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修行

第一百四十五章 修行

余真意不知道,此時現在自己在哪裏,在這龍池之中,他已經待了很多年。他也從一隻小螻蟻,逐漸變得龐大,實力強橫無比。

漢朝有個淮南王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當時的諸侯王,都沉溺於女色音樂,走馬狩獵,只有劉安禮賢下士,喜愛讀儒書,學道術。凡聽說有仙經秘方,得道高人,他都千方百計去招徠。

他手下的門客不少,其中最有行的有八人號稱八公。這八公,個個道術非常:一個能夠坐着召來風雨,站着興起雲霧,畫地成江河,撮把上,便變成高山;第二個能夠讓高山崩塌、深泉閉塞,管束住虎豹,召來蛟龍,支使鬼神為他服役。

第三人能分身變化,忽隱忽現,使六軍的陣列隱散不見,白天像夜晚般的黑暗;第四人能夠乘雲凌空飛行,超越大海,步行波濤,沒有空隙的地方也能進出自如,呼吸之間已行過千里;第五人能夠跑進火中不怕灼,進入水中不怕淹溺。箭射他不中,冬天冰凍不怕冷,夏天曬在烈日下不出汗;

第六人能夠隨意千變萬化,禽獸草木和各種器物頃刻就能變出來,甚至移山填江;第七人能夠防止災害,度過厄難,延年益壽,長生不死;第八人能夠煎泥成金,煉鉛變銀,用水化煉八種石料,乘雲駕龍,遨遊太空。淮南王養著這八人,學得了《丹經》三十六卷,能依法合成丹芍。

這一日,八公見丹藥已熟,便讓淮南王吃下,於是白日飛升,到了天上仙界,只是劉安本來是個貴族,往往忘不了自己的身份,對仙界上司常常不夠恭敬,有時甚至對着神仙誤稱「寡人」。

這下惹惱了仙官.向天帝奏上一本,說應當趕他下。幸而八公幫他說話,只罰他在天上管廁所。三年之後才給他做了個散仙。劉安雖然在仙界官運不濟,他家的雞犬卻很沾了光。

原來八公臨離開時,剩下的仙約留在器皿中沒帶走,劉家的狗去舐,雞去啄,一時都變成了仙雞仙犬。飛上天去。於是人們可以聽到雞在天上鳴,狗在雲中吠。

邢和璞向來好道,他擅長的道術,最有趣的莫過於心算術只要在心中一推算,就能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與吉凶禍福,比卜筮更加簡便。

邢有位老朋友崔司馬,老邁多病臨近死亡,心中老惦念著邢和璞,希邢救他一命。這一日,他忽然聽到卧室北牆上有人挖掘的聲音,讓家人去查看,都說什麼也沒見着。北牆隔壁便是家人的居所,大家也都沒發現什麼。崔司馬耳邊的挖掘聲一直響到了第七天,牆上忽然出現一個粟米大的透明小孔,問周圍的人,又都說沒看見。

一天之後,這孔變大,有如盤子。崔司馬從孔穴中望出去,見有幾個人持着鋤頭之類站在穴邊休息。崔就打聽他們在幹什麼,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說:「是邢真人安排這麼做的。司馬公災厄太重,加倍費力。」

過了一會兒,邢和璞乘着車子來到,站在穴外數步遠的地方,對崔說:「老兄的陽壽已盡,我為你再三論說,才延長得十二年的壽命。從此病苦都消失了。」

邢講完話,牆壁上孔穴也消失不見了。十來天後,崔司馬也完全恢復健康了。

邢居住終南山時,許多喜愛道術的人都來追隨他,有位叫崔曙的年輕人也在其中。一次邢和璞算定有異人將來,便對他的門徒們說:「三五天內會有一位奇異的客人來訪,請諸位每人準備一味美食。」

