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這人啊

諸葛亮這人啊

()《晉書桓溫傳》中有這麼一段:溫既負其才力,久懷異志,欲先立功河朔,還受九錫。既逢覆敗,名實頓減,於是參軍郗超進廢立之計,溫乃廢帝而立簡文帝。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溫多所廢徒,誅庾倩、殷涓、曹秀等。是時溫威勢翕赫,侍中謝安見而遙拜,溫驚曰:「安石,卿何事乃爾!」安曰:「未有君拜於前,臣揖於後。」

讀完掩卷,感慨不已,諸葛亮柄政之時,竟是如此威福!但《三國志》里諸葛亮本傳絕無一字!陳壽會不知道嗎?我想不會,如此朝典自古難尋,朝庭上下豈無存檔?個人猜測不過是為尊者諱罷了。

那麼諸葛亮真可謂一代權臣了!你看,軍政大權一人獨掌,上朝還帶上百來個甲士,其威風八面之勢權傾朝野之態,遍觀史書,能與其相提並論的人臣著實不多。

權力到了這一步很麻煩,退身則難保始終,政敵不會容忍這樣一位大佬處之林下的,而進步就只能是篡字了。兩樣不取只選固位呢?可固位更難啊!長期坐在第二把交椅上卻行使著一把手的權力,所謂「政由寧氏、祭則寡人」,那君主情何以堪!更重要的是,你總不進步,手下們也不能進步啊!天長日久,那些遠大抱負如何實現?他們無非兩條路,一是往上拱你,二就是想法搞掉你,第二步比較難走,首先你得有君主的暗中支持,得到一個大義的名份,其次還要能網羅一幫潛伏勢力,最後還要敢下決心雷霆一擊!這個技術難度大了去了!一個不好那可是滅族的勾當,遠不如走擁立這條路來的穩當。

但擁立也是個技術活,首先你擁立的對象得有這個想法,這可不是五代亂軍胡折騰,每一步都不能亂,先要清除異己,然後再要戚畹掌權,最後群下推舉甚或還要搞搞廢立的把戲,步步加恩直到取而待之,期間的麻煩可也不少啊!

當大官特別是霍光這類其實就是皇帝的權臣是很難的,難就難在怎樣把官當下去,你看霍光之後的同類們有幾個不是身死族滅?霍某人到是善終了,可他的全家不還是被嚓嚓了!

諸葛亮不當心生前難到不想想身後嗎?以他的睿智又何能不知?我看他也是一肚子苦水,你想官位到頭了,作為兩大顧命大臣之一還搞掉了李嚴,何其威風何其暢快!可是李嚴一旦去位,那就是他一家獨大,所有的矛盾怨謗從此加諸一人!以諸葛之謹慎豈能無憂?要知道他死時諸葛瞻才八歲貌似還是虛八歲!

諸葛的甲仗入殿不知為何時所加,個人猜測當在李嚴下台以後,李嚴在位時諸葛的權力多多少少要受到一定的牽制,這種制衡雖然不足以遏制諸葛的日益增長的權勢,但他畢竟不能完全統御全川,李嚴是手握相當軍隊的顧命大臣,與諸葛在事實上形成了分陝而治的局面,這直接使他的益州牧的兼職大打折扣,李嚴也曾毫不客氣地越過諸葛向益州從事官員下達命令,二人的合作能否「精誠」下去已經成了問題。

在早期,諸葛為了安撫李嚴或者說為了表面的團結,把自許諸葛之次的廖立給擼了,當然其人口出「妄言」也是個大問題。事情的起因其實不複雜,無非是廖立只混了個「五校」而沒能做個九寺大卿而已,對自己位在李嚴之下極度不滿,諸葛對他的回復是李嚴還沒做卿呢,何況是你?結果這貨一通亂噴……

其實諸葛這話是說不通的,九卿在殘漢如非特例是沒有多少實權,除了廷尉司農其他擺設的意味更明顯,掌權的是「錄尚書事」的大臣與八座尚書,還有就是御史中丞和司隸校尉。「錄尚書事」的大臣有的官大有的官小,東吳還出過一位「偏將軍平尚書事」的人物,而按漢制其餘的實權官員的階位都不高,那些看似豪華的官號大多是尊寵的虛位。許靖先任漢中王太傅後為「大漢」司徒,其實權卻幾乎等於零。馬超那個驃騎將軍同樣也有問題,用他領軍少也做不得主將,只干過少些偏裨的雜活,自從成都城外威風過一回從此再無象樣的事干,而那時他還不是驃騎!

