受了新思想,但接受的只是個性解放思想,且只是在婚姻自主這一層意義上的個性解放思想;同時,她「還未脫盡舊思想的束縛」——她把封建的「女子治內,服侍丈夫」的禮俗視為理所當然,在家庭中並無經濟地位,靠丈夫養活,即仍然是男子的附屬品。

張沛君

《弟兄》主人公,張沛君是一個灰色人物,他對弟弟張靖甫的關愛,兄弟間的手足情誼,在工作單位和鄰里之間都有口皆碑,辦公室的同事們還特意拿他倆和秦益堂的幾個兒子相比(秦家的幾兄弟總是斤斤計較於錢物而為此大打出手),大家都誇讚張氏兄弟是「誰也沒有一點自私自利的心思」,然而當他在中醫認定張靖甫得了猩紅熱后,立即聯想到了張靖甫死後的困頓。因此惡念陡生,遂起殺張靖甫的念頭。直到張靖甫被確定只是出了麻疹,他才鬆了一口氣。

愛姑

《離婚》主人公,農村女子。愛姑和那些一般的農村婦女最大的不同就是敢於向侵害自己的勢力進行勇敢的反抗,在小說中愛姑的丈夫找了個寡婦,氣的愛姑一氣之下回家了。在愛姑的眼裡那些鄉紳她是並不懼怕的。

愛姑有反抗意識,但是卻是蒙昧的、自發的,而且她的反抗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父親和兄弟的,愛姑並沒有一種完整的自主人格在支撐著他,相反她還幻想通過壓力讓那對父子進行屈服,這樣都決定了她的反抗只是悲劇。但是和其他的女性相比,愛姑又有明顯的進步意義,愛姑敢於藐視那些封建勢力,是那個時代里開始萌生自我意識的農村典型的婦女形象,她有著強烈的反抗封建論理道德的進步意義,她向夫權和族權發起了進攻,為了不被隨便的休掉,自己做主鬧了三年,而且還堅持要鬥爭到底的「總要鬧得他們家破人亡」,她敢於在大庭廣眾之上罵公公為「老畜生」,罵丈夫為「小畜生」,不把鄉間的土地主慰老爺放在眼裡,在如此巨大的封建壓力面前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作品鑒賞編輯

主題思想

在《彷徨》中,魯迅站在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上:提出國民性改造和民族徹底解放等主題,貫穿著反對封建主義的重大主題。

首先,《彷徨》充分表現了在封建制度鄱封建宗法勢力長期統治下,農村廣大貧苦農民遭受殘酷經濟剝削和精挫奴役的悲劇命運。例如《祝福》的深刻性正是在於描寫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權下所感到的恐怖。

其次,《彷徨》表現了魯迅對知識鄉命運與道路的關注。他著重從知識分子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這個角度進行描繪和考察,因此,他的剖析、同情、批判,最能切中肯綮,發人深思。在魯迅的筆下,主要刻畫了封建衛道士,如《肥皂》中的四銘和《高老夫子》中的高爾礎。這類人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通過對他們齷齪心理入木三分的剖析,揭露其偽君子的醜惡嘴臉。第三類是頹唐的知識分子形象。如《在酒樓上》的呂緯甫、《孤獨者》中的魏連殳、《傷逝》中的涓生等。魯迅對這類知識分子題材的開掘,著眼於揭示他們精神的創傷與危機。在辛亥革命中曾熱血沸騰的呂緯甫,革命后擺脫不了孤獨者的命運,在強大的封建傳統壓力下,像一隻蠅子飛了一小圈子,又回來停在原地點,在頹唐消沉中毫無價值地消磨著生命;當年曾經拔過神像鬍子的魏連殳,到頭來甚至「躬行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藉此「復仇」,雖然「勝利」了,卻又「真的失敗了」;涓生、子君是「五四」時期勇敢地衝出舊家庭的青年男女的典型,然而,他們衝出了舊家庭也沒有改變什麼。整個社會不解放,他們的個性是不會真正得到解放的,在社會的重壓下,他們「盲目的愛」最終「失去附著」,以悲劇而收場。

藝術特色

情節結構

魯迅的小說結構大都是單線發展,很少有錯綜複雜的結構,常常是將生活中的幾個生活片斷串聯起來,構成「離去一歸來一再離去」的復調式結構。如《祝福》《在酒樓上》《孤獨者》等小說,講的都是別人的事,但在講的過程中又不時穿插「我」的個人經歷。比如《祝福》有三個描寫視點:即「我」「祥林嫂」「魯鎮」。「祥林嫂」與「魯鎮」的關係意在表現小說的「吃人」主題,這是讀者普遍關注、一看便知的。「我」與「魯鎮」的關係則暗含了「離去一歸來一再離去」的情節模式,「雖說是故鄉,然而也沒有家,所以只好寓在魯四老爺的宅子里。」這樣的敘述顯然就是「離去」又「歸來」的表述。而「我」決計要離開魯鎮的,因為「我」作為一個知識者,一次偶然的回鄉居然扮演了祥林嫂靈魂審問者的角色,祥林嫂的死,「我」雖然不是罪魁禍首,但顯示出「我」靈魂深處的淺薄和軟弱,而這一切又與魯鎮的傳統精神不無相關聯。因此「我」的「再離去」就是對家鄉生存困境的逃避。

《在酒樓上》開篇就寫道:「我從北地向南旅行,繞道訪了我的家鄉,就到S城。」這也是「離去一歸來」的敘述。「北方固不是我的舊鄉,但南來又只能算一個客子,無論那邊的干雪怎樣紛飛,這裡的柔雪又怎樣的依戀,於我都沒有什麼關係了。」北方不是我的故土,南來又只能算一個客人,兩處都不是「我」心靈深處的精神家園,這是一種無家可歸的漂泊感,表達了知識分子與傳統習俗決裂的信念,同時也隱含了魯迅內心深處的絕望與蒼涼。

語言

語言是小說的表層結構,語言的精練與否,是衡量一個作家駕馭語言能力的標準。魯迅的《彷徨》沒有冗長的描寫,小說的語言顯得精練簡約。如《離婚》對兩個老女人的描寫也是如此,「前艙中的兩個老女人也低聲哼起佛號來,他們擷念珠,又都看愛姑,而且互視,努嘴,點頭」。幾句話就把這兩個老女人看不慣愛姑而又彼此心照不宣的神態描繪出來。

魯迅的小說很少有景物描寫,即使有也十分節省筆墨,他更多是把寫景與敘事結合起來。這樣既能夠襯託人物的性格特徵,又富有抒情色彩。如《祝福》的結尾對魯鎮的描寫,不僅寫出了魯鎮過年的熱鬧氣氛,而且有力地襯託了祥林嫂的人生悲劇。

(其實我這樣水也是怕被編輯罵的,但是我是真的需要全勤,但是我這兩天是真的有事情,見諒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系統你能正經點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系統你能正經點嗎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卷 第八十三章: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