幾天內,山珍海味備齊。於是在一座亭中擺起筵席,但告誡門徒們各歸自己居室,不要妄加窺視。大家便都關上門,連咳嗽聲也不敢發出。

邢和璞下山去,迎來一位客人,模樣委實奇異:高五尺,闊卻有三尺,頭的大小佔去身體的一半;穿着寬大的緋紅色衣服,手上橫握著象牙笏板;那眉毛又長又稀疏,臉色像剛削開的瓜兒;大笑起來,發髯鼓動,大嘴裂開幾乎到耳朵邊。他和邢二人熱烈交談,說的可都不是人間的事。崔曙忍不住好奇心,於是走出庭院。那客人對崔熟視一會,問道:「這不是泰山老師嗎?」邢說:「是的。」

客人說:「再轉一次人世,便更要失之千里了。」客人去后,邢對崔說;「那位客人是上帝的戲臣。他稱你為泰山老師,可勾起些什麼回憶嗎?」崔垂著淚說:「我確實是泰山老師的後身,只是已經記不清了,小時候倒是聽大人說起過的。」

當時的太尉房,曾請邢算自己的終身。邢說:「您如果是從東南起行,止於西北,那麼爵祿、壽命都到盡頭了。臨終的地方,不是公館,不是佛寺,不在路途上,也不在官署中,病因是由吃魚引起的,安息時用的棺材是從龜茲來的。」

後來呢,房由袁州刺史改授漢州刺史,罷官歸家,在閬州地方暫歇走的正是由東南往西北的路線,住在道教紫極宮。正好宮中在僱工干木匠活,房見那木材的紋理奇特,詢問緣由,道士回答說:「幾個月前,有商人販采幾段龜茲板,現正在用它來搭個小庵。」

房這才想起邢和璞的話。過一會兒,有閬州刺史準備了魚請房去同享。吃完后,房嘆息說:「邢公真是神仙啊!」於是將這事的原委都告訴刺史,並且說萬一自己不測,拜託刺史用龜茲板給自己做棺材。這天晚上,房果然因吃了魚致病死去。

道教認為盜天而無殃,大家可以理解找天偷東西,是不會有禍事的。《黃帝陰符經》說:「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如何找天偷東西,是道教從未形成教團前就有的執著。

歷代高道發明了不少於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讓不少行業奉道家先人為祖師,這是道教祖師爺留給我們的面子。興揚不說閑話。

齊國有個富豪名為國氏,宋國有個窮光蛋名為向氏,為了發財致富向氏找上了國氏請教如何發財。

國氏開門見山的告訴向姓:「我特別擅長偷東西,我偷東西一年家境夠用,我偷東西兩年家裏富裕起來了,我偷第三年就成有錢人了,後來偷的東西太多了用不完,我就四處施捨困難群眾。」

向氏聽了之後大喜,自覺發現了發財致富之路。從回家的路上就開始偷東西,一直偷到回家,然後他就被抓了!被抓了還不算,還被罰款,這一罰讓向氏被罰的褲子都賣掉了,覺得這國氏不地道,騙我了!於是向氏借了一筆錢去齊國。

見了國氏後向氏就開始抱怨,國氏看他火氣小了才問:「你偷的是什麼啊?」向氏說:「你說偷東西嘛,我回去路上就開始偷了,最開始是別人曬的破鞋子,我想破鞋子雖小,但偷東西不能在乎小,我就偷了,於是只要看可以偷東西我都偷。不能不說我已經為偷竭盡所能了。」

這下給國氏搞的很傷心了:「哎,你偷錯東西了!我給你說我偷的是什麼啊,這天下有天時地利,我偷竊天時地利。這還不算,我還偷竊天雨偷竊山林之澤來滋潤我的滋潤,我還在地上偷竊野獸,在水裏偷竊魚鱉,這幾樣東西沒有我不偷的,因這下都是天生出來的,所以稱之為偷啊!偷天老爺的東西是不會有災殃的,而你偷的都是有主之物,是別人的財產,你偷這些被問罪不能怨人啊!」

