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粒子

反粒子

先說個《列子》里的老故事,或許叫寓言更恰當些。其實,寓言就是下潛了深度的故事。

背景是戰國初年,故事的因起是一位陝西人,依當年的身份叫秦人。秦人姓逢,逢家有個兒子小時候是神童,早慧。但長大以後卻患了「迷罔之疾」,「聞歌以為哭,視白以為黑,饗香以為朽,嘗甘以為苦,行非以為是。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無不倒錯者焉」。小逄得的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病,是思想病。老逢很著急,打聽到魯國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君子」,是專治這種病的行家(故事裡沒有明說,估計指孔子),就帶著小逄出國看病。途經陳國時偶遇老子,有病亂投醫,先請老子給瞧瞧。老逢這個人身份不低,至少是重量級公務員,可以隨時隨地約見大腕級文化人。

老子了解了小逄的情況后,對老逢說了一通別開生面的話,對今天極富啟示。老子開門見山講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是詰問老逢,你憑什麼判斷這種情況是病呢?如今天下普遍「惑於是非,昏於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覺者」。這句話很厲害,如果是病,也是社會流行病,是通病。如果不是人病,那一定是社會病了。如同今天評判社會百態的那句話:價值觀混亂,導致社會認識底線和道德底線下行。

老子講的第二層意思是:一個人價值觀迷惘了,對一個家庭不算什麼。一個家庭迷惘了,對一個村子不算什麼。一個村子迷惘了,對一個國家不算什麼。一個國家迷惘了,對整個世界不算什麼。整個世界迷惘了,那也是一種社會大同。如果天下人都和小逢一樣,你老逢就成了迷惘症患者。老子的結束語是,我這種認識「未必非迷」,但我知道,魯國那位「君子」,是迷惘的集大成者,根本幫不了你兒子,趁著還沒走多遠,給盤纏留點面子,節省下來打道回府吧,「榮汝之糧,不若遄歸也」。

《列子》里的這個故事沒有下文,也沒有交代老逄去沒去魯國。好寓言的價值,就在於激活認識領域的多種可能。

反粒子是現代物理學里的一個概念,我對此一竅不通,從課本里抄來一句釋詞:「在原子核以下層次的物質的單獨形態,以及輕子和光子,統稱為粒子。所有的粒子,都有與其質量、壽命、自旋、同位旋相同,但電荷、重子數、輕子數、奇異數等量子數異號的粒子存在,稱為該種粒子的反粒子。除了某些中性玻色子外,粒子和反粒子是兩種不同的粒子。」一位學物理的學生告訴我:粒子和反粒子是20世紀30年代人類對物質的認識成果。90年代之後有了延續,又捕獲了反物質。粒子和反粒子都是正常的物質存在,卻是兩種存在方向。粒子和反粒子相遇的話,就可怕了,二者湮滅,爆發出核反應,釋放出極端能量。

我對反粒子膚淺的理解是,有一個正數,就有一個相對應的負數,中間至少隔著一個零。正數和負數不是一分為二那個層面,更不是正數是正確的,負數是倒行逆施,有時恰恰相反。負數的可貴之處,在於難於被發現,難於捕捉到。人們整天為正數奔忙,疏忽了相對應的那個客觀存在,就埋下「昏於利害」的種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先前的風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先前的風氣
上一章下一章

反粒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