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八十章:水

第一卷 第八十章:水

左聯盟主

民國十九年(1930年)2月,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為發起人之一。3月2日,出席中國zy作家聯盟成立大會,被選為常務委員,作《對zy作家聯盟的意見》演講。

民國二十年(1931年)1月20日,柔石被逮,魯迅離寓避難。28日回舊寓。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月29日,遇戰事,在火線中。次日避居內山書店。二月六日,由內山書店友護送至英租界內山支店暫避。與艾青等人發起「春地美術研究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月,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權保障同盟會」,被舉為執行委員。2月17日,蔡元培函邀赴sql宅,歡迎蕭伯納。作《為了忘卻的紀念》懷念柔石。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月,與鄭振鐸合編的《北平箋譜》出版。5月,編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月開始譯果戈里《死魂靈》。6月,集成《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並作長序。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現劇痛,最後的創新之作《故事新編》出版。2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5月15日再發病,醫生診斷胃疾,自后發熱未愈,5月31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情況不樂觀。6月,身體略有好轉,魯迅及身邊的人都認為「魯迅先生好了」。10月17日舊病複發,18日黎明前疾病發作,氣喘不止。

人物逝世

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時25分逝世。

這些就是魯迅先生的介紹了,但是我們既然已經知道了魯迅先生的介紹,那麼我們就繼續去了解一下他的家人吧。(對不起,我很抱歉,今天臨時有點事,水一下,各位見諒啊。)

家庭成員

周介孚:魯迅祖父(1838—1904),本名致福,后改名福清,字震生,號介孚,一號梅仙。翰林出身,曾外放江西金溪縣任知縣,后因科場案入獄,使得周家開始走向衰落。周介孚「自由讀書的主張與實踐」為魯迅「在傳統教育的封閉體系中打開了一個缺口」。[62-63][64-65]

蔣氏:魯迅繼祖母(1842—1910),周介孚後妻,周伯宜繼母,她逝世時魯迅親自為她辦理喪事,她性幽默,常給魯迅講民間故事,給他以民間文化的啟迪,同時她隱忍的性格也給魯迅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

潘大鳳:魯迅庶祖母(或稱潘姨太),周介孚之妾。

周伯宜:魯迅父親(1861—1896),本名周鳳儀,字伯宜。他思想開明,是洋務運動的同情者。後為病魔所纏,他的病使魯迅飽嘗了生活的困頓艱辛。

何氏:魯迅外婆,會稽縣皋阜鎮人,父親何元傑為翰林院編修。

魯瑞:魯迅母親(1858—1943),她慈祥而剛毅,善良而果敢,思想比較開通,對魯迅有極大影響。

周作人:魯迅二弟(1885—1967),原名周遐壽,現代著名散文家。

端姑:魯迅妹妹,未滿一歲即殤,約比周建人大一歲。

周建人:魯迅三弟(1888—1984),原名周松壽,生物學家。

周椿壽:魯迅四弟(1892—1898),6歲時因發熱發燒早逝。

朱安:魯迅的合法妻子(1878—1947),浙江山陰丁家弄(今紹興市丁向弄)人,1906年28歲時與25歲的魯迅完婚。她與魯迅做了二十年的挂名夫妻卻完全過著獨身生活。魯迅母親的生活一直是由她照顧。

許廣平:魯迅的愛人(1898—1968),廣東番禺人,曾是魯迅的學生,她照顧著魯迅後半生的生活。

周海嬰:魯迅與許廣平之子(1929—2011),無線電專家。

情感經歷

兄弟不和

在魯迅的個人生活中,有兩件事對他的打擊是沉重的。一個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個就是與弟弟周作人的失和。魯迅和周作人一直不願意向別人談及此事從而也使得這件事越發的撲朔迷離,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不可理解的事件。多年來,研究界對此形成了「經濟說」、「失敬說」、「家庭糾紛說」等三種觀點。第一種說法「經濟說」認為是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花錢過於大手大腳,致使家中往往入不敷出,最後使得兄弟產生罅隙。第二種說法,認為是魯迅與信子有私情,導致周氏兄弟不和。第三種說法,則認為是周家眾人對信子的不滿,導致兄弟關係的緊張。就否定「兄弟失和」是由於兩人思想上的分歧來說,這三個觀點是一致的。但是除此之外,學界的研究基本上沒有多大進展,三種觀點也無法真正說服讀者。