這一番話讓向氏腦袋很迷糊,覺得這人又要騙我了,於是去請教東郭先生。東郭先生說:「你全身的東西都是偷的啊!偷竊陰陽之氣來成就你的性命,完善你的體型。更何況這些身外之物,哪一樣不是偷來的了?誠然天地萬物是不能分開,但認為它們是自己的,這是糊塗啊!國氏以道理偷竊天地,誰也說不出他不是,你以個人的能力來偷竊他人,把所以被問罪。認為有公私之別,是偷盜,認為沒有公私之別,也是偷盜。

但把公共的東西當做是公共的,把私人的東西當做是私人的,這是天地之德,天地的道理,類似於俗話中的殺人償命,天經地義。如了解天地之理,誰是賊了?誰又不是賊了?」

在一個村莊里住着一個十來歲、腿患殘疾、父母雙亡的孩子。這個孩子不但孤苦伶仃,而且生活十分困苦,甚至靠鄉鄰施捨或乞討活命。這個村子的前面有一條河,往來村民和路人需涉水而過,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十分不便。每當河床漲水時更是無法通行。

但年復一年,誰也沒想改變它。只有這個孩子天天撿石頭,堆在河邊。人們看到了,就問這個孩子為什麼要撿石頭堆在河邊。孩子回答說,要修一座石橋,為鄉鄰行走方便。眾人不以為然,認為孩子在說瘋話,大多哈哈一笑了之。

可是日積月累,年復一年,石頭堆成了小山。鄉鄰開始改變認識,並為這個孩子的精神所感動,投入到了撿石、採石、修橋的行動中。

鄉鄰請來了工匠,開始建造石橋。這個殘疾孩子更是全身心投入其中。橋尚未建成,這孩子卻在一次鑿石頭中崩瞎了雙眼。人們痛惜、怨恨,怪老天不公,說哎呀,這麼可伶的一個孩子,一心為大家,卻招來這樣的報應。可是這個孩子本人卻毫無怨言,每天摸索著在修橋的現場上乾著力所能及的活。

在大家齊心合力下橋終於修成了。眾人歡呼喜慶之餘,無不將伶惜、讚歎的目光聚向那個孤苦伶仃的原本就一條腿殘疾,現在又瞎了雙眼的孩子身上。孩子雖然什麼也看不到,但臉上露出了平生以來最歡樂的笑容。

很快,一場不期而至的大雨似乎要為這座石橋洗去浮塵,壯壯行色。可是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雷過後,眾人發現孩子已被巨雷擊中,倒

地身亡了。眾人驚呆了,隨後壓抑不住的情感噴瀉而出,嘆息孩子命苦,指責蒼天不公……

就在這個時候,恰巧民間稱之為青天大老爺的包拯包相爺公幹至此。百姓紛紛攔住官轎為孩子鳴不平討公道。質問相爺:好人為何不得好報?今後好人何以做得?食人間煙火的包相爺被村民情緒所帶動,揮毫疾書,寫下了「寧行惡勿行善」六個字后拂袖而去。

回到京城,包相公將公幹之事連同路上見聞奏明皇上,卻隱去了自己題字一事。因為儘管心中為那孩子行善事得惡報之事十二分不解,但三思之後還是為題那樣六個字覺得不妥。

沒想到皇上退朝後非要拉他到後宮說些私房話。原來前些天,皇上新添了一位龍子。小皇子十分招人喜愛,可就是整天啼哭。於是皇上特意讓包相公去看看。包相公見那孩子肌膚如雪,嫩白的小手上有一行字。

近前一看,正是自己寫的那六個字「寧行惡勿行善」。臉一下子紅到了脖子根,趕忙伸手向字擦去。包相公伸手這一擦不要緊,小皇子胳膊上的字跡瞬間變得蹤跡全無!

