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文彥博挂帥

第一百章 文彥博挂帥

開封汴梁,皇城之中,趙禎坐在龍書案后,愁眉不展,猶豫不定,一語不發,在他的面前,站著整個大宋朝的最頂尖精英,而這些精英,同樣的沉默無言。

半晌,趙禎問道「眾位卿家,河北宣毅軍叛亂,誰願意前去平叛?」

眾臣假裝沒有聽到趙禎說話,低頭不言,宋朝官場就是有這一點好處,皇帝和朝臣之間,距離很近,平常商議事情,雙方都是本著身份平等,互幫互助的原則來討論的,除非是關係到皇帝私密的事情,朝臣不好插嘴,其他的天下大事,哪怕皇帝強行下旨決定什麼,也會被朝臣集體駁回。

這樣做好處很明顯,皇帝的權利被極大的限制起來,別說皇帝想要做些什麼過火的事情,就算是皇帝單純的想要安樂一下,朝里都丞相御史各部大臣都會直言上奏,叫皇帝清名朝政,勤儉節約的。

不過這樣做自然也有壞處,尤其碰上像趙禎這樣一個開明勤勉的君主,趙禎很對待臣子很開明,有什麼事情,只要拿到大殿上講道理,只要沒有把對方說的啞口無言之前,趙禎絕對不會強迫對方去幹什麼的,就像今現在這樣,河北宣毅軍反叛的戰報已經送來了三天了,而且之後的戰報一封接著一封,事態之緊急不言而喻,眼看著整個河北就要丟了,可是趙禎還在這裡為誰去當這個召討使而發愁呢。

平叛,絕對是一個有著天大油水的差事,可是同樣的,收益大,風險也大,這些朝堂大佬都已經是位極人臣,就算是平叛成功了又能怎麼樣,宰相之上難道還能當皇帝不成,所以犯不著為這事以身犯險。

更何況,如今君子之黨的風波還沒有過去,范仲淹已然身死,韓琦富弼被貶在外,如今的宰相晏殊,樞密使夏竦,參知政事文彥博,都沒有前線指揮一線作戰部隊的經驗,這一次去河北,若是事成也就罷了,可若是抓敵不成反被打,輕則貶官罷職,重則丟了性命,那豈不是虧大發了。

這排名前三的大佬不說話,底下的眾臣就更不敢說話了,而大臣不說話,趙禎就更沉默了,這是趙禎的特點,也是趙禎的處事辦法,往往在這沉默中,就已經把事情辦成了,大不了就是多花費些時間罷了。

什麼災荒,什麼黨爭,什麼黃河決堤,趙禎都是用這個辦法沉默過來的,可是這一次不一樣了,趙禎真的沒有辦法再沉默了,造反啊,還是邊軍造反,這可是自從太祖開國以來從來沒有過的大事,難道祖宗的江山就要在自己手裡丟去一片偌大的河北之地嗎。

所以,在沉默著看了三天默然無語的大臣們之後,趙禎發怒了,趙禎把龍書案上的東西都扔到了地上,然後指著底下大臣的鼻子,一個接一個的開始數落。

說是數落,還真的一點沒錯,良好的宮廷教育,讓趙禎哪怕是罵人,也不知道怎樣去罵,只能從過往的事情里找些順嘴的事情找尋這些大臣一頓,而對於這些大臣的實際影響,幾近於無。

不過,這些大臣們大多都已經摸清了趙禎的脾氣,這一次趙禎這樣,已經是史無前例的發怒了,作為臣子的,自然要想著怎麼樣才能平息皇帝的憤怒,要不然,以趙禎的性子,雖然不會當面說你什麼,可是同樣的,趙禎同樣會選擇一個消然無聲的辦法,叫你離開京城,去外地當官。

