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卷 為國戍邊 第088章 轉戰大同

第2卷 為國戍邊 第088章 轉戰大同

春去冬來,天津新城的建設正在快速進行,城內的開發也十分火熱,而為了安置那些無業或者無處謀生的青壯,楊鴻章過了年之後除了擴大施工隊伍再次募兵五千,分為三個步兵營。而先前的幾個營的將士的訓練強度也逐漸增加,這其中就包括十公里負重越野等。

按照楊鴻章的預計,只要糧食不斷,天津新城的建設再有半年就能全部完工,到時候周圍三十里的城牆,外加四門瓮城以及護城河和胡護城河內的無數的碉堡,將來再安裝上守城的大炮,楊鴻章就可以驕傲地誇口此城堅固超過山海關!

當然最讓人欣慰的是因為天津衛附近大量的荒地以及從滄州源源不斷補充過來的糧食,現在天津新城內除了軍隊外的常住人口已經達到了六萬!這在整個直隸都是首屈一指。

就在楊鴻章躊躇滿志的時候朝廷的調令到了,來天津宣旨的不是楊鴻章的熟人高坑,而是高世民,聖旨的內容也是讓包括楊鴻章在內的所有人詫異,因為楊鴻章建城有功勞,練兵有方,加昭武將軍領大同總兵!

儘管還是正三品,但是大同是九邊重鎮之一,重要程度僅次於遼東。和天津總兵比起來大同總比可謂真正的邊鎮重臣!楊鴻章不認為朱由檢這麼快就必須將自己調往大同,因為目前自己在天津做得很好,天津也需要自己。而北京城的那些內閣大臣們也恨不得楊鴻章一輩子呆在天津總兵位置上得不不到升遷,那麼問題來了。大師是因為什麼呢?

楊鴻章搜腸刮肚尋找關於大同的記憶,明代大同府城是在與北元蒙古貴族的激烈爭戰中興建的。也就是說,金戈鐵馬、千里烽煙催生了明代大同府城。它與戰爭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既有輝煌絢麗的一面,也有血與火的一面;既傾注著先賢們的謀略和智慧,也飽含着廣大人民群眾的被迫和無奈;它是形勢需要的產物,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出使南洋諸國,路經大同。他在《馬可波羅遊記》中稱讚大同是「一座宏偉而又美麗的城市「,「這裏商業相當發達,各樣的物品都能製造,尤其是武器和其它軍需品更加出名。「當時大同領錄事司,弘州、渾源、應、朔、武、豐、東勝(內蒙古托克托縣)、雲內(呼市西南)八州,及大同、白登、宣寧、平地(今集寧南)、懷仁五縣。

大德四年在西京黃華嶺立屯田。六年立萬戶府,所屬山陰、雁門、馬邑、鄯陽、洪濟、金城、寧武共七屯。明承襲行省,改稱承宣布政使司。大同路於洪武二年(1369年)改為大同府,屬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轄渾源、應、朔、蔚四州及大同(宣寧縣併入大同縣)、懷仁、馬邑、山陰、廣靈、靈丘、廣昌(河北淶源縣)七縣。大同鎮為九邊重鎮之一,洪武五年山西行都指揮使司設在大同。

永樂七年設鎮守總兵官,為鎮之最高指揮官。成化十年(1474年)設巡撫;正德八年(1513年)設總制。所轄大同前、後衛(兩衛治大同),大同左衛、雲川衛(兩衛治左雲縣),大同右衛、玉林衛(兩衛治右玉縣),陽和衛、高山衛(兩衛治陽高縣),天成衛、鎮虜衛(兩衛治天鎮縣),平虜衛(治平魯縣),威遠衛(治右玉縣南),井坪千戶所(治今平魯縣井坪鎮)等13衛所,823堡寨,307座墩台。其地為山西外長城以南,東自冀、晉省界,西至大同西北一帶,為京師西北屏障。

明洪武五年徐達依舊城重建大同城,可以說徐達至於現在的大同城就好比楊鴻章至於天津。

無論是所管轄的區域還是衛所的數量以及地理位置的中壓型,大同鎮都是天津無法比擬的,可以說如果楊鴻章順利赴任的話將從此跨入大明頂尖武將行列,成為與盧象升、洪承疇、孫傳庭等人並駕齊驅的日子並不遠。

正是因為如此楊鴻章手下的將士都興奮不已,但是楊鴻章卻異常冷靜,在繁瑣的接旨程序之後他就將高世民拉到自己的書房,先是奉上厚禮,然後笑道:「高公,京城乃至大同那邊到底出了什麼事情?」

高世民先是支支吾吾地,不過看在楊鴻章銀子的份上他還是說了,原來就在去年山西各地先是受到了鼠*疫的影響,包括大同在內的各地百姓死傷過半數,大同鎮剛剛因為前一年清軍圍攻京城而損失了絕大多數精銳,雖然事後總兵王服依舊擔任總兵,但是因為疫情的影響,軍隊人員沒有得到補充不說,也無法組織民壯對邊牆、城池進行修補。