說來有趣,皇子手上的那六個字在包拯眼裏是字,在別人眼裏卻只不過是塊胎記。皇上見皇子手上的胎記被包相公抹去,唯恐抹去了福根,便不依不饒的斥責包拯。包拯連忙跪下,口稱「罪臣該死」,然後將自己在氣頭上題字一事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皇上甚覺蹊蹺,命包相公用陰陽枕到地府一探究竟。

包相公枕上陰陽枕到地府一游,真相盡顯。原來那孩子上世做惡多端,罪業甚大。償還那一世罪惡需三世惡報才能還清。神原來安排,第一世以殘疾之身孤苦伶仃;第二世以雙眼瞎了卻殘生;第三世遭雷擊暴屍荒野。那孩子第一世轉生窮困殘疾,但痛改前非,只想為別人做好事。

於是神就讓他一世還兩世的業。讓他崩瞎了雙眼。可孩子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的為別人做好事。神就把他第三世的業力也拿過來一世還,所以雷擊斃命。

閻王爺問包拯,三世惡業一世還,你說是好還是不好?一世還了三世業,因為他專行善事,心裏只是想到別人,毫不考慮自己,某些方面已達到「不修道已在道中」的境界,積德甚多,故而死後立即轉生為當今太子,享受天子福份。

唐貞觀年間,從長安城來了兩位道人,說是久聞老君山的靈秀之氣,準備上山修鍊長生不老術。他倆不顧山高林密,道路險峻、狼嗥虎嘯,終於爬到了頂峰。老君山頂地方不大,幾乎沒有多少平地。

他倆環顧四周,發現往東南方向崖下有一個岩洞,裏面似乎有人影在晃動。走近一看,原來有一位精神矍鑠,閑雲野鶴的老者在洞中打坐。老者見兩位年青的道士大氣吁吁,衣衫不整,非常奇怪,問他倆為何要到這密林深山,道士向老人說明了打算在此修鍊道術的想法。

老者搖頭笑曰:「修仙成道,不一定非要到深山裏來,只要心誠專一,修鍊道場處處皆有,也一樣能長生不老。」「修行關鍵在於道德修養。只做好事,不做壞事,這樣自然就積了功德。我之所以長壽就是這個原因。」

老者正襟危坐,侃侃道來:「修行的主旨歸納起來有五戒十善,五戒就是:不得殺生、不得飲酒、不得口是心非、不得偷盜、不得好色。」「十善就是:孝敬父母、忠誠於君主和老師,大慈大悲對待一切,容忍他人的過錯,勸戒他人與世無爭,不做壞事,危急關頭寧可自我犧牲保護他人,愛護動植物,修橋補路和植樹,做有利於他人的事如排除險情,經常誦經和常供奉神靈。」「遵守五戒十善會得到神靈的護佑,你們還是下山回去修鍊吧!」兩個道士向老人告辭下山去了,他們恪守五戒,廣行十善,果然長壽。

道教的戒種類很多,有五戒、八戒、十戒、十二戒、老君二十七戒、老君百八十戒、初真十戒、靈寶戒等等。但所有這些戒律大都源於佛教。

孫思邈從小體弱多病。他先後兩次患熱病,一次患冷痢。每當他面黃肌瘦,飽嘗病痛之苦的時候,母親總是日夜守護在他的身邊,給他熬藥喂葯。父親也背着他翻溝過嶺去找醫生。

次數多了,支付不起醫藥費用,就只好變賣家產。孫思邈看到,由於自己的病,給父母造成這麼大的困難,心裏難過。他從自己幼年的痛苦經歷認識到疾病對人的危害,體會到醫生能夠解除病人的痛苦。於是從很早就萌發了學醫的願望。

孫思邈天資聰明,「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他在離家較遠的私塾土窯洞裏上學,不僅在課堂上用心學習,還經常在家鄉的魚兒嶺一棵槐樹下讀書。通過刻苦用功,使他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

從孫思邈的時代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雖然滄桑變幻,他當年讀書的窯洞早已湮沒,但這棵「千年古槐」現在依然旺盛地生長在他的家鄉孫家原,成為歷史的見證,供遊覽觀賞,留給世人不盡的緬懷和無限的遐思,激勵學子敬業奮鬥。