雖說權大權小還得看大老闆給不給你,但一些基本「定製」還是有的,劉備入蜀稱帝以後,總體上以漢製為本的,那就是朝堂上是以「錄尚書事」的大臣為實際首領、各尚書為輔的權力架構,在外則以諸將領太守或專任太守為藩籬,而張飛以車騎將軍巴西太守領司隸校尉成為朝堂上的關鍵人物,當然這是特例。

值得注意的是諸葛在張飛死後接過了司隸校尉這一職務,丞相「錄尚書事」領司隸校尉很是耐人尋味,此前兩位尚書令好象都很強勢,法正出任尚書令是還是漢中王時期,此人是劉備親信謀臣出任此職時還帶護軍將軍的官號,很是顯赫,在漢中王時期,尚書令是實際上的文臣之首,護軍將軍又盡護諸將,法正一時權傾朝野!稱王封官這事就其實是他在漢中輔助劉備主持的!無怪乎諸葛對關羽能否接受表示擔優。

第二位尚書令劉巴根本就不把劉關張等人放在眼裡,特意把同樣反感劉備的來敏任為太子少傅,還把諸葛賞識的楊儀趕出權力中心,由尚書轉任空殼的遙郡太守,對於這個人劉備既欣賞又顧忌,只好忍了,而諸葛更是無可奈何。所以諸葛在張飛死後領其兼職也是可以理解的,那時他的權力制約較多,多領個實職就多一份權力啊。

劉備死前把李嚴搞了過來先任尚書令,后加中都護統內外軍事,與諸葛並為託孤大臣,同時也給他倆留下了一個互相牽制權力格局。(按:李嚴本以將軍領太守,秩兩千石,而尚書令一千石,中都護令外之官並無祿秩,或可以和都護、中護軍掛靠,也不過比二千石,可見漢末以來的官職是以實權大小來衡量一個人的權力的)

不論諸葛是怎麼想的,對於這個硬塞過來的首席助手他都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作為僅有的兩位顧命大臣之一李嚴一躍成為了蜀漢官場的風雲人物了。

諸葛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手段老到的政客,在這一點他比王安石、張居正等高出不知多少!他不僅深諳制衡之道,還深刻地理解了劉備的用意,在日後處置李嚴時沒有流血更沒有大規模的清洗,而是盡最大可能地保持了官場的穩定。

而廖立只是不是不能做一個卿位就大放厥辭,只能說明他器宇偏狹難當高位!他雖有幹才卻胸襟不大,與楊儀很相象,楊也是自許才高也自視為諸葛之下第一人,所以諸葛遺令以蔣、費為序之後大喊大鬧,這與廖立真可說是難兄難弟了。

諸葛對廖立的懲罰一是封掉他那張大嘴,另一個就是對李嚴及其所代表的原蜀中人物的交待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嚴的勸力沒有縮水,官位節節升高,先是建興元年,封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勛,建興四年,又轉為前將軍,建興八年,再遷驃騎將軍,是問李正方有何大功?李嚴有沒有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顧命大臣,是蜀中舊人的代表,他的升遷是朝庭的一種態度,也是諸葛的一種態度。

但是李嚴卻不肯罷休,先求割五郡自領一州,再求開府以效司馬懿之事,后又寫信表示要請諸葛亮加「九錫」,這九錫一加,諸葛就等於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此是的諸葛還沒能掌控全川,加九錫必然眾心疑貳、物議騰涌!此時李正方登高一呼,必占勤王大義!其中險毒,諸葛豈能不知又豈能容忍?於是,李正方倒了。

據說李嚴比諸葛要年長几歲,可鬥爭經驗卻遠遠不如,他的一系列舉動都很急躁,可能是自以年長活不過對手。

不管怎樣,李嚴垮了,他以為諸葛表其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督軍典後事,他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到漢中去了,殊不知諸葛根本就沒把他兒子放到眼裡,果不其然,他一到漢中便是虎落平陽龍游淺水,被諸葛輕鬆拿下,還給諸葛送去了兩萬大軍。

李嚴倒台,諸葛沒有擅行殺戮,他深知維持蜀中平衡的重要性,而李嚴卻沒有與他相同的顧忌,如果諸葛失敗,一場大清洗必不可免!在蜀中,蜀人畢竟遠多楚人啊!