按道理說,這麼重大的事情,應該是宰相出面處理,可是如今的宰相晏殊,卻是已經快要花甲之人,是范仲淹韓琦等人的長輩,更是富弼的老丈人,年老體衰,如今已經是大病連著小病,若是再去一次河北,恐怕河北還沒到,晏殊這把老骨頭就要散架了。

晏殊年紀大去不了,接下來就是樞密使夏竦了,夏竦的樞密院掌管天下兵馬調動,以往有什麼戰事,雖然都是各軍將領領兵,但是名義上,都是樞密院的人挂帥,故此,夏竦是最合適前去平叛的人。

但是怎麼說呢,翻一翻夏竦之前的工作履歷,雖然他現在坐在了樞密使的位置上,但是這個位子的得來,很大程度上是源於趙禎平衡君子黨的勢力而做出的決定,因為夏竦終其一生,也沒有和軍隊粘上半毛錢的關係,而且夏竦一生最愛享受,貪酒好色,窮奢極欲,自從來到了汴梁,知道了天下原來還有這樣的人間天堂之後,便想盡一切辦法留在京城,什麼升職加薪,全都不在乎,只要能叫他不出汴梁城,叫他裝瘋賣傻,裝病耍混,什麼手段他都用的出來。

可就是這麼一個人,才學也一般,能力也不強,還貪圖享受,可就是一步步的坐到了樞密使的位置上,完全是因為夏竦能夠察言觀色,揣摩上級的心意,官場就是這樣,能力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上級用你用的順手,你就能陞官。

想一想,夏竦連汴梁都不想出

,怎麼會去偏遠艱苦危險的河北挂帥平叛呢,於是夏竦苦思冥想,給自己找了一個相當靠譜的理由,那就是這一次河北叛亂,事關重大,而且是邊軍造反,平叛一事更不能大意,一旦出兵,就要做到萬無一失,但是自己雖然學過些兵法,可大概都是紙上談兵,萬一耽誤了前線戰事,如何是好,所以還請皇上選擇更穩妥的人選前去。

夏竦想的還是不錯的,趙禎這一次選帥,務必是要求一擊必勝,把河北奪回來的,所以前思後想,真的就把夏竦放過去了,仔細研究其他人選。

其實說一千道一萬,宋朝連年在西北用兵,戰將無數,從中挑選一人,帶領幾十萬禁軍去到河北,別說什麼叛亂了,就是遼國打過來,也不用怕,而且現在在西北名氣最大,軍工最多,治軍最好的,就有現成的這麼一位人選,狄青。

想起狄青,趙禎心中又是一聲嘆息,這狄青什麼都好,可是錯就錯在了出身不好,哪怕是一個平民呢,作為武將也就罷了,可是偏偏狄青是配軍出身,臉上刺了金印。

趙禎是不嫌狄青什麼,都是自己的臣民,用誰不是用,但是朝堂上的眾大臣就不這樣想了,這些人都要名門望族出身,學的是聖人學問,自視甚高,只要出了皇城,擺的架子恐怕比皇上還要大,可是偏偏按照軍功來說,狄青這個一文不值的配軍,不知不覺之間,竟然已經可以和他們平起平坐,這叫滿朝文武,怎麼能夠受得了。

所以,狄青在朝堂之中是被排擠的,哪怕隨便一個武將,若是立下和狄青同樣的功勞,只要在朝中有些關係,恐怕早就調回汴梁,當上三四品的將軍了,而狄青呢,自從出去了汴梁城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哪怕每年的賞賜,封路,撫恤都一樣不落,但是在眾臣心中,配軍就是配軍,永遠也登不上大雅之堂,老老實實呆在西北便好,其他的就沒有你什麼事情了。

就這樣,為了朝政穩定,狄青也被排除在了趙禎的選擇之內,而你不用狄青,西北各將也就看不上眼了,這一條路也走不通了。

這時候,趙禎便盯上最後一個選擇文彥博了。文彥博現在的職位是參知政事,也是權利最頂尖圈子裡的一員,而且文彥博不像夏竦或者晏殊,他很聰明,有手段,有能力,趙禎很是喜歡這樣的臣子,再加上文彥博之前更有西北指揮軍團作戰的經歷,尤其現在正四十多歲的年紀,年富力強,這時候若立下功勞,更有晉陞的空間,以後認命他為宰相,也有一個理由。