少年時的孫思邈躊躇滿志,意氣風發。他排除封建等級觀念,敢於衝破當時盛行的儒士書生通過讀書而進身於仕途的世俗,敢於批評鄙視行醫救人的極不合理的社會偏見。他不隨波逐流,不屑混跡官場、沽名釣譽,而從解除人民痛苦的角度出發,以「大慈惻隱之心,普救含靈之苦」為念,胸懷濟世之志,準備把畢生精力貢獻於醫學事業,他的思想境界和眼光就遠遠地高於當時的世俗之輩。

孫思邈把貧苦農民和病患者的疾苦看成自己的疾苦,一心一意地為他們服務。他主張:若有疾厄者來求救時,醫生不能先顧慮自己的得失而瞻前顧後,寧肯自己跋山涉水,饑渴疲勞也要去救等待醫診的病人。

孫家原村南邊有一條澗溝,水流湍急。為給溝那邊的群眾治病,他不顧激流險阻,不顧深秋河水的冰冷,時常淌水過河。有一個「火燒澗溝水」的故事,指的就是這方面的事迹。說的是天神為了讓孫思邈給對岸的病人治病,在他過河時,用火把水燒乾,待他過去了再復原。孫思邈長期為勞動人民「濟疾解危,一心赴救」多少年如一日,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尊敬和愛戴。

對於中草藥的研究,是孫思邈堅持終生的重要實踐活動之一。他很早就開始在家鄉上山採藥。為了採藥,他攀懸崖、穿谷,跑遍了家鄉的山嶺溝壑。他還在家鄉開闢了藥材園,種植藥材,從下種、施肥、收採到炮製、貯藏等,不僅精心操作,而且有詳細的記錄。

他把藥材分為玉、石、草、木、人、獸、蟲、魚、果、菜、米、谷等幾大類,記載了八百餘種藥名。他按藥物功用,將藥物分為65類,以「總攝眾病」,「臨事處方,可得依之取決」。很有實用價值。直到千年之後的現在,孫思邈的這些記載,仍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作用。

唐貞觀年間,孫思邈從江州到南嶽衡山。衡山流泉飛瀑,峰巒蒼翠,有「五嶽獨秀」之稱,是歷代帝王祭祀之地。衡山盛產銀杏、金銀杉等珍貴草木,為孫思邀考察醫藥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孫思邈在衡山,為了採集松脂,於立夏那一曰,從山嶺向東跋涉「四百八十里,又南行入谷五十里」,到「有大石四十餘丈之處,見南面有大松三十餘株」,終於採到了「不見日月之松脂」。又將其帶回煉製成「衡山松脂膏」,服之使人可以「耐寒暑,「五臟補益」。這些生動的事實足以可見孫思邈當年採藥時用心的專註和經歷的艱難。

孫思邈見多識廣,有極其淵博的歷史知識,特別是對南北朝後期和隋朝的歷史,更是通曉備至。唐貞觀三年,唐太宗下詔書,令名臣魏徵、令狐德、姚思廉、孫處約等人編纂南北朝以來齊、梁、陳、周、隋等五代歷史。在撰修這些歷史的過程中,魏徵、令狐德恐有遺漏,多次訪問和請教孫思邈,請他對前代史實提供諮詢。當時孫思邈年歲已高,但他「視聽不衰,神采甚茂」。在解答魏徵等人的疑難時,口以傳授,把南北朝各國的情況從總體到細節,說得清清楚楚,如同他親眼看見過一樣,使朝野上下深表欽佩。

唐朝初年,南方時有瘟疫發生。

孫思邈在常州一帶,日夜奔忙,搶救瘟疫病人。經過半月的努力,瘟疫得到有效地控制。然而過了不久,瘟疫又從小孩到大人流行起來。為了長期地預防和治療此病,孫思邈經過潛心研製,擬出了一個以大黃、肉桂等配伍的藥酒配方,取名為「屠蘇藥酒」。

