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與恥

敬與恥

在貌為恭,在心為敬,這是一句老話。敬,指內心的端莊正直。西安土話里有「端坐」「端走」「端下」等辭彙,這個端的含意就是正直。孟子講的「四端」,是作為人的基本。「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敬有兩方面的指向,敬人和敬己。敬己是敬德,是自尊,自重,自愛,是克敬守敬。敬禮不是舉舉手,擺個姿勢,裝裝樣子,而是循規守矩的總稱。敬人,敬業,敬行當,敬天地萬物。清朝康熙年間設置了一個中央辦公部門的辦事機構——敬事房,屬內務府。職責範圍有:「奉行諭旨及內務府文書,管理宮內事務及禮節,收核外庫錢糧,甄別調補宦官,並巡查各門啟閉、火燭關防。」皇帝和後宮的居行,吃喝拉撒,以及正經和不太正經的娛樂,都包括了。當好這個瑣碎的差使,皇帝只要求一個字,就是敬。「事上以敬,事下以寬」,是《清史稿》對大太監劉有三做的政治結論。

老話里關於敬,還有很多說道,「入門主敬,升堂主慎」「賓客主恭,祭祀主敬」「敬事而信」「居敬而行簡」。敬是一個人的態度,要有態有度,態是行為狀態,度是分寸感。無論對人還是對己,不及和過分都是失敬。

恥,一邊是心,一邊是耳。一個人心底偶爾冒出一個不妥的念頭,或聽到一句想洗耳朵的話,會有點不好意思,這點不好意思,就叫恥。無恥,就是沒有這點不好意思。用南懷瑾先生的話說:「真正愛面子這一點心思,培養起來,就是最高的道德。」

孔孟二老對恥的知見很清澈,「行己有恥」「知恥近乎勇」「恥之於人大矣」「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顧炎武有一篇好文章,叫《廉恥》,其中有兩句了不起的判斷:一句是「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另一句是「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士大夫是對官僚的舊稱謂,泛指國家機器的所有零件。用今天的話講,叫各級公務員。有外族入侵的日子,是國恥。沒有外族入侵,自己入侵國家綱紀的底線,也是國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先前的風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先前的風氣
上一章下一章

敬與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