但接下來的問題也很麻煩,諸葛不殺李嚴安定了朝野大多數蜀人以後,他所面臨的最大危機就是皇帝本人了,做為一個傀儡他能忍受多久?

一般來說,傀儡君主縱情聲色,權臣們總會感到滿意的,那樣總比胸懷大志要安全的多!可諸葛對皇帝的私生活多所鈐束,做為皇帝不能真正掌權不說還不許玩樂混天,你說阿斗得多鬱悶!對諸葛的怨年豈能小?

臣之間若是出了問題,特別那臣子還是權臣,那可是大麻煩,搞不好就是屍山血海!只要某個身邊人一挑唆,那可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

我找不到諸葛是何時「甲仗百人入殿」的,我個人猜測就是李嚴倒台這個時期。諸葛對皇帝的身邊人是很重視的,基本上全部更換了自己的心腹,怕得就是有人所些不該說的話做些不該做的事。

早在第一次北征,他就帶走了前太子少傅、時任虎賁中郎將的來敏,「升」他為軍祭酒、輔軍將軍,後來借故貶官,但此人聖眷不錯,諸葛死後還屢起屢廢,主要是管不住嘴。第二個帶走的就是趙雲,趙雲時任中護軍、征南將軍,階位不高而實權特重,入則主武官典禁軍,出則護諸將輔帥臣,他升任鎮東將軍后沒能在北征帥帳中得到任何兼職,後來也遭遇貶官再也沒回到權力中樞。

附一段貶李嚴表就知道相府帥帳中有兼職的才算是靠近核心的人物了(輒與行中軍師車騎將軍都鄉侯臣劉琰,使持節前軍師征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南鄭侯臣魏延、前將軍都亭侯臣袁?、左將軍領荊州刺史高陽鄉侯臣吳壹、督前部右將軍玄鄉侯臣高翔、督後部后將軍安樂亭侯臣吳班、領長史綏軍將軍臣楊儀、督左部行中監軍揚武將軍臣鄧芝、行前監軍征南將軍臣劉巴、行中護軍偏將軍臣費?、行前護軍偏將軍漢成亭侯臣許允、行左護軍篤信中郎將臣丁咸、行右護軍偏將軍臣劉敏、行護軍征南將軍當陽亭侯臣姜維、行中典軍討虜將軍臣上官?、行中參軍昭武中郎將臣胡濟、行參軍建義將軍臣閻晏、行參軍偏將軍臣爨習、行參軍裨將軍臣杜義、行參軍武略中郎將臣杜祺、行參軍綏戎都尉盛勃、領從事中郎武略中郎將臣樊岐等議……)這其中只有劉琰是虛寵之官,剩下的不是諸葛親信就是重要將領。

諸葛「甲仗百人入殿」到底為什麼呢?我猜測或許他顧慮「小人」是很難防得住的,帶上「甲仗百人入殿」也是安全上的考慮同時也是對某些有「想法」的人表示威攝,這其中肯定不排除皇帝本人。諸葛亮死後阿斗反對為他立祠就是最好的註腳。那麼「甲仗百人入殿」就更好解釋了,諸葛已經感到了皇帝的不滿啊!

好在諸葛活得不長,否則後主能忍多久?累積的怨望早晚會暴發,那麼不是阿斗被廢就是諸葛滅門!我想阿斗大約不是諸葛的對手,而勝利的諸葛就背上一個廢主的名聲,下一個皇帝會更怕他恨他,如果他不肯篡位,等待他的就是霍光的結局,皇帝肯定他的功績卻殺掉他的全家。

與大多數權臣不同的是,諸葛亮沒有讓自己親戚們手我重權,也沒有建立一個私人財庫,更沒有清洗政敵,他只留下了八歲的孩子與不多的財產,多年以後,他的子孫戰死沙場,而他的皇帝卻投降了。

讀史掩卷,唏噓淚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諸葛亮,一個偽裝忠臣的反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諸葛亮,一個偽裝忠臣的反賊
上一章下一章

諸葛亮這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