人們喝了這種藥酒之後,瘟疫再也沒有複發。孫思邈為了普及防疫知識,防止此配方神秘化,他找來一大張黃絹,把屠蘇酒的處方及炮製方法都清楚地書寫在上邊,張榜公佈在屠蘇庵的山門柱子上,讓人們廣泛傳抄。人們十分讚歎孫思邈的重普及、不保守的可貴精神。後來,歲未飲屠蘇酒,深化為習俗,在江南各地很流行。

相傳唐太宗的長孫皇后,因難產而生命垂危。當朝太醫雖竭力醫治,卻不見效,唐太宗急得坐卧不寧。徐茂公建議請孫思邈來看病,唐太宗便派遣使臣星夜奔赴太白山,詔孫思邈進京。孫思邈被引入後宮。

因封建禮儀,不能接近皇后的「鳳體」,孫思邈只能一邊向宮娥細問其病情,一邊要來太醫的處方病歷認真閱讀。之後吩咐取一條紅絲線,自己捏著一端,另一端穿過竹簾,系在皇后的手腕上,為皇后「引線診脈」。原來皇后是胎位不正,於是讓宮娥把皇后扶近竹簾,孫思邈選定穴位后,猛扎一針,皇后疼得渾身顫抖,不一會兒,嬰兒呱呱出生了。皇宮內外好不高興

,對孫思邈更加敬佩。

貞觀元年,唐太宗召見了孫思邈。孫思邈奉詔上殿,氣質儼然,神姿煥發,容顏甚少。太宗感到驚異,便走下寶座,發自心底地讚歎道:「故知有道者,誠可尊重,羨門、廣成豈虛言哉」,欲授孫思邈以爵位,請留朝廷效力。但孫思邈「固辭不受」,說:「臣謝恩。只是臣立志博集方葯,為民解疾救苦。不敢領此賜封。」

太宗又厚賜黃金萬兩,孫思邈更是婉言謝絕。他這種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深為唐太宗敬佩和喜愛,便依他的夙願,讓他在京城住幾年後,任其到天下各地,暢通無阻地去採藥行醫。

世傳老子出關圖中,除了以老子騎青牛的形象為主,同時還會伴有一書童在前面牽牛引路。這名童子並不是後人的牽強附會,而是在道教中頗有來歷的一位名人徐甲。樓觀台「說經台」上的老子大殿內,在老子塑像的兩側還有兩個較小的塑像:一為跪拜師長狀,此為尹喜;一為站立侍奉狀,則是徐甲。關於徐甲的最早傳說,出自於葛洪《神仙傳》。

晉朝葛洪《神仙傳》中記載,徐甲是老子的傭人,追隨老子多年,卻一直沒有拿到報酬,於是心懷不滿。有一天,他向老子算賬,討要錢財,老子卻一言不發,把徐甲化成一具枯骨。之時徐甲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不過是一具枯骨,自己的生命是怎麼來的難道還不清楚么?區區人間小事又有何計較的價值?於是懺悔不已。

史載太上於周朝降臨鹿邑,出生時已經八十一歲,故名老子,生於李樹下指樹為姓,又名李耳,曾在周朝大內做過藏書吏,相當於現在國家圖書館管理員,其實隱匿凡間,將天地玄機之道學整理成上下兩冊,曰《道德經》,準備選拔有緣傳道。

一日,見周朝禮樂之法日衰,知其不久,故辭官歸故里鹿邑。回家路上,看見道旁有一堆嶙嶙白骨,慧眼一觀,有魂魄未散,頓起惻隱之心,小施道術,用「聚形符」將白骨點化成人。這便是年輕英俊,為老子牽牛的徐甲。函谷關令尹喜迎老子到樓觀台講學時,他已為老子牽牛牧牛二百多年了。老子原先許諾過他:等傳道至西方出關后,再付給他黃金作為工錢。