怎麼看怎麼覺得文彥博是最合適的那一個人選,可是唯獨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文彥博自己願不願意去。

趙禎是一個愛面子的人,他不喜歡隨便的發號施令,而是喜歡臣子自己主動請纓,這樣顯著自己這個皇帝多麼治理有方,臣子忠誠不是。

其他人,趙禎感覺自己都能玩弄在掌心,但是文彥博不,他太聰明了,他十分清楚皇帝現在想要什麼,要做什麼,同樣也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要做什麼,這樣一來,雙方就有一個小小的代溝了,畢竟一個是皇帝,一個是臣子,兩人身份地位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也就不一樣,可能同一件事情,對於皇帝有益,對文彥博就有害,而對文彥博有益的,對於皇帝又有害。

當然,這種情況會發生在皇帝與任意一個大臣的身上,但是其他的大臣可沒有文彥博這麼聰明,大多數人,為了皇帝的利益,都是可以妥協的,反正妥協完了之後,只要從其他的地方找補回來不就行了,但是文彥博不同,這個傢伙,聰明就聰明吧,還十分的耿直,自己認準的道理,任你對方是誰,也沒有辦法影響文彥博的思想。

趙禎已經在心裡琢磨了很長時間,按說挂帥平叛這件事情,對於文彥博來說絕對算得上是一件好事啊,不僅沒有難度,手到擒來,能夠增加資歷戰功,還能博得自己開心,這麼好的事情,以文彥博的聰明,不可能看不出來,可是他怎麼就是不去呢?他不去,自己一時間還真沒有其他的好人選了。

於是,文彥博不開口,趙禎也不點名,這樣沉默的場景就一直持續了好幾天,終於到了今天,趙禎忍不住了,這才發起火來。

這麼多天過去,文彥博自然知道趙禎心裡的想法,可是文彥博也有自己的主意,這挂帥平叛,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是一場白撿的功勞,只要不去了前線瞎指揮,誰都能把這一份功勞掙到手,但是文彥博是什麼人,自詡君子,而君子,能幹出這搶奪功勞的事情來嗎?故此文彥博在等,看看朝堂有沒有人先站出來,若是真的沒有人去,自己再站出來,一來顯得自己大義凜然,二來沒有了奪功之嫌。

其實文彥博不像出京,還有一個原因,你看這朝堂上下,看上去一團和氣,可是暗中也分

出了派系,這樣也正常,朝堂嘛,也是一個小圈子,要是所有的大臣都是一條心,那皇帝豈不是要害怕哪一天他們也來一個黃袍加身,把自己趕出去。

再說了本來人心就很奇妙,就算想當初的君子黨,號稱君子一黨,可是其中不也是有眾多矛盾,要不然,怎麼會鬧起內亂,叫人各個擊破,新政失敗。

而現在,文彥博最忌諱的,就是身為樞密使的夏竦,夏竦在黨爭的時候,就被君子認定為了小人,而身為小人的夏竦,被眾多君子黨圍攻,可就偏偏是屹立不倒,而最後反而被夏竦隨便想了一個理由,把君子黨一下打殘,尤其這個夏竦還很記仇,之前被君子打壓了那麼久,現在夏竦當上了樞密使,對之前跟他有仇的人狠狠的打壓報復,這樣的心機手段,怎麼能叫文彥博不多加提防。

不要看現在大家站在這裡,和顏悅色,這是因為趙禎已經巧妙的把各方勢力完美的平衡起來,大家不相上下,犯不上臉紅脖子粗,可若是文彥博出京平叛就不一樣了,君子黨一下子少了文彥博這樣以位中梁砥柱,誰知道夏竦會不會在背後做什麼手段,到時候平叛成功,可是後院失火,便得不償失了。