婚姻愛情

魯迅的一生,曾經與兩位女性有過婚姻或愛情關係,一是當他26歲的時候,從日本回到紹興在母親魯瑞的主持下與山陰朱安女士結婚;魯迅自與朱安結婚之後,直至病逝為止,並未與她解除這種婚姻關係(魯迅深知一旦休妻,朱安就會遭遇死亡或者非人的遭遇,於是未離婚),魯迅在外的日子,朱安一直照顧著魯迅母親的生活,從未有怨言;二是當他47歲的時候,從廣州抵達上海,即與長期追隨自己的番禺許廣平同居。魯迅病逝后,朱安女士到亡故的十餘年間,和許廣平同志一樣,也一直作為魯迅遺屬同社會保持著正常的聯繫。

這下子我們連魯迅的家人也都了解了,那我們差不多就可以開始了解一下魯迅的作品了。

《吶喊》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收錄魯迅於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說,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1卷。小說集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舊時中國的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

《吶喊》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誌,開創了現代現實主義文學的先河。作品通過寫實主義、象徵主義、浪漫主義等多種手法,以傳神的筆觸和「畫眼睛」、「寫靈魂」的藝術技巧,形象生動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藝術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間中國社會生活的現狀,有力揭露和鞭撻了封建舊惡勢力,表達了作者渴望變革,為時代吶喊,希望喚醒國民的思想。奠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現代文化史上的地位。1985年,日本出版的50卷本《世界最高傑作》,中國僅有《吶喊》與《論語》被收入;1999年6月,《吶喊》被《亞洲周刊》評選為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之首。

小說集《吶喊》收錄了《狂人日記》、《孔乙己》、《葯》《阿Q正傳》《故鄉》等14篇小說,反映從辛亥革命前後到「五四」時期中國古老農村和市鎮的面貌;它描繪了辛亥革命前後到「五四」時期的中國社會現實,總結了辛亥革命的歷史經驗教訓,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和虛偽,痛苦地解剖了中國沉默的國民靈魂,批判了國民的劣根性。

《狂人日記》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了一個「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總覺得人們想害他,想吃掉他。醫生給他看病,讓他「靜養」,他便認為是讓他養肥可以多吃肉。他記得大哥曾對他講過「易子而食」「寢皮食肉」之事,然後想起「妹子」死時,大哥勸母親不要哭,便認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認為是「瘋子」,當他完全失望於改造周圍環境時,他也「痊癒」了,去某地當候補官了。小說中的「狂人」實際上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周圍都是被封建禮教侵蝕了靈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則是封建傳統吃人的慣例。

《孔乙己》講述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的悲劇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舉制度毒害下,除了滿口「之乎者也」之外,一無所能,窮途潦倒,成了人們取笑的資料。為生活所迫,他偶爾做些小偷小竊的事,終於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說通過對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動描寫,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鞭撻了封建教育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

《葯》表現了現代史上重大而發人深思的主題。作品描述華老栓用被統治者殺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鮮血蘸成「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病的故事。一個革命者為民眾的解放而慷慨犧牲,他的鮮血卻被民眾當作治病的靈藥,這種強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舊民主革命與民眾的嚴重隔膜,揭露了長期的封建統治給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

《明天》中單四嫂子的兒子寶兒得了病,單四嫂子為他四處求醫,盼望著「明天」寶兒的病就能好。但是「明天」到來了,病魔無情地奪去了寶兒的生命。明天是什麼,是希望還是絕望,單四嫂子不得而知,但失去寶兒后的孤獨與痛苦卻是真實的。(沒有存稿了,水一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系統你能正經點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系統你能正經點嗎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卷 第八十章: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