老子到樓觀台,終日與尹喜對坐無言,往往半日不曾道出一句話,絕口不提工錢之事。徐甲心中狐疑不已甚為不悅,一方面覺得終日牧放青牛,風餐露宿,苦不堪言;另一方面感到學道清苦寂寞,太勞神費力不知究竟何為。於是打算向老子討了工錢去紅塵中過逍遙自在的舒心日子。

有一天,他在化女泉這個地方放着牛,心裏又撥拉起來,一時想不出良策。忽然眼前出現了一座美麗的莊園。園裏群芳爭艷,鳥鳴啁啾,良田百頃,騾馬成群,一位老員外手拄拐杖,正笑嘻嘻地望着他,旁邊還跟着一位嬌滴滴的標緻姑娘。

老者問:「小夥子,你給誰放牛呀?」徐甲滿臉不高興,瓮聲瓮氣地說:「給老子。」老者又問:「給工錢嗎?」徐甲不滿地說:「說是一月三串錢,可至今連一個子兒也沒見!」

老者聽罷,長嘆一聲說:「小夥子,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何必想修道成仙,受那些苦折磨!你看老夫有這麼大的莊園,膝下又只有這麼一個女兒,她雖無天姿國色,這方圓百里卻是挑着燈籠也找不着的。你若不嫌棄,便向老子討清工錢,給我做個上門女婿,你們小兩口便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不知你意下如何?」徐甲聽言,滿心歡喜,不由得又偷偷覷著那姑娘,那姑娘也正在向他暗送秋波。

他如痴如醉,急不可耐地說:「好極了!我這便去討工錢!」他剛要動身,說來奇怪,那莊園、老者、姑娘倏忽之間化為烏有。徐甲大驚失色,只見老子不知什麼時候已站在他的面前。

原來,老子想把道家的玄妙真經傳給徐甲,但他發現徐甲常有慍色,又不肯吃苦,便化出了一個莊園來試探其心。那個姑娘是他用「吉樣草」變的,他自己則變成了那個老員外。他見徐甲道心不堅,私慾過多,不由得慨然長嘯,現出了真身並用手裏鐵鏟在那美女站過的地方輕輕捅了一下,地下霎時出現一眼清泉。這就是如今的「化女泉」。

徐甲見自己的**被老子窺破,羞愧難言,滿臉通紅,惱羞成怒,便告到尹喜那兒,說老子賴他工錢,尹喜沉吟再三,覺得師父絕不是那等賴賬之人,這其中必有蹊蹺。於是他問老子,這是怎麼回事。

老子笑說:「你把徐甲給我叫來。」徐甲悻悻而來。老子又問:「你知道你的來歷嗎?」徐甲茫無所知。老子說:「你張開口。」尹喜知道其中緣故,大驚失色,急忙拉住老師連喊「使不得」,但徐甲莫名其妙,便將嘴張開。

老子將「聚形符」立即收回,徐甲頃刻之間又復原為一堆嶙嶙白骨。尹喜見狀,大驚失色,當即跪倒在地,苦苦哀求:「師父,徐甲雖然罪有應得,但念起他跟你二百年之情,還是饒恕他這一次吧,讓他悔改前衍,重新做人!」在尹喜的百般哀求之下,老子用手一指,白骨又變成了徐甲。徐甲滿面羞慚,恨無地洞可鑽。

老子將他的來龍去脈講了一遍,喟然長嘆道:「原來我答應到西出函谷關時用黃金付你工錢,是想返金丹大道予你,讓你得太上玄妙,永世解脫,逍遙萬法之上,誰知你」說着說着老子笑曰,「區區白骨,僅存一線生機,都如此貪財好色,好逸惡勞,似這樣道心不堅,將來何以能成正果?尹喜,付給他二百年的工錢七百二十串錢,讓他走吧!」