然後夏天的大旱不僅影響到了直隸、山西,也影響了蒙古草原,因為草原的枯萎導致敖闊察哈部、敖漢部等在內的大小不落因此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對於北方的游牧民族來說,他們受到了天災的影響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將災難帶來的影響轉嫁給南面富裕的漢人。於是幾萬蒙古騎兵在春節的時候就開始毀牆破關南下,結果讓他們喜出望外,以前據稱固守難以對付的明軍好像一夜之間就弱不禁風,在短短的一個月內,蒙古騎兵馬蹄踏遍大同府四州七縣如入無人之境。大同鎮十三衛所無一例外地收到衝擊,最後竟然連大同城都陷落了。幾萬蒙古人衝進城內大肆劫掠吐露一番后揚長而去。

這樣的消息楊鴻章是無法相信的,畢竟大同城高池深,蒙古兵的戰鬥力也遠不如清軍。當初王服差點被多爾袞團滅那是因為千里馳援,又是在野外步兵被超過自己數量的騎兵突襲,如今他坐守大同居然也會丟了大同,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不過不信也沒用,這是事實,不然也輪不到他這個才二十二歲,剛剛擔任天津總兵不就的新貴接替王服。

楊鴻章其實也是錯怪王服了,大同鎮的明軍不是沒有抵抗而是人數太少,城內百姓也是接連受到疫情和旱災的影響怨聲載道,根本就沒有那種眾志成城一心抵抗蒙古大字的決心。蒙古騎兵還遠在陽高,城內的大戶就開始拖家帶口的逃離。然後接下來駐守的邊軍戰鬥力低下屢戰屢敗,衛所兵更是不堪大用,大部分都是望風而逃,以至於宣府坐鎮的宣大總兵洪承疇不得不派遣援軍前往大同,狡猾的蒙古人並不願意與洪承疇的陝西兵硬碰硬,於是兵分兩路,一路繼續南下牽制洪承疇,一路則繞過陽高縣、天城縣直撲居庸關,洪承疇無奈只得一面回援居庸關一邊向朝廷求援。

宣府的陝西兵人數並不多,在去年的疫情中也損失了三四成,因此在面對宣大長達一千多力的外長城和兩個府的十幾個衛所和州縣的防禦的時候就顯得捉襟見肘。往往是集中兵力守城,蒙古人就襲擊附近的村莊和城鎮,分散守備就會被個個擊破。

宣大戰事的糜爛讓原本飽受疫情和旱災折磨的朱由檢大為惱火,關鍵時刻他只能寄希望於自己鍾愛的猛將楊鴻章!希望他能夠帶兵收拾殘局。這一次幾位內閣輔臣們幾乎是秒過。想來他們也是沒什麼合適的人選了才便宜了楊鴻章。

聽完前因後果,楊鴻章不禁苦笑,如果再給他兩三年時間,他一定能夠將天津城打造成為僅次於北京城的超級大堡壘,將會徹底解決山海關之後北京城的東線防禦。同樣還會給朝廷提供源源不斷地稅收。奈何人算不如天算!

皇上的聖旨是即刻點齊天津兵馬趕赴大同!高世民作為大同鎮監軍同行。朱由檢和朝中大臣們的心思楊鴻章能夠理解,現在幾萬蒙古騎兵在內外長城之間縱橫掠奪,如果再不加以制止,蒙古兵鋒就會繼續肆虐宣府甚至南下太原或者東進京畿。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如果不及時堵住這個缺口,一旦清軍得到消息尾隨而來,那又將會是一場浩劫。

不管是為了拯救大同百姓於水火,還是安皇上和朝臣們的心,楊鴻章只好回復朝廷表示自己會立即點齊人馬出發。

經過與宋應星的商量,楊鴻章考慮到天津城的治安需要,暫時不動城管隊、糾察隊和消防隊等,只是將新招募的五千新軍抽調了兩千人與工兵營組成輔兵營,由張林峰負責運送輜重等殿後,自己帶着將近一萬人先行出發。留下三千新兵給宋應星也算是為了應對這座新城的新居民。

十幾名西洋和尚都被要求跟着輔兵營行動,這當中還有一部分技術出色的工匠。這也是楊鴻章的私心,原本他是打算在天津建立一個兵工廠,擴大燧發槍與火炮的生產的,現在自己要去大同,面臨的是一個百廢待興的大同鎮以及窮凶極惡的幾萬蒙古騎兵,他可不打算讓這些訓練刻苦的將士徒手殺敵。而且大同比天津的優勢就是有優質的煤礦。所以楊鴻章的計劃中大部分優秀的鐵匠和製作工匠都會被他帶走,跟隨者輔兵行動。777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復興大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復興大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2卷 為國戍邊 第088章 轉戰大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