不過,在當趙禎把眾人數落了一遍,目光落在了文彥博身上之後,文彥博還是站了出來,決定去河北走一遭了,因為趙禎的眼神,少有的露出來了一絲警告的意味,文彥博立即判斷出來了趙禎現在的心情,若是現在還裝沒看見的話,當時趙禎不會說什麼,可是過幾天自己沒準就會莫名其妙的成一個知州了。

文彥博出班奏道「皇上,臣願望河北平叛。」

趙禎笑了,和聰明人說話就是省事,雖然文彥博已經耽誤了三天,但是終究這個時候還在自己的忍受範圍之內,而文彥博,也終於給了自己一個完美的台階下。

趙禎滿意的點點頭,道「愛卿此去,需要多少人馬?幾時能夠得勝而歸?」

文彥博想了想道「我需要禁軍十萬,三月之內,必定捷報回傳。」

趙禎又點了點頭,文彥博不愧是參知政事,對於天下兵馬部署深有研究,給出道這個數字也在自己的預計範圍之內。

趙禎問道「既然愛卿欲要平叛,不知道合時動身?」

文彥博道「平叛大事,事不宜遲,現在諸位大人都在,微臣即刻便請夏大人擬寫軍令,兵馬司出符,只待禁軍調動完畢,微臣即刻出發。」

現在知道事不宜遲刻不容緩了,你之前三天幹什麼去了,趙禎心中吐槽,不過人家文彥博這也是表明了一個好的態度,趙禎自然要表彰幾句,以示鼓勵。

文彥博急忙還禮,眼角,卻一直盯著夏竦,試圖從夏竦的表情中看出什麼來,可是夏竦依舊是面帶微笑,而後上前恭喜,絲毫看不出有什麼異樣心思。

越是這樣,文彥博心裡就越是不踏實,俗話說得好,咬人的狗才不叫呢,夏竦這不會是憋著給自己玩一個大的,等自己一出京城,就把自己一窩端了吧。

文彥博想著,特意的來到了夏竦的面前,拱手道「樞密使大人,我欲用十萬禁軍,不知道夏大人可能夠調的出來。」

夏竦回禮笑道「我汴梁城加上左右赤縣,有四十萬禁軍枕戈待旦,區區十萬,怎麼沒有。」

文彥博又問道「十萬大軍,可不是一個小數目,都說軍馬未動,糧草先行,不知道這糧草供給,夏大人能不能保證。」

夏竦也點頭道「這是自然,有兵自然有糧,文大人無需多慮,我當了兩年樞密使,你看西北打仗,可曾少了將士一粒糧食。」

文彥博又道「如今河北危機,我走之後,還望夏大人萬事以河北為重,千萬莫要多生枝節。」

夏竦道「這是自然。」

文彥博說完,再對夏竦施禮,然後便走了,只是留下的夏竦被文彥博氣的半死,原來,兩人一個樞密使,一個參知政事,是站在百官最前面的,而文彥博找夏竦說話,故意的把聲音說的很大,對話一字不漏,都傳到了龍座之上趙禎的耳朵里,文彥博這三問,可是把夏竦心裡的小算盤打的稀巴爛。

夏竦這個人的脾氣,絕對是氣人有笑人無的類型,你看這平叛之事夏竦不想去,可是他也不想別人去了搶了這個功勞,文彥博要去,正合夏竦的心意,心想自己只要在兵員糧草方面卡住文彥博一點,保准叫文彥博鬧了笑話回來。

可是現在好了,以文彥博之聰明,自己還沒有行動呢,文彥博就用話將住了夏竦,還有趙禎親自為證,之後再出了什麼事情,夏竦不就是要負主要責任了,夏竦冷哼一聲,不再說話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小人治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小人治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章 文彥博挂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