徐甲聽了老子的一席話,如當頭棒喝,方才明白自己辜負了師父的一片苦心,捶胸頓足,懊悔不迭。他痛哭流涕,哀懇老子將他留下。

老子為了讓徐甲牢記這個教訓,便堅意讓他走。徐甲死也不肯走。老子點點頭說:「等你以後真正回心轉意,還可以再回來,記住,只要你真心學道,咱們還會有見面的日子的。」徐甲明白是老子要繼續考驗自己,便只好灑淚而別。此後,徐甲把「化女泉」的事情銘刻在心,去除了一切私心雜念,精心鑽研,終於得道成仙。這就是道教中被人們推崇的「白骨真人」。

至今,樓觀台「說經台」上的老子大殿內,在老子塑像的兩側還有兩個較小的塑像:一個站着,是徐甲;一個跪着,是尹喜。內容正是表現上述那段故事。至今,人們望着他們三人的逼真塑像,重溫「化女泉」的傳說,從中不難受到這樣的啟發:要想學習到一些真學問,不專心致志下一番苦功,那是永遠也得不到的。

因為攻城,魯班還造了雲梯就是專門為了攻城。但是攻城的代價也是非常大的,守城容易攻城難,每一次攻城無一不是做好一切的準備。而且一方失敗之後,其中的一個條件就是割讓多少城,戰國時期秦國不是用了好幾座城池換和氏璧,城池戰爭中真的有那麼大的作用嗎?

如果能夠繞開城池,直接攻擊後方不行嗎?

對於那些城門或者城牆,每一個諸侯國的城池都會有這麼一個城門,這個城門修建的十分高,而且十分的牢固。這座城門每時每刻都會有重兵把守着,特殊情況下,人們出來進去還要接受嚴格的檢查,一般的姦細都很難混進去。打仗的時候要想攻下這座城池,一般只能從這座大門裏進去。因為一般的城池都是建立的險要的地方或者是交通要道,方便作戰的時候採取措施。

所以也是因為地勢的原因,所以想要繞過去是很難的,以前的交通可沒有現在發達,一般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只有一條道,我們的交通網四通八達這在以前是不能夠實現的,到處都是荒山野嶺,帶領大軍怎麼繞?而且軍隊行軍的時候都是要準備很多的物資的,帶着物資上山也不現實啊,所以就只能走那條城門口的路。就算小規模的隊伍繞過去了,還要面臨着兩面夾擊的危險,付出更大的代價。

所以想要繞過去是不現實的,要麼選擇強攻,要麼就智取,但是繞行卻是不可能的。要是那麼容易就讓你繞過去,那麼修建這座城池的意義又在哪裏呢?有這功夫還不如多養一點兵呢。

「繞過對方城池」的風險性,也是一覽無餘:古代的重要城池,基本都建設在戰略要地上,就算多跑點路繞過了城池,也就等於一頭扎進了對方的地界裏,後勤補給隨時都有被斷的危險。一旦前方遭遇到頑強阻擊,那麼任你帶領着多麼精銳的軍隊,都可能成為困在籠子裏的猛獸,極有可能就被對手的陷阱逮個正著。

必須要清楚判定地方的防禦配置,先拿下地方的要衝堅城。而看似「笨重」的萬里長城,其真實價值也正在於此:也許長長的城牆,不能面面俱到防到每個地方,但只要卡住邊境的要衝,就好比裝好了安全閥。任對手鐵騎縱橫,衝進來也常被牢牢鎖住。就以這一整套的防禦系統,佑護邊關百姓安寧。

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許多的朝代,都處於長年戰亂的時期。

也不想要去攻打這些城池,因為消耗特別的大。但是呢,又不得不去攻打這些城市,為什麼呢,因為古代並不像如今,他的所有的一些運輸都需要通過人力以及馬力來完成這個運輸。

而且呢,速度非常的慢,如果說你從一座城市繞到另一座城市的話,這樣很容易被敵軍切斷你的後路補給軍隊。導致你的先鋒部隊直接被困在路上,進退兩難。即便是敵方不出軍攻打,早晚也要將你的先頭部隊給活活餓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他有一劍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他有一劍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五章 修行

%